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尕布龙的高地
内容
试读章节

开着金露梅的哈勒景草原

尕布龙的家乡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那里有一条发源于肯特大板山南麓的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蒙古语为博罗中克克,汉语称湟水。河水蜿蜒曲折,流过丰饶的金银滩草原后,经湟水谷地汇人黄河。夏天的时候,湿润的河岸开满了鲜艳的金露梅,一对对百灵在草丛间耳鬓厮磨,欢唱鸣叫。

很早以前,逐水草而居的羌人、蒙古族、藏族先民,便守护着美丽的青海湖,在年钦夏格日山长年不化的积雪下,过着游牧生活。

1926年,尕布龙出生在蒙古族南左末旗一户牧民人家,其祖先固始汗是成吉思汗二弟“一代神弓”哈布图哈撒儿的第十九代孙。

历史上的蒙古族,分为东、西蒙古,成吉思汗是东、西蒙古各部共同的祖先。西蒙古,指漠西蒙古卫拉特部,主要生活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一代。元朝称西蒙古为“斡亦剌惕”。明朝称西蒙古为“瓦刺”,称东蒙古为“鞑靼”。清代时,西蒙古被称为“厄鲁特”。西蒙古内部又分为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准格噶尔部,固始汗是西蒙古和硕特部的著名领袖,与西域历史的渊源关系甚密。

公元1626年,明崇祯九年,固始汗率领游牧于漠西阿尔泰山和天山一代的蒙古族和硕特部,来到青海湖沿岸、柴达木地区和祁连山皇城大草滩一带,此后,再也没有返回原先的游牧地漠西草原。

尕布龙的父亲叫索南木,是一位宽厚仁慈的蒙古族汉子,母亲加合洛美丽端庄、温和善良,他们育有三儿四女,尕布龙是三子。

游牧民族的生活,像高山雪水,透彻明净,如泣如诉。又因为他们是蒙古族,祖先的马蹄曾潮水般踏遍古老大陆,在辽阔无比的西域草原纵横驰骋,直到另一片海洋。他们的情感,永远充满着对祖先的追思,他们的生活,仿佛悠长的牧歌,伴随着马头琴,在月夜里与遥远的历史对话,在蓝天白云下,赶着羊群在草原上漫游……

尕布龙是一个牧人,从小放羊放牛,生活清苦。但是,他的父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万物有灵、有性,人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怜悯之心,要爱护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帮助身边的每一户乡民。

1949年,海晏县解放,人民政府很快撤旗建制,让生活在祁连山南麓和青海湖北岸之间的蒙古族分属于哈勒景、托勒、金滩、银滩、甘子河乡,从此以后,牧民们的生活如沐春风,如霖甘露,有了自己的天空和彩云,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场和牛羊。

那时,尕布龙已经是一位23岁的青年。固始汗后裔所拥有的健壮体魄、执拗性格,让他如勇士般矫健、顽强。他热爱草原生活,喜欢纵马、摔跤,喜欢结交朋友,像父亲索南木一样生性豁达豪爽,像母亲一样乐善好施。  那时候,他单纯、年轻,心里无时无刻不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骑士,一个在草原上纵横铁马冰河的壮士,让草原人过上幸福生活。P1-3

后记

写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已是深秋。落叶随风飘落,我的心也沉甸甸的。文字犹如春天的花叶,阳光弥漫的夏日,经历过黏稠、浓郁的日子后,在温暖斑驳的落英间,被慢慢清洗、梳理、打磨,最终成为描述尕布龙一生不同于寻常人的付出、幸福与美好的记录。

尕布龙是一位值得永远尊重和怀念的人。他一生朴实无华,纯朴得像牧民、像农民工;他心地善良,用一颗透明的金子般敞亮的心,体味着百姓的疾苦和冷暖;他心灵纯洁,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可以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精神高洁,没有什么贪欲可以让他放弃作为人的尊严。他不炫耀、不摆谱、不说大话,甚至不愿意以身份、官衔自居;他细心观察、深入实践,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事,为青海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安康呕心沥血;他热情豁达、宽厚仁慈,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着这个世界。

采访中,我天天在学习,天天在受教育。当我一次次寻觅他生活的足迹、他资助过的农舍乡亲,站在南北两山上,望着蓝天下那绿树缠绵的层层绿地时,心中总是激荡着对他充满疑惑、惊奇,同时又充满感激、难以表达的缅怀之情。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热7目。

如果说作为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于青海农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上千次地深入农村牧区调查研究,为农牧民的温饱想方设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在暴风雪肆虐,海拔接近5000米的可可西里指挥抗雪救灾取得的成绩,是他和日夜奋战在高山雪岭的英雄们共同创造的奇迹。那么,30年来他为农牧民免费提供食宿,把自己的小家变成大家,变成农牧民来省城求医看病的驿站、接触基层生活的工作方法,并从中倾听群众的声音;退休之后,不贪图省级干部待遇,用16年时间义务种树,只剩下病弱身躯、抱憾而终的时候,又有哪一个人不心生喟叹、唏嘘不已。

