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在人间(全译本)(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母亲

每当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玻璃窗上都映射着落日余晖的时候,工厂便从它石头般的胸膛内,把这些工人像抛掷废弃的炉渣一样丢出来。做完了一整天的苦役,他们被煤烟熏得满脸漆黑,饿得前胸贴后背,又顺着泥泞的道路往家走着。尽管如此,他们的说话声仍透露着兴奋,因为回家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晚饭和休息了。

工人们在工厂被奴役了一整天,机器从人们的筋骨中榨尽了他们所有的力量。一天的时光又悄无声息地度过了,而他们又向自己的坟墓迈近了一步。可他们只看得见眼前的安逸和小酒馆里的刺激,他们为此感觉满足。

每当节假日,他们就一直睡到十点左右才起床。那些观念传统有家室的男人们,就会换上自己较为干净的衣服去做弥撒。一路上,他们不断唠叨,抱怨如今世风日下,年轻人对教堂漠不关心。自教堂回到家,吃过馅饼,便又躺到床上,一直睡到傍晚。

常年的积劳让他们吃不下饭,为了能刺激食欲,他们就拼命地喝酒,让猛烈的伏特加来唤醒胃口。夜幕来临,他们懒洋洋地在街上闲逛着。如果谁有一双雨鞋,就算天没有下雨也要穿上;如果谁有一把雨伞,就算天气晴朗也要带上。

他们如果在街上碰到,谈论的都是一些工厂的事:谈论机器,骂工头。在这一成不变的日子里,人们的思想也一样乏味。回到家中,他们就和老婆争吵,甚至会拳脚相向。

年轻的就下酒馆,或是轮流到各家办聚会,他们拉着手风琴,唱着淫词艳曲,说着低俗的玩笑话,跳舞,喝酒。一般来说,劳累的人很容易醉,喝醉后,满腹的怨恨和怒火就会沸腾起来了,寻找着发泄的机会。一有能够发泄这种激愤的机会,他们就绝对不会放过,尽管只是一点儿小事情,他们也会像野兽一般凶残地撕咬起来。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常常打得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因此致残、致死。

潜藏在内心的愤怒成了人们日常交往中最主要的情感,这种感情和无法消除的筋骨疲劳一样,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年轻人与生俱来的灵魂的恶疾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它如影随形,一直伴着他们进入坟墓,并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做出很多让人厌恶而又没有意义的残酷举动。

每逢休息的日子,年轻人总是要折腾到深更半夜才会回家。回来时往往是衣服被撕破了,浑身泥土且带着伤痕。他们有的炫耀自己在斗殴中的英勇表现;有的则满心屈辱,怒气冲冲;有的则委屈地流着泪;有的喝得不省人事,一副倒霉的模样;有的垂头丧气。总之,看起来都是一副让人生厌的样子。

有时,也有一些小伙子被他们的父母硬拉了回去。父母们在路旁围墙底下,或是在哪里的酒馆内找到醉得不省人事的儿子时,立刻就会破口大骂,而后抡起拳头就砸在了被伏特加灌得软弱无力的儿子身上。随后,将儿子带了回去,好歹照料他们睡下,因为第二天早上,当汽笛像昏黑的洪水流过,在空中不断怒号时,还要把他们叫醒去工作。

他们虽然很凶狠地打骂自己的儿子,但年轻人的酗酒和打架在老年人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班父辈们年轻时,也同样酗酒、打架,也同样被父母打。生活向来都是千篇一律的,它像一条混浊的河流一样,日复一日,平缓地不知流到什么地方去。他们的所有生活被那年深日久且无法攻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思所想的几乎全是老一套。所以,日子长了也就自然成为习惯了。有时,工人区会有三三两两的外地人来光顾。

一开始,他们只是因为外地人是陌生人而引起了关注,之后,听他们说起以前工作的地方,便稍稍有了一些兴趣。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好奇的东西就从他们身上消失了,因此大家对他们习惯了,他们也就不再惹人注意了。听了这些人说的话后,他们明白了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相同的。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说什么呢?

然而有时,陌生人说一些人们从来没听说过的工人区的新闻,大家也不对此发表意见,只是怀着疑惑听着。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在人群中产生了三种现象,有些人心里激起了莫名的愤怒,有些人心中产生了不明所以的不安,另一些人心中,对朦胧的事情有一种淡淡的期盼,这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为了要将那种没必要却足以对他们造成影响的焦躁和不安赶走,于是干脆喝下比往常还多的伏特加。P2-3

目录

母亲

第一部

第二部

在人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序言

玛克西姆·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同时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高尔基的著名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人被捕后,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继续着儿子的事业。《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为基础写成的。小说开篇就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一个老钳工悲惨的一生。老钳工的儿子巴威尔本来也很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巴威尔的母亲原本是一位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儿子巴威尔的影响下,她思想迅速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列宁曾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绘图师家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洗碗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但他一有机会就会读书。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为环境所屈服。最后,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在人间》是高尔基的生平自述,小说中他在苦难中锻造自己的英勇与悲怆,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高尔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他致力于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们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摆脱压迫,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内容推荐

高尔基著的《母亲在人间》是一部小说,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过一系列苦难事情的发生之后,却依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编辑推荐

高尔基著的《母亲在人间》包括《母亲》和《在人间》。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人被捕后,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继续着儿子的事业。《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绘图师家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洗碗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但他一有机会就会读书。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为环境所屈服。最后,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在人间》是高尔基的生平自述,小说中他在苦难中锻造自己的英勇与悲怆,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在人间(全译本)(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王智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42966
开本 16开
页数 6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2
CIP核字 2016170982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3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0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