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欧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欧洲》是年轻的周婉京在游历欧洲12国时,对看到的人、景、物,不管前人、别人已经有了怎样的议论或定论,都进行了一番琢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果。

这本书里除了记录作者作为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记录了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许多时候,这是与美术、音乐、电影、文学息息相关的。

这本书既有文字又配有作者自己拍摄的照片,翻读起来令人兴趣盎然,想必读者们也会喜欢。

内容推荐

艺术是否必须有用?旅行是否必须有意义?《一个人的欧洲》是从事艺术评论的年轻作者周婉京一个人背上书包,以美学方式游遍欧洲12国。她以私人化的视角,借助旅行这个载体,将生命里的一段真诚与读者分享。生活经历,艺术思维,人文情怀都在其中,用文字与镜头打造一个她独有的欧罗巴王国。旅行,无论几人成行,最终都是一个人的事,同行者、遇者,无论身分,最终都将成为过客,只有所感所想才能成为记忆中的永恒。旅行中有酸楚,亦有美好,她在北极圈遇见北极光,在丹麦寻找安徒生,在巴黎舞一曲探戈,在西班牙遇险,在匈牙利吟唱布达佩斯之恋,在爱沙尼亚寻找挪威的森林,在瑞典聆听小津安二郎的樱花物语……在路上,人总是比风景精彩。

目录

自序

Chapter 1 隆冬

 初来乍到

 关于选择

 漂泊中的春节

 蔚蓝色的晌午

 北欧情人节

 大雪封路,辗转于瑞典中部

 不能轻信的手机定位引擎

 火车与桑拿浴

 守株待『北极光』

 回到“斯京”吃港式火锅

 南下到丹麦

 小美人鱼的童话与现实

 寻找安徒生

 雪警乐队演唱会

Chapter 2 漂泊

 条条大路通德国

 你好,海德堡

 工业重镇——斯图加特

 车迷和伪车迷的天堂

 南方偏南

 我们是慕尼黑人,不是德国人

 在新天鹅堡写明信片

 维京人坐维京线

 雪国踏雪

 爱吃辣的上海阿姨

 芬兰人的卡通情结

 在Gamla Stan洗照片

 失落的记忆卡

 留学=逃学?

 5月感冒志

 听老拉赫马人讲他的寻亲故事

Chapter 3 慵懒

 巴黎,终于遇到你

 雨中的红磨坊

 凡尔赛宫半日游

 市区内的朝圣地——圣礼拜堂

 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发生地

 探秘第一具木乃伊的起源

 艾米丽的咖啡馆

 马德里遇劫

 “西式”王宫走一遭

 饿了就吃海鲜饭

 在地铁里撞到“青春”

 从普拉多画宫到索菲亚艺术中心

 她准备去巴塞罗那,她要回“斯京”

 女人手的温度增加了做寿司的难度

 每周读书笔记之“寻找巴赫”

 瑞典国产Max汉堡

 只有7位观众的电影院

 布达佩斯有一座李斯特机场

Chapter 4 夏梦

 布达佩斯之恋

 坐一个人的地铁

 橙子巴士上的巧遇

 成为克莱姆特的粉丝

 品一口梅兰锡咖啡

 音乐厅还是博物馆?

