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宫观的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唐朝建立后,由于李氏帝王的倡导,道教受到朝廷隆宠,道士得到很高的礼遇。因此,许多士人投身道教。其中,王玄览无师自通,五十岁左右才在成都至真观人道,他援佛人老的道教思想与武则天的诏请礼遇,使其名声鹊起,影响深远。

传奇人生

王玄览(626—697),俗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

据王玄览弟子王太霄《玄珠录·序》介绍,王玄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至年三十余,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玄性,燕反折法,捷利不可当。耽玩大乘,遇物成论。抄严子《指归》于三字,后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既获其要,乃携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于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生知”,“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礼爱。五十岁左右,恩准度为道士,隶籍于至真观。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挹风猷,贵胜追寻,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著文。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卷,贻诸好事。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曾为他事系狱一年,于狱中作《混成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今四川成都)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等及诸弟子,每咨论妙义,询问经教,凡所受言,各录为私记。因解洪元义,后诸子因以号师日“洪元先生”,师亦不拒焉。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经口诀》两卷,时年七十二。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

由此可知,王玄览早年偏重道教方术,好为人卜筮吉凶,看相算命。约四十岁左右,开始习弄玄性,深入佛老,究其源奥。晚年,一度入狱。六十岁后,不再讲灾祥,但行坐忘修心,著书立说,传授其道教思想。王玄览著作颇多,只有《玄珠录》传世。

援佛入老

王玄览的思想渊源于道家,而兼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他在《玄珠录》中,仿照佛学中“佛”与“众生”非一非二命题,认为“道”先于“众生”而存在,“众生未死,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犹是于古道”,“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众生虽死,道仍长存。他又把“道”分为“可道”和“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则永恒不死,故“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

王玄览认为,欲得“道”,不应外求,当为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中具有的“道性”。道生万物,即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他以事物动静为例,“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见其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又称:“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因此,他认为修道成仙的要旨,是要达到一个清静不变的“实体”。既要坐忘修心,又要定慧双修。此又接近佛教法相宗唯识论的观点。

王玄览思想的内核,是道体的求证和修道的论述,其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则取自于佛教中道观。由于他对《道德经》的某些观念作了新的诠释,援佛入老,从而使老学披上了一套佛学外衣。同时,道教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经他发展和充实,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早期道教所注重的“炼形”,而是强调“炼神”,其生死观不在执著于肉体的永恒,而趋于接近佛教的“无生”,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

P62-64

后记

本书是宗教历史文化学者集体合作的研究成果。张可(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张培锋(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濮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班学员、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人员)、阎胜钧(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教师)、濮文起(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共同撰写了初稿,濮文起、濮蕾、阎胜钧负责本书的体例设计和文稿修订,山东画报出版社傅光中总编辑、赵祥斌责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铭记。

濮文起谨识

2014年中秋

目录

老子说法·第一道观:周至楼观——尹喜的故事

女仙之首·蟠桃盛会:泾川王母官——西王母的故事

传奇人生·传世巨制:长白山——炼丹家魏伯阳的故事

五斗米道·天师政权:二十四治——张陵、张鲁祖孙的故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凌霄山黄巾军寨——张角的故事

奉祀俗神·煞生血食:邙山翠云峰——帛和与帛家道的故事

老君当治·李弘应出:云台山——李家道的故事

博闻深洽·江左绝伦:罗浮山——葛洪的故事

黄中通理·庭外升仙:南岳黄庭观——魏华存夫人的故事

山中宫阙·铁人镇守:嵩山中岳庙——寇谦之改革天师道、铁人

助力岳飞抗金的故事壁画珍品·碑碣林立:北岳庙——曲阳?浑源?谁为北岳的故事

山中潜修·京师建树:庐山简寂观、建康崇虚馆——陆修静的故事

自足云霞·无为为宗:天台山、剡山——顾欢的故事

山中宰相·真灵位业:茅山乾元观——陶弘景的故事

攀附皇室·两朝隆宠:茅山太平观——王远知与隋炀帝、唐太宗的故事

老子故里·李唐家庙:鹿邑太清官——唐朝皇帝攀亲认祖的故事

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华原五台山药王庙——孙思邈的故事

重玄思想·老庄回归:郁州云台山、长安东明观——成玄英、李荣的故事

无师自通·则天诏请:成都至真观——王玄览的故事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嵩阳逍遥谷——潘师正与唐高宗李治的故事

