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毫米的高度
内容
试读章节

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

好一片着了火的霞光,好一片着了火的山!

霞光的源头是霞光,山的源头是山,一挥手,火,咆哮着,奔涌着,一路飞跑着就上来了。

我看见大火和大火凶巴巴的样子,他们大刀划了地皮,不知低吼着什么,铺天盖地就扑来,一个个光着膀子,龇牙咧嘴地扑上来了。火的脚步声,就是大刀划了地皮的声音,一路“嗞嗞嗞嗞”叫着,越来越近,直到逼得你来不及躲闪,直到把你整个给干掉!火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才叫火,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

黄昏大幕,高天高山,我索性闭上两眼,但耳畔一直回荡着“嗞嗞嗞嗞”的声音。这些熟悉的气浪无数次袭来,一种四处咆哮的激情和冲动在血管里飞跑着,从阳元石、双象石、细米寨、松树岭,到锦江竹筏漂流码头、车头村、六指擒魔峰、石坑崆,从巴寨景区的哮天龙、犁头寨、牛鼻峰、观音山,到长老峰、观日亭、阴元石、僧帽峰,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波高过一波,像火牛阵,像飞机引擎的超声波,像火箭升空时的惊天巨响,全都疯掉了……我突然睁开了双眼。

好一片着了火的霞光,好一片着了火的山!霞飞处,天地红,方圆二百九十二平方公里,鬼斧神工的山、视死如归的山、清奇秀丽的山、含情脉脉的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顶平的、笔直的、峰陡的、麓缓的,全都着火了!

这就是丹霞山,诞生于一点三五至一点九五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时期的丹霞山!这就是全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更难忘二〇一〇年八月一日,以广东丹霞山等六处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的“中国丹霞”,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就是“中国丹霞”的福地!当初,先贤们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如今已变成了人类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难怪,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早发韶州》(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里感慨:“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

也难怪,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晚霞》中惊呼:“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

也难怪,明人李永茂在开山建寺之际,惊喜地赞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也难怪,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在《下丹霞山泛舟锦江》里赞道:“自夸巨擘非虚妄,万古丹霞冠岭南。”

火,是隐忍不屈的、坚强的,也是义无反顾、一意孤行的。而此刻,火光中的丹霞山令我震撼。这美,叫我说不出来一个字。

就像一个男人的性格。  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翻开唐代中晚期的历史,我发现韩愈竟然两次被贬岭南,三过韶州,三游韶石山(今丹霞山)。第一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韩愈十岁,长兄韩会因受宰相元载案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就随兄嫂一起赶往韶州,不料,其兄韩会病死在赴任的路上。后来,韩愈入朝为官,由于其刚正不阿、不畏天子的秉性,接连被唐德宗、唐宪宗两位皇帝降罪,先后两次被贬到广东阳山(今阳山县)和潮州。

按常理,一个人一生当中不可能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何况犯的都是导致“被贬、降职”的大错。但是,韩愈就犯了,而且两次都是差一点被杀头。尤其是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年初的那次,当时,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法门寺塔中将一节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迎入宫廷供奉,要求官、民敬香礼拜。皇帝的话都是金口玉言,哪怕说的是错话、屁话,当臣子的也不能不遵守。但韩愈却不管你是什么皇帝不皇帝,极力反对,直接上《论佛骨表》给唐宪宗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这一下,唐宪宗仿佛老虎似的被激怒了,欲判韩愈极刑,后经宰相裴度等人为其说情,才免去韩愈死罪,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P3-5

后记

生命,向美的境地漂流(后记)

陈奕纯

写写画画,画画写写,四十个春秋转瞬即逝。

回望岁月的那一头,一个瘦小的少年,在珠江边看木棉盛开,看玉兰绽放,看椿树风中雨中立在村头瞭望着人去人归,看树叶般的孤舟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的远方……这是那少年眼中的画、梦中的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他在这里倾听天地的大言,欣赏自然的大美,那情,那景,那人,那物……披挂着丝丝缕缕烟云般的乡愁,就那么,如种子一样潜落入少年的心底,它落地生根了。

