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鹤龄、崔林编著的这本《图灵和ACM图灵奖(1966-2015第5版纪念计算机诞生70周年)》介绍了20世纪的34届62位图灵奖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相信一方面能够为读者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对我国的科技人员、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虽然不能把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套用在我国的具体科学及产业实践中,但是对其进行审慎地思考后进行有选择性地吸收,对我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图书 | 图灵和ACM图灵奖(1966-2015第5版纪念计算机诞生70周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吴鹤龄、崔林编著的这本《图灵和ACM图灵奖(1966-2015第5版纪念计算机诞生70周年)》介绍了20世纪的34届62位图灵奖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相信一方面能够为读者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对我国的科技人员、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虽然不能把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套用在我国的具体科学及产业实践中,但是对其进行审慎地思考后进行有选择性地吸收,对我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内容推荐 吴鹤龄、崔林编著的这本《图灵和ACM图灵奖(1966-2015第5版纪念计算机诞生70周年)》介绍了图灵及62位ACM图灵奖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科学家的介绍,多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数据库技术、计算复杂性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概况。通过追寻成功者的足迹,给人以必要的启迪,读者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吸取成长和成功所必需的养分。 目录 图灵和图灵奖 1966年图灵奖获得者:艾伦·佩利——ALGOL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催生者” 1967年图灵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克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8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哈明——发明纠错码的大数学家和信息学专家 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 1970年图灵奖获得者:詹姆斯·威尔金森——数值分析专家和研制ACE计算机的功臣 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之父”和LISP语言的发明人 1972年图灵奖获得者: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最先察觉“goto有害”的计算机科学大师 1973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巴赫曼——“网状数据库之父” 1974年图灵奖获得者:唐纳德·克努特——经典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的年轻作者 1975年图灵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人工智能符号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1976年图灵奖获得者:米凯尔·拉宾和达纳·斯科特——非确定性有限状态自动机理论的开创者 197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巴克斯——FORTRAN和BNF的发明者 1978年图灵奖获得者:罗伯特·弗洛伊德——前后断言法的创始人 1979年图灵奖获得者:肯尼思·艾弗森——大器晚成的科学家,APL的发明人 1980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霍尔——从QUICKSORT、CASE到程序设计语言的公理化 1981年图灵奖获得者:埃德加·科德——关系数据库之父 1982年图灵奖获得者:斯蒂芬·库克——NP完全性理论的奠基人 1983年图灵奖获得者:肯尼思·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C和UNIX的发明者 1984年图灵奖获得者:尼克劳斯·沃思——PASCAL之父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首创者 1985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卡普——发明“分支限界法”的三栖学者 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和罗伯特·陶尔扬——硕果累累的算法设计大师 198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科克——RISC概念的首创者 1988年图灵奖获得者:伊万·萨瑟兰——计算机图形学之父 1989年图灵奖获得者:威廉·卡亨——浮点计算的先驱 1990年图灵奖获得者:费尔南多·考巴脱——实现分时系统的功臣 1991年图灵奖获得者:罗宾·米尔纳——标准元语言ML的开发者 1992年图灵奖获得者:巴特勒·兰普森——从Alto系统的首席科学家到微软的首席技术官 1993年图灵奖获得者:尤里斯·哈特马尼斯和理查德·斯特恩斯——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爱德华·费根鲍姆和劳伊·雷迪——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拓者 1995年图灵奖获得者:曼纽尔·布卢姆——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96年图灵奖获得者:阿米尔·伯努利——把时态逻辑引入计算机科学 1997年图灵奖获得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鼠标器的发明人和超文本研究的先驱 1998年图灵奖获得者:詹姆斯·格雷——数据库技术和“事务处理”专家 1999年图灵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IBM 360系列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计算理论领域卓越的开拓者 2001年图灵奖获得者:奥尔一约翰·戴尔和克利斯登·奈加特——挪威计算机科学家,面向对象技术奠基人 2002年图灵奖获得者:利维斯、沙米尔和阿德勒曼——最具影响力的公钥密码算法RSA的发明人 2003年图灵奖获得者:艾伦·凯——“个人计算机之父”及Smalltalk语言发明人 2004年图灵奖获得者:文登·塞夫和罗伯特·凯恩——Internet基础通信协议TCP/IP之父 2005年图灵奖获得者:彼得·诺尔——从天文学家到计算机科学家 2006年图灵奖获得者:弗朗西斯·爱伦——编译器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先驱 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克拉克、埃默生和希法凯斯——计算机辅助验证技术的先驱 2008年图灵奖获得者:芭芭拉·利斯科夫——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的先驱 