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纪实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炎炎夏日,京城内外暴雨如注。

雷鸣电闪之中,在鼓楼大街路东的帽儿胡同,似离弦之箭冲出一匹高头大马,骑在马背上的太监脸上透出焦急的神情。原来,帽儿胡同的荣公宅内,夫人即将临盆,荣公爷派人火速去请西医大夫前来接生。

冒着倾盆大雨,一名德国医生走进荣公宅门。渐渐,暴雨转疏,淅淅沥沥的雨滴,轻轻洒落在荣公宅隆起的黄琉璃房脊上。或许,郭布罗·润麒从睁开人世的第一眼,便隔窗望见了潇潇不歇的雨帘,这仿佛编织成了他的祖上从东北之隅一路走来的斑斑脚印……

无疑,他是达斡尔族的子嗣,而郭布罗氏是达斡尔族不可忽视的支脉。这一氏族,与其他达斡尔族姓氏无异,无不以当地一条著名河流——郭布罗河而命名。似乎,他注定与水结缘,虽未出生于郭布罗河畔,却悄然降生在京城雷鸣电闪的暴雨之中。

这是一九一二年七月八日,阴历五月二十四日。

他的祖上,显然是一个传统的世族家庭,称得上声名显赫,有史可查的是高祖阿拉吉普,虽仅官至副都统,却是闻名遐迩的一代骁勇战将。他的曾祖父长顺,同样一生战功卓著,二十多岁便晋升都统,作为乌里亚苏台将军镇守北疆——不仅是威名远震的吉林将军,更是朝中一品重臣,堪称历经咸丰、同治和光绪的三朝元老。及至逝世,长顺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保”,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长顺一生的贡献绝非仅仅殊死搏杀疆场,据说还曾在光绪二年(1876)与沙俄交涉之际,攀岩斩棘,寻到乾隆御笔亲书的中俄界碑,在清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记载。

润麒的祖父锡林布却与曾祖截然不同,一生不仅未经宦海浮沉,连“抛头露面”都少之又少,大半生僻居吉林一隅,在家中赋闲。后因曾祖父在疆场屡建奇勋,举家蒙获恩准,才从吉林迁往北京。不过,最初居住的并非后来荣宅那样的尖脊屋顶,而是圆脊。老北京无人不晓,这是民宅的显著特征,而非王公府第。

据考,其家族属满洲正白旗,原籍系黑龙江讷河县龙河乡满乃屯,及至迁徙通辽,才在吉林设置祠堂,又在京城帽儿胡同置办了一幢宽绰的宅院。润麒从没见过祖父和祖母,长大后,其父荣源才断断续续讲述起祖辈的轶事。  润麒的生母仲馨是续弦,是他父亲荣源在前妻——定慎郡王溥煦长子毓长的次女爱新觉罗·恒香生下婉容因患产褥热过世后,才迎娶来的。

遗憾的是,他的父亲荣源年轻时屡屡胡作非为,以纨绔子弟而闻名京城。而他的曾祖父不仅治军有方,对后辈管教也极为严厉。据说,荣源一次私自溜出去寻欢作乐,竟然昏头昏脑私闯民宅,调戏民女,被拿获后押送回府。按照老规矩,这种劣迹非砍头不可,临刑前,全家人拼死拦阻,院里一群下人长跪不起,乞求恩准赦免,终于侥幸获得赦令。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万般无奈,曾祖父只得对孙子“削发代首”,以示惩戒。无疑,这成了家族史上的一桩耻辱。虽说丢了头发,好在保住了脑袋,打那儿起,荣源开始收敛劣迹,再也不敢随便外出恣意妄为。数年后,润麒的外祖母当面唤来他,神情沉重地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然后,严峻地告诫年幼的外孙:“记住,你的父亲在相亲时,头发还是蓄接的假辫子呢!”