 美泉宫门前的绿草坪

 Lantis遇失恋中的Philipp

 流浪中的一只黑猫

 小津安二郎的樱花物语

 再起飞,我们罗马见

 废墟为城,而非城为废墟

 短裙勿入——梵蒂冈城

 梵蒂冈博物馆中的弗朗西斯·培根

 罗马浴场与古罗马斗兽场

 吃着Gelato逛跳蚤市场

 “翡冷翠”的一日

 为比萨城正名

 意大利有一座西班牙广场

 奥斯陆有一片比“斯京”更蓝的天

 终于被偷了钱包

Chapter 5 归家

 跳上火车回瑞典

 电话那头传来的温暖声音

 去大使馆补办证件

 期末考试,每个学生的梦魇

 逛不完的博物馆

 告别,却不必忧伤

 在瑞典,人人是皇后

 在机场快线上,时间过得很慢

 周游世界的老夫妇

 当回家的梦与记忆重叠时

别记 最近的一次旅行

结语 在路上找自己

试读章节

关于选择

我一个人来欧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于行走,而是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一个人行走、吃饭、睡觉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做决定如何去行走,决定过怎样的生活。一个人,说到底,是要对自己负责的。而北欧正是提供给人无限选择空间的地方,例如我现在想吃比萨,那我便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我可以直接叫外卖;可以去楼下的Ica便利店买速冻的回来烘焙;可以到校区的Lantis去吃新鲜的;还可以打电话央求我的意大利友人Valentino上门制作。虽然在一个人做选择的过程中消耗了时间,但选择的过程告诉大家生活的多样化无处不在,而这种时间的消耗也还算值得。

选择的问题还伴随着对价值的讨论,人们在比较中发现好与坏、优与差、喜欢与讨厌,比较后产生的心情也随之上下跌宕。我带了10多本书,有三毛的,有安妮宝贝的,有安洁拉·卡特的,还有西蒙·波伏娃的,皆是以女性视角闻名的作家的作品,但仍觉得有缺憾,缺憾来自于仍在思念那些摆在家中书柜里带不来也搬不走的大书。倘若我将所有书都搬到瑞典,一来我在机场要缴纳超重的罚款,二来我面对群册之时还需经历选择。为了弥补上一次选择的遗憾,人们往往要做出新的选择,在这个语境下,此刻便是购人新书。

我特意在新结识的波兰朋友Kkmenlyna介绍下光顾了位于市区KnIkmakargatan一个名叫Papercut的书店。和斯德哥尔摩的其他书店相比较,这家书店规模不大,却别有风味。这里的很多书都是限量版的,音乐和电影类书籍的怀旧感极浓。在听着《卡萨布兰卡》电影原声音乐之时,翻看没有见过的卡夫卡《变形记》版本,阅读本是一件可使人避开“选择障碍症”的忘忧妙法。

漂泊中的春节

在瑞典的第一个月过得特别快,结交朋友、注册课程、寻找美食、四处走走停停、准备旅行,形形色色的事情,自己以前做过的或没做过的,都进行了尝试。去Ica便利店买Amigo电话卡的次数也逐渐频繁起来,家人开始关心起我的春节如何过,电话那头已经开始有了些微的爆竹声响,我知道:春节将至。

海外游子的节日都是能简则简,复杂的事情费心费力,还会使本身已无法和家人团聚的心更加疲惫。所以,留学生往往就是三五个人一堆儿,去大中华超市买点速冻水饺,再回来把网络一开,等着看春晚的直播。我们一群北欧漂泊者(也被称作“北漂”)的幸运之处在于,人数虽不

那天晚上,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安徽大哥煲的一锅好鸡汤,肥而不腻的味道令人过齿难忘,和他脸上“吃完了还有”的表情一样都让人记忆犹新。作为一个文科女,对工科男自然而生的“隔阂感”却没有适用在“鸡汤大哥”身上,我记得后来这位“鸡汤大哥”开始追求我的朋友思雨,托我前前后后送过几次汤。思雨每次拒绝后直接令我喝掉,然后拿去空盒还给他。久而久之,我倒成了俩人关系中的受益人。直到现在,一喝到鸡汤,我都会想起飘雪的北欧春节,还有那一份“精装追女仔”的心思。

P10-13

序言

朋友荐来周婉京的书稿《一个人的欧洲》让我看,游记这些年读得已经太多,兴致早已降低,但看完这部书稿后,我对作者生了好感。这好感首先来自于她决定独自上路游历的勇气。如今很多与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因为娇生愤养,耽于享乐,在没有父母相助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独自谋划生活的能力,而她,却显示出了一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愿意自找苦吃,愿意去陌生的可能还有危险的地方行走,自己决定目的地,自己安排行程,自己手绘地图,自己解决难题.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为她高兴。

