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南联大(民国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南联大编辑组编的《西南联大(民国趣读)》是追忆当年西南联大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冯友兰、汪曾祺、李建武、闻一多、王景山、贺连奎、朱光亚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西南联大八年期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全书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地再现了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内容推荐

西南联大编辑组编的《西南联大(民国趣读)》中冯友兰、汪曾祺、李建武、闻一多、王景山、贺连奎、朱光亚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西南联大八年期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大学里的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目录

第一辑 从长沙临时大学到西南联合大学

 第一章 校史杂说

谭文耀:短暂的长沙临时大学

姚秀彦:迁校经过

黄钰生:增设师范学院

刘兆武:联大的学院设置

海山:蒙自分校

何宇:叙永分校

陈长平:两首校歌

申泮文:三校公物迁移北运

申泮文:不白之冤

 第二章 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刘兆武:“你是我的代表”

左右:去蒙自考察

左右:“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左右:从长沙到昆明

谢本书:多听少说的梅校长

谢本书:值得回味的定胜糕

谢本书:联大人的“梅迷”情结

第二辑 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李凌:招生标准高

朱光亚:高质量的学生

周明道:报考西南联大

常荣福:迟到的录取通知

钱恵濂:如愿进校门

章成艳:“二妙”之一

吴方:考取西南联大的经过

夏雨:二入联大

李凌:文理兼修的课程设置

熊德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王补宣:最怕体育课

田曰灵:化学系的选修课

沈元:航空系的教学安排

沈元:航空系的高淘汰率

贺连奎:最难学的课程——工程力学

陈南平、张远东:联大机械系

杨振宁:最好的大学

易颜:优秀学子李政道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

贺连奎:工学院的实习区——江西会馆

贺连奎:工学院的教学区——迤西会馆

郭沂曾:联大物理系

赵乃抟:从不计较穷和苦

熊德基:“难民大学”

杨天堂:大西门外的新校舍

龙美光:联大图书馆

陈省身:联大生活片断

王景山:别具特色的“八宝饭”

王景山:穿衣注重实用

任之恭:迁校初期的艰难生活

郭沂曾:“跑警报”

田曰灵:恶劣的学习条件

田曰灵:贴补生活

田曰灵:自由选择学生宿舍

王宪钊:靠目力和“手感”观测气象

陈炎创:实习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陈炎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光德正:工学院学生的课余生活

黄钰生:公费师范生

卢华焕:在注册组工作的日子

何期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何期明:联大学生的衣着

张凤祥:联大的“民主墙”

吴铭绩:简陋的设备

吴铭绩:一书难求

吴铭绩:在茶馆里自习

张之良:滇西翻译官

高小文:暑期的军事训练

高小文:军训风波

张定华:“翻车事件”

汤衍瑞:长沙临时大学生活点滴

张闻博: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

张闻博:贫穷学生的“贷金”待遇

张闻博:打桥牌的风气

贺连奎:活泼调皮的学生

李桂华:游泳趣事

姚秀彦:南院女生

姚秀彦:课堂内外

姚秀彦:壁报上的漫画

姚秀彦:苦中作乐

刘兆武:提高英文的途径

刘兆武:从土木系到历史系

徐达仁:名目繁多的奖学金

胡邦定:编报人的辛苦

黎勤:婚姻恋爱问题座谈会

张凤祥:别开生面的讲演活动

钱德基:学生自治会的改选

王世堂:“抢书”的朋友

王世堂:不耻下问的“小孩”

王世堂:爱说“Pure”的邓稼先

申泮文:10元补助费

吴大猷:漫长的往返路程

王浩:谁也不怕谁

胡邦定:没有分数

孙观华:活跃的辩论会

杜汝楫:考高分不容易

冯至:习以为常的跑警报

冯至:林场茅屋

第三辑 名师趣事与校风校制

 第一章 西南联大名人堂

符开甲:难忘的《经济学概论》

熊德基:百家争鸣,各展所长

熊德基:新课程层出不穷

张凤祥:偏爱选修课

李广田:风趣的朱先生

王景山:“不得了”和“了不得”