P5-6

书评(媒体评论)

贾英华先生积数十年之心血与智慧,以口述、档案、谱乘、踏访资料为所长,凝聚成“末代皇族纪实系列”九书,成为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

——阎崇年

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晚清史亦如此。贾英华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写就的末代皇族纪实系列,颇具历史价值。主人公皆他深知熟识之人,实乃奇缘。实述皇族演革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二月河

后记

来龙去脉皆我有,突兀一峰插南斗。

这两句旧诗,似乎早已忘却出处。然而,以此来形容我对《末代国舅润麒》的感慨,却再确切不过。

酉末戍初,这部书杀青。至此,我终于了却一件久悬胸中之事。然而,润麒先生却溘然长逝,未能亲眼见到这部传记的问世,这使我深感遗憾。

坦言,在以《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为启端,最初拟定晚清以来“末代皇帝系列”人物中,本无郭布罗·润麒。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其人物的独特性和奇特角度反映上一世纪百年沧桑的剪影,兀现眼前。

“剪影”内容之丰富,绝非常人可比,似可以三字概括:“奇、特、真”——传奇、独特、真实。

无疑,润麒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传奇人物。多重角色,为他罩上了一层殊异于常人的光环——既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胞弟,又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夫。他从世纪之初到跨世纪的一生,横亘近百年历史,也恰恰是中国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他的特殊经历,从特定角度浓缩反映了这一时期发展的轨迹。

“百年沧桑”,或许能概括他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研究晚清暨近现代史,他无疑是解析这一历史轨迹的珍稀活化石。

他生于衰败的晚清官僚家庭。自幼,“国舅爷”的特殊身份,使他可以自由出入紫禁城,且异常熟悉逊清宫廷的一草一木。比末代皇帝小六岁的他,俨然成了溥仪最亲密的“玩伴儿”。至今,故宫仍珍藏着他与溥仪忽而登上殿顶,忽而踏踩铜兽等大量淘气的历史留影,他骑在溥仪脖子上戏耍的照片,显然成了历史回闪中罕见的珍贵镜头。

似乎命中注定,他只能自愿或不自愿地追随溥仪一生,事实恰恰如此。自然,他也有了见证历史的独特价值。毫无疑问,世间任何独特的事物,都具有非凡价值。作品如此,艺术如此,经历亦如此,人物更是如此。

毋庸讳言,润麒是“末代”人物中不可多得的传奇“寿星”。他一生坎坷,大起大落,颇具传奇色彩。近百年来,复杂的社会动荡,他无一未曾亲身经历,自逊清小朝廷,北洋军阀、民国、抗日战争乃至新中国以及“文革”、改革开放各阶段,湍湍洪流,渺渺尘世,身寄星云,足涉五洲……国舅、驸马、军人、学者,这四个毫无关联的奇特身份,或许可以反映他的大致“履历”。

其自幼亲历王府生活,是最后见过端康皇太妃(珍妃之姐)等几位老太妃,在逊清宫廷留居者。他在宫中陪伴溥仪、婉容且披露的各种宫规,以及宫中生活习俗,乃至特殊经历,都已成为不可再得的文史资料。

晚清延至民国期间,末代皇族以至于皇亲国戚的“潦倒”,成了历史奇特的一页。若非润麒先生亲历,没准儿,会被斥之“天方夜谭”——八旗子弟提笼架鸟,竟落魄到举家“四壁皆空”,衣饰典当已尽,夫妻裸身而居,以致无法出门的窘迫地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他所接触的晚清及民国历史人物,诸如载沣、载涛、载洵、朗贝勒等王爷、福晋,乃至张学良、溥儒、梅兰芳、孟小冬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的生动形象,显然为世人留下了珍罕的口碑史料。

至于溥仪被逐出宫,寓居天津,潜逃伪满、“康德”时期以及派遣贵胄赴目留学等一些内幕,本书亦以润麒亲历的角度首次披露,且从特定角度挖掘了世人罕知的史实细节。

伪满洲国垮台之后,他在苏联抑留期间以及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情况,与溥仪和溥杰、毓喦等人经历脉络大致,细致情节却相去甚远。姑以客观笔法一一道来,以期存史求证。

走出灰色“高墙”之后,他返京的新生活以及家庭悲欢离合,饶有趣味。“文革”及此后啼笑皆非的曲折经历,毫无低调之悲怆,反倒成了他暮年颇具特色的趣事。

他当过工人,直到走进北京编译社与五妹夫万嘉熙一起成了日文翻译,六十六岁那年,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当上研究员,继而又被推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种种经历,亦庄亦谐,有的令人气愤之极,有的使人拍案叫绝,也有的足以为之捧腹大笑。在时代洪流之中,他犹如投下一粒奇石,所泛涟漪,扩散成了一个个奇妙的“水波纹”。

退休后,他居然成了闻名遐迩的“神医”,还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医疗牌照。他应邀远涉重洋,赴异国他乡讲学,与日本老友尤其是日本皇族的跨世纪交往,颇耐人寻味。

