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珍藏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维为编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珍藏版)(精)》是探讨中国崛起的力作,主要探讨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对全球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的国家”,以其大国韬略与智慧、超大型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内容推荐

“中国崛起”是这个时代最精彩的故事,“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数据的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张维为编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珍藏版)(精)》是“中国模式”论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表达,其总结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七大理念以及四大成就,是“中国模式”论强有力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与世界,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围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不再误读自己

 世界变化真快

 这个崛起不寻常

 从中国超越日本说起

 GDP悖论

 迈向第一

第二章 中国的1+1大于2

 “准发达国家”板块

 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

 “新兴经济体”板块

 为什么中国的1+1大于2 ?

第三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走向“民族国家”的坎坷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新的视角

 重新认识中国

第四章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

 危机带来的思考

 中国模式可能胜出

 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

第五章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

 迷信西方话语的代价

 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

 不被西方话语忽悠

 “游戏民主”还有没有戏?

 日内瓦激辩人权

 言论自由与井底之蛙

第六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

 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

 印度民主综合征:“散、软、短、泛、粹”

第七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

 二十年前的东欧

 东欧今天怎么样?

 重返匈牙利

 东欧的“两个激进”

第八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

 三大困境

 民主品质为何不佳?

 民主建设不能靠“换血”

 结语 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后记

 附录 对谈·专访·演讲·书评

 对谈 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与福山对话“中国模式”(节选)

 专访 论中国模式——半岛电视台专访(节选)

 演讲 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牛津大学演讲(节选)

 中国做对了什么?——《中国震撼》阿拉伯文版首发式演讲

 书评 李君如:《中国震撼》的思想震撼

 陈昕: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

试读章节

“准发达国家”板块

2009年,全国都在谈论房价上涨,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型城市房价涨幅为1.5%,结果引来无数媒体和网民的炮轰。“1.5%这个数字和大家实际感受的差距太大。”连统计局前局长也承认这一点。后来又出来一个国土部的统计数字,2009年中国房价上涨了25.1%,这个增幅似乎比较靠谱,但这个统计称中国城镇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4 474元。这个均价给人的感觉似乎也不太靠谱。问题出在哪里?统计方法自然有改进的余地,但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统计的是全国城镇的房价,而2009年房价高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中小城市涨幅相对较小。既然统计的是全国的平均数,那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的涨幅就被拉平了,使人不容易从全国均价中找到感觉。这也说明中国发达地区的问题已经更容易成为影响中国全局的问题,所以才有国务院出台的一个接一个房价调控措施。

中国的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用全国平均数统计往往就面临这种尴尬。这很像天气预报,如果你预报的是新加坡的天气,你说新加坡今天平均气温是32摄氏度,谁都相信,因为新加坡从东到西最远才42公里,从南到北最远才23公里,全国面积为692.7平方公里,大约为北京市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如果你预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的平均气温为32摄氏度,那恐怕只有气象统计学上的意义了,对于生活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居民几乎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国家横跨了从温带到热带的广袤大地,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同一季节,北国还是冰雪严寒,南国早已是鸟语花香了。从南到北,中国不同地方的冬季的温差可达40摄氏度以上。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人口规模超过美国、加拿大、欧洲(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之和,这是漫长历史中“百国之和”的结果。正因如此,当我们用“中国人均GDP”来研究中国国情时,就会遇到用“中国平均气温”研究中国气候一样的尴尬。在中国做天气预报,我们一定要有区域的概念,要对不同的区域进行预报,否则绝大多数国人很难找到感觉。就像讨论房价时,一个人可以振振有词地说:中国城市的房价还算贵?不就是每平方米4 000多元么。你说他对还是错?对于中国国情的判断也类似,中国国家太大,我们需要有“板块概念”和“板块关系概念”,才可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的真实国情,才能使中国人和外国人找到较为准确的感觉。

2009年4月,新浪等网站上曾流传一则热帖“英国大学生在上海”。文章道出了普通英国大学生访问中国发达板块的观感:

来自英国35所大学的200多名大学生在上海逗留两周,体验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一到浦东国际机场,就发现这里比伦敦希思罗机场更大、更漂亮、更现代化。和伦敦希思罗机场相比,浦东机场简直是豪华的。他们到了南京路步行街,才发现这里步行街的规模是英国最繁华的伦敦牛津街的十多倍,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彩的时尚让他们震惊——在英国的教科书上,中国是个没有电力、没有楼房的破烂国家。

一些寄宿中国家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人家里的电器设施感到羡慕,一些则惊讶于英超联赛在中国的深入人心的免费电视转播;他们看到一户中国家庭的电视机竟然可以收看120个频道,因为在英国,大部分家庭能收到的电视频道只有6—7个,晚上几乎无事可做,“这大概是英国人特别喜欢泡酒吧的原因。”一个学生不无幽默地说。还有的学生对卡拉oK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对中国人天天饮食都如此丰富表示了“由衷地仰慕”。

