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十五年,出了五十五道舞台上的“难题”给自己(和愿意一起“考试”的同伴),最新的创作,决定试水《心之侦探》。初始的涟漪,源于一部一部戏从无到有,有一天忽然想到,自己也可以是福尔摩斯。虽然史上侦探很多,但能有像他般具有标志性者没有几人——他的作风固然只此一家,更别无分店的,是他有一位其他侦探所无的伙伴,于是启发了这部原创剧目的副题——“有一种关系叫华生与福尔摩斯”。

为什么会由创作联想到查案?

看似是个谜,原来是道墙。以为穿不过,走了过去,才知有扇门。打开了门,原来是窗。

墙是无解,门是答案,窗是问号。问号不受欢迎,因它直指一颗陌生的心。多久我们没向自己发问了?不向自己发问,问号成了向别人要的答案。原先该由本人走过的那扇门,就不是我给自己打开的,而是别人给我打开(造)的。通往的外面,只是别人与别人与别人的世界。

所谓答案,注定不会是窗,却只会是一头撞上的墙。因为远离了主动,远离了创造,我便远离了自己的心,然后是在一只零件早已停止的手表上扮演兀自忙碌的长短针。创作,是发现自己,继而发现观念的历程。生命才会从历史的循环变成个人的起步,时间才能从为别人服务变成自己当主人。是创作的一点一滴累积成我们的血肉。血肉,不是躯壳,是心。自由,是穿越自己,穿越世界,穿越历史,穿越生命,走出自己的谜,成为别人的窗。

创作需要灵感,查案需要搜证,两者都会遇上山穷水尽,直至能够看见的不是只有眼睛,还有心。有心则灵,灵则有感,感则动情,情则生念。作品的“有”与“无”不是决定在其主题高低,却在于,是众声喧哗再添更多杂音,还是,创造未曾有过,能教人人听见自己的谧静。

创作中的《心之侦探》,是借九个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出九件“人生奇案”。剧中出现各种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幸福被绑架、幸福被勒索、幸福被偷窃、幸福被嫁祸、幸福被谋杀、幸福被装成谋杀的自杀,这些经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失去”,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破案的方法,叫“哲学”。

“哲学”,就是哲学家帮自己,帮他人觅得“幸福”的锁匙。因为,在“我要幸福”的前提下,我们总是在语言、思想、行动、心态等各适其适的自相矛盾下坠入自设的网罗,哲学家,就是以厘清个中逻辑的盲点、误点,把在生命历程中迷路的那颗心带回走向与我们重遇的路上。

为什么不能人人都在这条路上成为“哲学家”?这问题有点像在问,如果都可以把观看锻炼成观察,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福尔摩斯”?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哲学家”与“福尔摩斯”,因为有种说法是,“幸福”都是属于“普通人”的,至于不是“普通人”的人,便因“不普通”而被孤独诅咒。

《心之侦探》的终极谜团因而就是,普通人与不是普通人的人,哪一个才真的“孤独”?是普通令人自觉存在感薄弱?是不普通令人自觉没有归属?存在感薄弱和没有归属哪一个更虚无?寻找这个答案是不是就是“孤独”之源?是消除“孤独”所以杀了“幸福”,抑或是追求“幸福”的不可能成就了“孤独”?它们为什么不是一体两面?

我营造的戏剧世界,是在一个空间里(舞台),怎么让观众看见多重空间(多个时空发生的事时而重叠时而分开),多重焦点(还原大图画之前,每一块小图画都有故事),多重人格(在众多分身众多面谱之中的哪一个人才是“我”),总是在考验我作为第一个看见一场戏、一出戏的创作者(导演),怎样令观众找到一种专属自己的“快乐”——人人看见只有他才会看见的一种真实。

不是在别处看过的,不是完全被吿知的,不是一看就已知道答案的一种“明白”,它应该是一种晨曦时照在身上的光,它应该令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敏感,不是熟悉的感觉,不是熟悉的自己,但又不是不认识的自己,而是一个一直隐闭在人群,和阴暗角落的,只有背影,只有轮廓的自己,渐渐现身到自己的面前来。

