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大钊传/中国人格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王珊珊所著的《李大钊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推荐

王珊珊所著的《李大钊传/中国人格读库》针对青少年读者,以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家、教育家李大钊的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的正能量。本书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以第三个倡导的爱国为核心主题,以塑造当代青少年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

目录

引言

一、人世悲离合

二、不负寸光阴

三、先天下之忧

四、走向马克思

五、桃李自成蹊

六、肝胆以相照

七、建党为国民

八、携手人生路

九、捐躯赴国难

后记

延伸阅读

李大钊年谱

试读章节

李任荣去世后,周氏伤心欲绝,几次想跟随丈夫而去,然而,她却发现自己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为了留下丈夫在这世间的唯一血脉,周氏只好努力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李如珍也因为这个尚未出世的小婴儿,在悲痛中寻到了一点点的安慰。1889年10月29日,在大黑坨村东街李家宅院东厢房里,一个婴儿诞生了,这个婴儿就是李大钊,一个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人。小孙子的诞生冲淡了李如珍儿子离去的伤痛。他怀抱着小小的孙儿,爱不释手,看着这个新生的孩子,他情不自禁地叫了声:“憨头!”从此,这个小婴儿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名字。李大钊出生没多久,他的母亲因为过度思念他的父亲,终日以泪洗面,心神不宁,终究没能熬得太久,在他一岁四个月时也丢下他撒手而去。尚在懵懂阶段的李大钊还没来得及认识这个世界,至亲的父母却已经双双离去,从此,他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孤儿”。

然而他身世的不幸并未到此结束。作为过继孙子的李大钊有继承祖父家产的权利,他无法避免地陷入了家族的财产纠纷之中。他的祖父李如珍早年经商,颇有家底,一心想要将李大钊抚育成人,来继承自己的香火。可是,祖母崔氏却并不喜欢李大钊,二位老人的亲生女儿,也就是李大钊的“三姑”也是十分讨厌他。当时,处于嗷嗷待哺的李大钊竟不肯吃奶妈的奶水,李如珍心急如焚,为他换了数个奶妈,都收效甚微。这时李如珍想到了刚刚为自己生下外孙女的亲生女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令女儿给李大钊喂奶。谁知,小小的婴儿,竟然,张口吮吸了起来,这令李如珍十分高兴。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亲自哺育李大钊,将孙女转交由他人养育,“三姑”没能体会到老人家的心思,自是不肯,百般推辞,甚至扬言要杀死尚在襁褓中的李大钊,使得他在小小的年纪里,不仅仅经历了父母双亡的人世惨剧,更要面临生存的严重考验。他的祖父李如珍为此恼羞成怒,甚至与女儿断绝了关系,再不往来。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如珍更是不顾自己年迈的身躯,独自挑起抚养孙子的全部重担,从此与李大钊相依为命十几载。

祖父李如珍从来不在意别人的闲言冷语,自顾自地充当起了照顾婴儿的“奶妈”角色。白天,他把食物咀嚼之后再喂给李大钊;夜里,便把小小的孙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就这样,在既是“再生父母”,又是祖父的李如珍的悉心照顾之下,李大钊逐渐地长大成人,开始接触认识这个世界。

李大钊的童年遭遇之不幸,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他自己在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这样的悲惨身世,不仅仅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即使是他自己,也极少提起。

李大钊在幼年时代,由于没有父母,总是被同龄的孩子欺负谩骂。李如珍知道这些事后,总是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李大钊待在一起,尽量不让他一个人到外面去玩。老人还非常细心地在后院种了些花草树木,喂养了几只猫狗来和他做伴,不让年幼的李大钊感到孤单寂寞。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这种境遇,李大钊的性格有一种别人身上不常见的敏感。

李大钊在孩童时代就开始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幸好,祖父李如珍将他视若至宝,日夜呵护。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老人,很难说李大钊的命运将是什么样的。

P5-P7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后记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和当时众多仁人志士一样,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沉沉的黑暗中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最终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大钊的历史功绩应当被永远铭记,他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同样值得后人学习。

他对革命同志、对朋友、对学生,总是付出自己的真心,以宽厚待人。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一致的推崇,“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他身怀坚定的信仰,无论革命处于高潮还是低谷,他都坚定不移地为事业奉献。他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但在接济贫苦的学生时却从不吝啬,更是拿出自己的收入充作革命经费,甘于奉献,不求索取。

李大钊的人格精神与他的信仰是分不开的,他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共产主义能救中国。当时的中国,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混战,几千年封建压迫的流毒未清,资本主义新的剥削又起,底层的劳苦大众在为生存苦苦地挣扎。在这种情况下,谈何人的生存和发展,谈何人的尊严和权利。李大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最终找到自己的信仰之后,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中,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李大钊的人格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大钊传/中国人格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珊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2686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5136645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