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全译本)(精)》是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以儿童哈克贝利的口吻,讲述他与种植园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漂流的冒险故事。形形色色的人和自然界造成的种种艰难险阻,为小说增添了传奇色彩;哈克贝利与黑奴吉姆结下的深厚友谊,在蓄奴制的背景下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融入了方言、俚语,散发浓郁的北美乡土气息,呈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生活画卷,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内容推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全译本)(精)》是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以儿童哈克贝利的口吻,讲述他与种植园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漂流的冒险故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1867—1865)以前。主角是曾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露过面的哈克,因不堪醉鬼父亲的虐待,成天在外游荡。一天遇到从种植园逃出来的黑奴吉姆,哈克就与他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打算帮助他逃到废除了蓄奴制的地区去。他们在漂流生涯中,一次又一次逃脱了白人的追捕,经历了许许多多惊险、怪诞的事,遇见了各色各样的人,其中有杀人越货的强盗,互相仇杀的南方贵族,冒充国王、公爵的江湖骗子,聚众滋事、滥用私刑的乡民等。他们一路上还要与大自然搏斗,烈日的炙烤、暴风雨的袭击、洪水的困扰……而这一切又给他们的漂流增添了惊险、浪漫的色彩。他们俩互相帮助,相依为命,虽然肤色不同,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吉姆被白人抓走,关押在一个种植园里,等他的主人来把他领回去。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吉姆为了照顾受伤的汤姆,不愿丢下他们只身逃走,又重新落入白人手中。最后吉姆的女主人临终前大发善心,让他获得了自由。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你要是没看过《汤姆·索耶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①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说的基本上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是他胡扯的,不过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可那也没关系。我从来没见过不会胡扯的人,谁都备不住胡扯过一两回的;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波莉阿姨和那位寡妇,也许还有玛丽。波莉阿姨——她是汤姆的波莉姨妈——和玛丽,还有道格拉斯寡妇,在那本书里都谈到过了——那本书十之八九都是真实的;不过,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有些地方是胡扯的。

那本书是这样结尾的:汤姆和我把盗贼藏在洞里的钱财寻摸到了,我们就富起来了。我们各得六千块钱——全是金币。看着那么多的钱堆在一起,真够吓人的。哦,撒切尔法官就拿这笔钱去放利,因此我们一年到头、每人每天可得利一美元,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道格拉斯寡妇收养我做她的儿子,说要管教管教我;可是整天憋在家里真难受,瞧那个寡妇的举止谈吐那么正经古板,简直让人腻味!所以说,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时候,我就跑了出来。我又穿上自己从前的破衣烂衫,一钻进那个特大圆桶,就觉得很自在,很知足了。哪知道汤姆·索耶把我寻摸到了,他说他打算搞一个强盗帮;他说我只要先回到寡妇那里,做一个正派人,也可以入伙的。于是,我又回去了。

寡妇为我感到伤心,管我叫作可怜的迷途羔羊①,还有许许多多别的绰号,可她从未想要伤害我。她又给我穿上新衣服,可我真没辙,只好一个劲儿直出汗,浑身上下难受死了。接下去那老一套又来了。寡妇一摇吃饭铃,你就得准时到。可你到了餐桌跟前,不能马上就吃。你得先等寡妇低下头去,冲着饭菜嘀咕几句,虽然饭菜并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只不过每道菜都是分开做的。要是一桶残羹剩饭,那就大不相同了:那玩意儿是连汤带水掺和在一块,味儿就更美了。

晚饭以后,她搬出她的书来,讲给我听摩西和纸莎草的故事②;我急巴巴要把摩西的身世闹个明白。但过了好久,她才说到摩西老早就死了,那时我就再也不管他摩西不摩西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看重死人的。

当时,我马上想要抽口烟,要求寡妇宽容我一回,可她就是不肯。她说它是陋俗,而且不干净,关照我切莫再抽了。有些人的德行正是这样,他们对某一件事还不了解时就对它产生了恶感。你看,她开口闭口离不了摩西,摩西跟她既不是沾亲带故,况且又是一个老早就死了的人,对谁都没有什么好处,可是我要做一件多少有些好处的事,她却一个劲儿跟我找岔子。再说嘛,她自己也在吸鼻烟;当然哕,那就没事了,因为那是她自己在吸呢。

她的妹妹沃森小姐,是个瘦骨嶙峋的老处女,戴着一副眼镜,不久前才过来跟她姐姐住在一块儿。她满怀恶意地拿了一本拼音书来给我难堪。她硬是让我苦熬了约莫个把钟头,随后那寡妇才关照她手下留情一点儿。可我再也忍受不了。接下来又是个把钟头,真是闷得要死,那时我已是坐立不安了。沃森小姐总是唠叨说:“两脚不要在那上头跷起,哈克贝利。”还有“不准那样缩头缩脑,哈克贝利——要挺起腰板坐直。”过了半晌,她又唠叨说:“别那么打呵欠、伸懒腰,哈克贝利——你干吗不想规矩点?”那时,她就给我大讲特讲地狱里的事,我说我可真的巴不得上那儿去。这话可把她气坏了,其实我这么说并无任何恶意。我一心一意只想上别处去;不外乎换一换环境,到哪儿我都不挑剔的。她说我刚才说的是缺德话。她说那种话她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她说她是要好好地过日子,赶明儿才能进入天堂。得了,反正我可看不出跟她一块儿去那个地方会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下决心压根儿不想那种事。但我从来没有那么说过,因为一说出来只会添麻烦,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她既然开了头,就没完没了地唠叨下去,把天堂里的事对我全都说了。她说,在那里一个人整天只要走来走去,弹弹竖琴,唱唱歌儿(而且永远都是这个样)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那可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从来都不那么说。我就开口问道,依她看来,汤姆·索耶上那儿去行不行,她回答说看来他还不行。我一听这话可真高兴,因为我巴不得他老是跟我在一块儿。