隐居天台·上清宗师:玉霄峰众妙台——司马承祯的故事

贵为帝师·学冠天人:茅山紫阳观——李含光的故事

天人合一·人间仙景:洞天福地——道教追求理想境界的故事

美梦幻境·吕祖再临:邯郸吕仙祠——黄粱一梦的故事

太白醉卧·吕祖得度:西安八仙官——吕洞宾、李太白的故事

学道修身·助君理国:茅山——吴筠的故事

传奇人生·思想贡献:中岳少室山——李筌的故事

扶宗立教·海内一人:青城山飧和阁——杜光庭的故事

关注民瘼·著作《化书》:四川青城山——谭峭的故事

俗世为相·修道成仙:陕西户县曲抱村玉蟾台——刘海蟾的故事

太极龙图·儒释道祖:武当山九室岩、华山云台观——陈抟的故事

多舛人生·南宗祖师:天台山紫阳道观——张伯端的故事

校正道书·勤勉著述:庐山——陈景元的故事

封禅圣地·灵宫真宇:山东岱庙——宋真宗赵恒的故事

志在冲淡·清静修道:龙虎山静通庵——张继先的故事

东坡书童·徽宗上宾:神霄玉清万寿宫——宋徽宗与林灵素的故事

内炼为主·符篆为用:太一广福万寿宫——萧抱珍与其传人的故事

仙圣秘授·真大道教:燕京天宝宫——刘德仁与其传人的故事

天下祖庭·全真圣地:西安重阳万寿宫——王重阳的故事

凿洞修炼·海上七真:昆嵛山烟霞洞——全真七子的故事

全真道教·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丘处机的故事

大阐门庭·功成归隐:潍坊玉清官——尹志平的故事

身通三教·学贯九流:武夷山止止庵——白玉蟾的故事

劝阻杀戮·教门高士:杭州宗阳宫——杜道坚的故事

老子化胡·千年争辩:崆峒山老君楼——八十一化图的故事

刘銮法式·雕塑大师:山西晋城玉皇庙——刘元的故事

本心净明·忠孝为贵:玉隆万寿宫——许逊、何真公、刘玉的故事

复兴道教·玄教宗师:北京东岳庙——张留孙、吴全节师徒的故事

壁画辉光·精美壮丽:山西永乐宫——民间画师的故事

无双胜境·拳法自然:湖北武当山——张三丰的故事

天师居所·万法宗坛: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狐仙的美丽传说

道门硕儒·文著道明:龙虎山大上清宫——张宇初的故事

老子像碑·太初阐教:苏州玄妙观——方孝孺“无字碑”的故事

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仙宫——八仙过海的故事

荡魔真君·伏魔大帝:解州关帝庙——关羽的故事

性命双修·内丹东派:北海草堂——陆西星的故事

龙门八代·唯公独尊:铁刹山三教堂——郭守真的故事

振兴龙门·中兴之祖:北京白云观——王常月的故事

不神不奇·任运自然:成都武侯祠、青羊宫——张清夜的故事

千朵莲花·仙阙蓬莱:千山无量观——刘太琳的故事

为求己志·尽度人心:金盖山纯阳宫——闽一得的故事

清风明月·内丹西派:九峰书院——李西月的故事

海门慈筏·三津福主:天津天后宫——“皇会”“拴娃娃”的故事

百丈层楼·欲摩苍穹:华山西岳庙——毕沅的故事

三教并存·南国故宫:南岳大庙——李元度的故事

法继龙门·派衍千峰:千峰山桃源观——赵避尘的故事

伟人东来·樵歌西去:武当山紫霄宫—徐本善与贺龙的故事

国士无双·完人难二:沈阳太清官——葛月潭的故事

抗日堡垒·护佑遗孤:冀东腰带山天云观——刘宗理的故事

抗日老道·保卫中华:冀西狼牙山棋盘陀老君庙——李圆忠与杨成武的故事

挺身抗敌·共赴国难:茅山乾元观——惠心白与陈毅的故事

惩恶扬善·服务社会:香港啬色园——黄大仙震慑日寇的故事

仙学巨子·当代老君:北京白云观——陈撄宁的故事

慈善为本·济世为纲:妈阁庙——澳门道教故事

本土宗教·根在祖国:台湾宫观林立——张柽的故事

后记

序言

在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称为“宫观”。不过,最初以“宫观”两字命名的建筑物体,属帝王专有。秦朝末年,始皇帝赢政曾令人在咸阳旁二百里内,修建二百七十座“宫观”,安置美人,配以帷帐、钟鼓。这里的“宫观”,是指帝王在所居皇宫之外,另建的作为游乐场所的离宫别馆。西汉初期,武帝刘彻曾采纳公孙卿建议,缮治“宫观”,放置肉干和枣类果品,召引神人降临。这里的“宫观”,已接近后世道教主要活动场所的含义了。

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经历了一个从“静室”到“治”,再到“观”“馆”并用,最后于唐初定名为“宫”的发展过程。

早期道教信徒,多将修行地点选在山野幽静处,如野外茅屋、石洞等。后来,信众不断增加,多数人不具备山居修行条件,便在家中设立“静室”(亦称“靖室”),作为道徒首过、疗疾之所。这些“静室”不仅陈设简单,仅有香炉、香灯等物,而且形制布局,也没有统一规定。