在浦东世纪公园、在虹桥枢纽工地、在新天地和城隍庙、在世博会的工地上,宏伟的公共建筑、高耸繁华的商业大厦、宽广壮阔的市政建设场面,都是这些英国孩子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在登临环球金融贸易大厦和参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时候,随行的中方陪同人员看见他们的脚在颤抖,同学之间相对无言。上海地铁的干净、快捷,相比长期“trackwork”的伦敦地铁几乎是两个时代的作品;上海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张江科学城的宏伟气势和林林总总的现代社区,更是在每次大巴集合时,让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挪脚,总想再看看,再拍几张照片。很多时候,在晚饭的桌前,中国陪同人员都会听到青年们脱口而出的共鸣——中国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P33-35

序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中国人,通过读书、旅行、思考、写作,与整个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获得了某种独特的心路历程,确实值得与读者分享。自己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从2006年开始,先后写下了《中国触动》《中国震撼》和《中国超越》三本书(即我的“思考中国三部曲”)。我力求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把自己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的思考,用平铺直叙的话语表达出来,与所有关心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人分享。

三本书出版后广受欢迎,特别是《中国震撼》于2011年1月出版,其受到的欢迎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有人甚至说,《中国震撼》震撼了中国,这应是夸张之语,但我知道这本书确实影响了很多人。这大概也印证了许多国人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和思考。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巨变的时代,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影响和鼓舞这么多人,作为作者的我,深感荣幸之至。随后,这本书的英、日、韩、阿拉伯文等翻译版本也先后在海外出版,产生了相当的国际影响。现在中信出版集团又决定出版此书的珍藏版,对我来说,更是一份殊荣。

《中国震撼》之所以引起较大的反响,恐怕有几个原因:一是应运而生的中国叙述。中国的迅速崛起,包括其巨大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引起了海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激烈争论,大家普遍期待一种比较全面的、有说服力的解读。基于自己长期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实地考察和比较,我提出了比较强势的一家之言,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是应运而生,即应中国崛起之运而生。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呼唤一种全方位的、比较透彻的叙述,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是强势回应了西方话语的挑战。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而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乃至恐惧,西方某些势力以及受西方话语影响的人,这些年来故意把中国这个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国家描绘得凄凄惨惨,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了。我比较强势地回应了这些人的质疑和挑战,我把中国的成就与问题和发展中国家比,和转型经济国家比,和西方国家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许多读者说读这本书感到爽,感到给力,这证明了比较的力量,说真话的力量。中国模式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但在国际比较中明显胜出,而且前途看好。不管中国今天面临多少问题,我们可以先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绩,再来自信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是建构中国话语的尝试,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这包括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形式的创新。我一直比较担心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忽悠。苏联解体前我去过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前我也去过那里,这两个国家解体的过程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先是他们的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接着是政治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然后就是经济崩溃和国家解体,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西方不少人也希望这种局面在中国出现,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情。其实西方自己全面走下坡,危机重重,20多年来多数西方民众的生活水平毫无提高,这些国家哪有资格来教训中国?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的时候,在中国家庭的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了所有西方国家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向世界输出最多游客的时候,在中国人已经初步实现了全民养老和医保(美国还远远没有做到)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缺乏起码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是心甘情愿地被那么浅薄的西方话语所忽悠,最终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那就太可悲了。

总之,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会前功尽弃。没有中国自己话语的崛起,那么中国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作是做错了,或者只被看作是过渡阶段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放弃的。我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特别是从中国文明型国家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崛起及其制度安排,对中国的一整套思路和做法做了自己的解读,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和制度安排深层次的合理性,并强调这些做法和安排虽然还可以改进和完善,但已经构成了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震撼》出版以来国内外发展的大势也大致印证了我书中所提的许多结论。例如,我书中提出一个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政治模式大致是两种结局:从希望到失望,从希望到绝望。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迅速演变成“阿拉伯之冬”证明了这一点。我书中提出的中国高铁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标准开始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在经历了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谣言满天飞的考验之后,也得到了证实。我提出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自己超强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底蕴,这样的国家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它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这一观点今天也被广为接受。我书中提出的中国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看来也是准确的。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中国热”“中国游客热”“中国投资热”“一带一路热”和“中国模式热”,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威胁论”今天在西方的流行,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特别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崛起所感到的忧心乃至恐惧。但我认为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预示着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可以任意忽悠人的时代正在迅速走向终结。这对于中国乃至整个非西方世界都是很好的事情,甚至对于西方最终认识到自己模式和话语的局限性也是很好的事情。我还认为,中国重返世界之巅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这种中西方利益的摩擦和话语的交锋,但经过这样的摩擦和交锋之后,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多数西方国家)及其人民的新的利益平衡和话语平衡。

最后,还是我经常说的一个观点:一本书一旦出版,便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读者或褒或贬,均不在作者的掌控之中。但我亦认为自己写作此书的意愿,即用中国话语来论述中国和世界,只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大势:西方思想和西方话语主导的世界早已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西方话语已无法解释今日的中国和世界,西方的智慧显然不够用了,解决世界的问题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声音。