于是,一脉微薄的生命之水,犹如山涧里一条细弱的泉流,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他向着追寻人间美与爱的方向狂放地飘流,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四十年的行走,四十年的探索,四十年苦役般的劳作,一个昔日梦幻少年变为今天人到中年的我,我把人生最好的华年都全部地奉献给了艺术追索,四十年血汗心智的打磨凝聚,我用色彩呈现着人间的大美,从故土的花草树木,到祖国的河海山川,从一丝丝、一点点的色彩,到一毫米、一厘米的铺展幻化,描绘出千百幅画卷,我把盛开在南中国报春的木棉,画成如火如荼的壮美画卷,它走进全国人大,展示大地之声、幸福美好;我描绘花中魁首牡丹图,万朵牡丹,花开如潮,争奇斗艳,绽放在巨幅工笔图卷里,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展现国色天香的华美气象;我把赋有玉之质、兰之香的玉兰花,千朵万朵,描绘在数百平尺的长卷里,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昭示着华夏大地晨光初照,乾坤朗朗!

当天地间的大美,世间映入眼帘的大爱,如春潮涌动,如涛如澜,浩荡而来,冲撞我心的堤岸,有限的画卷容纳不了,描绘不尽,需要在更宏大更广阔的背景,作深邃悠远的叙说,我便求助于文字,于是,我放下画笔进行散文创作。我写了一篇篇的散文,这些迸发着我灼热激情的文字,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述方式,以真诚的情怀,赢得了读者和业内行家们的认可与青睐,它们登上了大报大刊的版面,编进了学生的阅读教材,还荣获了诸多重要的奖项,这些以文坛大师和古今先贤们命名的大奖,使我的文学创作与郭沫若、冰心、老舍、徐霞客等众多寥若辰星的大家联系在一起,让我感到无比的欣幸。

绘画和散文创作上的收获,让我有了画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于是,我成了画家中的散文家,散文家中的画家。可幸的是,身逢太平盛世,华夏大地之艺术田园,百花报春,万花竞放,犹如我一样,饱蘸深情,用画笔用文字来讴歌时代、礼赞生活的艺术家们,一天天多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我常常从同行们的笔墨间感受千湖浩荡、万马奔腾的豪迈气息。画家中的散文家,在两个艺术天地里追索耕耘,为艺术的仓廪奉献出独特质地的艺术作品,引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于是,散文艺术创作与绘画艺术创作的神秘关联,也就成为人们解析探询的热点话题。

去年六月,“散文与美术,开拓文学新空间——中国散文学会泉城之夏散文论坛”在济南历下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十位作家、书画家汇聚于此,研究散文与绘画创作。在这个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浓厚的名城,报到的时候东道主发给我们每人一本《济南的味道》,书中描写济南的泉、湖、河、城、人文、历史等诸多大美景象,不停地诱惑着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客人。有画家在讲述最有名的泉城之画,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所绘的《鹊华秋色图》,有作家在思慕漱玉泉边那个美人倩影,惦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更多人期望去大明湖寻找古今风流名士,去济南城的角落里寻找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老舍、胡适、柳亚子……留下的影迹,去英雄山登高远眺,呼吸英雄气息。可当我们进入散文与绘画创作的探讨,身外的一切都渐渐走远了,几天里虽然没能够去观赏济南美景,但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愉悦。我发现,大家似乎一下子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艺术家,在对美的审视与表述上,坚韧的探索和拓荒精神,看到有那么多的同行,在苦心地经营着艺术,彼此观望内心的好山好水,是那样的迷人!这个时候,一些生活中的芜杂从脑海中倏然消失,心魂变得越来越纯净澄澈,感觉生活与艺术是如此的美好!这远比观赏现实中美景还要让人振奋,因为大家,在共同寻找与天地人心对话的更好的通途。

大家探讨画家散文,各有见地。什么是“画家散文”?首先作者必须是画家,而且是要有相当造诣、独特见解的画家所创作的散文,才能称为“画家散文”。我认为比较典型的:第一种是成功地将绘画技巧转化成了文学语言,这些绘画当中的技巧和美学思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一种美的发现、美的创新以及情的宣泄,是在水墨中顿悟人生;第二种是得益于绘画的长久滋养,善于运用意象营造这个手段,不断创新,不走一般散文的套路,而是特别注重内在的感觉和诗化的抒情;第三种是介于第一种与第二种之间,再增加些作者创作画作的典型事件,使之成为不可复制的情感文本。书画同源,书法亦然。“画家散文”,并非从以往固有的中国书画史论上摘取只言片语,一知半解地套上去那么简单。因此,写什么?怎么写?你写出了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又困惑着每个作家、书画家。

