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杂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杂集(精)》一书是夏烈先生多年对生活、对人生有感而发的一些文章的集合,表达了一种关于“和解”的观点,认为人要与人和解,要与自己和解,因为重复、因为累了、因为重复所以累了——和解可以休息。而这种“和解”又可以理解为“平和”,“平和”不是麻木,它用阅历或者智慧排除了生命中无谓的躁动,保留了活泼悠游的热爱与能量,是真正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具有“法喜”的安详。

内容推荐

《散杂集(精)》辑录作者夏烈近十年来散见书报杂志的散文、杂文及序跋,是对其多年不辍笔耕的回溯与小结。文章或感时言志、借物抒情,或记述师友、回忆往事,既有学者的探究思索,亦有智者的睿见明悟,展现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所思所感。作者秉持人文主义情怀,坚守一脉文心,在关注世俗人生的同时,不忘返观人的心灵世界。文章小而美,行文俊且逸,传递着普世的善与温情。

目录

自序

世说

 无法独活

 一、人是属天的植株

 二、伪理性时代需要常识家的棒喝

 三、中国人的常识处境

 四、好好学习,学什么?天天向上,哪儿是上

 五、多余的素材,不多余的话

 六、你好,公民

 七、法律为灵魂护航

 我们还能成大师吗 

 我们今天怎样面对孩子

 ——一次文化生态意义的反思

 炸鸡和啤酒

 且行且珍惜

 小确幸

 累觉不爱·爱觉不累

 冬日就中国作家富豪榜答客问

素描

 与木心先生的下午茶

 老友记·李庆西

 老友记·陈子善

 老友记·程德培

 老友记·何锐、林建法

 老友记·华字清

 老友记·宋兆霖

 俩老太儿:记杨绛、文洁若

 批评家的初,心:悼夏志清

散文

 心力有得多的时候

 补课记(1921/2007)

 秋风莼鲈之外

 桂花夜

 好的回忆

 世味年来

 那些恰到好处的日子

 杭州,我基因中的酶

 信:关干幸福的三个条例

 与茅奖那点可以不说的闲事或闲话

 拜年

 了不起的畅销书

 自圆其说

 ——我的批评观

 语私

短歌

微吟

闲言

絮语

序跋

 迷茫和谦谨同在

 ——序《袈裟扣:“7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怀

 念小龙女:“8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

 一副“锐角牌”的来历

 ——代序“锐角书系”

 且以小说慰生活

 ——序“短腔调”小说书系

 唯美而浪漫的韧性抵抗

 ——序赖赛飞散文集《春日读秋词》

 微博时代的抒情者

 ——序谷潘《美丽的邂逅》

 《裂变与交互:当下文艺生态的直观与反恩》

后记

试读章节

无法独活

一、人是属天的植株

这植株的“根须”长在天上,因为那是人的本源所在。正是寓意我们之中的属神元素——即那个能思想的灵魂,才使身体挺直向上,并提领我们“与天亲近”。

——茨莱萨克

人过三十而立,应该有些阅历和眼光了。

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批评的能力及其准确性。换言之,每天一早打开报纸,从头版头条到社会新闻到财经评论到文化娱乐到副刊时评,一圈下来,基本应该知道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作秀,哪些是折腾,哪些是善良,哪些是苦难,哪些是高尚,哪些是无奈。一个受过教育、有过阅历的人,过了而立之年,若还没啥判断力,那就真的是有别的缺陷了——当然,谁都会犯一些莫名的错误的,比如一个陌生手机拨来就挂了,拨回去却发现是个声讯电话;比如你一片善心,却把钱施舍给了比你富裕很多的“乞丐”;比如不了解娱乐的语境,一不小心被某些粉丝在网上恶搞了,等等——这些都情有可原,下不为例吧。但听信电话就汇巨款到一个陌生户头上;为了找工作,女研究生千里被拐卖;街道社区选举你不知谁是谁呢,就举手了,等等,又都是我们完全或者局部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常识,不理解人可以怎样自我成全,富有理性、信用和活着要有尊严的结果。

最近有几次和不同年龄的朋友交谈,都给我新的启发。比如我在上海跟沪籍旅港的年逾花甲的作家吴正先生聊宗教和科学的话题。他说人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对于时间这个第四维我们是不能看见但能感觉的,在人世间,我们把时间想象成一个前后相续、不断流逝的线状长河,正如孔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蚂蚁吧,只知道二维,它们是没有空间概念的,而我们之上难道没有更高等的生物存在?对他们而言,时间的维度是否可见?