2009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萨克尔——计算机系统架构的创新型设计大师 2010年图灵奖获得者:莱斯利·瓦利安特——成果丰硕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大师 2011年图灵奖获得者:朱迪·珀尔——贝叶斯网络开创人工智能新天地 2012年图灵奖获得者:西尔维·米卡利和莎菲·戈德瓦瑟——现代密码学数学基础的奠定者 2013年图灵奖获得者:莱斯利·兰波特——分布式计算原理之父 2014年图灵奖获得者:迈克尔·斯通布雷克——享有盛誉的数据库专家 2015年图灵奖获得者:惠特菲尔特·迪菲和马丁·赫尔曼——密码学新纪元的开拓者 附录一 计算技术发展大事记(截至20世纪末) 附录二 向计算机专业师生推荐两本好书 人名索引(Name Index) 总索引(General Index)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历史上,1970年是发生伟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IBM圣约瑟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埃德加·科德(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了题为“用于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Shared Data Banks)一文。ACM后来在1983年把这篇论文列为从1958年以来的1/4个世纪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最重要的25篇研究论文之一,因为它首次明确而清晰地为数据库系统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模型,即关系模型。“关系”(relation)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所组成的若干有序偶对(ordered pair)表示,用以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一定关系,如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组织中成员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商品流通中的购销关系,产品零部件之问的装配关系,等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关系是无处不在的。在计算机科学中,关系的概念也十分普遍,计算机的逻辑设计、编译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和程序结构、信息检索等,都应用了关系的概念。而用关系的概念来建立数据模型,以描述、设计与操纵数据库,则是科德1970年的这篇论文的创举。由于关系模型简单明了,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和响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关系模型提出之前已经存在多年的基于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和网状模型(networlk model)的数据库产品很快走向衰败以致消亡,一大批关系数据库系统很快被开发出来并迅速商品化,占领了市场,其交替速度之快,除旧布新之彻底是软件史上所罕见的。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这一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1981年的图灵奖很自然地授予了这位“关系数据库之父”。 科德原是英国人,1923年8月19日生于英格兰中部濒临大西洋"的港口城市波特兰(Portlan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年轻的科德应征入伍,在皇家空军服役,1942—1945年间任机长,参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空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德上牛津大学学习数学,于1948年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后,远渡大西洋到美国谋求发展,先在IBM公司取得一个职位,为IBM公司初期的计算机之一SSEC(Selective Sequence Electronic Calculator)编制程序,为他的计算机生涯奠定了基础。1953年,他应聘到加拿大渥太华的Computing Device公司工作,出任加拿大开发导弹项目的经理。1957年科德重返美国IBM公司,任“多道程序设计系统”(muhipro gramming systems)部门的主任,其问参加了IBM公司第一台科学计算机701,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STRETCH的逻辑设计。STRETCH完成于1961年。STRETCH首次采用先行控制方式,最多可重叠执行6条连续的指令,是后来流水线方式的原型,因而被认为是第一台流水线计算机。它还采用交换器和多道程序技术,用多个存储器交叉工作等许多创新技术,因而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科德在STRETCH的研制中主持了第一个有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操作系统的开发。1959年11月,他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的介绍STRETCH的多道程序操作系统的文章,是这方面最早的学术论文之一。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科德由于在工作中发觉自己缺乏硬件知识,影响了在这些重大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初毅然决定重返大学校园(当时他已年近40岁),到密歇根大学进修计算机与通信专业,并于1963年获得硕士学位,1965年又获得博士学位。这使他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加上他在此之前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终于在1970年进发出智慧的闪光,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由于数据库是计算机各种应用的基础,关系模型的提出不仅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在科德提出关系模型以后,IBM公司投巨资开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其System R项目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出的DB2和SQL等产品成为IBM公司的主流产品。System R本身虽作为原型并未问世,但鉴于其作用与影响,ACM把1988年的“软件系统奖”授予了System R,获奖的开发小组6个成员中就包括后来在1998年荣获图灵奖的格雷(J.Gray)。这一年的软件系统奖还破例同时奖励了两个软件系统,另一个得奖软件也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即INGRES。INGRES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通布雷克(M.Stonebr-aeker)等人研制的,后来由美国关系技术公司RTI商品化。 1970年以后,科德继续致力于完善和发展关系理论。1972年,他提出了关系代数(relational algebra)和关系演算(relational calculus),定义了关系的并(union)、交(intersection)、差(difference)、投影(project)、选择(selection)、连接(join)等各种基本运算,为日后成为标"准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Hery Language,SQL)奠定了基础。