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赵一曼传/中国人格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王佳琦所著的《赵一曼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推荐

这本王佳琦所著的《赵一曼传/中国人格读库》小小的传记,引出一条小路,接近赵一曼这座令人敬仰的高山,未曾独辟蹊径,也没有故作曲折,只是向山上走,间或停下来,指一指周围的风景。读上几页,那熟悉的也许有了陌生的意味,那陌生的逐渐变得熟悉起来。

目录

引言

一、冲破藩篱,追求革命

二、不断深造、历练有成

三、只身回国、北上抗日

四、红枪白马、宁死不屈

五、身后英义、永垂不朽

后记

延伸阅读

赵一曼年谱

试读章节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李鸿绪并非是一个专制的家长。由于祖上一直是地主,李鸿绪继承了殷实的家产,因此对于名利并不是十分执着。对家族中的一群孩子,他也考虑为他们的前途保驾护航。思来想去,他觉得还是要学习老祖宗的方法,为孩子们开设私塾。于是,他为家族中的十多个孩子聘请了一个私塾老师,在自己的宅子里办起了学堂。孩子们日日都要早起听老夫子讲书说理,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当时的赵一曼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跟着哥哥姐姐一起,接受了传统文化最初的启蒙教育。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三字经》《干家文》了,在私塾中学习传统经典也是游刃有余,老夫子十分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

如果不是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赵一曼有可能就这样一直过着安稳宁静的小姐生活,在阁楼中待到适嫁年龄,然后出嫁为人妻,过着传统妇女简单而重复的家庭生活。可是,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由于时局混乱不堪,为了躲避各路兵马的杀伤和抢掠,李家私塾在一年后就停办了。在听课过程中学习欲望越来越浓厚的赵一曼,不得不跟着家族成员一起,开始了逃难避祸的生活。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选择的容身之所是他的岳丈家,也就是赵一曼的外公家。正是在这里,赵一曼遇到了改变她人生道路的灵魂导师——郑佑之。

郑佑之是赵一曼的大姐夫,也是四川宜宾人,在逃难的过程中遇到了赵一曼一家,共同在赵一曼的外公家落脚。大姐夫郑佑之是一个革命青年,他从小就表现优异,天资聪颖的他在11岁就熟读各类经典。15岁的时候,胸怀远大的郑佑之考入宜宾高小学习西方文化,并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后来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他还参与组织各种社会运动,以实际行动改造社会,挽救国家危亡。1922~,郑佑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负责在川南地区的党建工作。郑佑之后来成为了中共四川省委川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在川南地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农民问题的主张,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体的利益,深受当地人民爱戴,被称为“川南农王”。

在赵一曼的外公家相遇之后,郑佑之与李鸿绪都觉得年轻人的学业不能荒废,须得有人继续来教他们。而郑佑之又是公认的博学多才,由他给弟妹们传授知识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在李鸿绪等亲友的支持下,郑佑之开始组织创办新学堂。他通过各种途径招收当地青年前来报名就学,又亲自教学授课,就这样,一个小规模的新式学堂如火如荼地开学了。赵一曼当然不会错过任何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机会,强烈的求知欲使她进步飞快,她从大姐夫郑佑之那里了解到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渴望。大姐夫郑佑之特别欣赏认真勤奋的赵一曼,看她如此好学,便亲自教她学习语文和算术;他还在课余时间为她讲述课外丰富多彩的小知识,从天文地理到自然历史,赵一曼的好奇心似乎永远无法满足。一个滔滔不绝地讲,另一个全神贯注地听,两人聊得起劲,有的时候连饭都忘记吃。而大姐夫讲得越生动,赵一曼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就越憧憬。

除了学习新知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赵一曼还在郑佑之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革命思想。郑佑之渊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见解已让年少的赵一曼崇拜不已,更令她钦佩感叹的是郑佑之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郑佑之时常给赵一曼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讲革命先驱为了改造旧中国义无反顾的事迹,他说:“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真是令人敬佩呀!他们的大公无私、正义凛然正是我们这代人要学习的啊。我要以这些前辈为榜样,趁着年轻多为革命出力。”郑佑之讲的故事、说的想法,都深深地印在了赵一曼的心里。她在敬畏赞叹的同时,也暗暗种下了投身革命的梦想。什么时候,她才可以像那些革命者一样,凭一身所学改变这个黑暗残酷的世界呢?少年时期的赵一曼,渐渐有了模糊的答案与计划。

赵一曼的进步与觉悟让郑佑之十分欣慰,他从这个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妹妹身上,看到了她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为了帮助赵一曼树立清晰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来日成为改造社会的栋梁之才,郑佑之还不时让她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希望她在不断提升理论认识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目标与方向,寻求解放劳苦大众的道路。