随着道教发展,宗教活动不断扩大,一些道首便建起更为宽敞的活动场所,称为“治”。东汉末年,天师道首张陵依据二十四节气,设置“二十四治”,后增加到“二十八治”,以合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其中,居于首位的是“阳平治”。

阳平治,又称天师治,建在蜀郡彭州九陇县。一般的“天师治”主要由崇虚堂、崇玄台、崇仙堂、阳仙房、阴仙房、祭酒合等部分组成,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道教建筑群。

最早将“观”作为炼养场所名称,始于尹喜。他在终南山修道时,曾将所居草楼名之为“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经过陆修静、寇谦之等士人改造,发展为神仙道教,赢得了统治者的青睐,遂使道教迅速传播起来,朝野上下兴建的道教活动场所,也随之遍布全国各地。北魏太武帝在京城东南为寇谦之建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南朝宋明帝在京都北郊天印山建崇虚馆,恭请陆修静居住。此外,齐朝修建的兴世馆,梁朝修建的朱阳馆,北周修建的通道观,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这时,道教的活动场所,又出现了“馆”的称谓。

步入唐代以后,因李唐皇室以“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等名号敕封老子,尊奉道教为国教,故道教活动场所,也由过去的“观”升格为“宫”,如长安和老子故里亳州真源县的太清官、洛阳的太微宫,均为唐代道教官观代表。

唐代道教官观建筑,大多采用仿宫廷式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为南北向,坐落其上的是山门殿、坛、天尊殿、讲经堂等建筑,配殿和其它附属建筑,则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体现了道教官观的皇家气派。从此,这种道教建筑风格沿用至今。

除宫观外,许多高道还将名山作为隐修圣地,如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茅山、庐山、终南山、云台山、天台山、武当山、罗浮山、武夷山、青城山等。他们在这些名山深处,或构筑草堂,或凿洞穴居,从事修炼与传道。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20世纪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说:“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中国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正像两位大师所揭示的那样,是一部写在石头上的中国道教史书。因此,本书将从古往今来镶嵌在中国秀丽山川之间的成千上万座道教官观和道教名山中,撷取八十余座具有代表性的宫观与名山,以发生在这些宫观与名山的故事,来诠释两位大师留下的睿智高论。

与世界上所有宗教一样,中国道教也历经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历史过程。本书通过讲述发生在道教官观或道教名山的故事,阐释了中国道教的漫长历史。从道教的思想渊源尹喜接传的《道德经》、魏伯阳开创的炼丹方术,到五斗米道、太平道、帛家道、李家道等早期道教;从神仙道教、上清茅山宗,到南北天师道;从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道,到净明道、玄教,以及金丹南北宗;从内丹东西派,到千峰派、仙道等;本书均以通俗易懂文字,介绍它们的创立者与传承者以及它们的出现对当时与后世的历史作用和深远影响。

道教是一种既“出世”又“人世”的宗教。所谓“出世”,是指道教各种宗派的创立者与其传承者在精神上冲破名缰利锁,远离尘世喧嚣,从生理与心理上,进行长期刻苦的修身养性,以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所谓“人世”,是指道教各种宗派的创立者与其传承者,以自己的悟道所得,或对治乱世,向统治者直接开战或提出建言;或传授丹道,为世人炼制丹药或提供炼养途径。