年逾八旬,他仍是公安部门批准的惟一骑摩托车者。乃至年近九旬,仍是一个乐观淘气的“老顽童”,时常骑着摩托车驰骋于京城内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环境下,都堪称乐观而又惹人喜爱的人物,迟至暮年,亦仍如此。

智慧,好奇,这使他的传奇一生充满活力。即使没有特殊身份的光环,他的一生也应不同于平庸之辈。我从接触他的几十年中,始终这样以为,童心未泯,是润麒得以长寿的“三昧”之一。

虽年过九旬,他还多次寻渊探秘,欲将积水潭旧王府山洞之谜,披露于世。达观,以历史过来人的阅历,宽厚地待人待己,此乃二。

达斡尔人的剽悍体魄基因,加之幽默而风趣的性格,使他轻松化解了无数纷繁尘世的烦恼。在其爽朗笑声中,度过了九十余载岁月,此乃三。

坎坷,是一笔巨大财富。磨难尔后,会使人超脱。经历与阅历,因人而异,有了超凡脱俗意识或许会有理念的升华,经历便演化成了“历练”。将人生当作一种修炼,与人与事看得淡一些,随缘且随遇而安,乃是世事洞明,了悟人生之后,挥去琐事的超然处世态度。这或许就是润麒先生得以高寿暨暮年生活,对于世人的启示罢。

屈指算来,自从七十年代初在李淑贤家结识润麒先生,已三十余年。而此书从酝酿至结稿,历经十余载春秋。应该说,此书的笔法与其他几部“末代”传记有所不同。起初,我采用了一个拙笨办法,即先将其回忆生平的数十小时录音,原原本本打印成文字,连语气词也照录不误。设想过两种写法:一种是以此为素材,撰写成书。另一种则是在原原本本的回忆稿上,边改写边考证,待写出初稿后,再行润色。

几经斟酌,我最终采用了后一种方式,或许多费一些气力,却可能最接近真实。在“末代系列”中,《末代国舅润麒》是一部饶有独色的传记,自然更须逼近真实,不饰虚伪。然而,“隐恶扬善”亦是本书撰写的又一宗旨,似与存史求真多少相悖,但又不能违背法律的有关界定,则是笔者始终引以自戒的。

至交无老少。我俩之间,时常开玩笑。一次,他夜里打来电话,说要填出国表,其中一项是其妻子父母的名字。他妻子的母亲名字,他竟然不知。我告其,小名八妞,大号瓜尔佳氏,他马上纠正说,这仅是姓氏,不是名字呵。我笑曰,名字叫幼兰,对吗?顿时,电话那头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畅叙人生之旅,我询问年逾九旬的他,平生最喜欢什么,他笑着让我猜。我遂笑答,当然知道喽,您和张学良崇尚的“名言”一样对不对?他说,你说说看。我故作严肃地说,“平生无他好,惟一爱女人”。听此,润麒放声大笑,遂以京戏腔道白道:知我者,英华也……在他的眼里,热爱生活,丰富的情感,成了他传奇人生不可或缺的活跃细胞。

如果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那么传记则更是遗憾的文学。鉴于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而如实写出一位人物的全视角,固然精彩且有血有肉,而从另一角度则可能或多或少有损传主及他人的声誉。也正因为此,本书从近七十万字删至近五十万字,依然不尽如人意。按照我与润麒先生的约定,也只好暂付阙如。待时机成熟,再将若干宫廷和王府秘史“解密”罢。

应当说,平时与润麒交往的日子里,他以智慧待世、待人,也就有了我喜爱的人物特点——诸葛亮交友三则:友直、友谅、友多闻,其人皆备。此外,他亦有一般常人所没有的洒脱,却不失诚信。二oo二年四月初,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润麒。他侃侃而谈,忽然谈及曾经答应过而未办之事,每想起就惴惴不安。他没细说什么事情,我也未追问,但他待人有信,不由使我肃然起敬。

曾有一段时间,他身体欠安。隔不久,就会打来一个电话,心重询问我写作到什么程度,这使我感到不安。几年前,他住院期间,我偕妻看望,交谈之中,他担心年逾九旬,难以在有生之年看到《末代国舅润麒》问世。正碰巧,察存耆之子亦前去探望,润麒先生手捧为笔者亲笔作序的《末代皇弟溥杰》,深情地望着我说:

“我相信,你写我的这本书,也一定很真实。”

“您放心,连细节我也不会虚构。”我当即表态,“我手里有近百小时的录音和录像,大量素材都用不过来,何必向壁造车?”

