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诗》是特里·伊格尔顿的最新作品。书中通过对叶芝、弗洛斯特、奥登、狄金森等人诗作的系列阅读,表明了文学理论如何成为诗学理解的基础,给学生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富有成效和深度的诗歌导读方式。有相关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本“唯一能够真正显示诗歌为何物的书”。
图书 | 如何读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如何读诗》是特里·伊格尔顿的最新作品。书中通过对叶芝、弗洛斯特、奥登、狄金森等人诗作的系列阅读,表明了文学理论如何成为诗学理解的基础,给学生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富有成效和深度的诗歌导读方式。有相关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本“唯一能够真正显示诗歌为何物的书”。 内容推荐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理睬大多数诗,是因为大多数诗不理睬大多数人。”特里·伊格尔顿这本《如何读诗》,证明了文学理论如何是诗的理解的基础,也证明了他这样一位理论家是唯一可以真正揭示诗意欲何为的人。本书从批评的功能、诗的形式、如何读诗等几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叶芝、弗洛斯特、奥登、狄金森等人的诗精妙而细致的阅读,清晰有力地勾勒出了诗歌批评的功能;另外还通过对威廉·柯林斯的《夜颂》等四位诗人的四首自然诗的解读,作出了很好的例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批评的功能 第一节 批评的终结? 第二节 政治和修辞 第三节 体验之死 第四节 想象 第二章 什么是诗? 第一节 诗和散文 第二节 诗和道德 第三节 诗和虚构 第四节 诗和实用主义 第五节 诗的语言 第三章 形式主义者 第一节 文学性 第二节 间离 第三节 尤里·洛特曼的符号学 第四节 化身的谬误 第四章 寻求形式 第一节 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形式对抗内容 第三节 作为对内容的超越的形式 第四节 诗和述行 第五节 两个美国的例子 第五章 如何读诗 第一节 批评就是主观的吗? 第二节 意义和主观性 第三节 语调、情调和音高 第四节 强度和速度 第五节 纹理 第六节 句法、语法和标点 第七节 含混 第八节 标点 第九节 押韵 第十节 节奏和格律 第十一节 意象 第六章 四首自然诗 第一节 威廉·柯林斯的《夜颂》 第二节 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者》 第三节 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的《上帝的伟大》 第四节 爱德华·托马斯的《五十捆柴》 第五节 形式和历史 术语汇编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如何读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特里·伊格尔顿 |
译者 | 陈太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752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5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2016219507 |
中图分类号 | I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4145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