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巾:巫医变贼匪
黄巾军原本不是盗匪集团,而是济世宗教——太平教,由张角创立。
张角是个不第秀才,他人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唤他到洞中,传授天书三卷,说:“此书名太平要术,如今你得到了,要用之来济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张角于是创立太平教,教授门徒。
当时瘟疫流行,张角宣称他能治病。他为人治病的时候,叫病人下跪,说出自己的过失,然后喝下符水。病人偶有痊愈者,于是人们口耳相传,拿他当神明崇拜。
十余年间,太平教信徒多达数十万人。遍布全国十三州中的八州。徒众甚至变卖家财,前往投奔张角,道路上拥挤为之阻塞,途中病死的就有上万人。拥护者人数庞大,张角必须建立组织管理。他设了“三十六方(分区)”,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将军统御之,同时制造耳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又说“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八州境内,包括京师洛阳,官家户户在大门上用白石灰写上“甲子”二字。
大“方”马元义与中常侍封谓、徐奉暗中勾结,由封、徐二人为内应,约定明年(甲子年,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发动起义。张角与二个弟弟张宝、张梁开始部署起义,并派弟子唐周去洛阳,告知封请情况,没想到唐周却向官府举发此事。
东汉政府立即收捕马元义,处以车裂酷刑,京畿大肆搜捕太平教徒,诛杀千余人;可是封请等太监只有下狱,没有立即处决。张角闻知事情泄漏,星夜举兵,三十六方同时发动,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所有徒众都头裹黄巾作为标志,官府(史书)称之为“黄巾贼”。人心思变,响应者一下子膨胀到四、五十万人,许多郡守、县令弃职而逃命,官军闻风披靡,不到一个月,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汉灵帝擢升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护卫京师,另派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三路进讨。
民变已不可收拾,朝廷中却忙于内斗,郎中张钧上书说:“人民乐意归附张角作乱,祸根都在十常侍。他们的父兄子弟亲戚都派任刺史、太守,鱼肉人民,人民的苦痛无处申诉,才被逼做贼。如今只要将十常侍处死,将他们的人头悬挂南郊,向全国人民谢罪,黄巾巨寇自会消减,不必军事行动。”
事实上,当时受宠信并封侯的中常侍(可以进入寝殿的宦官)有十二人,灵帝宠爱宦官,甚至说出“张让是我爹,赵忠是我娘”这种话。因而张钧被御史诬奏:“张钧本人是太平教徒”,于是收捕下狱,死在狱中。你没读到的三国
史书上记载:郡县政府不察,反而报告“张角鼓励人民向善。推广教化,受到人民敬爱”。 撰史者认为,郡县政府失职,但郡县政府可能是对的:瘟疫流行,听闻张角能治病,所以人民大量前往求治,“途中病死”可为佐证,而张角受人民敬爱,自然也是事实。
3、许劭:“乱世奸雄”一锤定音
三路官军之中,朱儁与黄巾将领波才交战,败战受阻,皇甫嵩进驻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东)于是成为孤军,被黄巾团团包围,皇甫嵩见贼军结草为蓬,刚好又刮起大风,于是派出突击队,进行火攻。自己再率领大军,擂鼓出城攻击,黄巾大惊溃乱败走。
这时骑都尉曹操率领援军适时抵达,皇甫嵩与曹操会合朱儁,发动总攻击,大破黄巾,杀数万人。
曹操的老爹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因此袭曹姓。他们原本姓夏侯,这是后来夏侯氏多人在魏国位居要津的原因。
曹嵩有曹腾“罩”他,乃得以千金买到太尉(三公之一)官位,但也因此受到士人集团鄙视,曹操虽是权贵子弟,且才华显露,但就因为此一背景,在崇尚门第出身的东汉末年,受到士族排挤。
然而有两位士族领袖对曹操评价很高:他们是桥玄(不是大乔、小乔之父乔玄)与何颞。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具有扭转世局能力的人才)不能拯救,能安定天下的,莫非就是你吗?”何颐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子也。”
桥玄为曹操安排去见许劭,让许劭品评一下。
东汉末年,士人结党与宦官集团对抗。士人之间相互标榜之风,遂致士人地位良莠不齐,于是出现了一门“品人学”,品评人物的高下优劣。其中最著名的一组,是许劭与堂兄许靖,他俩每个月只在月初公开品评人物一次,称为“月旦评”,受到许劭品评之后就能在士人群中有了“品级”。
这是桥玄替曹操想出来的解套之方,有了许劭的评级,就可以卸掉“宦官子弟”的黑帽子。
可是许劭看不起曹操,他完全是看桥玄的面子才接见曹操,但他见了曹操却闭口不言,不愿给曹操做出只字的品评。
曹操情急之下,拔剑威胁许劭。许劭迫于情况,说了十个字:“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很满意的回去。