在深切的感动中,我常常眺望着近在眼前的茫茫大山出神。2015年年底,西宁市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这怎能不让人想起十几年前,尕布龙手握铁锹,一身布衣,奔波在一道道山梁上的身影。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权力,而每一个人对幸福与价值观的理解又是这样的不同。尕布龙神圣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血液和骨髓中苦苦撑持的理想,究竟对增进当下人类的思想、道德和利益,对人类的生存进步有多大意义?我们是否能够确定,一个人只有把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将身心完全融入,为他人的幸福而快乐,达到忘我境界,才是一个对生命有喜悦感,有人性,继而有神性,活着有庄严感的人。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人,是不图回报的、没有诉求的。一个修养极深、无私坦荡的人是完美的。他从政50年,在省级领导岗位上任职22年,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不管时代潮流、风尚如何纷纭变化,他总是凭借自己神性的高洁,近乎宗教般的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被世俗诱惑,用一生的付出和劳动,用一辈子坚守的信念和伟大的思想、质朴而纯洁的操守,为我们诠释着如何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又如何使自已有限的生命,生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尕布龙是一位需要人们慢慢体会、细细琢磨、潜心学习的人。也许他一生所为并非惊天动地,但是,他于细微中见真情、于平凡中见伟大,连茶叶都舍不得喝地把工资省下来帮扶别人的点点滴滴。对家人亲属、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希望他们勤勉努力,靠劳动生活的教诲和言行,难道不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人扪心自问吗?

我是一位青海土生土长的作家。作为青海人,我有一颗热忱的心;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有责任,用我朴实的文字、细腻的感觉,表达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以不取悦于任何人的心理,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还原一个真实、朴素、动人的尕布龙。让更多的人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位视“百姓为天、百姓为地”的领导干部。

他不是独行侠堂·吉诃德,也不是孤立无依的苦行僧。实际上,辽阔的青海大地,不知有多少默默奉献、缺氧不缺精神;缺优越条件、不缺坚强意志,把为人民分忧解难视为天职的基层干部、普通党员、先进人物。但令人揪心的是,现如今,不少人诚信缺失,不少官员贪污腐化,冲出道德底线,和尕布龙相比,真乃天上地下。更多的人宁可相信由一大堆错误、过失,添加出来的所谓事实,却不信任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感谢青海省海北州委组织部、部长马丽雯对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感谢尊敬的著名作家张守仁、王宗仁、汪惠仁老师,我的挚友、亲人对我的勉励和支持;感谢《人民文学》杂志社施战军主编、宁小龄副主编对这部书稿给予的肯定;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韩亚君,资深编辑金小凤女士为此书出版付出的心血;还要感谢尕布龙的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在我采访中提供的无私帮助。书中的图片由尕布龙的女儿召格力、侄子肖俄力、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王凤博、冯武、胡文勃、刘建平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尕布龙是不可复制的,我们无法做到他做到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精神、传播他的思想、探知他灵魂深处令人深思的精髓。期望读到这本书的人,熟悉他的领导、朋友对书中存在的疏漏之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再版。

祈愿文学的力量,能使尕布龙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惊人操守,绵长流传。祈愿他的离去,他思想的光华和生存的意义在把人类引向生活高峰的同时,能给我们留下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辛茜

2016年7月6日

目录

开着金露梅的哈勒景草原

握住河南大草原的每一朵云

深情厚谊的“牧人之家”

深藏心底的温情

寸寸岁月的忠诚

日月星辰的思绪

让田野开满鲜花

挚爱与风雪同在

对一座城市的承诺

永生的精神高地

尕布龙同志简历

后记

序言

海北,青海湖北岸的一方神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难有一词一句,抑或一诗一画去准确地描摹海北的自然、呈现海北的人文。因为,她厚重而多元,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在这里遗存,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多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汇聚;她灵秀而丰富,3.4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资源汇集,水草丰美,高峡平湖,风光旖旎,“大美青海”在这里浓缩尽现;她浪漫而温情,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诞生;她热血而豪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这里研制。她有她的宽广,青海湖、金银滩草原、莽莽林海、百里良田依偎胸怀;汉、藏、回、蒙古等27个民族29万人口安居其间、团结和睦。她有她的高耸,巍巍祁连山、年钦夏格日山直指云天、自然挺拔;一批又一批引领和推动海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儿女、先进典范犹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西海之滨,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的青海省两位“时代楷模”都曾生活、工作在这里。海北,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高地。

一座座丰碑、一个个鲜活的典范,令人自豪和敬仰。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公仆、草原忠实的儿子——尕布龙。