“哈哈,”听到这儿,润麒笑了,“你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中写我‘文革’期间看大字报时的神态,惟妙惟肖,非常真实。一句话,你写的书我放心。”

我坦诚地对他承诺,书稿完成后,如他认可,再给这部书作“序”。

“好啊。”此刻,他像小孩似的灿烂地笑了。

好事多磨。寒来暑往,风霜数度,润麒先生连“自序”亦亲笔撰写过两遍。其实,早在七年前,他未全部阅读我的书稿,只是浏览了我写的提纲和部分章节,即亲笔为这部传记挥毫作序。他欲寄来,我怕丢失,就说过几天去亲取,他单独放在柜子里以示重视。谁想,我又是出访,又是出差,拖了些时日,待前去取时,竟然找不见而终成遗憾。

二○○五年春节之际,书稿初成。我与妻子来到润麒先生家里,他从计算机上浏览此书后,遂亲笔撰写此序。  尤感庆幸的是,我几经周折,终于在润老的鼎力支持下,于一九九五年初春,拍摄了《末代国舅游故宫》这一珍贵的历史纪实片。此次应我之邀,润老与我畅游故宫,实地讲述他所亲历的逊清宫廷生活,亦披露了不少当年的宫中秘闻。

漫游故宫之际,博闻强记的他,对照历史照片,风趣地讲述了当年他与溥仪嬉闹的童年生活,竟至顽皮地骑在溥仪脖子上玩耍的情景……宫廷的各式各样人物,宫禁礼仪、掌故,在这位亲历者口中,无不栩栩如生。

颇值得提及,他在乾清官秘密通道前,讲述了一桩亲身经历。他和溥仪当年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游至乾清宫台阶下,猛然听到了马嘶人喊的惨叫声。据说,当年“闯王”打进紫禁城前,一些怯弱的宫女和太监躲藏进乾清官台阶下的秘密暗道,被“闯王”的兵将发现,遂凶残地纵马暗道,从一头狂奔至另一端。顿然,宫女和太监被战马残忍地践踏成肉泥,血溅石壁。

有意思的是,这一幕历史惨剧被录制在地球的磁场上,每逢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历史的录音机便自然回放当年的悲惨情景。无疑,润麒重游紫禁城,留下了不可再得的珍稀影像史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独特的人,往往从某一特定角度书写了历史的侧影。我笔下的“末代人物”,无一不是晚清以来以其个人坎坷的独特经历,折射了百年沧桑演幻。若此,也总算我没枉用多年时间观察研究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多重历史色彩的人,同时侧记了一段难以再现的历史。

在撰写这部传记过程中,我愈来愈感到,晚清以来的百年历史,将是中华民族史乃至世界史上丰富多彩的一页——一个酝酿历史巨大变革的年代。囿于历史局限及各种原因,晚清以来这段历史,确有多种或莫衷一是的说法,有些细节确系传主的亲历或亲闻,依照存史求真的原则,姑以一家之言写入书内,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探讨,以期得到爱新觉罗家族和各位方家的指正。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诚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坦言,人如浮尘,游弋世间,也许惟有人性和亲情的悲欢离合,才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演绎成了富有复杂人性的历史。随着“马齿徒增”,我愈加体会到了“魑魅喜人过”未必切肤,倒是“文章憎命达”这一命句之深髓。

或许,阅毕这部传记,我与读者伴随老人坎坷的百年历练,消褪了些许刚烈之情,倒蕴蓄起宽厚仁和之心。喧嚣的历史,融入心胸,只能寄期以恬然淡泊的心灵之感,平和、大气,荡气回肠,俨然融于历史老人博大的襟怀之中了。

细忖之,以末代皇族典型人物的经历,反映百年来历史演变的轨迹,无疑是“末代皇帝系列”撰写的初衷。迄今为止,除《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是我年轻时从溥仪妻子李淑贤口中获知一些生平线索和生活细节,又遍搜档案,采访三百多名知情者(如今大多已去世)而成书,其他五部书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我多年的忘年挚友。传记所依据的,都是第一手资料或口碑史料,且经过了较为客观的考证。

记述我身边的人和事,这是绝然殊于他人传记作品的,亦使我深感三生有幸,或许,这就是历史的缘分。

倘若,我能以晚清以来人物的几部传记来反映这段历史的一页真实侧影,吾愿足矣。

迄今,“末代系列”已出书六部。欣慰的是,每一部书都受到了海内外读者欢迎,也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乃至轰动,有的还引起了国内外的争鸣。如身体允许,天假时日,我将以此为勉,继续撰写出其他几部“末代”作品。

