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深处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个文艺青年心中都有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他是世界影坛最著名的段子手,用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与辛辣,探讨存在、死亡与性,举重若轻。他获奖无数、新作不断,却无意于做聚光灯下的表演者,永远站在作品背后。

伍迪·艾伦是所有美国导演中最独特、最具魅力的人,他的电影别具一格,拍摄速度之快、获奖数量之多,几乎无人能及。《我心深处》是他历时十年的访谈集,内容包含《安妮·霍尔》《开罗紫玫瑰》《汉娜姐妹》等几乎所有早期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坦诚与幽默,以及对电影无比精准的把控。

内容推荐

《我心深处》作者伍迪·艾伦是世界影坛中最独特、最具魅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别具一格,且拍摄速度之快、获奖数量之多,几乎无人能及。伍迪·艾伦在本书中回顾了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涵盖了《傻瓜入狱记》《安妮·霍尔》《曼哈顿》《开罗紫玫瑰》等最具代表性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电影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他的电影带有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与辛辣,处处可见对文化、道德、宗教的讽刺,风格一目了然,却又和而不同。他不仅是位杰出的电影导演、演员,同时对音乐、文学和艺术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洞见。他无意于做聚光灯下的表演者,总是低调地站在作品背后。喜剧的笑声终会烟消云散,而自律的创作者永远闪光。

目录

序章

傻瓜入狱记

香蕉

呆头鹅

性爱宝典

傻瓜大闹科学城

爱与死

安妮?霍尔

我心深处

曼哈顿

星尘往事

仲夏夜性喜剧/西力传

丹尼玫瑰

开罗紫玫瑰

汉娜姐妹

无线电时代

情怀九月天

另一个女人

大都会传奇

罪与错

爱丽丝

影与雾

丈夫、太太与情人

曼哈顿谋杀疑案

插曲

子弹横飞百老汇

非强力春药

电视,戏剧以及其他活动

人人都说我爱你

狂人蓝调

解构爱情狂

名人百态

甜蜜与卑微

业余小偷

玉蝎子的魔咒

好莱坞结局

试读章节

史提格:伯格曼的电影生涯是从编剧开始的。他在40年代早中期的时候为瑞典最大的电影公司创作了许多剧本。他和其他编剧看了大量的美国电影,因为他们被要求研究和复制美国剧本的创作方式,那是制片人的要求,所以他早期的电影里有美国电影的痕迹是很自然的。对电影的兴趣有没有让你产生过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员的想法?

伍迪:那倒没有,但小时候有一回在看一部海盗电影的时候,我心想:“天,我也可以那么干,我也能拍一部那样的电影。”那时候才七八岁吧,就像做白日梦一样。

史提格:还记得是哪一部电影吗?

伍迪:是泰隆.鲍华演的《黑天鹅》’。我也不知道怎么会产生那样的想法,因为我看过的电影太多了。也许是因为它的色彩。或是别的什么地方比其他电影更有趣吧。我的确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剧作家,那时我还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一回事,只想成为剧作家。

史提格:你很早就开始写作了,为喜剧演员写台词,为报纸写故事,为电视节目写段子等等。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是指在你把它寄给别人看或出版之前。

伍迪:我一直在写,即使在我很小、甚至还不太会阅读的时候,我就挺擅长讲故事的。我一直说我写作早于阅读.十六岁还在念书的时候我就靠写作挣钱了,他们雇我写一些笑话和段子,之后我开始为电台、电视和喜剧演员写作,再后来我成为了喜剧演员,就为自己写作。再后来开始写电影剧本,最后拍电影。

史提格:写作使你愉悅吗?还是说看到空白的纸页会让你感到焦虑?

伍迪:完全不会焦虑.这一点我和毕加索很像,他曾经说,当他看到一块空白的地方,就会想去填满它。我也是如此,没有什么比展开一张巨大的黄色或白色的纸更让我兴奋的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填满它!我爱这个过程。

史提格: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故事的?最开始的时候你只是为自己和其他一些喜剧演员创作笑话和小品吧?

伍迪:距离开始写作的几年之后吧。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就写一些小剧本,但写得并不好.

史提格:为什么说自己写得不好?

伍迪:那时我还没有经验。我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很早就被赶出了学校。我不懂文学,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花了很长时间给自己充电,大量阅读,看了很多剧作。之后我又为夏季剧场创作故事梗概,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学到了很多。随着渐渐长大和成熟,我在这方面也比从前更得心应手一些。

史提格:当我们问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学会写作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通过阅读。导演也是如此,学会拍电影是通过看大量的电影。然而现在有了电影学院,还有一些创意写作之类的课程。你是否认为这种创作技能应当通过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学校的教育来获得?

