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丹--论语感悟
内容
编辑推荐

问道先贤,从礼赞的文化基因里,寻找到安身立命的心灵起点。

《于丹——论语感悟》是著名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经典力作!

被读者赞誉为解读《论语》经典之作,推荐必读。

连续畅销九年,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

于丹曾说,《<论语>感悟》比《<论语>心得》更系统,材料更丰富。

新版为全彩四色精美印刷,完美诠释经典之美。

新增著名作家张大春书法插图,再现《论语》的朴素与温暖。

内容推荐

《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目录

不负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附录一

 本色于丹

附录二

 《论语》原文

出版缘起

试读章节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昵?这就是平时经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我很喜欢《论语》里面孔子用的那两个反问句。做到这些真的就叫孝吗?这样一问,让我们警醒。

孔子是个宽和的人,他不是特别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怎么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礼仪。有一次,宰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刚好是一年的时间,钻燧取火的木头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轮过一遍。那为什么我们的丧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问他:“如果你服丧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绫罗锦缎,你自己觉得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孔子就告诉他:“女(汝)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必特别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师就很感慨。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一个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们都手里怀里抱着,呵护之至,抱到三岁,有的父母还很惆怅,说孩子要长大了,以后我就抱不着他了。很少有父母说抱到孩子一周岁就烦了,说我抱你什么时候到头,我还要抱你两年,太烦了吧。但是,孩子长大以后,为父母守丧守到一年就有人觉得挺烦了。

孔子对宰我的言行没有横加干涉,他只是推测宰我幼年的经历可能不完美。我们看到,在孔子那里,三年之丧与三年之爱是相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是爱护,子女对父母是孝敬。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也没有一种孤立的标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人。作为子女,如果我们能够换位去想,那么与其等到父母身后,我们去尽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还不如趁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再多做一分一毫。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会不挂在他们的心里。但是,孩子经常跟父母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妈,我最近不回来看你,实在是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合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们老是能听见父母说一句话,说:“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着急回家来,打个电话就行了,让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们呢,往往就把这个话当成是真的,就真会觉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P10-15

序言

不负初心

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荏苒流光,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更多。

我的家也还是原来的模样。阳光灿烂的周末早晨,带着女儿一起读《论语》,我们俩坐在沙发上,姥姥在餐桌边翻着报纸,祖孙三代,一壶淡茶。女儿抱着一个洗旧了颜色的绒毛鸭子,书架在鸭子头顶,童声朗朗。一瞬间,我清晰地看见当初讲《论语》备课时,这个簇新的绒毛鸭子也放在这个沙发上,不满一岁的女儿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里,和鸭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客人们说“会动的那个是我女儿”。

“妈妈,我能问你一个深奥的问题吗?”

我从恍神儿中被拉回来:“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的时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国导之以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好人受冤枉?报纸电视上还有那么多不公平?”

这真的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中国的今天不够公平,全人类的今天也不够公平,为了谋求最大公平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公约默契,也都在本土寻求着各自的制度出路,问道自己的先贤,从自己的文化基因里探寻着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庄子连始皇帝统一中国都不曾见到,他们更不知道互联网和众筹,但他们仍然是千古风尘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缘的那个坐标,他们的言语里藏着了我们价值基因的秘密。尽管,孔子简约到述而不作,庄子汪洋恣肆到无端崖之辞,简与繁,殊途而同归。

“妈妈,那你说为什么孔子今天还能帮到我们?”女儿去给姥姥送了杯茶,从餐桌边端回一盘姥姥刚切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业帮那样帮到你直接的答案,他帮我们的是认清楚一些根本问题。”

“什么才是根本的问题?”

“你觉得《论语》里什么是根本问题呀?”

孩子想了想,清亮地背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一个从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长大的惊叹词会是“Oh, my God”!而一个中国孩子绊个趔趄都会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妈呀”!中国传统家族中的信任几乎等于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搂着孩子的小肩膀,看着笑眯眯的老妈妈,满心感慨。

约定俗成的表现,大多来自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伦理性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安顿于仓皇万变中的不变之本。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始终有份乡土中的默契:即使不识文断字,也得通情达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门风不正就会败家。从贵胄到平民,长幼有序,图的是个家和万事兴。

“妈妈,那咱们平时还说'我的天呐',这又为什么呀?”

“中国人的'天'可不是简单的sky,这里有天道,有天时,人也得守着天良。想想老子怎么说人跟天地的关系来着?”