而另一个话题是关于灵魂的,灵魂在肉体里时是我们“自己”,它能出离于肉体吗?出离于肉体的灵魂超越了世间的速度,它也许能看到更多的维度。我在这个聊天的语境中思考到了宗教和科学的各自的方向,我当然联想到爱因斯坦和霍金的学说,同样联想到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理论中关于灵魂、宇宙和现世(城邦、社会、政治)的论述一在柏拉图的《蒂迈欧》中,他将人称作“属天而不属地的植株”。

德国著名的柏拉图研究专家茨莱萨克(一译斯勒扎克)对这个“属天而不属地的植株”有一段很棒的说法,他说:‘柏拉图将人称作‘属天而不属地的植株,,这植株的‘根须’长在天上,因为那是人的本源所在。正是寓意我们之中的属神元素——即那个能思想的灵魂,才使身体挺直向上,并提领我们‘与天亲近’。人的使命在于,让我们之中那些不死元素的运动与宇宙万物的运动相称,这样,灵魂就会变得富有理性,并且秩序井然,这也意味着回复到原初的自然,达成人之为人的最终目的,并由此获得幸碣。”——这有一点类似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比如,当人与天亲近(或者敬畏、学习、效仿天)的时候,我们会相信“人”将“挺直向上”,更加完美。而关键是,茨莱萨克在此通过对柏拉图的解释,导出了一系列人生的元素,或者说理应具备的素质和理应拥有的向往——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一个完美人生的“四有”条例:有理性,有秩序,有尊严,有幸福。与此同时,我特别着迷于柏拉图这种诗意地言说着“人”的角度,我指的是,这可爱的智者老头说:人是属于天的植株。

如果说,自然界的植株是属于大地系统的,它们纷纷从地底里生长出来呈现它们和大地的关系,那么,人确实看上去像一种灵魂动物,而灵魂性(更多的“灵”的存在)让我们仿佛该是“天,,的植株、“天”的种子。美妙的原始哲思总是跟诗歌和神话一样,我现在想来,即使不用先考虑人是不是天的种子和植株,而仅仅想想这样美丽的比喻,觉得都是让人乐意接受的事。世界上原始哲学的思考往往是把自然的观察和领悟、人的灵魂和伦理、现世的理性和律法联合在一起,说起来的时候其实充满了诗歌、神话、格言、思辨的混合的魅力——人在那个意义上是有翅膀的,一会儿飞翔到天的摇篮,一会儿树立于大地上人类家国的纲常(秩序和文明)。我觉得,本来文学要对抗的就是这个原始哲思的魅力的丧失,让人保持一种透着诗意的人性进步,而如今的人类文明,可能不但是“现代,太现代了”,更是“现实,太现实了”!P3-5

序言

将编辑好的《散杂集》看了一遍,心里想,不怎么好看。踱到书房的窗口立了会儿,小区内的草树微曳在早秋的阳光里,再往外望则是一栋一栋、一层一层的楼宇。原谅自己了,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有那么一点赏心悦目在方寸周边也是好的,恰如谁读了这集子说:总有几句话是动人的。人要与人和解,要与自己和解,因为重复、因为累了、因为重复所以累了——和解可以休息。

和解虽然包括世俗理解的妥协,我却格外欣赏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里提的一个相近的哲学概念“平和”。他说平和的第一效果便是“灵魂专注于自身而造成了渴求的感觉,那种感觉的迫切感被去掉了”“它主要是对美的效能的一种信任”“它是防止狭隘的屏障”。换句话说,“平和”不是麻木,它用阅历或者智慧排除了生命中无谓的躁动,保留了活泼悠游的热爱与能量,是真正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具有“法喜”的安详。这个世界不乏创造的冲动,只是没有心力去过滤出平和的汁液,让拥有这汁液的美好灵魂决定我们的行动、节奏、选择。安静一点,做自己兴趣所及的事,说自己感性或感悟的话,甚至以此抵抗浮躁的外界,那是值得骄傲的。所以说,我想要的和解是向内走,消化这个世界提供给我的素材。

