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宏著的《心路--一个女法官的手记》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述了难忘的往昔岁月,相信它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真实性是本书最显著之处。在这些真实的叙述中,透出的是思乡的绵绵之情和心系中华的拳拳赤子之心。希望中华民族强大,人民幸福的由衷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书中的散文诗写得合仄押韵,文采飞扬。作品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工作与生活所思考的精髓,是对社会认知的总结和对人生的反思。
作品中对个人生活的记述,特别是关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记述,虽可能让人想起“伤痕文学”,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些片段的回忆来彰显法制建设和法治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郭志宏著的《心路--一个女法官的手记》以记实性手法,真实再现了一个自幼立志为祖国的法制建设鞠躬尽瘁的追梦之人,如何最终辞去法官职务,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剖析了个别司法人员,最终堕落成囚犯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企业家走向犯罪的社会和历史根源;探究了罪大恶极的死囚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多首配图散文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生命意义的赞美与思索。作为非专业作家的随笔集,诗文语言虽不够精炼却是胜在质朴和真挚,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思考跃然纸上。
卷首语
我说《随心而动》系列丛书
前言
序
1.我要读书
2.心事浩茫于无声处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4.大爱无界
5.少年壮志不言愁
6.善恶两重天
7.见证死囚最后的日子
8.案件以外的风花雪月
9.路漫漫其修远兮
10.爱,不只是付出
11.策划和印制历史巨著《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
12.站在“巨人”的身旁
13.写给本书最后的故事
父亲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他带我去游泳,外婆担心出什么事便上前阻止。父亲对外婆说:小孩子一定要从小培养和锻炼,长大以后才能成才,娇生惯养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父亲虽然爱我,却从不娇宠我。他一有时间就读书,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搬个小凳子坐在他旁边,像模像样地也捧着一本书,在上面乱图乱画。和父亲相处的这段短暂的时光,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非常大,也奠定了我以后敢于直面人生的最坚实的基础。
一纸一笔一生情
一字一句一世梦
无怨无悔走一程
无欲无求过一生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现在生活的国家澳大利亚。这里对小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父母和全社会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影响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家长式的空洞的说教。比如,随处都是图书馆,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有书店,里面都设有儿童免费活动区,孩子们可以尽情地陶醉在里面,寓教于乐。这样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喜欢是一切的开始。我也经常会看到那些孩子们在草坪上,在饭店里,捧着书边看边画的情景。这种画面时常会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
有些东西不是硬性灌输的,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的。
我年轻而真诚的父亲
走得如此悲惨而隐隐
一介书生却一片丹心
牺牲生命将历史推进
短暂青春唤醒了同仁
敲响了法制的最强音
追随父亲奋斗的脚印
书写人性的中外古今
后来,我去了上海的爷爷和奶奶家,因为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孙女,所以他们也很喜欢我。正当我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一封电报(据说是当时最快、最重要的通迅方式)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看完电文奶奶就昏倒了。当奶奶清醒过来以后,我就懵懵懂懂地跟着她一路颠簸地回到了我的家乡,直接冲进了太平间(当时存放遗体的地方)。我扑向全身缠满绷带的父亲的遗体,嚎啕大哭。父亲被推去火化,我被相关人员强行拉走。这是我对父亲最后的记忆,那时候我只有五岁。从此以后,我从天堂跌人了地狱,而且一定是最底层。
那曾是一个岁末的黄昏
奶奶说你正在遭受窘困
在你的头上碾压着车轮
坟墓上走过太多的人群
你走时正值美好的青春
剧烈的疼痛塑造出雄浑 如今孤独地葬在了猎村
满腹狐疑的是你的冤魂
幼小的孩子们现已成人
我们的使命是为你迁坟
活着时磊落而不染纤尘
你走后仍然要保持自尊
二十八年历经沧桑风云
你的遗像始终完好无损
感谢上苍赏识你的才俊
不遗余力守护你的亡魂
陪伴你的过程阴雨纷纷
仿佛在哭诉你过早消殒
下葬的那一刻乌云翻滚
漫天的飞雪欲为你解愠
安息吧可歌可泣的青春
青山绿水铭记你的忠魂
壮志豪情感动着一代人
未竞的事业如雨后春笋
父亲走后,外婆和妈妈长时间生病,弟弟和妹妹都在襁褓之中,体弱多病的妈妈和年仅五岁的我成了家中的“脊梁”,成了全家人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为了不被饿死,从那一刻起到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曾在《走过冬季》一书中略有描述),我和我的妈妈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应做的和不应做的,我们都做了。否则,我们全家人可能真的活不到今天。
圣洁于孤寒
执着于清冷
似睡却醒
怀梦尤莲
都说苦难是一所学校,我想是的。我的坚强,我的执着,我的努力,我的不屈不挠,我的能屈能伸……我能想到的好的品德和生存的本领,都是那个时候练就的,养成的。慢慢地我长大了,父亲也被平反了。
我想飞
不在乎要飞得多高
纵然路上狂风呼啸
依然会潇洒而妖娆
我想跑
不会计较天涯海角
即使千山万水之遥
仍朝向既定的目标
我明了
那是我命运的轨道
汗流浃背也停不了
再苦也要面带微笑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学会了思考,也懂得了一个民族,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必须为。懂得并且守护好应懂得的道理和规范,是这个民族存在、强盛并且屹立于世界的根本。伟大不是而且永远不会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年仅二十八岁的父亲为什么就那样含冤而去,我们全家为什么要遭受那些非人的待遇和折磨,我们这些妇女和孩子何罪之有?