你没读到的三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此成为曹操的盖棺论定的评语,两千多年下来,没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
于是我们明白,许劭的品人功力是如此高明:他只见了曹操一面,而且是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讲出这十个字,却能两千年下来,都被认为非常中肯,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
P13-18
历史走到这里,史书定义的“三国时代”才正式开始,因为从此才有三个皇帝同时存在。可是,“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却在此时结束,张昭的演出正是最佳见证:英雄碰到皇帝,若不是低头当奴才,就是被杀头。
再次引述赵翼所言:“人才莫盛于三国,亦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赵翼所称“三国之主”,指的是曹操、刘备、孙权,而曹操、刘备至此都已去世,此后的孙权因年事日高而愈形昏庸。
之后的三国,多的是昏君、暴君(如刘禅、孙皓),多的是权臣(如诸葛恪、司马师),大权在握而能忠心耿耿的只有一位诸葛亮,所以被杜甫誉为“万古云霄一羽毛”。其次,能称得上是英雄人物的,以作者的眼光,只有两个半:邓艾与姜维各是一个,诸葛诞只能算半个。
本书若要包括这两个半英雄人物,得再叙述很长一段历史,是以虽有遗珠,乃能无憾。
作者识
总序 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作者序 五度空间学习—人物心境是重点中的重点
1.刘宏:皇帝公开卖官
2.黄巾:巫医变贼匪
3.许劭:“乱世奸雄”一锤定音
4.曹操:治世能臣的一面
5.张温:不杀董卓养虎遗患
6.刘焉:避祸反得割据四川
7.何进:外戚杀宦官
8.袁绍:引狼入室
9.董卓进洛阳:先掌控大局,再掌控皇帝
10.汉献帝刘协:如果刘协也不行,那么就不该让他们留种!
11.吕伯奢:坐实奸雄形象
12.韩馥让冀州:引狼入室,只能自杀
13.郑泰:董卓搞不定朝廷官员
14.曹洪:曹操败部复活
15.刘虞:不当傀儡天子
16.公孙瓒:赢得幽州争夺战
17.刘备:刘关张赵兄弟帮,靠人脉不靠学识
18.孙坚:英雄不长命
19.刘表据有荆州:洛阳社交圈中的“心机一号”
20.公孙度:割据辽东,独自称国
21.程昱:慧眼识曹操
22.吕布刺杀董卓:“父子之情”破灭
23.蔡邕:要命的一声惊叹
24.王允:李傕、郭汜兵变,对策却是火上浇油
25.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26.陶谦:好官乱世非英雄
27.张邈叛曹迎吕布:昨日生死相许,今日自相残杀
28.典韦:曹操的“救命恩人”
29.麋竺:陶谦让徐州,从此追随刘备
30.孙策:父子都受袁术耍弄
31.吕范:孙策威震江东的原因
32.李傕、郭汜:一栖不两雄,引关中内战
33.张济、段煨、张杨:流浪天子回洛阳
34.沮授:献计失败,袁绍放弃大好机会
35.袁术:想称帝想得走火入魔
36.董昭:与曹操一拍即合
37.郭嘉:高级人才弃袁绍投曹操
38.孔融:抛弃北海,曹操收容
39.袁涣:写,就活;不写,就死
40.祢衡击鼓骂曹:我只看得起两个人,其他都看不上
41.张绣:打走了曹操,也不敢留在宛城
42.陈登:曹操的眼线,吕布也真好骗
43.贾诩:计谋绝妙,曹操弃宛救许
44.陈宫:刘备一句话害死吕布
45.太史慈、孙策:全凭一股英雄魅力
46.公孙瓒、袁术亡: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47.荀彧:袁绍与曹操对决“十败十胜”
48.郭图、审配:袁绍听谗分散兵权
49.杨阜:坐山观虎斗,“品人”成系统
50.韩嵩:被摇摆不定的刘表冤枉
51.董承、刘备卷入政变阴谋:迅雷和暴风会让人变色
52.田丰:袁绍一误再误
53.关羽斩颜良:各为其主,不要追
54.许攸阵前倒戈:突如其来的叛变
55.逢纪:分裂的种子
56.孙权:兄终弟即,南方有大变化
57.鲁肃:鼎有三足,却还看不出“第三足”
58.袁谭:鹬蚌相争,曹操得利
59.辛毗:袁谭靠向曹操,有没有利
60.李孚:大胆骗过曹操两次
61.陈琳:曹操不记旧恨,封官旧敌
62.田畴:选择曹操,眼光堪比诸葛亮
63.徐庶:提议刘备三顾茅庐的人
64.诸葛亮:旷世战略隆中对,真才与骗子有不同
65.甘宁:孙权击斩黄祖,一跃东吴主将
66.刘琦:夺嫡斗争惨被算计
67.赵云:长坂坡救阿斗,绝不抛弃刘备
68.孙刘连手抗曹:决心已定,只差办法
69.周瑜:东吴的主战将领不敌曹操“放暗箭”
70.黄盖:赤壁大战功,刘备也有“愧”与“喜”
71.蒋干:不是丑角,只是衬托周瑜的配角
72.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73.韩遂:凉州军阀败散
74.张松:刘备得蜀的贵人,曹操却视而不见
75.庞统:说服刘备“抛弃信义”
76.严颜: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77.刘璋:爱民如子,不得不拱手让益州
78.蒋济:一言不合,淮南人民附孙权
79.曹操逼死伏皇后:翻版王莽,篡位有术
80.诸葛瑾:孙权讨荆州的和谈特使
81.司马懿:曹操真的“得陇不望蜀”吗?