那就是创作与幸福的最近也可以是最远的关系,愿意发现自己的一些什么,是原先解不开的情感密码,是原先藏起来了的人格线索,是过去与现在重重阻挡住而看不清楚的人生未来。

人生,就是探案,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侦探。

P83-86

目录

案前

查案,要用多少的心?/徐砚美

走过25年,成为心之侦探——林奕华、徐砚美对谈

查案

探侦之心/林奕华

在普通人还不是普通人以前/林一泓

9件案件:什么是普通人?/林奕华

在一起,为何这么难?/徐砚美

案发

本事

《心之侦探》剧本:上半部 理性综艺骚;下半部 感性嘉年华

结案

人只是不甘孤独,才为自己发明了情感/韦旖然

假如福尔摩斯与华生活在今天/Ray Leung

普通人的存在哲学/伽蓝_蝴蝶飞了

林奕华,普通人与全能假想敌的战争谜案/杨不欢

案中案

《心之侦探》80个“关键词”快问快答/徐砚美问 林奕华答

《心之侦探》81个查案考/徐砚美

案底

2016香港首演创作及制作团队

“非常林奕华”56部原创作品年表

序言

非常林奕华是城市的。

从香港到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曼彻斯特,从台北到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长沙、广州、深圳,再从澳门到新加坡,每次落脚,总是把“城市”作为背景,以“城市人”作为题材和演出对象。

因为是城市的,非常林奕华也是当代的。即便剧名带着传统与古典文学色彩,但把符号译码才是戏肉所在。《男装帝女花》系列,以“九七回归”探讨什么是主体客体,《悲惨世界》系列是以同性恋颠覆异性恋,《儿女英雄传》《可怕的父母》与《什么是青春》是话语权与青年文化,《爱的教育》是爱与被爱如何建立在看与被看之上。《爱在考试的季节》《我X学校》和《27个女同学与17个男同学》横跨2000年香港教改前后。

非常林奕华更是“政治”的。要把小众的意识注入大众化的剧场里.也就注定是争议性的。要聪明,也要智慧。要思想,也要娱乐。《包法利夫人们一一名媛的美丽与哀愁》扛着综艺反综艺,《万世歌王》与《万千师奶贺台庆》挑战卡拉OK与无线电视的至高权力,《大娱乐家》诘问“记忆是否都被消费文化冲去了?”。《东宫西宫》系列贯彻政治的“形式就是內容”,“城市三部曲”系列用现代人日常生活来辩证哲学生命议题,《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探究网络世界围观时代里现代人的异化。

非常林奕华是开创性的。第一个把张爱玲搬上香港舞台。抽取红楼梦人物精神的《贾宝玉》,借用重游大观园提出勇气的积极精神。将“四大名著”赋予现代人的问题:《水浒传》是“男人是什么?”(What is Man?),《西游记》是“范达西是什么?”(What:is Fantasy?),《三国》是“成功是什么?”(What is Success?),《红楼梦》是“性是什么?”(’Whm is Sex?)。每部作品,无一不是在跟消费、欲望、寂寞等与现代人有着切身关系的议题作对话: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内容推荐

非常林奕华编著的《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精)》以《心之侦探》剧本为主体,该剧是非常林奕华的第56部原创作品,继《梁祝的继承者们》之后,作为“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学家”于剧团组建25周年之际发表。借九个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出九件“人生奇案”。剧中出现各种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幸福被绑架、幸福被勒索、幸福被偷窃、幸福被嫁祸、幸福被谋杀、幸福被装成谋杀的自杀,经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们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破案的方法,叫作“哲学”。

编辑推荐

《心之侦探》是非常林奕华的第56部原创作品,亦是“生命三部曲”系列之第二部“哲学家”。本剧灵感来自柯南道尔原创小说,借九个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九件人生奇案,当中出现了各种经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绑架、勒索、偷窃、嫁祸、谋杀或是被装成谋杀的自杀,这些失去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破案的方法,叫作--哲学。非常林奕华编著的《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精)》内容以戏剧文本为主体,配以相关评论、创作笔记、剧照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非常林奕华编
译者
编者 非常林奕华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4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6192595
中图分类号 J824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5
14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