让我对她生出好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文字灵动传神。游记作品的高下之分,文字的优美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周婉京大约是读书多且早有文学写作练习的缘故,在文字操作上颇有点功夫,在这本书里,她写人,生动;写景,逼真;写物,有形。她在游走欧洲12国时遇见的人、看到的景、触过的物,都通过她的文字呈现了出来,这不容易。

她给我好感还在于她并没有满足于走路看新鲜,而是边走边思考,在游走的过程中获得关于自然、历史、艺术等问题的新见解。这年头,懒于思考,喜欢从众的人太多了,无论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一件事只要有一个人发表了议论,很多人不经思考便开始发声附和;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喜欢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可年轻的周京婉在游历欧洲12国时,对看到的人、景、物,不管前人、别人已经有了怎样的议论或定论,她都要去再琢磨一番,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果。

这本书既有文字又配有作者自己拍摄的照片,翻读起来令人兴趣盎然,想必读者们也会喜欢。

乙未秋于北京

后记

在路上找自己隔了两年才开始动笔写这本书,要怪我自己懒惰,其间记忆总是和我说:“不妨多给我些时间来进行自我沉淀。”至于“沉淀”出了什么.记忆本身又是个莽撞的糊涂虫,你问它时,它从不记得。我总在思考,应如何将一路上、12个国家、百余个人物连贯起来,穿成一条清晰的线索,但后来发现,笔下的文章和预期的构想渐行渐远,以至于后来我的每个小故事都由前一个故事引发,但又与前面的故事没有紧密联系,有“遗世而独立”之感。

最近得到一本好书——《尤利西斯自述:詹姆斯乔伊斯书信辑》,顾名思义,书中收录了《尤利西斯》作者乔伊斯大量的书信,且记录了他身处罗马、苏黎世、的里亚特斯等地时所经历的生活。无论与赞助商、出版商还是亲友通信,乔伊斯都会喋喋不休,他埋怨旅途中遇到的坏天气与突发事件,也畅谈他对王尔德与易卜生作品的解读。我也留意到,乔伊斯以语言学研究的角度介入到爱尔兰语与他国语言的比较阅读上,他从都柏林的名字(爱尔兰语称之为“Ballyclee”,意为浅滩篱笆城)推测出这是维京人建立的一座城市。或许,没有漫游者的灵魂,便不会有《尤利西斯》,乔伊斯的背井离乡让他吸收了各国的文学背景,在史诗性的文字中变成时空交错的众生相。

我不比乔伊斯,写了几年的艺术评论与报纸专栏,却未曾给自己写过什么东西。在生活中习惯了采访别人,少有理会自己的感受。这过程,就像是一个在玉米地里采玉米的人,一边拾,一边扔,欣喜而又不舍。写书的过程持续了两年,家人、朋友都很支持,从不催促我。我感谢他们的抬爱与纵容,使我“无章法的文字”契合了这“无目的旅行”。所以,在这里我简单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绰号,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我的父母、张芊女士、迟景涛先生、李冉冉女士、周大新先生、马家辉先生、梁铨先生、Jeffrey Mather教授、李有毅教授、张永红先生、孟宪林先生、陈威女士、韩笑、蒋唯、陈毛毛、小沈、小雪、思雨、Therese、Nichole、Doris、Valentino、Klementyna以及Philipp。

那么书的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游之本事”?人为何需要旅行?造访过欧洲南北两端的我,依旧不得其解。旅行似乎是一种缘分或一种际遇,又可以是承载故事的媒介,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具备自圆其说的能力,会为自己发声。然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在旅途中,人才会舍弃外界投射在自己身上的那个“我”,走在阳光下,也不必担心踩到身后的影子。我期待我的故事可以引发你的故事,由此,“游之本事”是我的事却也成了你的事。

周婉京

2013年至2015年

写于香港、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马家辉(作家)——“文字温柔如水。”

梁铨(艺术家)——“音乐的内行,旅行的智者。”

Jeffrey Mather(旅游文学学者)——“敏锐的观察、独到的看法,构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描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欧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婉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54185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5235175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