李建恩:披毡入城

李建恩:循循善诱的朱自清先生

李建恩:朱自清的昆明足迹

赵捷民:体育行家马约翰教授

朱俊、李红英:英籍教授白英

朱俊、李红英:俄籍教师噶邦福

周崇德:博学多才的罗伯特·温德教授

沈琨、沈靖:生物化学家沈同教授

符开甲:大师荟萃的中文系

李赋宁:“哈佛三杰”

冯友兰:《知识论》和《逻辑》

刘兆武:推崇《金瓶梅》的沈从文

汪曾祺:创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沈从文教创作

汪曾祺:不赞成命题作文

汪曾祺:“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亦师亦友的沈从文

汪曾祺:痛恨打扑克

顾迈南: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顾迈南:与闻一多隔帘而居

冯至:编《歌德年谱》

冯至:背包里的《歌德全集》

冯至:偶然的十四行诗

冯至:教授很年轻

戴世光:我与西南联大的渊源

刘兆武:“二云居士”刘文典

刘兆武:凑学分

孙观华:社会学系的名教授

陈康定:文学史家萧涤非

肖昆云:动员学生复课的傅斯年

杨起、王荣禧:把白话文引入课堂

杨起、王荣禧:启发式教学

田曰灵:严苛的化学系教授

李建武:59.5分也是不及格

庞瑞、杨玉玮:不讲半点情面

董树屏:德高望重的“刘老夫子”

宗孔德:电机系主任章名涛

赵震炎:航空系主任王德荣

赵震炎:畅销昆明的“西曼”墨水

刘兆吉:深夜整考题

刘兆吉:“《红烛》《死水》那样的诗过时了”

王佐良: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

朱德熙:怀念唐立庵先生

傅举晋:“平生爱海伦”的吴宓

林元:全盘西化论

袁方、全慰天:有所为有所不为

杨蓍荀:必须爱惜公物

姚渠芳:从不点名

王敦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

杨起、王荣禧:受益匪浅的讨论

汪曾祺: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吴晓铃:刘叔雅讲《庄子》

刘兆武:窗外的聆听

刘兆武:课堂里扯闲话

刘兆武:画地图

庞瑞、杨玉玮:“Now,then”

 第二章 漫谈校风与制度

熊德基:四种学号

戴世光:联大办学的传统

李凌:高效能的行政部门

熊德基:“精兵简政”的典范

陈南平、张远东:严谨的学风

朱鸿运:勤奋好学的校风

朱鸿运:“民主堡垒”之美誉

赵乃抟:团结互让,不讲门户

谢本书: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木子:解读西南联大校训

刘兆武:学术自由之风

熊朝隽: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马识途: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启发式教育

马识途:联大精神之我见

杨光社:严谨认真的校风

杨光社:三校团结合作的缘由

李凌:没有不上课的教授

王先冲:不到70分不准入系

梅祖彦:西南联大的办学体制

马识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杨光社:“通识为本,兼识为末”的培养目标

贺连奎:“中西合璧”的授课方法

第四辑 学生社团与革命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刊物

朱鸿运:剧艺社

胡邦定:感人至深的话剧演出

章成艳:“湖畔绅士”英语俱乐部

钱德基:群社

张维亚:群社的兵役宣传活动

刘兆吉:南湖诗社始末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竞争

冯至:和冬青社的接触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产生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贡献

黄宏煦:“流火”壁报社

钱德基:《春秋》壁报的风波

冯至:林元和文聚社

翟国瑾:国民剧社的成立

翟国瑾:拮据的演出经费

杨显公:筹办《春雷》壁报社

王明:联大新诗社

魏铭让:神曲社的成立

方复:铁马体育会

孙观华:社会科学研究会

傅乐炘:“炔社”

胡邦定:僧音合唱团

吴宝璋:创办“民众夜校”