在整理这本《散杂集》的同时,我读了几部时下的小说:笛安的《南方有令秧》、李佩甫的《生命册》和刘慈欣的《三体》,悲苦总是恒长的,无论你写明代、近三五十年来的城乡,还是写宇宙间的星际文明猜想。这总令我想到佛教讲的“人生本苦”以及有关于此的形象化解释——每个婴儿降生,呼吸之间的第一声定是哭声,而哭的声音仿佛是唱着“苦啊,苦啊”。我从少年时起就喜欢读佛道的故事、经籍,得到的东西很多,投射在生活上的信条主要是“正道直行”四个字,以为做人要做事,做事只要正道直行就好,否则太浪费时间。不过,人生故事的好处不在于“直”,在于“曲”,曲里拐弯的故事才有人读、有人喜欢;太直了,定有人将它打弯。《白鹿原》里的白嘉轩想效法圣贤,一生倒也磊落,大抵挨住了20世纪中国的惊心动魄、白云苍狗,不过“嘉轩伯的腰太直”,那么,吃苦吃亏是一定要有的,缺陷是一定要有的,陈忠实早早地安排黑娃叫上门打劫的土匪将嘉轩伯的腰狠狠地拍弯了。所以说,往往人生的苦难在于明里说见贤思齐,生活里却见不得人太直太正;当然,有苦心孤诣者成为鲁迅讲的“中国的脊梁”,又终于会让所有望尘莫及的群众有了惊讶与膜拜的冲动。关于国民性的讨论,是个老话题了,如果要看新故事,《生命册》就写得很好。

所以怀特海继续说,“平和是对悲剧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它的维持。”“每一个悲剧都揭示了一个理想——它揭示了什么是本可能有而当时却没有的,什么是可能会有的。悲剧并非是徒然的。动力中的这种残存力量,由于其求助于美的储存,因而表明了悲剧性的‘恶’与世俗的‘恶’之间的区别。如此理解悲剧的作用,其内心的感受便是平和——即情感的纯化。”

说白了,不过是你凭什么看淡具体的得失又依然有勇气消化且转化这个世界悲苦的素材,因为你是以此为依凭的审美家。我们的一生像是看一出戏,而关键在于你买下了昂贵的票,拥有一席观赏万事万物升腾坠落之大戏的位置,剩下的就看你是不是合格的观众了。

说得太多了(你们应该早些向我示意“嘘”——就像我偶尔想上台演个角色,马上被人“嘘”下来一样)。搜集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由我的助理小阮建议,分为了四辑,按照主题和类型稍加区隔;而几乎大半的文章都不是出自我的自觉自愿,全是约稿!仓促的、吹捧的、应酬的、应景的痕迹一目了然。不过,这就是生活,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作家与评论家的生活,一个顶着演员的头衔经常渴望坐在观众席里泯然于众偷着乐才好以至于分身乏术的家伙若干年里东鳞西爪的部分文字的“小团圆”。

我知道,我不够爱它们,一个表现是我都不花心思取书名,居然就这么草草把它们统称为《散杂集》(我实在有点惊讶自己的随意,但这种自责会很快消失吧)。这源于我对自己的不满意,是我骨子里认真和所谓修养与标准的反噬。我知道自己的可能性在哪里,我相信未来;但我也需要礼物了,这一本就是。

2015年9月1日于上尚庭下书房

后记

《裂变与交互:当下文艺生态的直观与反思》后记

一只苍蝇也好,一只苍鹰也好,都有自由之心;一只苍蝇也好,一只苍鹰也好,飞一圈总会回到原地;一只苍蝇也好,一只苍鹰也好,相信他们都有生活也都有梦想——区别是有的,微小和宏大有别,胡同里绕一圈和九万里风斯在下有别,不过,他们都起飞过,都降落了。