尕布龙同志是蒙古族后裔,1926年11月出生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一个贫苦牧民家庭。他和他的父辈一样,在清贫苦难的游牧生活中磨砺长大,10多岁就去山里放羊,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艰辛的岁月。1950年1月党组织选送他到西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7月分配到海北州海晏县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个受党培养多年,从牧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并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曾担任过县民政科副科长、副县长、县委书记、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从放下牧羊鞭成为党的干部那天起,尕布龙不忘草原的抚育和党的培养之恩,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谨慎履职,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为党、为国、为群众着想,不谋私利、克己奉公、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退休后,依然初心不改,心系青海、心系群众,带头组织绿化荒山,鞠躬尽瘁,直至2011年10月因病去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用85年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像牧人一样的好省长”,这是他在职时青海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母亲河奖”,是他退休后国家授予他的崇高荣誉。

2016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光荣称号,这是党组织对一个对党忠贞不渝、对党的事业满腔热忱、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至高评价。  时代楷模,德耀中华。《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尕布龙的表彰决定》,犹如镌刻在精神丰碑上的铿锵大字,句句敲击着每个共产党人的心扉:“尕布龙同始终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手握重权不谋私利,身居高位心系百姓,兢兢业业谋发展惠民生,退休后仍带领干部群众绿化荒山,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突出贡献的光辉业绩和优良品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心爱戴。”

尕布龙同志用一生践行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他的精神是一面迎风飘扬的道德旗帜,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抬头仰视,俯首效行。

为了不断扩大尕布龙精神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地学习宣传尕布龙同志无限忠诚、笃定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品格,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使尕布龙的先进事迹成为鲜活的党性教育教材,长期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顽强拼搏、努力向上,在创作了以尕布龙事迹为原型的话剧《草原之子》,并成功上演的基础上,海北州委组织部又请青海省女作家辛茜女士创作了真实反映尕布龙工作、生活、思想、感情的长篇报告文学《尕布龙的高地》。

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生动地再现了尕布龙一生目标远大、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和面对亲情、面对权力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伟大胸襟,还原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生动、可信可敬,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对事业恪尽职守,把为人民分忧解难视为天职的高级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尕布龙,是海北人的优秀代表,走近他,你便走进了海北;

尕布龙,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了解他,你便了解了一个群体……

通过《尕布龙的高地》这部作品,完全能更感性、更全面地读懂一位牧人的儿子淳朴、勤劳的高贵品格,一位共产党员感恩、回报的博大情怀。

作为在省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2年的党员干部,尕布龙是要求自己最大限度造福人类,最小限度向社会索取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是富有创造力、坚强毅力和神圣情感,并以其思想、行为增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人;作为先进人物的表率,尕布龙则是中国人追求、崇尚道德向善的践行者,是把人类智慧、集体思想付诸现实、大爱无边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不仅属于海北、属于青海、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是人类所有期望道德完善、提升自我价值的人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楷模,尕布龙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音容宛在、浩气长存,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两座青山、一条小河,也不仅仅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后心存感激的笑脸。他留下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需要坚守的传统精神;是中国人民奔小康,追梦、圆梦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忘却的操守与努力追寻、孜孜以求的价值取向。

生命可以燃尽,但精神之火不会熄灭。

时代在呼唤,人民在呼唤!正如河南的焦裕禄、西藏的孔繁森、云南的杨善洲一样,青海的尕布龙也必将成为新时代鼓舞中国人士气,引导中国人共筑理想、团结奋斗,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敢于担当,富有强烈责任感的精神力量,必将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

慈祥和蔼、受人敬重的老人走了,虽然带着对至今还是农村户口的子孙的亏欠,但是,却心安理得地走完了他朴实无华的一生:一位牢记宗旨、忠心可鉴的优秀党员走了,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在家里办起的“牧民店”和汗水染绿的南北山,离开了他努力追随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党组织,一身浩然正气、坦坦荡荡地走了。他用党性的光芒、不朽的精神在海北草原留下了一行坚买的足迹,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我们把这种精神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两弹一星”精神党性教育培训基地教材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来基地接受教育的每一位党员通过它荡涤心灵、坚守信念,坚定不移地沿着他的足迹砥砺前行!

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举行发布仪式时,现场展示并赠予了尕布龙同志家人两幅中国楹联学会创作的楹联,现在就让我们用这两幅饱含深情的楹联作为本序的结束语,以慰藉楷模英灵,表达对先行者的敬仰,并以此激励更多的共产党人躬行践诺、律严戚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克己奉公峻节高悬青海月,践严行实热肠恒暖牧民心。

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

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组织部

2016年3月

内容推荐

辛茜著的《尕布龙的高地》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生动地再现了尕布龙一生目标远大、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和面对亲情、面对权力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伟大胸襟,还原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生动、可信可敬,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对事业恪尽职守,把为人民分忧解难视为天职的高级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编辑推荐

尕布龙,是海北人的优秀代表,走近他,你便走进了海北;

尕布龙,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了解他,你便了解了一个群体……

通过辛茜著的《尕布龙的高地》这部作品,完全能更感性、更全面地读懂一位牧人的儿子淳朴、勤劳的高贵品格,一位共产党员感恩、回报的博大情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尕布龙的高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41736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6101536
中图分类号 K827=76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