82.张辽:张辽来也,势不可挡
83.周泰:东吴“兄弟治国”的传统
84.曹丕:贾诩高招定王储
85.曹植:文采胜过才能,终失去信任
86.杨修:因为曹植才被杀
87.吴质:低调的高级智囊
88.庞德:关羽水淹七军
89.陆逊:扮猪吃老虎
90.桓阶:曹操锐气已消
91.傅士仁、糜芳:关羽兵败被杀
92.曹彰:黄须儿表现不俗
93.张飞:师未出,身先死
94.于禁:曹丕的性格阴险面
95.赵咨:“孙权身段柔软”
96.孙桓:猇亭之战
97.刘阿斗:刘备白帝城托孤
98.邓芝:联吴制魏的线外交官
99.马谡:助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100.张昭:孙权称帝,这是一场“君臣秀”
后记
五度空间学习——人物心境是重点中的重点
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间将三国英雄全都送进了浪花泡沫,我对此颇有意见。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他们其实长存于人们心中,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失。因此,书名借三国演义卷头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句,想表达的是:青山绿水都可能变色,但夕阳却始终是一样的红。
以人物为章名,则是有感于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言:“人才莫盛于三国。亦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重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以人物串接故事,正能突显三国时代的特色。然为免读者因章名而误以为各章是人物小传,所以用副标题说明各章重点内容。
二○一四年春天,我定下了往后的致力方向:推动“五度空间学习”,在时空四度空间之上,加入“人物心境”第五度空间。这跟我之前提倡的“人文史地一贯”主张一致,但更强调“人物心境”。
读历史、写历史、说历史那么多年下来,一项重要心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之下,会做出不同的决定,采取不同的行动(包括不决定、不行动)。这一点,有殊于常识性的“性格决定论”,同一个人即使性格恒常不善变,仍会因时空、氛围,甚至健康状况而做出“异常”决定或举动。
袁绍为什么不接受沮授“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刘表为什么不采纳蒯越偷袭曹操后方的计策?曹操为什么对张松冷淡,而失去取蜀先机?他们都做出异于各自性格的决定,而做出异常决定的原因,却都是“小事情”。这些小事造成了历史的偶然,但偶然往往改变了历史。易言之,“人物心境”是那么的关键。因此,体会人物心境当然应该是读历史的重点之一。
五度空间学习还有一重意思:知识载具的科技大进,由平面而立体,乃至文字、图片、影片、音乐、戏剧……所有可以承载知识的形式,都因为数字汇流科技大进,而能同步、实时呈现,甚至已不止“五度”空间。
本书是系列的第四本,全系列其实都是着眼于数字阅读时代的“N度空间”而写作,成为电子读物指日可待,更冀望“五度空间学习”成为大家的共识。
公孙策
二○一四年十二月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是层出不穷的能臣干将撑起了整片历史的天空。“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史学家赵翼的这句话完美诠释了三国的用人精髓。三国的精彩在于用人,英雄的精彩在于心境。公孙策妙语解读,走进英雄的内心,听听历史上真实的声音,是如何影响了成败兴衰。
“三顾茅庐”其实是诸葛亮计划好的?《三国演义》中俊美的吕布,实际上是个不义的莽夫?关羽的最后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是因为他无法善待后勤?你没读过的三国,都在《夕阳红(百位三国人物勾勒成败兴衰)》这本书里一一展开。
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中,其实前三国时期才是这段历史最精彩的前奏曲。公孙策讲述着大时代的一百个重要英雄豪杰的事迹,面目清晰、个性分明的人物故事勾勒出完整真实的历史面貌。在《夕阳红(百位三国人物勾勒成败兴衰)》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决定历史的不是大决定、大战役,而往往是一些小细节甚至某个人物的性格阴暗面。
本书配合原文,有理有据,拒绝戏说。读完本书就等于读完了这些史书里所有关于三国的精彩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