曾经有读者问我,你的散文写作是否得益于绘画的长久滋养?我认为,几十年的书画研习、创作,使我的想象力、联想力、创作激情得到了比较好的锻炼和培育,以至这些重要元素成为我的散文的艺术创造力。

书画是文学的艺术延续,文学是书画的高度提炼,两者互补。集书画家、文学家为一身者,古有苏东坡、郑板桥,今有吴冠中、黄永玉都为我所景仰。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注重于故事的叙述,诗歌注重于抒发情感,文学剧本注重于戏剧冲突,只有散文与绘画的相通之处最多,它们的本质意义都是意象营造。散文创作要运用意象营造才能写好散文,而绘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具有冲击力,所以绘画创作更加注重意象的营造。我一直想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因此,独特的意象创造,不断成为我的绘画与散文创作的共同追求。

近读作家有关创作的论谈,有作家认为,“写作大抵是在螺旋形的探索中的发现和抵达。发现什么和抵达什么,是作家一生的功课,充满了无可预知的秘密乐趣。”还有作家深刻地体会到,“你要觉得读者比作者大,你就按他们喜欢的写;你要觉得艺术比生活大,你才能在艺术当中。”这让我回想起创作《笔走汀泗桥》的一些感受,首先是汀泗桥给予我一个有力的历史支点,才有了这篇历史文化散文。对历史的审视是角度、观点及素养的综合把控,找出同与异的差异,才能使文章充满哲思和力量。我叙说应该怎样以独特的书法艺术题写“汀泗桥”的全过程,使文本异于常人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体现了我的特性。这篇散文我用四个月时间去写,心智疲劳,恰好印证作品的厚重。一句汀泗桥记得,笔触在历史的隧道里辗转,一段段烽火岁月的描述,使一座平凡的桥,成为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沧桑前行的见证,厚重感便一下映现出来,情感与史实有机交融,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是的,真正带着作者血泪歌哭的创作,的确是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抵达,也需要在沉淀中不断认识,使审美个体的意韵和内涵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提升,才能够呈现出丰厚精美的力作。《月下狗声》便是这样一篇,在久久的凝望与思索中创作而成的作品。多年里,我的头脑中,一直铭刻着这样的一幅图画:朦胧的月夜,苍茫的乡村雪地上,行走着两只狗,一个人……我把这个画面画了下来,我觉得它很美,每望着它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些什么,但是这内涵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那么久久地潜藏在我的心底,人生的沧桑、岁月的烟尘湮没了那么多的世事,可为什么,那两只狗,一个人,还是那么久久地蹲在我的心底,忽然有那么一天,一个契机,让我顿时明白,那是我对那荒寒的岁月,是我对那故乡热土上的父老乡亲、粗陋苍凉人生命途的心痛,那是浸透爱恋的乡愁。回首那岁月,总让我反观自身,反观家国命运,生发了无限的感慨!

于是,我用文字写下了这样的故事:两只情意缠绵的小狗,那是两只恋爱中的狗,在一个雪夜,从两个柴门小院走出来,汇聚村外野地,一只狗对另一只狗说了声“汪……”另一只也回应了声“汪……”这就如彼此打了招呼,那叫声可以理解为“来了”,也或是说“我爱你”,或者“我喜欢你”……狗的身后,游动着一个人影,那人是因为贫穷无妻无子,唯有一只狗的卑寒之人,他雪夜里去“出差”,也就是去做小贼,而行窃的对象,正是他家小狗所恋着的那小狗的主人,那只狗为了爱,做了主人的叛徒,用小小的狗的爪子,拨开了粗重的门闩,为小贼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篇文章以评委全票通过的赞誉,荣获了第六届全国老舍散文奖。这个奖让我感慨万千,让我对散文创作生发了更加强烈的敬畏之情,因为它告诉我,好的作品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唯有此,才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才具有向人的心魂进击的力量!而这样的好作品是需要千锤百炼的,更是需要作者用心血浇灌才能够成就的。