我的第一个意思是,这本书里的文字大抵都是急就章,我面临出书无心修正,所以,这绝不是我希望的笔下苍鹰,不过是苍蝇之微的过渡期。

而整理完这本书的稿子,我恰好三十五周岁。三年内完成了一次从杭州到外地工作再回到杭州的经历,这差不多是苍蝇一般在胡同里绕了一圈。不过安静地对着冬日午后的暖阳,灰尘的微粒在阳光中漂浮成金色的蚜虫,周围则是围成三面的书架,三十五年,这些书,这些自我如浮尘般折腾的足迹,这些因为书和折腾交织于身心而留下的文字——为么回忆下来的一圈,飞得也不算太小了,足有此生的三分之一。

我在想,有思想和有隋怀,大约是一个读书人奖赏给自身的最好的词汇。思想使之脱颖而出,情怀使之温润可感。读书明理,或者说寄身为人,生活的拘束实实在在,无可回避无可逃脱,所以众生平等,各自体会;有不同的,就是基于生活的实在而思想依旧能纵身一跃,宛如飞鸿,且有心内的情怀恰如流水顺生,一唱一叹皆归于淡淡的欢喜一我对于可敬之书,俯首低眉;对于可爱之书,流连婉约—此书虽然名义浩大,是“理论”是“评论”是“专著”,其实行文不过是在对可敬与可爱的书们作左右逢源的眷顾、交互、对话。

此外,书虽名“文艺”,除了几篇写到我新近留意的动漫,另有一些宏观地说到过中国文艺、世界文艺,大多还都停留在我熟悉的文学。我一直以为,这个时代的文学是可爱、可惜和可怜的。仔细说,小处看很可爱,触处都是机智与暖昧之美(这些比如我最末专辟一节讲我给当代短篇小说做的短批评实验,就是尽量以近似于小说的机智与暖昧的方式品评小说们的机智与暖昧)—_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擅以这种文学的评论评论文学,颇具代表性地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化乃至学究腔过度的文学评论之外开辟了一条路径,我慢慢意识到了这一路径的价值,并心追手摩;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批评也是一种文体,文学批评于是可以是一种文学的文体,彰显其理性包含在感性与语言之美中的锤藏之美。

说这个时代的文学可惜和可怜。是可惜这个时代的文学过去被压抑得太久,骨骼和话语都无法健全张扬,所以目前这样的大时代被缩略成文学上的小时代。可怜是指我们有可能处在一个“缺乏文学教养的时代”,经典蒙尘,新经典东鳞西爪还不成系统。我在展开这些文艺领域的问题、现象的描述以及文本剖析之前,在开篇把功过算在整个中华文化底盘的断裂上,并企图亮色地表明,文化上的接续和创造性转化是我们理应有之的责任感。

但我同时选择进入全新的时代文化和文艺的认知和研究之中,此书中大量关于网络文学、类型小说、动漫的文章说明了我的热情所在。我觉得这同样是我们几代的责任,不必全然厚古薄今,因为即使这些文本不是经典,也可以是文化史意义上的重点,里面全然可以看出传媒、科技、资本对于文学的影响及干预。我提醒转型社会的研究者们,与其纠结牢骚于久不见大雅之作,还不如说明为什么群众喜闻乐见.。并且通过这些时下文本的研究,我感觉到青年人群所代表的文化正逐渐形成某种社会主流文化话语,建构着自身的美学,这为我下一步文艺研究开辟了道路。

感谢浙江文学院提供了“浙江青年作家文库”的出版机会,感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后期资助项目”的支持。此外,对写作此书过程中一直关怀有加的师友赵和平、吴天行、郑晓林、盛子潮、陈星、吴秀明、白烨、贺绍俊以及为部分章节刊登出过力的阎晶明、石一宁、刘秀娟、陈歆耕、陆梅、李凌俊、金莹、袁敏、张晓红、谢鲁渤、吴玄、海飞、陈子善、褚钰泉等诸位,我一概报以感激之心!

与此书同年告成的,还有我的新婚,所以,同样把这份文字礼物献给我的妻子。

(原载夏烈《裂变与交互:当下文艺生态的直观与反思》,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杂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43427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057567
中图分类号 B821-5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90
137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