伍迪:没错,这是苏格拉底式的,它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感染你。比如,想要成为一名爵士音乐家,你必须听很多很多爵士乐,这说明你足够热爱。你不能这样想:我是为了学才听它。你是因为热爱才去听,你不停地听,不停地听……最终就能学会。你能从耳濡目染中学到一切,写剧本、拍电影和演戏都是如此。你要么爱上阅读,要么爱上看电影,要么爱上音乐,到了一定的程度,一段时间以后,不需要任何企图,它自然就浸润在你的血液和神经纤维之中了。不应该把学习变成烦琐的任务。比如一些演员在刚入行的时候看马龙.白兰度,他们就是爱看他的电影,一遍又一遍地看,然后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他的表演风格。你会发现音乐也是这么一回事,有的人听查理.帕克’,因为喜欢所以反复地听,当这个人学习吹奏萨克斯的时候,听起来就会像他!当然之后就得暂停这种模仿,摸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但这一切都是从个人的激情与兴趣开始的。如果你想教某人拍电影,只需要对他说:“去看电影吧,不断地看,你自然就知道怎么拍了。”

史提格:你之前说自己很晚才开始阅读文学作品,最开始的时候你读的是哪些作家?

伍迪: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读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还有约翰.斯坦贝克这类作家。

史提格:那是在你几岁的时候?

伍迪:我直到十几岁的最后几年才开始阅读,因为我从来都不太喜欢看书。我现在也会读很多书,但从来都没有很享受过。我读书是因为我知道阅读很重要。我也会时不时地读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但阅读对我来说始终是一种负担。

史提格:《风流绅士》是你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参与那部电影是不是出于偶然?

伍迪:是的。当时我在一个小酒吧演出,有几个人来看我,觉得我还不错,也许是觉得“这个人的台词都是他自己写的,让他来写剧本应该也不错”,于是就雇了我。我写了一个自己挺满意的本子,但他们却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拍电影,最后把它拍成了我非常讨厌的电影。当时我就发誓今后再也不写电影剧本,除非让我当导演。

史提格:那时候你知道怎么拍电影吗?你想过自己来执导《风流绅士)吗?

伍迪:没有,我那么说只是出于自卫。我发现没有人真的知道应该怎么拍电影。《风流绅士》的导演克里夫.唐纳是很不错的导演,但他缺乏威信,所有工作人员都在拖延,明星们也纠缠着他,逼着他满足自己的条件。要不是他,我的处境可能会更糟。  史提格:他当时被视为最受关注、最有前途的英国年轻导演之一,你在与他合作之前有没有看过他的其他作品?

伍迪:我看过《伦敦奇案》。我喜欢那部电影,也欣赏他本人。我认为他很努力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其他人处处插一脚,不给他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

史提格:《风流绅士》的哪些地方是你讨厌的?如果让你修改这部作品,你会怎么改?

伍迪:我的剧本在当时是很不合拍的,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它不应该是那种生产线上的电影,但是拿到这个剧本的制片人却是典型的好莱坞制造机器。他们用好莱坞电影中所有令人生厌的特质包装那部电影,让毫无幽默感的人评判哪里好笑哪里不好笑,把自己的女朋友也拉进来演电影。为了迎合电影明星,他们无端地添加角色,根本不顾那些角色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一切都是你能想象得到的最可怕的样子,每一个决定都是错的。比如我想写一场戏,讲一个男人让电梯停在两层楼之间,然后和一个女人做爱。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幕发生在纽约最繁忙的办公楼里,那该多有趣。但是制片人在巴黎找了一栋带电梯的建筑,华丽得像宾馆的新婚套房一样,这一幕就变得一点也不好笑了。停下来在那样的电梯里做爱有什么意义?制片人根本没理解剧本,一点都不懂。我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即使我说出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会无视我,把我支开。所以我讨厌那次经历,也讨厌那部电影。

P14-17

序言

在应邀写本书以前,我只见过伍迪.艾伦一次。那是1986年的春天,《汉娜姐妹》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片单元。对于从来不愿离开纽约的伍迪,艾伦来说,和自己的电影一起在公共场合露面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他没有出席电影的放映式,但尽管如此,戛纳电影节还是找上了门。

