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府路上的吴家老宅
内容
编辑推荐

吴野著的《国府路上的吴家老宅》是由一系列回忆文章汇集而成。这些文章不仅描写了南京国府路(今长江路)上吴家老宅的起源及历史变迁;还详述了吴家人繁衍的历史脉络、曲折丰富的社会经历,以及对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着重记述了作者走向文学道路的人生轨迹。本书叙事平实,议论公允,重要史实准确,能够正确看待吴家老宅跌宕起伏的历史变化。通过本书可以看出,吴家人勤劳、正直、善良,为人公正,处事公道,顾全大局,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内容推荐

吴野著的《国府路上的吴家老宅》以南京国府路吴氏家族老宅变迁为线索,回顾吴氏金陵始祖永章公迁居后吴氏家族在南京的历史见闻故事,并由此管窥中国的百年沧桑。通过对新旧社会的吴家境遇和老宅修建拆迁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飞跃发展。作者怀着殷殷情意,如实记录先人及其个人事迹,在家谱的基础上拓展社会内涵,充满时代的正能量,既凭吊故人,又鼓舞来者。

本书是一系列回忆性文章的集合,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金陵:一个安徽农民的城市眼光

云锦:金陵美丽的表情

王娘:太平天国王府外的一段插话

劫难:东方奥斯维辛的哭墙

李庄:民族抗战的文化帷幕

归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政客:国代大会.假面舞会

解放:风雨之后是彩虹

风情:街坊的芸芸众生

书声:书里书外皆是读

钟楼:垂直与斜线的投影

三峡:有一个未安息的灵魂

笔意:诗国里的一群小忠臣

秦淮:困难年代的桨声

代管:一道复杂的题目

棱光:化工城浓郁的生活气息

感恩:全国工农兵青年文学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夏都:北戴河那个难忘的夜晚

锣鼓:下放运动中我的心跳

穿行:夜色茫茫.夜色茫茫

回春:乍暖还寒的二月春

音符:一个司令员和一个知青的命运

方之:铺路石,铺路情

亲情:水墨渗湿的江北一页

落政:小楼一夜听春雨

同庆:一坛春枝何必问新老

难忘:庐山的云,庐山的雨

家训:八爷爷及其后人

桥缘:彩虹飞落在江山图画中

富裕:知识分子与知本分子

团聚:二十年旧居俱欢颜

向前:车轮滚滚的主旋律

长诗:永远行进的孙中山

红烛:苦辛作文桃李心

搬迁:搬不动的两百年情思

后记:心地宽处是尾声

附录

试读章节

金陵:一个安徽农民的城市眼光

我们金陵吴家的始祖公吴永章原住在安徽泾县茂林村。这个村是一个有名的城镇,地处黄山与太平湖中心点,万余户口,青山环绕,溪水长流,府第轩园、楼亭坊塔相拥。据《安徽茂林吴氏探源》记载:“旅美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他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中谈到皖南名门望族时,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这个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茂林古老的村落吴氏大族是泰伯、仲雍之后,黄帝轩辕氏后人。聚族而居,最盛时占地数千亩,富商豪宅鳞次栉比,职官品第比比皆是,被誉为‘江南第一村’。”吴氏还是泾邑重要的科举大姓,在2013年重修的吴氏宗谱上就有祖先关注子嗣教育,重科举,兴文会,有“泾之多才萃于吴氏一门为不可及。茂林吴氏,名甲一方”的誉语。

悠久的文脉,幽丽的环境,造就了渊深的文化传承。2000年初,我曾在泾县著名作家朱东旭、朱东辉兄弟陪同下拜谒祖籍故地,圆我寻根之梦。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县城依然保持着数百年以前的风貌。茂林修竹,苍翠欲滴,诗情画意在岩缝中萌生。古舍俨然,数百年以前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原模原样地保持着,质朴而宁静。它的宣纸全国驰名,受到知名书画家的厚爱。大诗人李白曾在泾县桃花潭畔留下《赠汪伦》的名篇。今日的桃花潭依然荡漾着千年前的清波涟漪。古亭倒映,仿佛还在等待伊人。朱东旭当时正在陆续发表《徽州女人》系列,构思《新四军女兵》电视连续剧。他告诉我,茂林村以吴姓为最大户,清代吏部尚书吴芳培,新中国原财政部长吴波,以及并称“泾县三吴”的画家吴作人、作家吴组湘、书法家吴玉如等皆为吴氏名人。兄弟俩带我参观了明崇祯己卯年(1639年)湖广布政史吴尚默倡建的吴氏大宗祠。