我想强调的是,“存史求真”,仍是我写作的宗旨。我所依据的不仅是采访三百多人的口碑史料以及传主的回忆录音、录像等,而且查找了相关原始档案记载和史籍,作了必要的考证。此书定稿前,我对一些细节,又当面或在电话里向润麒先生作了逐一核对,如宫中生活的琐事,庄士敦给他起的英文名字等,他都一一作答,不厌其烦。可以说,连书中的人物对话,我也绝不凭空杜撰,而力图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这既是对读者的承诺,也是我的自勉。

衷心感谢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著名清代“帝王系列”小说家二月河先生的鼎力支持。亦感谢多年老友——故宫博物院林京先生、向斯先生暨慈禧曾侄孙那根正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支持,此次又帮助翻拍了部分照片,提供了历史线索。

感谢润麒先生在生前亲笔作序,并拨冗审阅书稿。不能不提到,我的多年至交且已移民新西兰的钱立言先生,与我同是润麒先生的忘年挚友,在本书写作中,曾给予无私襄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线索,亦不应掠其美而忽略。在此,诚挚地鸣谢润麒家人以及一切为此书问世而作出努力的朋友。

兹为后记。

目录

引子 

第壹章 童年

 一 京城帽儿胡同

 二 天津外祖母家

 三 外祖父去世

 四 母亲和父亲

 五 玩伴儿韩升与周有

第贰章 婉容大婚前后

 一 进宫前的婉容

 二 册封

 三 迎娶皇后

第叁章 随母亲进宫

 一 赏亮蓝三品顶戴

 二 传朝马

 三 陪驾皇上

第肆章 宫闱秘闻

 一 淘气的润麒

 二 宫廷太监

 三 电影机与苍鹰

第伍章 内廷轶事

 一 锯门槛的“祸首”

 二 深宫琐记

 三 储秀宫内

第陆章 紫禁秘闻

 一 端康皇太妃

 二 清初宫廷血案

 三 寂寞宫苑

第柒章 家族内外

 一 涛贝勒

 二 溥儒赠画

 三 积水潭密洞之谜

第捌章 溥仪被逐出宫前后

 一 在日本公使馆见到溥仪

 二 “梅孟之恋”的幕后隐情

 三 目睹“冬皇”反目

第玖章 迁居天津

 一 租住洋楼

 二 溥仪的寓公生活侧影

 三 翁同稣题联

 四 与大太监小德张为邻

第拾章 日本留学前后

 一 自津赴日

 二 川岛芳子一家

 三 陪溥杰滨口相亲

 四 婚姻

第拾壹 章在日本生活的日子 

 一 初抵中野

 二 东洋妇人会

 三 铃木夫妇

 四 鹿儿岛

第拾贰章 士官学校

 一 地狱坡

 二 野爷会长

 三 溥杰操刀剖蛇

第拾叁章 形形色色的交往

 一 日本皇族

 二 归国度暑假

 三 男女同浴

第拾肆章 返回伪满洲国

 一 窃听器

 二 兄弟之间

 三 挥拳怒打日本人

第拾伍章 危险的航程

 一 “半疯儿”武官

 二 初进台湾

 三 越泰之行

第拾陆章 日满之间

 一 《何日君再来》首唱者——李香兰

 二 空袭之下

 三 吞龙轰炸机

第拾柒章 伪满洲国末日 

 一 乘机返京遇险

 二 陷阱

 三 末日降临

第拾捌章 苏联的“抑留”生活

 一 与溥仪一起被俘

 二 疗养院艳遇

 三 溥仪赴远东军事法庭作证前后

 四 在第四十五收容所养猪

 五 凄苦的劳改生涯

第拾玖章 离乱亲情

 一 流浪的妻儿

 二 父子同拘

 三 第五收容所

第贰拾章 抚顺监狱

 一 高岗接见

 二 编剧兼导演

 三 彭真的关怀

第贰拾壹章 免予起诉回京 

 一 妻儿重逢

 二 汽修厂工人

 三 溥仪的婚事

第贰拾贰 章北京编译社

 一 周恩来总理接见

 二 编译工作

 三 川岛芳子被枪毙真假之谜

第贰拾叁章 文化大革命

 一 拿“国舅爷”开刀

 二 编译社的实情

 三 红卫兵抄家

 四 溥仪病逝

第贰拾肆章 接受“改造”

