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个女人的命运/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木斧编著的《十个女人的命运》描写了十个回族妇女不同的曲折遭遇,借以反映自清代康熙年间迄今,自北南迁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

内容推荐

木斧编著的《十个女人的命运》为“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中的一部,此部为长篇小说,时间跨度大,前后一百年左右,小说展示了四代回族的不同命运,因为时代不同,社会地位和政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和遭遇也不尽相同。它的社会内容丰富,一百年的风云雷雨、人世沧桑,都在字里行间流泻出来。

目录

序章 影子

第一章 孤独

第二章 迷惑

第三章 泄露

第四章 鬼婆

第五章 大大

第六章 水仙

第七章 窗外

第八章 默契

第九章 追求

第十章 大将

尾章 明媚

试读章节

序章 影子

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十一月,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教主马化龙在宁夏金积堡为众拥戴,举兵反清,接连控制灵州及附近各州县,自称两河大总戎,构筑碉堡,对抗清军。

在烽火连绵的年代,哪怕出现一个短时期的安定局面,也是能够深得人心的。两河大总戎马化龙反清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对于朝廷,有时也采取乞降待抚的姿态,争取时间,养精蓄锐,所以每日屯兵操练,须臾不敢有所疏忽。对于教下,对于黎民百姓,则尽力宣扬回族新教宗旨,主张安抚地方,保卫汉民,注重农事。富裕的金积堡一带,这几年格外繁荣昌盛,市场上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外地客商一律放行。对于读书人,马化龙特别敬重,从秀才到举人,可以来金积堡报考,也可以外出应试,各处哨所一律放行。马化龙礼贤下士,善于经商,每逢集日,常常穿上乡下郎中的衣裳为人治病,声名大振。人们以为这一块小天地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了。

然而住在金积堡里面的人不了解,外面的风声很紧,加上西海固一带遭受连年旱灾,民不聊生,路上经常看见因饥饿而倒毙的尸体,逃荒的人成群结队地向内地涌去。

平凉县城是宁夏通向内地的一个口子,过往客商,都要从这里经过。清军在这里牵起了一个口袋,几经盘问,多数人都被当作是马化龙的细作装到口袋里去了。盘问的方式本身就是撒网式的,带有诱发性质。

“从哪里来?走过哪些地方?”

“打金积堡路过。”

“马化龙待你们如何?”也有盘查的士兵诡称“马王”,脸上挂着神秘的笑。

“没有见过。”

“听说过吧?”

“听说马化龙待人宽厚,是个神医。”

“妖言惑众,不打自招!”于是鼻子哼哼,一声令下,“来呀,带走!”

这样,一批又一批从金积堡一带出来的人,被当作捕获的野兽,用麻绳牵着送到城外,关闭在清军五步一哨的围场中。从城门口到围场只有一里路,这一里路成了湿漉漉的泥泞的血浆路,一路上血痕累累,哭声震天。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绾着发结的书生,本来已经走过城门了,偏偏这时扭过头来,气愤地说:“为什么金积堡都可以自由通行,这里却要无故抓人?成何体统!”

于是盘问的士兵立即围了过去。

“这么说,你去过金积堡?”

“正是。”

“去干什么?”

“学生去两安应试,来回都经过金积堡,一路上通行无阻。”

“为什么又要出来呢?”

“学生应试完毕,返回豫海老家,方知瘟疫蔓延,家屋倒塌,家人不知逃奔何方。学生是出来寻找家人的。”

“哼哼,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明明是马化龙的说客,岂能容你混过关去。”又是一声令下,“来人,拿下!”

“你……”年轻的书生气得浑身发抖。

围观的人们起哄了。“人家明明是应试的秀才,秀才怎会造反呢?要是日后中举了,你们这些人脱得了手吗?”

“笑话,围场里有的是秀才、举人,怕个毬!只要敢于谋反朝廷,统统的咔嚓!”

书生被带到了围场的沙土之中,一眼看见周围打着赤膊的众多的嫌疑犯,很快便昏迷了过去。

“开饭!”

两个包谷窝窝头,一大碗热汤送到了书生面前。

书生皱着双眉,嗅了嗅气味不正的汤水和窝头,连忙打了一躬,轻言细语地说:“我是回民,不吃这些不洁净的食物。这一顿免了,下次请送清真的汤菜。”

“又来了,又来了!”舀汤的士兵破口大骂,“姓哈的,你喝不喝?你要不喝,那你就去喝西北风吧!”顺手指了指对面砖床上躺着的一个读书人,说:“那位举人相公快要饿死了,还滴水不进。他就是你绝食的下场!”

书生正在惊疑之中,对面一位包着白布头巾的壮年人走过来了。

“按色俩目阿来库姆!”

“我阿来库姆色俩目!”书生说完,便知道是最亲近的人来了,有礼貌地拱了拱手。

“我家相公有请。”那个包着白布头巾的汉子说,“我家相公绝食已经七天,无法走动了,请移步叙话。”

书生跟随他走过去,跪在那个专门为相公用砖石和沙土垒成的床边,望着砖床上的相公已经瘦得形销骨立,不觉怆然涕下。

砖床上躺着的相公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眼睛却睁得大大的,透出了一股清亮的正气。“真主护佑,哈门有救了!”

“你也姓哈?”书生惊喜地问。

“正是。”相公舒了口气,缓缓地说,“普天下姓哈的都是回回,一笔难写两个‘哈’字,这是毫无疑问的了。”气紧,看来兴奋过度,于是闭目静止了一会儿,少顷,复又睁眼,“刚才真主在唤我,我该去了。兄弟,天下回回一家人,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你代我走一趟吧。”

“什么事?”年青的书生怯怯地问。P1-4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个女人的命运/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木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60246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2015094661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