张映庚:《国文月刊》

林元:《文聚》创刊的经过

贺连奎:《学生报》

黎勤:女同学创办的壁报——《南苑》

 第二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钱德基:各派政治力量在联大

钱德基:联大的地下党总支

马豫:参加空军的联大学生

黎勤:读书会的秘密活动

李光荣:“五四”纪念活动

彭国涛:三次从军抗日高潮

邹文靖:“倒孔运动”

邹文靖:“倒孔”示威游行

朱鸿运:“一二·一”运动

闻一多:亲历“一二·一惨案”

张友仁:四烈士公葬典礼

试读章节

谭文耀:短暂的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秋,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接着整个华北亦为日军侵占,大批高等院校纷纷南迁。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大后方的湖南长沙和陕西的城固,分别设立两所临时大学,以便北平、天津两地的大学生仍然能够在一大批学有专长、蜚声中外的教授和专家的指导下,继续进修,为胜利后建设国冢作贡献。为此目的,广大师生不辞艰辛,千里步行,结集到了预先选定的地方。

长沙临时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学校组成。北京大学学生学号之前冠以P字,清华大学学生学号之前冠以T字,南开大学学生学号之前冠以N字,以示区别。但在上课时,老师共教,学生互学,亲密无间。临大分设两处:理工学院在长沙韭菜园圣经学校,文学院在南岳白龙潭圣经学校。

1937年11月,日本飞机空袭长沙火车站。原在北方认为长沙南岳比较安全,如今却象征前线一样了,为此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迁往云南的蒙自县相昆明。南岳的文学院,迁到蒙自县。长沙临时大学迁来长沙、南岳办学,为时不过半年之久,便分两路离别了湖南。

《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在南岳》

左右:史无前例的“长征”

1937年8月28曰,教育部指定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内迁筹委会常务委员。蒋先生不知此一去何曰再能见老父,抽空回去看了父亲一转,便赶至长沙参加筹建联合大学。

蒋先生至长沙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已经先到了。9月13日,长沙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在长沙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长沙临时大学的校务由原三校校长共同主持,蒋梦麟兼校务长、梅贻琦兼教务长、张伯芩兼建设长。在动乱时期主持一个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而在战时主持大学校务自然更难,尤其是要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而且三校各有思想不同的教授,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蒋先生一面为战局担忧,一面还为战区里或沦陷区里的亲戚朋友担心,身体有些支持不住了,胃病在急和累中复发了。虽然“外忧内患”,他仍然打起精神与梅贻琦校长共同担负起责任,但毕竟是靠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同舟共济,他们才把这条由混杂水手操纵的危舟渡过惊涛骇浪。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曰军溯江占领南昌,长沙随之成为日机轰炸目标之一。蒋先生飞到武汉,想探探政府对联合大学继续迁往内地的意见,教育部要他去找蒋介石,他只得去了。蒋介石赞成对联合大学再往西迁,蒋梦麟建议迁往昆明,因为那里以经滇越铁路与海运相衔接,从而有利于维护联合大学将来与海外的联系。蒋介石马上表示同意,并提议应先派人到昆明勘察寻找校址。1938年1月,联合大学就在准备搬迁中度过了。  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于1938年2月底向西南迁往昆明。其时交通困难,除女同学及部分体弱之男同学由粵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外,男同学组织了湘黔徒步旅行团,在闻一多教授的带领下,由长沙步行3000里至昆明。 蒋先生于迁校工作大体完成后,由长沙飞香港,搭法国邮轮到海防,然后乘火车至河内,再乘滇越铁路往昆明。4月2日,湘黔滇徒步旅行团抵达昆明,已先期到达的蒋先生、梅先生及临时大学的其他负责人一起到昆明东城门去迎接他们,几位教授夫人还献了花篮,小孩们还唱:“lt’s a longway to联合大学,lt’s a long’way to go!”向3000里风尘仆仆的师生表示祝贺。未参加步行者,全程耗时约半月,长短时间各有不同。约350名学生留在长沙,参加各种战时机构。

《蒋梦麟在西南联大》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南联大(民国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西南联大编辑组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78338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6139651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