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是一本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的自传文稿,一部新旧交替时代中知识女性的奋斗史,一份见证动荡离乱岁月的真实印记。

作者张郁廉既以深情感人的文字记述个人成长和对家人朋友的关怀,娓娓道来温情的瞬间,又用质朴客观的笔调记录民族之难和家园之苦,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离散。情浓于文,爱隐于字。作者不平凡的一生如激荡的二十世纪般,带给读者的是心绪的难平,更是深深的敬意。

内容推荐

《白云飞渡》是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的生平回忆录,分为五辑,前四辑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作者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第五辑是作者儿女对其的缅怀和追忆。书中详细追述了张郁廉从小被寄养于哈尔滨白俄家庭,后考入南开高中,因战事转学慕贞女中,又被保送燕京大学。并先后在苏联塔斯社、中央党部国际宣传处及中央社工作。在抗战时期,她亲赴前线采访,经历了徐州大突围、武汉撤退、重庆大轰炸等。

《白云飞渡》还记录了她和许多时代人物如台湾经济起飞推手孙运璿、开创中国现代新闻通讯事业的萧同兹、著名女作家韩素音、燕大校长梅贻宝夫妇等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精彩有趣故事。整部文稿是一位知识女青年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作者文笔甚好,此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代入感,使人如同亲身经历般,心情高低起伏,为之动容。

此外,《白云飞渡》还收录了大量照片,除张郁廉个人之照外,还有从未出现过的萧红新照片、1936年北平大学生到绥蒙考察的旧照、战地前线采访所摄照片等等,为读者更为直接地了解那些已经远去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目录

序言 白云飞渡情悠悠——读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手稿记 杜南发

引言 青山依旧,白云悠悠,你在何方?

第一辑 离散岁月(1914—1937)

 一 取名聚聚,然我两岁半就失去亲生母亲

 二 我的“瓦娃”,我最敬爱的白俄母亲

 三 温馨童年,丁香花和普希金童话

 四 瓦娃的明达——中国人必须上中国小学

 五 “东顺祥”大院主人孙宝书先生,孙府家世

 六 哈尔滨女一中——我的少女时光

 七 天津南开北平慕贞,战云笼罩的动荡青春

 八 北平燕京大学,我的学业和好友

 九 海滨老家朱由村,和父亲最后一次聚首

第二辑 记者生涯(1937—1945)

 一 战火中加入苏联塔斯社汉口分社

 二 “你是到最前线我旅部的第一位女记者”

 三 敌机狂轰滥炸下,不屈的陪都重庆

 四 访问延安,听毛泽东演讲,看江青照相

 五 烽烟中人生百态,邓颖超和我们一起跑警报

 六 成都续读燕京大学,完成父亲遗愿

 七 重返新闻战线,进重庆中央社

 八 青梅竹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九 侵略者终于投降,四处累累战争伤痕

第三辑 乱世沉浮(1945—1949)

 一 东北接收,希望转为失望,挽狂澜于既倒

 二 历尽艰辛,我终于履行了给父亲的诺言

 三 辗转于哈尔滨、沈阳、长春、南京、上海、广州

第四辑 宝岛年华(1949—2010)

 一 初履斯土,物资匮乏,风雨飘摇

 二 七岁的博比——母亲节大会的主席

 三 学习国画,成黄君璧老师最早期门生

 四 在台湾三年,我们第六次搬家

 五 如我所愿——志在必得的求职目标

 六 四十二岁如愿生下健康的女儿

 七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的女科长

 八 震惊全岛的俄船“陶普赛”号入台事件

 九 桂籍赴德会及欧洲之旅

 十 轻舟已过万重山——太平日子的悲欢点滴

第五辑 缅怀母亲

 附录一 瓦娃——我伟大的白俄母亲

 附录二 瓦娃亲笔为我抄录的诗篇

 附录二 瓦娃亲笔为我抄录的诗篇(翻译)

 附录三 卡尔曼1941年莫斯科给我的来函

 附录二 卡尔曼1941年莫斯科给我的来函(翻译)