电影节邀请让一吕克·戈达尔去纽约拍摄一个访谈,和伍迪。艾伦聊一聊他的电影。出于机缘巧合,我参与了那次访谈的拍摄,当时负责拍摄的制片人汤姆.拉蒂恰好是我的朋友,请我担任剧照摄影师。两位导演都接受了这一安排,但选用哪张照片作为剧照的最终决定权在伍迪。

拍摄是在伍迪.艾伦位于纽约曼哈顿电影中心的工作室的私人影院里进行的,那儿设施简陋,只有一张沙发、几把扶手椅和一张矮桌。较宽的那一面墙边的架子上摆放着伍迪的部分电影收藏,边上挨着一架老钢琴。放映屏则在较窄的那一面墙上,被黑色的幕帘遮盖着。

访谈持续了一个小时,非常顺利,两位名导几乎同样害羞。拍摄结束的时候,我为两人留了影,最后把胶卷给了伍迪。

那次拍摄结束之后我和伍迪鲜少联络,直到1991年夏天我向伍迪提出做一本访谈录的想法,旨在探讨他的多重身份:作家、综艺名人、演员,以及最重要的导演。不久之后我得到了一个婉转的答复:时机不对。当时伍迪一如往常地忙于筹备他的下一部电影,但他表示愿意以后再谈合作。

1992年1月我受邀去纽约参加即将首映的《影与雾》的访谈拍摄,在哥伦比亚电影的放映室里观看了这部电影。第二天我作为欧洲影评人之一会见伍迪,一名女记者友好地、同时气喘吁吁地提醒我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因为“艾伦先生非常繁忙”。

我再一次踏进伍迪工作室的私人影院。还是那个宽敞的房间,还是那把柔软的宽扶手椅,除了架子上那摞伍迪从中获取灵感的收藏影碟的数量增加了不少以外,一切都不曾改变。架子下面是《丈夫、太太与情人》的录音磁带,伍迪正忙于进行这部影片的剪辑工作。

我到得很早,也可能是伍迪晚了,就在我准备录音笔的时候,突然听见几声咳嗽,紧接着是“对不起,我迟到了”。是伍迪,他的动静如此之小,就像《俄狄浦斯的烦恼》或《影与雾》中那种魔术师般的登场方式,从黑暗的角落突然出现,又像《开罗紫玫瑰》里那个从银幕上走下来的男演员。

我们的对谈开始了,主要围绕《影与雾》,也谈到伍迪最初与电影有关的经历和他早期的电影事业。时间过得飞快.伍迪的秘书进来提醒我们四十五分钟已经到了,但伍迪朝她摆了摆手,而后我们的谈话又持续了半个小时。

临别前我又向伍迪提起访谈录的计划,他暂时无法给出答复,说得等到春天再讨论这个项目。之后又经过几次沟通,我终于在6月初得到了确定的答复:7月至8月之间,趁着新片《曼哈顿谋杀疑案》的拍摄开始之前,伍迪可以抽出几周时间与我合作。

我们的访谈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伍迪的职业生涯,有时也会跳开去聊些别的。其实在访谈开始之前,我就向伍迪保证,他可以限制谈论的话题,拒绝任何他不想回答的问题,但这从未发生过。伍迪唯一的要求是这本书要有一个好看的封面。

会面通常安排在上午,我和伍迪坐在曼哈顿电影中心的影院一角,录音笔记录着我们的谈话,每次大约两小时。伍迪同时还在筹备《曼哈顿谋杀疑案》。

8月13日,纽约报纸的头条爆出伍迪.艾伦已与米亚.法罗分居、双方就子女的抚养权提起诉讼的消息。两人原本从不抛头露面的私生活以一种冷酷至极的方式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

这一事件对伍迪的私生活和职业生涯来说无疑意味着双重的负面影响,我担心我们的合作会因此推延,但这只是暂时的,两天后伍迪就恢复了我们的会面,不过这一次的会面地点改为伍迪位于中央公园附近的顶层公寓中。

颇为讽刺的是,当时我们的访谈恰好进行到伍迪于同一时期执导的两部电影,《仲夏夜性喜剧》和《西力传》。米亚.法罗正是从这两部影片开始与伍迪交往。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诸如两人是如何相遇并开始这段漫长的感情,伍迪像面对其他问题一样给出了毫不避讳的回答。

然而,由于围绕伍迪私生活的种种传闻纷纷扬扬,再加上《曼哈顿谋杀疑案》的准备工作也愈加耗时,我们的谈话不得不中止。聊完《汉娜姐妹》后,访谈暂告一段落,我回到瑞典,开始着手整理大量的采访材料.

