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窦庄往事(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金郭壁"“银窦庄”:现时语境中的古村落

凡是到过窦庄旅游观光的人,一定会在村中的书摊上发现多种关于该村和附近古村郭壁的宣传小册子,图文并茂,生动地叙述着沁河沿岸古村落千百年来的辉煌和兴旺,向游客们展示了一幅幅历史文化景观,着实让人们在流连忘返的同时赞不绝口,走在大街小巷,仿佛已是穿越在历史当中。

笔者手中即有一本名为《沁河福地:窦庄·郭壁·湘峪》的游览小册子,其中记载了有关窦庄、郭壁两个古村的诸多“历史话语”。而这些话语,也几乎从来没有人对其真实性和建构性进行质疑,径直将之作为一种村庄历史演变的史实流传开来。不管是现在流行的为招揽生意的旅游观光小册子,还是其他各种文本记述,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似乎已经没有人再对现时语境中的窦庄往事作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了,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就是现在人们所宣传的样子。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在《沁河福地:窦庄·郭壁·湘峪》中古村郭壁是如何被记述的。之所以如此,一是遵循了当地话语中“金郭壁,,“银窦庄”的表达顺序;二是为后面集中讨论窦庄往事的生成史提供一个直接参照。因为在当地人眼中,这两个村庄在沁河沿岸不仅相邻相依,而且已是彰显古村落历史文化再造的两大典型。在小册子中,作者这样向游客们记述:从窦庄出来,沿沁河往东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即是有名的沁河古渡口——郭壁古镇。历史上人们常把这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的美誉。“金郭壁”是指郭壁过去日进斗金,财源广进,非常富有。郭壁古镇曾是沁河流域古道上有名的商业重镇,据留存的金石碑文记载,早在北宋哲宗年间,郭壁在周围方圆百里就已享有盛名,后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郭壁古镇原本要比现在面积还要大一些,那里的人们多居住在河川平地上。明代天启年间,沁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冲毁了大片土地和民宅,为了避开水患,人们居住的地势就越来越高,开始在土坡山丘上建造住宅。日积月累,于是就形成了高台缓坡、逐级攀升的村落,沿着沁河大堤建筑在山壁之上,前后长达二公里,最终营造成了一座依山傍河的挂壁城郭。郭壁也由此而得名,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整个村落的结构布局上看,郭壁古镇西高东低,南北相连,镇的出口为沁河古渡口,凭借吊桥才能进入古镇,这也是一道划定镇内镇外界限的重要关卡。另外,在城南、城北各有一处进入村中的古驿道码头;而吊桥设在各渡口的石拱门外,石拱门则建造在沁河堤坝的临水石阶上。在村南边沿沁河的古道上,有一座观音阁,并题有“天池”二字,似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修建。这种阁楼建筑是沁河一带旧时比较普遍的建筑风格,大致兴起于明末,盛行在清代。每个村庄都要在进村的主要道路口上修建一座阁楼,用来作为象征性的庄门或进入村庄的标志,甚至在有战事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来嘹望敌情。在建筑结构上看,这种村庄阁楼形式多是下部为圈洞,上部为楼阁。圈洞主要用来供行人出入村庄内外,在阁楼内供奉着关帝、二郎神等神灵,以期保护村庄人户的安全。事实上,这种阁楼建筑在华北村庄十分普遍。另在观音阁内,还有一“湖光流阁”的青石匾额。穿过观音阁,就到了郭壁村的一条重要街道——古商业街。据村里的老人讲,20世纪初,郭壁古镇上仍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青石铺就的石板道上,每日都是驼铃声声、马蹄如织。往日的沁河碧波涟涟、舟船如梭,“日进斗金并非夸大其词”。也有诗句云:“沁水河边古渡头,往来不断送行舟。垂杨两岸微风动,数点眠沙起白鸥”,表达了当时文人们对沁河沿岸风光的赞叹。P2-3

后记

这本小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要得益于行龙师的鼓励和督促,在此,首先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多年来,在老师的指导和提携下,能够以学术为业,甚感欣慰,虽然清贫了些,却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努力。

按照《沁河风韵系列丛书》的要求和体例,以方便读者阅读,雅俗共赏,书中尽量图文并茂,且没有采用脚注或尾注的学术著作书写格式。所以,与早已习惯了写作固定套路的学术论著比较起来,这一次的写作在形式上无疑堪称是一次无拘无束的冒险。但行文中凡是引用别人成说或相关史料记载,均一目了然,有据可查。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