 附录四《在前线》——我1938年的战地采访报道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取名聚聚,然我两岁半就失去亲生母亲

我1914年(民国3年)夏天在哈尔滨齐红桥(南岗通往道里的要道)旁的中东铁路局附属医院出生。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我国东北三大名城之一(另两个是沈阳和大连),“哈尔滨”三字是满族语,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当时的人口250万。此地从前是荒凉的渔村,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和帝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俄取得特权,在东北修筑由满洲里经哈尔滨到海参崴的“东清铁路”(后改称“中东铁路”),哈尔滨遂成为铁路的重要交汇点和欧亚交通中心,正式成为商埠。

哈尔滨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道里、道外、南岗。郊区有上号、顾乡屯、偏脸子、马家沟、懒汉屯等。1917年(民国6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沙皇被推翻。大批俄国人逃亡到欧洲或我国东北,尤以哈尔滨为多,几乎占哈尔滨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白俄”(“白俄”一词,来源可能是:苏共自称“红党”“红军”,把帝俄时代的官员、地主、富商以及自由知识分子视为“白”)多属于上流社会,文化程度高,经济富足,生活优裕,在哈尔滨从事文化艺术传播工作,组织音乐、文学社团,成立绘画、戏剧机构,举办演奏、出版、展览。城里的学校。书局、画廊、博物馆、教堂、商店、餐馆,从建筑到室内装潢完全欧化,尤其是道里,街道及市容最是俄国化,有一条马路叫“中国大街”,全部用石块砌成,路灯明亮,宽敞的人行道上有座椅,两旁大多是俄国人或欧洲人开的商店及餐馆。哈尔滨开风气之先,最先接触欧洲的书籍、刊物、影片、唱片、美术、音乐、文学和歌舞,成为中国最为欧化的城市之一。

哈尔滨被国人称为“东方小巴黎”,欧俄文化在城市里日益发展,居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受到程度不等的潜移默化。俄语成了中国人所学习的第一种外国语。在这座华洋杂处、亦东亦西的都市,我生活了17年,一直到1931年初中毕业。

我出生后,父母为我取名“聚聚”。后来父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寓意:他厌倦了离乱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夫妻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家不但没有“聚”,反而“散”了,散得那么彻底,那么悲惨!

我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几乎一无所知,就连同她的长相模样都不复记忆了。她去世时我仅仅两岁半,弟弟复成刚刚出生。我身边曾经有过一张父亲母亲和我合拍的照片,后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继占领东北后向华北进犯,全国人民忍无可忍,奋起展开抗日战争。战乱期间,学校停课,各地学生纷纷向大后方流亡,颠沛流离中,我遗失了这仅有的珍贵照片。

我只知道母亲娘家姓李,名字不详,出生于山东掖县平里店东路宿村。她是大姐,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和父亲结婚后,到了哈尔滨,在那里大概住了三四年,生了两个孩子,年纪轻轻一生就结束了。她故去时有多少岁?因何病而丧生?我都不知道。那年代,从山东、河北到关(山海关)外闯荡的人,假若在外死亡,灵柩一定要运回老家安葬。就为了这,父亲辞去工作,安顿好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护送母亲的灵柩,离开哈尔滨,往山东老家掖县平里店朱由村。这是一段艰辛漫长的路程:得先乘南满铁路的火车,自哈尔滨到辽东半岛尖端的商埠大连;在大连改乘轮船,横渡渤海湾,到山东省烟台;再从烟台乘汽车沿烟潍公路(烟台到潍县)到掖县平里店;下车后,换乘由马或骡子拉的大板车,走二十来里田埂小路,其间经婴里村(晏婴故里)、麻渠村(孙家世居)、东路宿村(我外婆李家住地)和西路宿村(复钧兄弟外婆王家住地),最后到朱由村。朱由村是濒临渤海莱州湾的一个村庄,属鲁东掖县(掖县是军阀张宗昌的家乡,因他的胡作非为而闻名全国),大概有三百多户人家,多半姓张。这里的居民忠厚、朴实、勤俭、乐天知命。据说我家祖先是明朝张献忠在四川大屠杀时,逃离成都,几经播迁,终于定居鲁东。到底有几代在山东掖县居住,我也不清楚,只知道我祖父张吉亨早年丧偶,膝下只有我父亲张日高(字升三)和一个叔叔(不知道名字),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