 一 市委行政干校

 二 与文化名人相处

 三 副统帅“爆炸”前后

第贰拾伍章 劫后余生

 一 下放百花山

 二 饲养聪明牛

 三 北京地震

第贰拾陆章 任职全国政协

 一 法学所

 二 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三 来往众生相

 四 暮年访澳洲

 五 宇宙观

第贰拾柒章 平静的百姓日子

 一 东直门外

 二 日本小姑娘来京

 三 业余教授日语

第贰拾捌章 回眸历史

 一 访日重逢旧友

 二 电影《末代皇帝》的幕后故事

 三 老友溥杰辞世

第贰拾玖章 暮年风华

 一 “金婚”夫妻

 二 故人今何在

 三 悬壶济世

 四 尾声

附录 润麒简历

本书资料来源及主要参阅书目

后记

序言

当抬笔为贾英华先生撰写的《润麒传》题序时,不由感慨万千。

贾英华先生从二十多年前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时采访我,我们遂成了忘年之交,但一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尔后,他多次采访我,一次竟达十几天之久,录下了几十个小时的录音和数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拍摄了我重游紫禁城的《纪实》片。在经过一番考证后,他撰写了这部真实的传记。窃以为,记述生平的不止如此,但惟此书内容较为真实可靠,可以说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清末以来百年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可作为研究事涉诸多历史事件和溥仪等人的史实佐证。

我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溥仪的三妹夫。在逊清的小朝廷,我曾被赐“传朝马”,亦曾骑在溥仪的脖子上照相,手握溥仪做游戏的那枚“永保天命”的橡皮图章叩在养心殿隔扇的柱子上。皇后大婚、建福宫大火以至溥仪被逐出宫,我都是亲身经历者。京城各王府的风俗佚闻,我亦知之不少。如积水潭医院是原棍布札布蒙古王府,它的药库就建设在该王府花园内一个土山的山洞内,听说有人进去看到倒挂的蝙蝠,我亲眼看到从洞中跳出小豹被淹死在洞前水池中的尸体。此洞通向何方,我认为有调查研究的必要。

从溥仪寓居天津,充任伪满傀儡,抑留俄国,抚顺改造,一直到特赦成为公民,我都是亲历见证人。其间,我还与溥杰一起留学日本。在后半生,我当过工人、农民、编译,在“文革”期间,一度成为现行反革命,被贴了上千张大字报,下放山区劳动,得了肠梗阻,担架一出屋门,哭声一片,我摆手说:别哭,我没死,好了还回来哪。

“文革”后,六十六岁我被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工作,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成为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退休后,我悬壶行医,创立“郭式疗法”,多年前,贾英华先生屡言我一生极具传奇,撰写成书,或可传世。如今。此书即将出版,抚今追昔,思绪颇多。

谨以九十三岁之龄,挥毫作序以纪之。

二○○五年三月十六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末代国舅润麒》由贾英华所著,郭布罗·润麒(1921-2007),他出身高贵,地位显赫,曾祖父长顺大将军是三朝大臣,官至一品,他既是国舅爷,又是驸马爷,他的命运随同末代王朝飘摇起伏。他是溥仪的玩伴。耳闻目睹宫中秘辛掌故。他与溥杰一同留学东洋,与日本皇族权贵结交往来。日本投降后,他成了苏联红军的阶下囚,归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他当过农民、工人、学者、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以九十五岁寿龄辞世。他的命运,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末代皇族的沧桑历程,也反映了家国民族的百年巨变。作者贾英华与润麒有三十年情谊的忘年交,《末代国舅润麒》中独家披露的逊清宫廷及各王府种种秘辛,以及晚清、民国众多历史人物的真相,皇族命运变迁,日满龃龉内幕,苏联囚中生活,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照片和史料均属首次披露。

编辑推荐

《末代国舅润麒》由贾英华所著,他是末代国舅爷,又是晚清王朝最后一位驸马爷。他曾是二品顶戴的皇亲国戚,他也曾当过战犯、阶下囚、农民、工人,他还是学者、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他从历史的沧桑中走来,带着独有的神秘与传奇。他,就是郭布罗·润麒。作者贾英华与润麒乃三十年挚友,《末代皇族纪实系列:末代国舅润麒》由润麒亲笔作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纪实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英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8188
开本 16开
页数 5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8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