今夏,北京气温一直攀高,烈日炙人,甚至刮起风沙,下了冰雹,比南方还南方。我在暑热中开始着手收拢这些散发在各地的作品,其间也在不断地读着别人的书籍,读他人是为着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文字。夏季本来就不是阅读的好季节,在这样的夏天我读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文字晦涩与高温闷热并行,阅读效果实在不佳。更何况布罗茨基是用诗的方式写成的散文,独特的章法、句法乃至词法在散文中呈现出强烈的诗性,让人难以捉摸。随手在书架上抽了一本发黄的《笔墨等于零》,重读一遍,倍感亲切。但凡伟大的作家,他必是学者的,思想者的;他必是开风气之先,或是挽救风气。他的精神在文学中自然地挥发,他的文字注定有独特的生命力。还断续地读了《写作这回事》,这位美国高产作家斯蒂芬·金,他在这部创作生涯回忆录里说:“关上门,把世界锁在门外”,只有这样才能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的,一切祈盼高度的艺术创作,都是远离喧嚣,一个人的心灵苦旅。我在背对着世界,在锁着门的工作室里,在创作疲惫不堪的时候,在工作间来来回回行走,喜欢这样看看他们,听他们直面创作的叹息般的感慨,都是对我深深的抚慰和最大的激励。歌德曾经满怀敬畏地说,历史是“上帝神秘的作坊”,那么,从事艺术创作的地方,该是这作坊里最神秘的作坊,只有把创作当作生命,在这作坊里苦苦煎熬的人,才能够深切体味到这神秘作坊里一切的一切,这里的苦与痛、悲与欢、喜与忧,都披散着神性的光辉。

当我在阅读中,编完《一毫米的高度》这部书稿时,时光已进入初秋,炎热渐渐消退。我在漫漫的夏日里编辑这部书稿,不断地想着济南那个会议,想着关于画家散文的种种言说,掂量着手中这部书稿,我不能够自誉说它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我可以说,它是我艺术创作上虔诚仰望与艰辛攀援的回馈。这里边的文字来自我的灵魂深处,来自我对生活的郑重思索,来自我对人生的深情回望。

集子里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有一些还荣获了散文界诸多高规格的奖项,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我的写作有多么的高超,而是因为我虔敬地开眼看我的人世间,因为这文字是来自我心魂的真诚倾诉。我抚摸沉淀于心间的过往,看我置身于其中的当下,过去日子深处的伤与痛,常常让我眼中含泪、心底生悲,眼下的美与好、福与乐,常常让我豪情满怀,展示人间的美好,讴歌人间的良善,祈福家国太平、万民和乐是我创作的激情和动力。故此生活中一切纯的美的善的,都让我犹如仰望巍峨的峰峦,犹如倾听一池荷田的脉脉私语,生发无上的膜拜和敬崇之情,我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抒发内心的磅礴激情,我把生活中拨颤我心魂的大美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当我握住彩笔一点一线地勾画,情感在宣纸上一毫米一毫米地倾泻,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幅的画面;当我拿起一支素笔,心在白纸上一个方块字一个方块字地铺展,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篇篇的散文。我倾注心血浇灌着它们,它们也砥砺、净化、养育着我的精神。我知道,所有称得上大美的,揭示生命本质的,能够经得起岁月淘洗的艺术,都是创作者一毫米一毫米攀登的收获,因为,真正的艺术,没有一毫米的捷径可走。

今天,当我为这部书稿标上最后一个圆点的时候,我的一段生活、一些思绪,就要离我远去了,我的生活,我的创作,都将另起一行。

我不能够确切地说,明天我的笔下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绘出怎样的画面。因为生活就像大海,每天都有不同的涛声。我不能够知道,我从下一秒的生活中能窥见什么,让我感知和发现什么,这是无限的秘密。但我坚信,我们的眼睛是发现美的奇妙之奇,时间会淘出另外的珍珠,让读者吟诵它的美。只要我不惜脚力心力,在追寻美发现美的旅途上不懈探索,只要一毫米一毫米地不懈攀登,明天定会有全新的艺术呈现,我对这神圣的未知,犹如晨曦中的大海山峦揖拜翘望着朝阳喷薄而出,心中充满着热切的渴盼!