在“出世”方面,本书介绍了东晋时的葛洪,北魏时的寇谦之,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梁武帝时的陶弘景等高道,或隐遁名山潜修,或居住宫观著述,孜孜不倦地探索使世人长生的理论与方法。在“人世”方面,本书不仅介绍了五斗米道、太平道、李家道等早期道教组织领导民众起义,不断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事迹;而且介绍了梁武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唐中叶“助君理国”的吴筠,唐末五代时“济世度人”的杜光庭和著作《化书》、提出医治社会弊端的谭峭,宋末向成吉思汗建言止杀令的丘处机,元初向元军统帅伯颜请命“不杀无辜”的杜道坚等高道的匡世襟怀,特别是介绍了民国时期为护卫红三军军长贺龙而壮烈牺牲的徐本善、巧斗日僧的葛月潭、率领全家积极投入抗日战争的刘宗理、营救狼牙山八路军抗日壮士的李圆忠、挺身反抗日寇的惠心白等高道的爱国壮举。与此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宋徽宗佞道,重用道士林灵素的故事。

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离不开众多高道的理论探索与理论建树。本书介绍了东晋时的葛洪,南北朝时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李筌,五代宋初的陈抟,宋代的张伯端、陈景元、张继先、白玉蟾,金朝的王重阳,元代的丘处机,明代的张三丰、张宇初、陆西星,清代的王常月、张清夜、李西月,民国时期的陈撄宁等高道对建构道教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此外,本书还讲述了西王母的故事,由道教“老子化胡”说而引发的绵延千年之久的道释两教既碰撞又相融的故事,将一生奉献祖国医学、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的故事,李唐皇室攀亲认祖的故事,神仙位业的故事、洞天福地的故事,关帝信仰、妈祖信仰的故事,黄粱一梦的故事,刘海戏蟾的故事,五岳崇拜的故事,八仙过海的故事,大雕塑家刘元的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道教故事等。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具有两重性,均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兼备,中国道教也不例外。对于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道教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其积极因素,摈弃其消极因素,像为婴儿洗澡一样,泼掉脏水,留下净婴;而不是相反,将净婴与脏水一起泼掉;更不应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一概盲目地继承与传扬。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以尊道贵德为信仰核心,主张“天生化育”“性本自然”“道理乾坤”“德怀虚谷”,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太平盛世,天下大同。为了达致这个目标,道教为世人指出一条路径,即炼养丹道。

丹道有内外之分,内丹为养生术,外丹则为炼丹术。内丹术不仅广行于华夏,而且流播域外,裨益于世人养生,曾被世界近代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yJung,1875—1961)当作“东西方第一次找到了精神沟通的桥梁”;至于外丹术,西方化学、冶炼等近代自然科学,更是从中受益良多。

因此,对于中国道教为人类所贡献的这些东方智慧,我们不但要很好地继承,更应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竭源泉。

2014年中秋

于津门大化斋

内容推荐

在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称为“宫观”。其经历了一个从“静室”到“治”,再到“观”“馆”并用,最后于唐初定名为“宫”的发展过程。除宫观外,许多高道还将名山作为隐修圣地,如泰山、茅山、终南山、云台山、天台山、武当,山、罗浮山等。

在这些道教宫观和道教名山当中,不仅发生和演绎了或令人肃然起敬或令人感佩不已的鲜活故事,而且见证了中国道教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

为此,濮文起主编的这本《中国宫观的故事》从古往今来镶嵌在中国秀丽山川之间的成千上万座道教官观和道教名山中,撷取八十余座宫观与名山,通过讲述发生在这些宫观与名山的百余个故事,向世人展示中国道教为人类所贡献的东方智慧。

编辑推荐

濮文起主编的这本《中国宫观的故事》从历代建立的道教道观为出发点,讲述其建筑特点、历史由来、文化故事等内容,再配有大量道观的历史与现实的图片。道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座座道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对其历史故事的归结讲述,是历史人文的体现,同时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宫观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濮文起主编
译者
编者 濮文起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15016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5061766
中图分类号 K928.7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