仅作此序,也期待更多的人加入推动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崛起这一最激动人心的辉煌伟业。

张维为

20l6年5月

后记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有感于此,我于2008年完成了《中国触动全球》一书,读者的积极反应鼓舞了我。随后,我开始了这本书的研究与写作。与《中国触动全球》一样,我力求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与世界;我尝试以平铺直叙的风格来与读者共同探讨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话题。

本书初稿的部分内容曾先后在《环球时报》《学习时报》《社会观察》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使我受益匪浅。谨借此机会向这些报刊的编辑和热心的读者道一声“谢谢”。

写作期间,我又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海论坛”、“文汇讲堂”以及海外许多研讨会上演讲。这些活动,特别是准备演讲的过程以及与听众的互动,使自己书中的不少观点得到了深化。谨向这些讲座的主办方表达我的诚挚谢意。

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学者与朋友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李世默、金仲伟、沙烨、史正富、陈平、黄仁伟、潘维、王绍光、姜义华、秦宣、王文、沈丁立、王群、殷存毅、萧思健、季桂保、黄砥石、陆小潮等,我向他们真诚致谢。

时任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陈昕先生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中信出版社上海公司的编辑蔡欣也不辞辛苦,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我谨向他们热诚致谢。我还要感谢春秋综合研究院对我的研究和写作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最后,我也深深感谢妻子慧慧和儿子逸舟对我的理解和帮助。

中国的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我有时也想究竟如何才能把中国崛起的模式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我想起了邓小平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有什么专业的话,那就是军事。”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邓小平知道我们的军队为什么能打仗,因为这是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它有自己的军魂,有自己的历史传承,有自己的战略战术。它取人之长,但从不放弃自己的优势。这不就是中国模式的精髓吗?这种模式指导下的中国能不崛起吗?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中国崛起作出贡献的人,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也献给所有关心世界未来的人。

张维为

2016年6月于沪上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是削足适履、屈从西方的价值观,还是实事求是、总结中国文明复兴的经验?这是张维为的观察给中外读者带来的思考。

——陈平,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震撼》一书,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较强的逻辑、亲和的解疑,展示了一位长期在发达国家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心声,值得一切关心中外大事的读者翻阅。

——程恩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张维为既是在欧洲从事研究的学者,又有中国的生活背景,正视中国实情,他的视角可能是国内和西方学者都不具备的。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震撼》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它又一次描述了中国这些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这类书籍、文章已经够多了,增加一本不会引起人们特别注意。《中国震撼》之所以值得人们认真阅读,在于它引导人们去思考。每一个文明国家、人类每一种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不仅走向现代的路径不会相同,而且,现代性应有的内涵,也不可能相同。

——姜义华,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张维为先生的著作及其阐发的观点,本来是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同外国人讨论怎么认识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天天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也值得读一读。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张维为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

——罗伯特·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

这本书的发行量、上榜率都非常高。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它从正面角度介绍了中国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崛起。……我们固然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但中国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江苏来说就是要坚信“两个率先”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勇气,所以我给大家推荐这本书。

——罗志军,江苏省委书记

中国的崛起是我们时代最精彩的故事,而我们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却都来自西方。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大的悖论—我们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无法理解这个时代最精彩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中国人来提供中国视角。张维为教授帮了世界一个大忙,他及时地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崛起的精彩故事。

——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张维为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发展的正当性立言。他用新的视角、新的事实看中国看得更深刻,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心。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维为此书对经济学核心问题的把握更接近经济的本来面目。张维为此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审察中国的崛起,特别难能可贵。

——史正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偏重自信的中国模式论当中,《中国震撼》偏重自信但并非没有自省。本书有几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即针对批评(腐败、污染、贫富差别、房价高企等)来说理而不是泛泛而谈,对中国存在着的问题并没有回避,在批评西方和模仿西方的时候总体上并没有说过头,作者把亲身经历和大量的数据材料结合起来了。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研讨“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书和文章不少,张维为给读者提供的思考有独特之处。他把自己对中国历史特点的把握归纳为“四超、四特”,作为他支持“中国崛起”全书议论的“元出发点”。这一勇气和胆识,使我敬佩。他尽力发挥熟悉国外情况的特长,展开中外比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反复演绎这一中国“元论”,捕捉到的不是零零碎碎的历史优越感,而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中国历史特征。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震撼》既有宏观的阐述、历史的演绎,又有微观的观察、切身的体会。比如,作者将中国的崛起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局中观察,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数据的理性分析,广泛引证各种材料,强调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同质的国家的崛起,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王心富,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中国在世界上感受到了其经济与政治的实力,很自然,它渴望用自己的智慧来解释这个中国故事,先向自己,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张教授的书在中国已经广受瞩目,并将为中国在未来争夺国际话语权作出极大的贡献。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交部长

《中国震撼》一书,给出了自己探究中国崛起之谜的答案。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张晓林,《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维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3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26
CIP核字 2016127728
中图分类号 D6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