曾有人在访谈中,对我提出这样的问询:“你为画长江,十次、二十次地游览长江;你为画牡丹,一次次从南方到北方,走菏泽奔洛阳,贴近牡丹,融入牡丹;为画玉兰,画梅花,你跑遍南北东西观赏临摹……你似乎一直在路上,你什么时候,心灵最感到安妥?你什么时候,最感到幸福、快乐?”

我毫不犹豫就给出了答案:“当我起步走在探寻路上的时候,当我面对一条河、一座山、一朵花,或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心是安妥的;当我在画案前一点一线描画的时候,我的心是安妥的;当我在书桌前找到方块字意韵的时候,我的心是感到安妥的。

“我的眼中之景心中之美,从躺在地上的画布一毫米一毫米延展创作,到挂在墙上呈现出要表达的美时,我是感到最幸福快乐的;当一篇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我的思想和情感的时候,是我最感到幸福、快乐的!”

可这样的幸福与快乐,如昙花一现。

是的,每当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也即是我转身上路的时刻。

自从我在珠江河畔,双手捧起一朵玉兰花,凝视着它的时刻,我似乎接受了一种神秘的使命,注定了我心向天地自然,向着美的境地漂泊、寻找。

自从我在南方的一个水乡小镇,遥望着身背渔网的老人,登上粗陋的小舟,消失在水天苍茫的远方那一刻,浸染着淡淡哀愁的种子,已跌落在心间了,从那一刻起,用文字叙述心中的乡愁,祈求天地祥和、众生美好幸福,成为我永久的追求。

自从这样的使命、这样的哀愁,降临在我的生命中,我的心再没有一刻真正的安妥,我一直行走在寻找与呈现的漫漫旅途上,这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我愿我永远有澎湃的激情,有开源的力量,不断地转身,不断地上路,就这样一直行走在追寻的路上……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于大兴

目录

第一辑 同一个源头

 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

 大地的皱纹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

 月下狗声

 多想再去看看你

 五台山的白杨

 我吻天使的羽毛

 看油菜花的人睡着了

 无声

 布谷飞过北京城

 泼墨绵山

 在那高高的白茶山上

 天使一滴泪

 激情燃烧汀泗桥

第二辑 美丽的乡愁

 从“乡愁”说起

 我的乡土中国

 大地上那个拾麦穗的女人

 我的美丽乡愁

 门前那棵桂花树

 乳名

 看着你一天天苍老

 冬

 云

 两个人

 丽江不哭

 遥远的椿树

 藏

 福香

 金兰湖情思

 神奇的吴垭石头村

第三辑 水墨中顿悟

 风骨牡丹

 清气溢乾坤

 绘三峡寥廓江天

 盛世春光

 阳光灿烂,春暖花开

 向上的春天

 山之吟

 晨光

 原始之魂

 大地之声

 一毫米的高度

 远远的山,远远的庙

 水墨顿悟

 西晒的那面墙

 大别山之花

 肩上梅

 被遗忘的芍药

 题写汀泗桥

 黑虎楼

生命,向美的境地漂流(后记)

内容推荐

《一毫米的高度》是陈奕纯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分为三辑,收录了《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大地的皱纹》《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无声》《在那高高的白茶山上》《从“乡愁”说起》《我的乡土中国》《我的美丽乡愁》《两个人》《冬》《风骨牡丹》等散文作品。

编辑推荐

《一毫米的高度》是陈奕纯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同时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一些重要画作。陈奕纯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就写作方面以创作散文最为著称。他喜欢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完成一副新的画作,随后总要写一篇相关的散文来延展抒情。触景生情、引经据典,此集便收录了许多这样类似于书画创作感悟的文章。无论是画作还是散文,陈奕纯的这些作品都无不体现出一种气壮山河的大气魄和大胸襟。笔端纸间有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这大爱的感召下一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作者便将这种气节化作了自己对美的感知力渗透在了这些作品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毫米的高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奕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8108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605154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