泾县有名,还因为它是皖南事变爆发地。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吴氏大宗祠举行告别仪式,以后不幸遭到国民党军伏击,酿成千古奇冤。抗战时同室操戈是国家之不幸。

我的金陵始祖公吴永章是乾隆至嘉庆年问的安徽泾县村民。虽说世代务农,但念了两天私塾,脑筋比一般农民灵活。泾县名镇,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受此熏陶,吴永章从小就立下了个人奋斗的情志。他不好高骛远。但也不愿甘居于人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这天,他在东溪河畔放牛,远眺着魁山顶上的飞雄塔出神。这座塔由茂林镇贡生吴廷魁捐建,为茂林一景。古塔是吴氏古人登高远望,呼唤后来者艰苦努力的一个寄望。这引起了他的一种联想:“同出于吴姓一门,也有两只手膀,一副肩膀,苦也吃得,力也下得,为什么别人轰轰烈烈,自己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憋屈?”转过来又一想:“茂林地方不大.能人辈出,一家家深宅大院里的人物已经占尽了天时地利,要跟他们争个出人头地难上加难,不如找一个机会,换一个落脚处,重新开辟天地!”这一年天旱,满山的茶树晒成了枯草,村前的驿道上逃荒的流民不断,也带来一个消息.江苏金陵城城南城北都是云锦机房,缺劳力,少人手,有奔头。吴永章终于按捺不住。他把牯牛牵到集上卖掉,回来把锄头上的泥巴擦洗干净.支在山墙上.把我的始祖母朱氏叫到树影子下面,一面煽着草帽,一面对她说:“我们一年年苦过来也就罢了,娃子们不能接着一代代苦下去!”朱氏听他这么一讲,苦笑着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天生就是抡锄头扛大锹的命!老祖宗多少代都过来了,你能有什么办法!”吴永章摇摇头:“俗话讲,‘树挪死,人挪活’,走出这三尺方圆就是路!我听说金陵城不太远,也就四五百里地,那里是大地方,云锦生意旺势,我打算到那儿闯荡。”朱氏望着夫家宽宽的肩膀点点头.在他面前她向来是三字经:“我随你!”当家的主意打定。卖掉牛,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门鼻子一挂就走。于是,清朝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摩肩接踵的逃荒潮中加上了一个奔活路的汉子。始祖公吴永章挑着他的一个女儿和两个男孩子,身边是他的女人.我始祖母朱氏。P1-2

序言

老宅风情的历史思考

南京市中心有一条著名的国府路(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长江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明代汉王府、清朝两江总督署行辕、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时代的总统府,都坐落在这条路上的一群古建筑中。洪秀全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庄严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在这里结束了他的金陵春梦。

在毗邻“总统府”的国府路两侧,曾经散落着一群吴家老宅。据1992年吴正西先生编纂的《金陵至德堂吴公永章家族宗谱》介绍,清朝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始祖公吴永章荷担自安徽泾县步行到南京,选择邻近两江总督署行辕和江宁织造府的骂驾桥落地扎根,以织造云锦为生,开始了创业之路。20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清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吴家繁衍了9世后代,有名有姓可考的共约20H0多人,另有外姓姻亲450人,派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我作为一个外姓姻亲,于1946年第一次走进这个大家庭,耳闻目睹了吴家众多长辈、同辈的命运和老宅的沧桑。时光流逝已近70年,长辈中很多人已经作古,但他们一生所经历的贫困、战乱、动荡的历史,仍然让我魂牵梦萦。同辈和后辈们在新中国时期奋发努力,涌现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令人十分欣慰。我常常想,这一个大家族的繁衍生息、荣辱盛衰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如果有人把这些珍贵的史实加以追忆挖掘,著述成书,警示和教育后代,让历史告诉未来,那该有多好!