在窦庄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得到了村民马晓秋老人的大力帮助,对他致以深深的谢意。马老可谓地地道道的“窦庄通”,对村中的一草一木,信手拈来,不在话下。沁河文化研究会的王扎根老师对当地社会文化史积累深厚,本书写作中也得到了他的帮助和支持,一并表示感谢。另外,泽州县郭全定、王湘云两位至交好友牺牲掉了工作休息时间,陪我翻山越岭进入窦庄村,对他们的付出在此必须道一声谢谢。

最后,还需交待一点的是,能够多次参加沁河风韵项目各小组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汇报、讨论、交流,自己受益良多,在此对各位师友的分享和贡献表示感谢。当然,一切文责自负。

是为记。

常利兵

2016年3月3日

目录

引言:揭开古村窦庄的历史面纱

一、走进窦庄

 1.“金郭壁”“银窦庄”:现时语境中的古村落

 2.窦庄村史:村庄变革与历史记忆

二、窦氏家族

 1.祖茔墓地:宋窦将军墓与窦氏宗族

 2.祖荫之下:“英雄祖先”与家族再造

三、张氏家族

 1.文武双全:张五典与张氏宗族的建构

 2.“夫人城”:从窦庄到窦庄古堡

结语:往事并不如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对沁河流域进行考察和研究,是由我自以为是、擅作主张提出来的。2014年6月20日,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鸣锣开张:走向沁河流域”的报告。在事先张贴的海报上,我特意提醒在左上角印上两行小字“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平台,一个众教授聚首的场域”,其实就是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个集多学科专家学者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团队,也是一个多学科交流融合的学术平台。按照山西大学现有的学院与研究所(中心)计,成员遍布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城乡发展研究院、体育研究所、方言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按照学科来计,包括文学、史学、政治、管理、教育、体育、美术、生态、旅游、民俗、方言、摄影、考古等十多个学科。有同人如此议论说,这可能是山西大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真正的一次学科交流与融合,应当在山西大学的校史上写上一笔。以我对山大校史的有限研究而言,这话并未言过其实。值得提到的是,工作坊同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使大家取长补短,而且使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得以提升,.他们就“沁河风韵”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甚至以此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次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学术实践,是图书馆和校园里的知识分子走向田野与社会的一次身心体验,也可以说是我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脚踏实地,乐此不疲的亲尝亲试。粗略统计,自2014年7月29日“集体考察”以来,]二作坊集体或分课题组对沁河流域170多个田野点进行了考察,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田野考察。

沁河流域那特有的风尚和韵致,那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引着我们。奔腾向前的社会洪流,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在召唤着我们。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根基并不在我们蜗居的城市,而在那广阔无垠的城镇乡村。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文化先觉的认识者和实践者,知识的种子和花朵只有回落大地才有可能生根发芽,绚丽多彩。这就是“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同人们的一个共识,也是我们经此实践发出的心灵呼声。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虽然各书具体署名,“文责自负”,也难说都能达到最初设计的“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位作者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每一本书的成稿都得到了诸多方面的帮助:晋城市人民政府、沁水县人民政府、阳城县人民政府给予本次合作高度重视;我们特意聘请的六位地方专家田澍中、谢红俭、王扎根、王家胜、姚剑、乔欣,特别是王扎根和王家胜同志在田野考察和资料搜集方面提供了不厌其烦的帮助;田澍中、谢红俭、王家胜三位专家的三本著述,为本丛书增色不少;难以数计的提供口述、接受采访、填写问卷,甚至嘘寒问暖的沁河流域的单位和普通民众付出的辛劳;田同旭教授的学术指导;张俊峰、吴斗庆同志组织协调的辛勤工作;成书过程中参考引用的各位著述作者的基本工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对本从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都是我们深以为谢的。

内容推荐

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试图在田野调查和历史追踪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专业性的视野,去揭开一个村庄家族史的面纱,为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断进入窦庄的人们提供另一种历史书写和村庄记忆。这样一个新的村庄文本起点或许可以增进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这个华北内地村庄长期演变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基于作者亲身在窦庄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解读,呈现出来的沁河沿岸这一村庄的往事画面,应该会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窦庄印象。

编辑推荐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是该丛书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窦庄往事(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利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96085
开本 16开
页数 1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2016103543
中图分类号 K292.5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6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