P6-7

序言

白云飞渡情悠悠

——读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手稿记

杜南发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雕塑家孙宇立来电,约我到他的苏菲亚山工作室。

苏菲亚山是座闹市里的小丘,学者郑子瑜住的建安大厦在上山前的路口,斜坡路尽头是二战前美术家林学大创办的南洋美专,孙宇立的工作室就在中间路段。

孙宇立是专业建筑师,原任职于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都市重建处,回新加坡创业,为了兴趣,毅然决定放弃建筑专业,一心从事雕塑。80年代艺评家刘奇俊介绍我们认识,那时他正苦思创作路向,想解决西方拓扑学与中国易学之间的问题,多次与我深夜长谈,交流意见,成为好友。

他曾告诉我,他母亲是我同行前辈,为中国早期第一位战地女记者;那天约我见面,是因为老人家刚到新加坡,希望能和我见面。

一进门,便见一位穿着淳朴、相貌慈祥的老太太,气质优雅,端庄有度,当然就是孙妈妈张郁廉女士了。这年她已80多岁,依然走得快而腰板挺直,握手有力,言谈爽朗,充满自信。

喝茶聊天,她对新加坡的新闻工作情况很感兴趣,也谈了自己早年抗战见闻,尤其是战场的残酷,谈她在台儿庄大战结束第二天就到现场所见的情景,以及她半夜穿越日军封锁线的惊险经过。

热带午后,在南方国度,安静的室内,听着报业前辈淡淡述说半世纪前自己惊心动魄的战场故事,感受良深。

初次见面,轻松闲话,已觉得内容丰富,便相约择日再作专门访谈。但报社事务繁忙,一再耽搁,想起再联系时,老人家已飞回台湾了。

有机无缘,只能错过;蓦然回首,暮云已远。也就只能放在心中,成为一段不完整的记忆。

二十多年后始读到的手稿

二十多年后,孙宇立已是新加坡重要雕塑名家,一天他告诉我他母亲2010年过世后留有一部手稿,原是准备写给儿孙们阅读的自传,他觉得有些内容我可能会感兴趣。

连夜拜读,一口气读完,感觉亲身经历了一个大时代的激荡,心情起伏,一时难息。

文稿不仅记述张郁廉作为战地女记者,亲身经历几场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台儿庄之役、徐州突围、武汉撤退、长沙大火、中条山游击战、重庆大轰炸等情景;还详细追述上世纪初她从小被寄养于东北哈尔滨白俄家庭、考入燕京大学、参加1935年北平学联发动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街头游行,如何因为俄语娴熟而先后在塔斯社、中央社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陪同苏联战地记者前往延安,和毛泽东握过手,听过他演讲及目睹江青在现场拍照的情景。

文稿也记述了张郁廉1944年和青梅竹马的北平大学经济系高材生孙桂籍结婚,1946年随丈夫到东北,当时孙桂籍是国民政府负责接收哈尔滨市的社会局长,后来又先后担任东北物资调节局长、旅顺市长和长春市长,张郁廉则担任中央社沈阳和长春分社的采访组组长;1948年全家如何在辽沈战役时被林彪大军包围在长春城、辗转到台湾等情节;还记述了她和作家韩素英(韩素音)夫妇、燕大校长梅贻宝夫妇、对台湾经济贡献巨大的孙运璿等许多时代人物的交情,以及她后来如何成为书画名家黄君璧“白云堂”最早期弟子的故事。

整部文稿是一份自传,是一位知识女性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

淡淡的笔触,娓娓叙述着一个大时代的苦难和悲辛,战争生活的残酷,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良多。