爸爸去了天堂
妈妈进了病房
外婆倒在床上
我们饿得发慌
房子四处漏光
报纸遮住门窗
天空变了模样
大地一片蔫唐
我知道,那是没有法制的结果,“无法一定无天”!我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一个国家没有法制的悲哀和惨烈。从那一刻起,我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成为一个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一定要竭尽全力促使国家从无法可依的状态走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社会。
山高水远步步险
流急滩多事事难
英雄气短志弥坚
无欲则刚展红颜
志向高远为父愿
痴情守望包青天
宏图不展心不甘
无怨无悔到永远
我以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顶住了生活的重重压力,走上了求学之路。
P4-11
记得国学大家刘文典教授有一种观点,他说深入领会“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方可写出好的文章。“观”即多多仔细观察生活,“世”即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造句遣词要符合音韵,“菩萨”就是要怀有为普罗大众服务的菩萨心肠。美哉斯言!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天下文章无数。先贤大哲著述,对世界观察致极,洞悉天地玄机,为人类指点迷津;英雄豪杰文章,合潮流而动,领时代之风骚,成大写之人,功业彰显千秋,其家国情怀传为美谈;诗词歌赋,承天籁之音,合生命之韵,与人心节律共同脉动,亘古不息。本书的作者正是怀着一颗菩萨之心来记述历史,品味生活,感悟生命的。
《心路:一个女法官的手记》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述了难忘的往昔岁月,相信它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真实性是本书最显著之处。我读过不少纪实性作品,这是我读过的最真实的作品之一,它仿佛是现实生活的翻版。真实是文章第一生命。文以载道,在真实中最能反映出道理,读者在真实的叙述中悟出其中的道理,而真实本身就是道理之所在。在这些真实的叙述中,透出的是思乡的绵绵之情和心系中华的拳拳赤子之心。希望中华民族强大,人民幸福的由衷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文笔优美是它的又一特色。书中的散文诗写得合仄押韵,文采飞扬。这样的文章、诗句现在可能不多见了。因为电子虚拟数据的应用和生活的快节奏、商业化,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苦心孤旨、字斟句酌,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来阐述国富民强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喜欢有文采的文章,即使是阐述严肃的话题,也应该略有文采。没有文采就没有了文学的本来意义。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之类的文章,有文采才引人入胜。
作品本身还富有历史感。本书不只是纪实性文学,也是历史,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反映。作品寄托着作者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希望。应该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时代,甚至是后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值得记录和与人分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正是出于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祖国强大的期待,作者经年思索,凝聚成文。
真实的历史,才是有存在价值的历史,才能从中得出善的结论,才能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我相信,这也一定是作者的初衷。
作品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工作与生活所思考的精髓,是对社会认知的总结和对人生的反思。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包括任何个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反思是为了让现实更趋完善和美好。
作品中对个人生活的记述,特别是关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记述,虽可能让人想起“伤痕文学”,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些片段的回忆来彰显法制建设和法治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爱,是不能忘记的,大爱无私,大爱无界!
Apollo
18/10/2015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