1993年1月,我们恢复了对谈。如过去一样,地点安排在曼哈顿电影中心或是伍迪的家中。其中一些更全面、细致的谈话内容,诸如与《情怀九月天》和《罪与错》有关的章节,都是在伍迪家中进行的,也许是因为安静、隔绝的氛围能让人变得更专注,也更坦诚的缘故吧。而关于《无线电时代》的那次对谈则是在相对混乱的环境下进行的,当时是《曼哈顿谋杀疑案》拍摄的最后阶段,我们的谈话是在片场的移动拖车上进行的。

1月的那几天,我得以有机会跟随伍迪的电影拍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场轻松愉快的氛围。拍电影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事业,但在伍迪的片场却丝毫不见通常充斥着的那种紧张和压抑。伍迪的幕后工作人员多年来不曾变过,大家都很熟悉,早已习惯彼此的工作模式,交流甚至都不需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足以心领神会。

接下来的一年我又有机会接触工作时的伍迪,这一回是《子弹横穿百老汇》的拍摄。伍迪对演员的尊重和信任令我感到意外,即使是在指导演员的时候也不露痕迹。伍迪在拍摄时全然专注,而在拍摄间隙却让人感觉不到他在场。难怪有一些演员说,从未感觉到伍迪真正指导过自己什么,也许这就是他的秘密所在。伍迪完全依靠演员自身的潜能,提供极大的发挥空间,把自由与责任同时赋予演员,以此建立信任关系,也许这就足以解释为何众多著名演员都想加入伍迪的电影。

2001年秋天,我与伍迪再次见面,继续我们的谈话,谈电影和生活、艺术和音乐。伍迪繁忙依旧,私人生活的轩然大波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日程。自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以来,伍迪又相继编写和执导了九部影片,即将于2002年5月公映的《好莱坞结局》也已经完成。

也许是为了平衡电影以外的生活的戏剧性,伍迪后期的作品变得更放松,也更自然。要采访伍迪也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他频繁地搬家,离开了堡垒般的曼哈顿,甚至开始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和戛纳电影节。

当我们再一次坐在曼哈顿电影中心的时候,一切都是老样子。破旧的沙发和扶手椅还在原来的地方,我甚至怀疑我们所坐的位置也和从前一模一样,伍迪坐在沙发的角落里,我坐在椅子上,中间隔着一支录音笔。曾经的王作人员中有一些已被新面孔替代,这些新人看起来同样真诚,他们将跟随伍迪一起迎接之后的电影旅程。我们的谈话于2002年5月正式结束,伍迪同时还在筹备一部目前被称为“伍迪.艾伦的春曰计划”的电影,也许下一部电影的剧本也早已完成,正静静地躺在他的抽屉里。

伍迪.艾伦在电影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与制片人签订的合约是每年至少编写和执导一部电影,只要不超出计划的预算范围,从电影的主题、剧本到演员、工作人员和最终的剪辑等等,伍迪都享有全权的自由。

我通过这本书所了解的伍迪.艾伦,与银幕上为大众熟知的那个伍迪大相径庭一一那个怪异独行、对任何遭遇都表现出无可救药的神经质的人,那个自怜自艾、以近乎受虐的快感表现他的忧郁、固执、优柔寡断以及其他种种症状的人,不是真的伍迪。我所认识的伍迪,是一名自律的创作者和决策者,一个不断要求自己、对艺术和想象力绝不妥协的严肃自觉的艺术家。

伍迪的私人生活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一部分,而他暴露在公众视线下的生活也已被缩减到最小程度。唯一雷打不动的是每周一晚上伍迪都会准时出现在迈克尔俱乐部,在一支传统爵士乐队中吹奏单簧管。现在演出已迁移至卡利勒咖啡馆,还是老时间:每周一晚上。只要没有电影拍摄,他就会去卡利勒吹单簧管。音乐也许是伍迪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吧,而这,以及伍迪其他灵感与创作的源头都将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2002年5月于斯德哥尔摩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继卓别林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

——奥斯卡颁奖词

用充满智慧的幽默解析人生、讽刺人性,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数伍迪·艾伦。

——《纽约时报》

伍迪·艾伦的自嘲性刻画让我同情乃至欣赏他。

——科波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深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伍迪·艾伦//(瑞)史提格·比约克曼
译者 周欣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1563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6185913
中图分类号 K837.125.78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4
15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