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川行旅/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家乡美

我的家乡叫嵩口,是永泰县一个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

有朋友说我:你的名字很土、很乡下。

是啊,你看看,我扛着三根木头从山里来,就应该土嘛!

如今,嵩口镇已身价百倍,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翻开历史,原来它也有不凡的来历:元朝置镇,明朝设巡检司。古镇地处三府六县交界处,是大樟溪最深入内地的航运码头,为闽中水陆交通中心,是重要的客流、物流的集散地。商贸发达。自南宋起,每月初一、十五就有赶墟习俗,延续至今,成为“赶墟节”。

嵩口地灵人杰,从山沟沟里曾走出来一批进士、状元、尚书,文人墨客,高僧大德,能工巧匠,富商大贾……

小时候在我眼里,嵩口是天下最大的地方,一个镇竟然有3条街:直街、横街、米粉街,形成工字形。每条街都有200多米长。米粉街斜伸到关帝庙,又加上一条关帝庙街。街两旁商店林立,一间挨一间,店名都很大气,很有气魄,如隆盛、华兴、裕源等等。街面是条石、鹅卵石交织铺就。每月初一、十五,镇里举办物资交流会,周围四里八乡农民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到镇上,卖了,再买些日用生活品。只记得满街拥挤不堪、人头攒动;讨价还价,无限喧闹。走亲戚回娘家的更是招呼声、欢笑声不断……镇上人家像过年一般。在我眼里、心里,那是永不消退的繁华情景。

笔者当时只是小学生,但也忙得很,打腰鼓,舞钱串,跟着老师上街宣传,如《婚姻法》、过渡时期总路线、扫盲、征兵等等许多事,兴高采烈,乐而忘归!

直街末尾有一门楼,额书“群贤毕集”四个大字,为民国时期的一任县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玉林手迹。门外,便是大樟溪石砌码头,木帆船或运货或载客,可直达福州城。只记得当满帆的小船快靠码头时,岸上人声鼎沸,欢呼声、叫喊声此起彼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船家们衣着打扮,香芸纱衣袂,白衬衫,腰间还扎一条宽带子,走过直街,敞开的衣襟飘飘忽忽,引来羡慕的眼光。我母亲溪边洗衣回家也常感叹:人家一篮子衣服,白是白,黑是黑,红是红,不像自家,一篮子灰暗。因为我家当时有能力穿着的,一是自家种、织的芋麻衣服,二是买的土布。

大樟溪是永泰的母亲河。到了嵩口,它绕镇而过,像玉带束在腰间。它溪面很宽,平日里,静默无语,款款而去,阳光下,只见金色波光,闪耀跳跃。如遇大雨,其他小溪流裹挟着泥土冲进大樟溪,它负重太沉,开始咆哮,浑浊的水流翻滚而去,甚是惊心动魄。

镇上很多人家的田园在溪对岸,雨一停就要过溪去看受灾状况,好及时补救。那时,过溪有两个渡口:上过渡、下过渡。雨后只用上过渡,船上坐满了人,让人担心它随时翻沉。岸上有十几个人,拉着粗大的缆绳,逆流拉了上千米,到一个叫后溪濑的突出处,然后把缆绳抛给船上。那船便离弦之箭一般往下游冲去,一叶小舟在翻滚奔腾的水面上沉浮,那惊险令人窒息,岸上黑压压一片人群,鸦雀无声。盯着飘飘忽忽的小船远去,待看到船在对面山拐角处靠岸、停止,对岸的人接到缆绳、迅速缠绕在石桩上时,才吁了一口气,人们不由自主地掌声炸响!

此后,我只要看到洪水,甚至只要听到下大雨,山洪暴发,眼前就会出现这一幕。直到1991年在福州市工作时,当年18号台风来袭,市里安排金能筹副书记和我带队去永泰指导救灾。到了嵩口后溪濑,溪岸一直崩塌,土石不断滚落,包括民居墙土。后来市里下拨30万元,建了三条防洪钉坝,才解决了问题。过不久,我找了时任省计委主任的郑立中,说了情况,他满口答应,说:“应该,应该!”我又找了分管的副主任,他说:“家乡有人在外工作,又当了领导,回去为家乡办事,应该支持,应该支持!”我又找了福州市计委主任杨碧英,她也满口答应,还带人下去实地踏勘。后来听说,省市两级共拨了七八十万元,具体多少,我没去打听,也不必打听。那款自有自己的路数往下走。桥修起来了!在桥栅栏上镶一块水泥平板,写着:“省计委扶贫工程”。两岸往来者不必再冒惊险了!

溪岸上一列摆开16棵榕树,威武雄壮,俨然古镇的卫士。特别是大樟溪发大水时,它们屹立在浑黄、奔流的溪中,坚决保卫自己的古镇!