女儿会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她见过的庄稼还不如园林绿地多。

“妈妈那你给我讲讲老子和庄子”。

“这个太难了,再长大点儿咱们讲吧。”

“不难!妈妈你看大鹏鸟和蓬间雀的对话、还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故事,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写完《庄子心得》这八年间,看过多少蜗牛犄角里利益的厮杀纷争,听过多少蓬间麻雀对世相的议论,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鹏襟怀,始知摸索人间世的规则,比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文化川流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许才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代大儒汤一介先生,即使在恶疾缠身的最后时光里,也一刻都没有停下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理想做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积,一点点呈现出了有序的模样。汤先生在晚期一次住院化疗前夜,研墨拂纸,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给乐先生郑重转我,我以此作为先生殷殷托付。我所见到的汤先生辞世前最后一段录像,就是沉静坚定地又一次诵读了宋儒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返本问道,可以探寻孔子与庄子的精神气象,远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们后辈子孙真从他们的身上领悟了智慧,那是先贤文化血脉的传承。倘若我们偏执一端,一味忽略着甚至批判着他们,他们也依旧站在文明的滥觞之缘,不改缄默微笑。而开新宏愿,还靠更多愿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无痕,人心有信。孔子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还在,两千多年的浮沉,经历过太多坎坷困顿,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对这个民族文化有信有爱的后辈子孙,总还是能从孔子庄子的传世箴言中触摸到一团真气,从往昔中清晰辨识出中华文明的未来。

后记

于丹是我的师姐,也是我的老师。1995年,我刚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于丹正在艺术系任教。在校时,我常听艺术系的同学谈起于丹,但一直没见过。后来我从事出版工作,于老师也因为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演,成了被整个出版行业追捧的明星作家,这才有了真正的交集。于老师出于对我的信任,将她2012年为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讲座《丹韵词音》所写作的原稿交给磨铁图书策划出版,名为《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对我而言,于丹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固然重要,但母校老师的身份更让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了做好于丹新书的出版工作,我又重读于丹在《百家讲坛》热播时期出版的三本最重要的图书:《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庄子)心得》。距离《百家讲坛》时期的那种全民于丹热,已经过去五六年了,这时的阅读,恐怕也才更能读出真实的味道,因此感触良深。

于丹讲《论语》也好,讲《庄子》也好,为什么能讲得那么亲切,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和图书销量?我在当年看《百家讲坛》时,曾经将此归功于于丹的演讲能力。还曾表达过这样一个看法:《百家讲坛》的成功,是教师这个行业的胜利,是高校里讲课讲得好的教师们千锤百炼的讲课艺术的胜利。但再读于丹这几本书时,有了更真切的阅读感受,才意识到当年这一看法的偏颇。之所以于丹能把《论语》和《庄子》讲得那么亲切和生动,是因为于丹心中装着一个鲜活的孔子,一个鲜活的庄子。她在书中,真是做到了把孔子和庄子还原成了真实的人。我尤其喜欢于丹对《论语》的阅读体会,她反复强调《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朴素而温暖的孔子。

《于丹(论语)心得》也好,《于丹(论语)感悟》也好,都只是心得和感悟,并不是学术研究,是作为一个人在体会另一个人,是于丹在体会孔子的体温,从孔子的言论里,体会孔子这个人。与其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不如说孔子是朴素和温暖的。什么是朴素?朴素就是坚持最根本的道理。什么是温暖?温暖就是对这个世界有爱,对人有爱,对生活有爱。于丹的这种对孔子的还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正是这种将孔子还原成一个朴素和温暖的人的感悟和心得,才会让读者读起来觉得生动和亲切,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遵循《论语》中所说的那些根本的为人道理。更何况于丹在书中还几乎尽了最大努力,试图做到深入浅出,将《论语》中那些根本的道理尽量还原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中。

同样,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所以在她的笔下,庄子是一个充满人生进取心的人,只不过庄子的追求,并非常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在追求精神的自由,追求对人生的超越,追求思想和真理。在于丹看来,《庄子》一书中,之所以很多时候在讨论生死问题时,都显得那么坦然、天真,将生死视为一体,视为自然,是因为庄子理解生命的本质,尊重和热爱活着的过程,并相信和追求精神之自由和无垠。庄子在《秋水》中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普遍的解释当然都是,宁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也不愿意装模作样,失去自由地站在朝堂上。而于丹却从中读出了“曳尾于涂中”另一重意思:哪怕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毕竟也是自由地活着啊。于丹读出了庄子对自由的渴望,也读出了庄子对活着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也很喜欢于丹这样的心得和体会。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发端之一。因此中国人在谈到《论语》和《庄子》时,几乎同时也在指称儒家和道家。中国人没有普遍信奉的宗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代替宗教,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哲学。对于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人生态度往往非儒即道,时儒时道,儒道交融……但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是经过后世无数知识分子的各种解读、注述和集成,而形成了复杂广大的思想体系。有时我们在讲“儒”时,还能回到《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吗?我们在讲“道”时,还能感受到庄子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吗?

我还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杜甫和李白。杜甫苦难的一生中,有一种大天真,一种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的根本的热爱,这种热爱,令他即使活在泥淖里,活在哀号中,活在惨烈中,也是一种有温度的,有人生进取心的,有内心根本的活着,最好的那个杜甫是“儒”的!而李白对超拔精神的追求,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又岂是“未就丹砂愧葛洪”式的求仙问道可以概括的?他真是“逍遥游”的信徒,追求的是更超拔的,更无拘的精神遨游式的活着,最好的那个李白是“道”的!一个孔子,一个庄子;一个杜甫,一个李白,几乎是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灵魂构造。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对于丹前述几本书的阅读感受,当我得知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庄子)心得》这两本书的版权即将到期时,我再次找到于老师,提出了一个想法,由磨铁图书来完成这两本书的再版工作。感谢于丹老师,再次选择了对我的信任。

磨铁图书沈浩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丹--论语感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2154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6256574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