在吴家绵长的历史中,新中国成立前的风风雨雨值得铭记。1937年9月,吴家多处老宅遭到日机轰炸,先后有6人罹难。12月13日,日军进城,家族成员吴正淼又惨遭日寇杀害。老宅亲历了日寇血腥暴行和民国时代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目睹了一批批爱国学生的游行队伍从门前走过,迎来了南京城的解放和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飞跃发展。吴家的后代与共和国一道茁壮成长,有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工程师、医生、作家、演员、公务员、企业高管、军人、工人等各种职业的从业者,不少人拥有国内外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等高等学历。在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等重点工程中,在解放大西南的部队、首批援藏医务工作者中有他们的身影;在海内外都可以找到这个家族人员的踪迹。家族中虽然有人曾因所谓“历史问题”和“社会关系”而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后来均获得平反,恢复了应有的人格地位和尊严。多年被“代管”的祖宅,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发还产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真挚而深情地赞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  吴野是这个大家族中第七代“诚”字辈的一员,南京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青春》杂志社原副主编。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长篇诗集《孙中山》《南京颂》,长篇小说《秦淮恨》,理论集《作家之门》等。3年来,他自告奋勇地撰写了这部家族传记——《国府路上的吴家老宅》。吴门有幸,孕育了这样一位有才华的作家、诗人,由他来担当这个重任,可以说是当之无愧,非他莫属。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作家们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国与家,家与国,蕴含着政治与民生情缘。吴野怀着殷殷情意,将先人的事迹如实记录,在家谱的基础上拓展社会内涵。行笔上不重修饰,把平实作为最大的技巧。不回避矛盾,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让历史去作公正的评说。内容上,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战役,骁勇善战的英雄,也没有精妙的构想,精致的雕琢,但它传承了写实的精神。在宽松的写作环境中,实现了创作的新突破。吴野是长江路上吴家老宅变迁的见证者,在书中他记述了亲身经历的迎接解放、经济恢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的记忆,以一个普通人的情怀,捡拾时间长河中闪光的珠贝。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自己的良知直面风云,享受辉煌。坚信山峦有谷、云飞雾散之后,峰岭更显高峻;江流曲折,冲礁劈岬,奔腾浩荡,终将流向海洋。因此,这是一部正能量的作品。

三年磨砺,几易其稿。初稿完成后,江苏省作家协会的《钟山》《雨花》杂志和《作家文摘》等刊物作了转载;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节目两番作了评述和推介;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大洋时报》给予长篇连载。一本传记,就这样从一个家族内部的隐私走向社会,由简单的文字扩展为文学与文化,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为此,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之正式出版,以飨更多对那个年代人物风情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面对20H0年的跨度,近千人的生活轨迹,史料的搜集比较困难。这本书只是撷取了家族中的部分人和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借此抛砖引玉,期待大家提供更多的资料,争取在再版时加以补充丰富。

吴野虽已届古稀之年,但看到国府路已面目全非,吴家老宅也已荡然无存,再不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史实遗产,将永远湮没在浩瀚的红尘之中。一种历史使命感,激发起了他心中火一般的热情。怀着赤子的心情,他用春风般的笔触,虔诚地描绘着老宅已经远逝的那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家庭,一幅幅长江路地区的风情图画,寄托着心中无限的思念和遐想。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写作。他的灵感、文思和激情依旧旺盛。我衷心地希望他老骥伏枥,不断出新,抒写出更多受人民大众欢迎的作品。  2015年10月

后记

心地宽处是尾声

很早就想写这篇回忆录,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就想写。代管取消,发还产权,对老宅应当有一个新的交代。几次援笔,一想到三伯父的历史和海外关系那些问题,笔墨就滞涩了。岁月如流,一晃又是30年,国家富强,政治清明,这些顾虑已无必要。我愈来愈感到,年岁逼人,有责任以故居为背景,蒐集两百年来所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所见所感,让读者看到南京世态人物风情真实的变迁史。这一股意念的力量越来越强,不可抗拒。具体动笔时,题意从房子变迁谈起,追述家世的历史,以后扩大到个人经历,并略及长江路的风情。

纪实文字,难度在素材。我写自家事,不用采访,熟门熟路,但将几十年的事一一回忆也不容易,需付出燕子衔泥、春蚕吐丝之功。

也许有的人说,你讲了半天,长江路老宅还是变成了别人家的豪宅,成了压缩机厂、元件三厂、长江路九号、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大楼和其他大厦。我以为,房产在变,地产永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宅的那些房产属于谁不要紧,它们都是身外之物。当年始祖公吴永章赤条条来到金陵,百年以后赤条条而去。我们也一样,什么也带不走。于右任曾赠张学良一副对联:“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八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由于我们同老宅一起走过漫长的年代,对它的房梁、门窗、院落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房产本身的价值根本不能与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记忆的价值相提并论。大地还在,生命不息,它是一个舞台,清王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次第登场。我们的祖先和后裔在其中扮演了各种角色,精彩或半儿,郡确记载的价值。

