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占祥论中国人格/中国人格读库
内容
试读章节

积善成德,既是美德形成的一个规律,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积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认识开始,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运用这种认识对事物进行善恶评价,引起感情上的爱憎,即产生道德情感;继之在道德实践中形成或强或弱的道德意志,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履行道德义务;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这是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行为反复多次,日积月累,便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是构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但只有道德习惯形成之后,道德品质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而“积善”作为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则是这五个要素赖以形成和统一的基础。离开“积善”这个道德实践,不仅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无由产生,道德习惯也难以形成,哪能谈得上优良道德品质的造就呢?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善行,指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被道德意识评价为善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善恶观念不同,善恶标准各异,人们确认的善行总是以人们的利益及表现其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转移的,符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被称为善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关系时,一般把个人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称作善行。

公元一零七七年,苏轼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被扔在路边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洒泪循城拾弃儿”。尽管他的薪俸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但仍拿出一些钱来救济这些孩子,这样先后救活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孩子。苏轼的行为,即是伟大的善行。

对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学问高低很快可以观察出来,但对人心中的善恶,却不可妄加揣测。因为这要经过长久的深入考察,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最有名望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当刺史时,治理有方,百姓拥戴,但是有的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是谁吗?”狄仁杰坦率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这样可以相处得好一些。”如此大度容人,令人称道。

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于地位的高低。

没有美德,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即是对哲学意义上的善的追求。

从个人来看,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一片忠诚是立身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从对别人来看,善待坏人与虐待好人是同样危险的。 从对人民来看,“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这在一切德行及精神品格中是最伟大的。有利于人民的行为,就是善;有害于人民的行为,就是恶。

从公共利益上看,“善”并不把幸福、快乐和物质享受同道德绝对对立起来。

古代哲人认为,善的类别有四:公正、勇敢、节制、知识。当代社会的善,也有各种具体表现,诸如: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系统化的情操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人们的追求应是真善美的整体构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与人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联的,而且,这些心理活动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联结的整体活动。因此,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互相渗透的。

人们求是去非、扬善惩恶、向美背丑的行为,有时难免遇到非难或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己和小集体的利益。但正义的情感体验能支持人们以牺牲精神去追求、去实践,在崇高的事业中调整奋斗的方向。

在人生的阶梯上,我们要记住先贤们的处世金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P3-5

目录

序言:21世纪的生存智慧与中国人格

仁:仁者爱人

在人生之路入口处的两块路标

无尚者唯好仁,欲仁者仁自至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爱”、“自爱”、“五爱”

读一读孟子的“养气说”

与人为善,广结千缘

人的品位在无私,人的价值在奉献

待人以“四心”,足令世人悦服

恻隐之心:不可泯灭的人类良知

高明者容人,志大者能忍

“勇敢”面面观

齐白石与梅兰芳的“雪中送炭”

自助者自立,助人者自乐

良心:人身上优于禽兽的地方

义:正义知耻

用青春热血谱一曲当代“正气歌”

人生大丈夫,无暇忧得失

忠肝义胆正气,神敬鬼钦人怀

坏事做绝了,天人不容

古人的“一介不取”与领袖的“不便再荐”

有欲则刚方显本色

不合道义,一饭不受;无违节操,天下可取

私以情论,公以事分

悔中求悟“三段论”

人知道自己错时,便是走向的开始

慎独:暮夜有四知,畏己不畏人

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耻莫大于无耻之耻

礼:道德之极

主敬涵养是人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文明交往中的“三不失”与“三十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难成

养亲是义务,敬爱为孝心

程门立雪与朱子嫁女双美谈

智:以学广智

是什么在决定你的社会生存等级

我的“三善”读书法

墨染三池水,笔下自生花

学问之道的“五端说”

天才的定义是“不断地注意”

信:守诚重行

明大臣的“伪”与澳总理的“诚”

衾影无惭,俯仰不愧

天下能感人成事者,唯“诚信”二字

谎言:林肯如是说

谗言不可听,谗夫不可为

诽谤者:人类中卑劣而可怜的一个品种

萨迪说:只会讲空话的人并不比畜生高明

爱因斯坦给青年人开列的“成功公式”

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耳、目、心、足、手的知行“五到论”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 “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 “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么呢?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内容推荐

高占祥主编的《高占祥论中国人格/中国人格读库》从诸子百家的视角解读中国五千年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高占祥主编的《高占祥论中国人格/中国人格读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中国人格读库”系列图书之一,是本系列图书的总论,由主编高占祥先生创作。高占祥先生是文化部原副部长,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新三字经》《新弟子规》等受到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喜爱的德育读本。本书汲取中华传统修养观中的精华部分,共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以通俗的语言和具有启示意义的故事的告诉广大青年读者21世纪的生存智慧,引导现代青年人培养高尚的人格,并以此构筑起高尚的“中国人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占祥论中国人格/中国人格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占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4871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5203246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