P9-P11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后记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动荡曲折的,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所有中国人的迷梦,原来“四方朝贡,天下中心”的心态早已不合时宜。一些有识之士最先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觉醒,开始反思中国相对西方的落后与不足,从那时开始,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救亡史也拉开了序幕。为了解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贫弱,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状况,这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他们的解救之法。从外部的技术到内在的思想,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找出中国社会落后孱弱的病灶,也没有停止摸索出路的过程。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社会仍然处于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中国人民的生活境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长期受辱受难的经历使中国人史无前例地关心自己的民族前途,国家安危也成了人们避不开的话题。那个时代的人,无不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解救中国社会联系在一起。正是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那时的仁人志士都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主题设定为为国付出,就算献上生命也在所不惜。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艰难而漫长的,但正是由于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使他们找到了近代中国的病根,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境况中解救了出来,最终也成就了他们对自己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一员,赵一曼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传奇的抗争史,她用坚毅顽强的品格、爱国救民的信仰、抗争不屈的精神,书写了悲壮伟大的人生画卷。

赵一曼的抗争首先体现在她不屈从于封建家庭的逼迫,主动为自己的人生争取机会。一个连自己命运都不能掌握的人,谈何解放大众?赵一曼是勇敢的,也是决绝的,她义无反顾地跟封建旧家庭划清界限,独自一人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历练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她之所以有这样决绝的选择,主要来自赵一曼对自己人生清楚的定位:还是少年的时候她就接受了革命思想,从小就确立了奋斗目标。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与束缚,如果不能凭着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去战胜它们,那么只能任由自己失去宝贵的机会。哲人说过,一个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没有心理准备的人,是走不远的。赵一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了前进路上的种种阻碍,全心投入到自己选择的人生事业上,她的勇气和顽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赵一曼的抗争还包括她对现实的反抗与不屈服,她从来没有任由生活的波折主导自己前进的方向。人生总会遭遇挫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如何取舍。好比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虽然时常遇到海浪的拍打、海风的吹蚀,但最终的方向还是不能改变。虽然煎熬痛苦,却是人生重要的经历,有了这份宝贵的经历,人们才能在抵达终点的时候感到欣慰。如果心中没有取舍,不知真正的方向所在,那么所有的苦难终将白费。对赵一曼来说,她参加革命后遇到的各种挫折与不幸,都不足以成为她生命的主题,那些只是她要完成的挑战而已。所以,无论境况多么艰难,赵一曼都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目光长远的她知道,那些只是暂时的拦路虎,如果她不能打败它们,那么她的人生也就此停滞了,这样的结果不是她希望的。她能做的就是扛过去,不因胆怯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作为一个女性,赵一曼为女性获得平等地位所作的抗争也是令人瞩目的。男女平等不仅事关中国千万女性的福祉,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当时的赵一曼年方二十,革命事业的序幕——妇女工作就已拉开。接触大量“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思想的赵一曼,看到社会上大量歧视妇女、残害妇女的现象时,深深为妇女同胞所受的苦难感到悲痛不满,她不能看着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继续存在,于是赵一曼决心要改变中国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状况。这项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就实现,但赵一曼没有放弃努力。虽然她能够帮助的妇女很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付出好过沉默不作为。赵一曼就是凭着“水滴石穿”的信念,尽小、尽力地组织妇女解放会,为妇女同胞们争取平等地位。

赵一曼最伟大的抗争则是她本着爱国主义精神,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拼死抵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个人受到不公折磨时,赵一曼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国家受到侵略蹂躏时,赵一曼更没有沉默,她奋不顾身地奔赴抗日第一线,与敌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向日本侵略者屈服。这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守护,也是她作为一名革命者对祖国的守卫。赵一曼用她的鲜血,印证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也印证了自己坚定的信仰。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之心,是当时共产党员普遍的情怀,也是赵一曼身上最大的闪光点,生性坚毅不服输的她,面对祖国母亲遭受的苦难奋起抗争,都是出于她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深沉的爱。

赵一曼的一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但其中最为哭出的,就是她无所畏惧、敢于抗争的勇气。从白花场的女学生到珠河县的女政委,赵一曼一刻没有停止斗争,而她的每一次斗争,都不是为了个人私欲。赵一曼将她一生的生命都用在了为民族争取解放的革命上,从来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竭尽全力抗争剑底,直至只剩一口气,她依旧没有低头。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赵一曼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着她,如果我们要学习赵一曼顽强抗争的精神,那我们更要学习她追逐信仰的执着与无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一曼在为革命努力付出的道路上,一直是义无反顾的。从妇女会、学生会的工作到上海白区的“高压”环境,再到后来艰难求生、带千乞讨,赵一曼都没有后悔她最初的选择,而是咬着牙挺过重重难关。甚至在她最后面对日寇严刑拷打的逼问时,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宁死不向敌人透露组织的情报。如此种种,都是因为她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与热爱,赵一曼深信不疑——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创造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所以她不在乎个人任何形式的牺牲与付出。

信仰二字,给人灵魂的自由与生命的厚度,但要守护它却并非易事。赵一曼对于信仰的忠诚令人钦佩,这是她对自身的最高要求,更重要的,她坚持做到了。一个人有长久坚持的信仰已足够了不起,更何况这个信仰还与国家民族的解放相关?赵一曼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不可估量,值得后人反复思考,细细品味。这位传奇的女英雄,在70多年前就已停止了呼吸,可她不朽的美德却不停息地流传到了今天。“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一个人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传世的风骨品格。

赵一曼名列“10O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证明历史记住了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记住了她;记住了她气吞山河的革命精神,也记住了她高尚的人格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赵一曼传/中国人格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佳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3119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5136752
中图分类号 K825.2=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