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

阅读这份文稿,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中国第一位战地女记者”的问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这是当年中央社社长萧同兹对张郁廉的称誉和肯定。

萧同兹是开创中国现代新闻通讯事业的官方新闻机构领导人,被形容为20世纪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位人物,备受尊敬,他的肯定,自成公论。

抗战前期的徐州会战,是中国新闻史上首次有中国女记者出现在战场,张郁廉便因当年亲赴采访而获得这项殊荣。

……

白云飞渡情悠悠

这部自述文稿和照片,记录了一个在那个思想封建保守的时代,一位民间女子的奋斗和人生经历。文字里有逾半世纪的战火和动荡,有许多当年大江南北真实的生活民情,有血有泪,有情有爱,虽是笔墨轻淡,叙述朴实,那份情真,却很感人。

情至不矫,雨润无声。最朴实的感情,犹如无声的雨,悄然染湿天地,淡然如是,真实如是,深刻如是。

有缘有幸,拜读这份文稿,我立刻建议孙宇立应用心整理出版,让我的这位报业前辈——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能够让世人知道她的一生,也为20世纪中国大变动的时代,留下一份真实的个人印记。

手稿中有一段话,应该最能说明张郁廉执笔为文的心情和心意:

“多年来,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都是妻离子散或生离死别的人间大悲剧,而这些都是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所造成!这血海仇恨永烙我心,中华儿女又岂敢稍忘?!”

简单几句话,凝聚着无数血泪的烙印!

淡然笔墨,血泪心情。文稿写来,没有浮滥的悲情,字里行间,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永难忘怀的伤痛和义愤。

江山万里,一片白云,悠然飞渡;

家国在心,天地浩气,凛然长存。

我建议以《白云飞渡》为书名,因为张郁廉早年身为白俄养女,乱世南、北飞渡,晚年濡墨白云堂,一生前后皆是“白因缘”(佛教称“白因缘”为“善缘”)的写照,更是借此表达对这位大时代儿女巾帼意气的一份敬意。

后记

母亲于五年前安逝洛杉矶后,我把她书写多年的生平经历手稿拿出,取了个标题《聚聚——时代动乱的哀歌》,遵她生前所嘱,复印后交与子孙各一份,“作为晚辈永存的纪念”。

今年四月间,收到报人、老友南发发来的一封邮件,阅读时偶然勾起我的另一段回忆。约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母亲来新加坡探望我们。她有机会与南发见面,于谈话间提到她50年前任战地记者的往事。事后南发来电,希望对我母亲做个专访,以发表于新加坡报章。可惜我因忙于他事,未及安排,以致错失机会。想到这里,我给南发回电邮,提到母亲所书的十万余字的书稿,请他给予建议。经讨论后,南发将我介绍给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李怀宇先生。李先生又联系侨居美国的刘荒田先生。三位阅读原文后,都认为这一缘起自白山黑水、松花江畔的真实事迹,应予出版,以长留历史,让后代传承。

由此,分居中国、美国、新加坡三地、各有所成的三位杰出华人作家,通力协助:荒田夜以继日地进行稿件编辑,南发书写前言并协助我逐张分析、选择旧照片,怀宇不断地居间协调,提供意见并准备出版事宜。远居美国的妹妹宇昭及侄儿元宁,也从家中取出尘封已久的和母亲有关的资料及照片,快速递送到我手中。

南发为书另取名《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并建议,封面应以苍天白云为背景。我觉得书名取得很好,因为它传神而准确地概括出母亲的生平。然而我心存疑虑,不知应否除去“传奇”二字,因为母亲是我们有血肉、有情感的真实妈妈,何来“传奇”?然而,在编辑过程中,收到三位参与者的来邮,他们都对母亲充满敬意,说自传“读着落泪”。我重读母亲的手泽,泪湿衣襟,也终于意识到,我已不再真实地拥有母亲;但是,已随白云飞渡我最亲爱的妈妈,她的一生确实是应在人世流传的传奇。

孙宇立撰2015年5月28日于新加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郁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03938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201522816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6
17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