榕树是很平民、很大众的,很贫瘠的土地,都能生长得枝繁叶茂。树冠庞大,实是遮阴纳凉的好去处。

“榕树下小溪旁,有一群快活的洗衣娘”,这两句歌词我太难忘了,因为我就是那快活的洗衣小姑娘。那时,星期天、寒暑假都要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特别夏天,干完活,洗过澡,就提一篮子衣服到溪边,在榕树的浓阴下,尽情玩水,摊开毛巾,两个女孩在两端牵着四角,去捞小鱼,看到它们被局限在一方小小水域里,也一样自由快活地游动,我们也和它们一起快乐。放了再捞,捞了再放。几件衣服洗了半天,直到家人叫吃晚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溪边。

我家门口那棵榕树是排头兵,处于大樟溪和长庆溪交汇处,可能甚得地利吧,长得出奇地茂盛。这次,跟随“走进海西”采风团去永泰采风,从一旁的桥上回望,硕大的榕冠,覆盖着一段很长的溪岸,我家的房屋几乎全被掩映。正好当午,阳光灿烂,被照射得绿油油、光闪闪。我心中一阵惊喜,小时候看到的没这么阔大呀!同行的采风团人也交口称赞。看来,这榕树、溪流交相辉映的景致会引人注目的。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时,对我家乡的赞美。那是1993年的一次市委常委会,他笑着对我说:“我这次是经过你的家乡嵩口回到福州的(他去闽清调研)。你家风水好啊,真是风水宝地!”我说:“感谢书记的厚爱!”常委们也都愉快地笑了!

嵩口评上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镇党委书记张培奋激我回去,看看如何保护建设。嵩口虽是我的故乡,但自我上中学开始,基本生活在城关,后又去了北京求学,对嵩口反倒只留下童年的记忆。

P3-5

后记

几乎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却从未有过自己的文字结集出版。

感谢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了“走进海西”采风活动,才有了愉快的经历、愉快的工作,才有了成果。

组织这样的采风活动,从工作角度讲,意在反映、宣传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成就;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完全符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艺术工作原则。不论以散文,还是报告文学形式,都会令读者感到鲜活和朝气,增强可读性与感染力。

原省委书记卢展工作了总序,又分别为两片茶叶(大红袍、铁观音)、一朵花(漳州花卉)作序。原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为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作序。

卢展工在总序中说:中国有句古语:“郡县治,则天下安”。他认为“一个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全省发展的基石”“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实现小康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说明了采风团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采风创作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能参与其中,是令人欣喜的。参加采风的这支队伍,由何少川、许怀中两位作家领队,成员基本上由福建省文学界、新闻界知名人士组成,走进一个县(区),出版一本书,每人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每本集子也都很有质量。

我是2010年参与采风活动的,自省是认真负责的。

参加采风活动,每年有数次同老朋友、老熟人相聚,交谈聊天,互通信息,友情不断,岂不畅怀!

参加采风活动,可以了解八闽大地建设情况,看到各县(区)的进步和变化,很是快意!有些县乃第一次光顾,看到它们美丽的状貌、有跨越式的进步,有富足快乐的生活,令人愉悦!

参加采风活动,深感获益匪浅,了解得更多,昨天的遗产,今天的兴盛,明天的展望。切实地看到了人们的积极努力,奋斗进取,成果喜人,是活生生的好形势,很受教育。

福建是山山水水的家园,有高低错落的山,就有五彩斑斓的美景,美不胜收!有纵横交错的水,就有悦耳动听的琴声,好不浸润!

《家乡美》是叙述我的故乡永泰县嵩口镇的,是一份童年的记忆,也是向故乡的献礼!我把它放在了卷首。

每个人都有故乡。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的礼敬,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每个人都想着的,做着的,只是形式不同,效果各异。

有山、有水,是山里的特色,甚至是独有的特色。有山,会铸就自己的子民伟岸、坚毅、果敢;有水,会滋润自己的子民柔情、智慧、进取,这些就是应对艰辛生活的本性。  人们从故乡出发,不论去向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上何种生活,他的心、他的情,都不会远离故乡。

故乡,生我养我,在我心中蕴蓄着厚厚的崇敬,心生念念,时常感怀!因为那是根之所在!

到县(区)采风,不仅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更得到他们的积极帮助,不论是带到采访点,还是提供相关资料,都尽心尽责。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目录

名镇·名村

 家乡美

 丽山秀水名镇九锋

 游走畲村半月里

 美丽乡村行

 下屿村,新农村建设进行时

人物春秋

 朱熹在建州

 同安文庙

 尤溪:朱子生命的开篇

 奥学清节罗从彦

 枫亭三蔡

 布衣林扬上书洪武

 黄乃裳的璀璨人生

传统·传承

 圣地古田

 群众路线是法宝

 宁化,红军的后勤保障

建设篇

 馆之城:长乐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

 探访天芳悦潭

 圈舍·金银潭

 漳平:创建樟之都

 一个半世纪 三次大高潮

——马尾近、当代叙事

文化篇

 漫说莆仙戏

 普惠神祗行走两岸

 灵燕翻飞古厝里

 古琴·古琴

 建本曾经辉煌

 观土楼品耕读

 南音北管雅俗共赏

——说说泉港音乐“姐妹花”

旅游篇

 穿林度影踏歌来

 游东明寺

 湿地在城中

 国保廊桥百千万

 鼓楼·涵江两黄巷

后记

序言

何少川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近50个县(市、区),连同其他几部专集,出版了50多册集子。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00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参加,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以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辑出12册,第二辑出7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内容推荐

林爱枝著的《山川行旅/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是“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之一,这套丛书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是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

编辑推荐

《山川行旅/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是林爱枝纪实文学作品。

有山、有水,是山里的特色,甚至是独有的特色。有山,会铸就自己的子民伟岸、坚毅、果敢,有水,会滋润自己的子民柔情、智慧、进取,这些就是应对艰辛生活的本性。

人们从故乡出发,不论去向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上何种生活,他的心、他的情,都不会远离故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川行旅/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爱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007692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6069780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25
17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