作为后人,我很想禀告永章公及列位祖先。一根扁担挑出了吴家200年历史,千名子孙已使你们的寄望成了美好的现实。祖宅在我们的手中被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骨肉之情是永远拆不掉的。有人会说,房产拆迁,吴家的根没有了。但我相信,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人走过长江路的时候,会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永远记得长江路上的那些地标性建筑下的土地,曾是我们吴家的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吴家的后代们已怀着更加高远的抱负,走向祖国各地,走向世界,去生根、开花、结果。

人到老年,回忆是一种现象。将回忆变成白纸黑字,成文出书,让读者分享,是莫大的幸福。回忆录是感情的还愿,让我知道的、相遇过的、熟悉的人在白纸黑字里永生。

父母亲教诲我们:“不要当官,不要发财,家里一定要有书,把书放在肚子里。”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不必有期望值的压力。揠苗助长,望子成龙,都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教育。健康、上进、欢乐是他们的进行曲。我们兄弟姐妹中有五六个教师,姐夫、妹夫、嫂嫂也都属于这个群体。本人也曾荣幸地忝列灵魂工程师之中。这个职业在三百六十行中属于平常,然而它的产品是有理想、有知识的接班人。我们的话题经常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个人的遭遇平常,缺少大富大贵或大起大落的素材。但也正因为这个可贵的平凡,让我与底层社会距离近,地气浓,感受深切。与我同时代的人,有的比我阔绰、潇洒,有的比我贫困、凄惨。我就是我,无须与别人在荣华富贵上攀比。

在抗战时,我们家许多人不愿意当亡国奴,宁可抛弃家产;留在南京的人,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没有一个汉奸。我们所有亲戚,自食其力,不以为苦。新中国成立后,即使有些人人了党,当了官,骨子里都是读书人,没有一个贪官。我们值得自夸的是一句老话:听党的话,跟党走12003年《南京日报》那篇关于我们家带头搬迁,离开老宅的报道做着结论。当年只是跟着命运走,新中国成立以后跟着党走。现在,更加明确,跟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跟着十八大的精神往前走,认定方向,昂首阔步。

在疾风暴雨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庆幸没有挨整,更庆幸没有整过别人。我们这一代没有什么遗产,我们的遗产就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地活着,略有几分上进心足矣。我写诗,写抒情诗,百分之百地歌颂辉煌与成就,但不回避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失误和扭转失误的坚毅,有歌颂也有针砭。我写回忆录,遇到的矛盾,绊过脚的石头都是财宝。没有雕琢,缺少文采,不要紧,只要是真实的。我从诗歌、小说中走出,从虚构、编造里走出,斑驳的老宅、街坊上芸芸众生的人物和我亲身经历的事件,串起这些记忆,写就这本回忆录。

衷心地希望我同时代的亲戚朋友读到本书以后,核对细节,补充素材,以使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我也想对我们的后人说几句话,如果在几十、几百年以后,你们能读到这一篇文字,说明你们保管了这本书,珍重着这段历史。

祖坟上有一块诗碑,日:

织造府前设号家,

云罗锦缎耀京华。

日月星辰随缘织,

书声应是锦上花。

一本书,不止于一个人的心血,它是集体的智慧。之前印了两版内部征求意见稿,不少亲友提了宝贵意见。我的表兄曾宪坤、曾宪武多次对书稿字斟句酌,精心修改,删改了不少笔误,令我叹服。2015年5月,他们专程从北京赶来南京帮助最后定稿,奠定了本书的基础。朱长生、朱华、吴晋、吴豫、吴诚鹂、马桂怡、舒静、马贞信等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书不易,出书更不容易,需有慧眼赏识。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鼎力支持本书的出版。感谢江苏省作家协会,尤其是《钟山》《雨花》杂志以及《作家文摘》报选载,澳大利亚墨尔本《大洋时报》长篇连载,作者谨启。

2015年,74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府路上的吴家老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4133619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623815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