科德还创办了一个研究所:关系研究所(the Relational Institute)和一个公司:Codd&Associations,进行关系数据库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科德本人则是美国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数据库技术顾问。1990年,他编写出版了专著《数据库管理的关系模型:第2版》(The Relational Modelfor Database Management:Version 2,Addison-Wesley),全面总结了他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科德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向科德颁发图灵奖的仪式是于1981年11月9日在洛杉矶召开的ACM年会上举行的,由ACM主席邓宁(P.Denning)亲自授奖并致词。科德发表了题为“关系数据库:提高生产率的实际基础”(Relational Database:A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Productivity)的演说,刊于1982年2月的(20mmllnications of the AcM,109—117页,或见《前20年的AcM图灵奖演说集》(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The First 20 Years:1966—1985,ACM Press),391—410页。演说中,科德说明了他当初提出关系模型的动机,强调了数据操纵语言既要有交互能力,又要能嵌入主语言程序的重要性,这是由信息系统特殊的应用方式所决定的。 科德于1984年从IBM公司退休,2003年去世,享年80岁。 P146-149 序言 计算机是20世纪40年代人类的伟大创造。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迄今为止其发展已逾50年,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当前,已出现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十几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短短的半个世纪,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在物质和能量两大战略资源之外,开发和利用了“信息”这一新的战略资源,开拓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新领域;计算机的出现,在理论推导与科学实验两大发展科学技术的传统手段之外,增添了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手段,即所谓“计算”手段;计算机的出现,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工具,改变了人们创造文化的活动方式、方法和性质;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世纪之交,以微电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通信等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迅猛地改变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不仅作为一项独立的技术而存在,还广泛渗透于各个高科技领域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成为它们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信息化正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倍增器,随之而兴起的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日益完善,人类的工作模式和生活形态出现了本质上的改变,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全球范围内宣告着它的到来。 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其半个世纪的发展,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巨大的原动力。而其中,众多的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及从业人员的艰辛劳动,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应用作出了实际而巨大的贡献。本书所介绍的40位图灵奖获得者,正是这些人物中的杰出代表,当中,不少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著名科学家所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设想或思路对世界计算机科学技术,乃至其他工程学科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将“计算技术的建立”列为紧急措施之一。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已出现国际领先的成果,在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应用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毋庸讳言,和国际最高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这迫切需要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工作者不断地作出艰苦的、具创新性的努力。 本书介绍了20世纪的34届40位图灵奖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相信一方面能够为读者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对我国的科技人员、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虽然不能把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套用在我国的具体科学及产业实践中,但是对其进行审慎地思考后进行有选择性地吸收,对我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本书第一作者吴鹤龄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主任,退休后仍积极为科技成果的普及而勤恳工作。本书的成稿,凝聚了他对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及普及事业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杨芙清 2000年7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灵和ACM图灵奖(1966-2015第5版纪念计算机诞生70周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吴鹤龄//崔林 |
绘者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4046307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5 |
版次 | 5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首版时间 | 2000-08-01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2 |
CIP核字 | 2016197601 |
中图分类号 | K835.616.1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