沃森小姐老是找我的岔子,真是讨厌、无聊。多亏她们把那些黑人先是叫进来做祷告,随后各自回转去睡觉了。我拿着一支蜡烛,到了楼上自己的卧室里,把蜡烛搁在桌子上。然后,我坐在窗边一张椅子上,一个劲儿在想什么开心事儿,可总是白搭。我觉得挺孤单,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①。天上的星星闪闪发亮,树林子里的叶子沙沙发响,听起来总是那么凄凄惨惨;我听见远处一只猫头鹰在呜叫,莫不是有人死了;还有一只夜莺和一头野狗在那里乱嚷嚷,想必是有人快要咽气了。微风想要跟我喃喃细语,可我听不清它在诉说些什么,反而使我冷得浑身直哆嗦。随后,在那树林子的远处,我听见一阵鬼叫的声音,那个鬼想要把自己心中的块垒尽情倾吐出来,可又不能表达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没法安安静静地躺在墓穴里,每到夜晚只好到处哭号游荡。我心里感到既沮丧又惊恐,巴不得有个把人来跟我做伴。没多久,一只蜘蛛突然爬上我的肩膀,我赶紧用手指轻轻地一弹,它就掉在蜡烛上头了。我还来不及挪动一下,它早已烧成了灰。不消说,我早知道那是个天大的凶兆,备不住我还会倒霉,所以我心里吓得要命,差点儿衣服都抖落到地上。我站起身来,在原地转了三圈,每转一圈就在自己的胸前画一个十字。那时,我用一根线把自己的头发束成一小绺,以便驱妖避邪。不过我心里并没有多大把握。你要是寻摸到一块马蹄铁,没有把它钉到门楣上,反而弄丢了,那你不妨这么做,照样会逢凶化吉。但是,你想用掐死一只蜘蛛的办法来躲避厄运,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我又坐了下来,浑身上下直发颤。我就掏出烟斗来,抽了口烟,此时此刻屋子里早已死寂一片,所以寡妇绝不会知道的。歇了好半天,我听见小镇上的大钟,在远处当——当——当——敲了十二响——随后又是一片寂静——比刚才还要寂静。不一会儿,我听见黑乎乎的树林子里,有一根树丫枝被折断了的声音——想必是惊动了什么东西。我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听着。我马上隐隐约约听见那边发出一声:“咪呜!咪呜!”那可敢情好呀!我也尽可能轻轻地发出一声:“咪呜!咪呜!”随后,我吹灭蜡烛,从窗口一下子爬到棚屋顶上,再滑落到地面上,匍匐爬进树林子里去。一点儿没错,汤姆’索耶在那儿等着我哩。P3-6

序言

同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文学相比,美国文学不免显得历史短浅,但是历代的美国作家一直致力于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经过他们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到19世纪末,美国文学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在经历了诸如废奴文学、反种族歧视文学和黑人文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后,现实主义文学把早期的美国文学推向高峰。在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美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强调写实、重视客观;直接触及社会弊端,揭露上层社会中政客、投机家、金融家等大资产阶级寡廉鲜耻的丑恶面目;洞察下层社会,倾注对普通小人物的同情:所有这些,是他们作品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他们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题材选择、风格技巧上也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而马克·吐温就是这些现实主义作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马克·吐温(1835一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的弗罗里达镇。不久全家迁居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伯镇。马克·吐温在镇上生活了14年,那里富有生命气息的河流、岸边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镇里各种人物以及发生的事件,都给他一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辍学谋生。他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船上的领航员。“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就是从当领航员的工作中产生的。它原是水手的术语,意为水深12英尺,船可以安全通过。以此为笔名,显示了他的幽默性格。马克·吐温早期的创作有通讯报道、幽默小品和短篇小说等,这些作品折射出他早期以轻松、乐观为基调的幽默风格。7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以长篇为主,与过去作品相比更为成熟,对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深刻尖锐。1874年与查·华纳合著长篇《镀金时代)),批判南北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政治上的腐败现象和像瘟疫一样弥漫全国的“投机”风气。晚年马克·吐温的作品,则显得情绪低落。究其原因,一是面对美国的种族压迫、宗教统治、殖民掠夺、贫富悬殊等种种弊病,他既有了深刻认识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正确途径,一生的奋斗并未使丑陋肮脏的社会变得美好一些;二是个人晚年历经了许多不幸。1894年,他的公司破产,接着是两个女儿和妻子相继离开人世,这些内外因素对他冲击很大。他感到世人的渺小、人生的无意义,于是思想渐渐转向神秘、虚无。“该死的人类”是马克·吐温晚年的口头禅。在杂文《什么是人》(1906)和他死后发表的中篇小说《神秘的陌生人》中,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对人类的失望。

《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76.一1884)是描写儿童历险小说的姊妹篇,堪称马克·吐温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前者是作家小说中自传性最强的作品,其背景都是作家儿时戏耍的汉尼伯镇和密西西比河沿岸。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该小说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承认,他在“前言”中说:“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看得懂它,它也是专门为成年人写的。”这部小说结构完整,情节从四个方面展开:汤姆与成人社会;汤姆与贝蒂;汤姆与哈克;汤姆和乔。中心人物是汤姆,他是小说的主线。主人公汤姆和哈克属于当时美国南部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坏孩子”,这类儿童不情愿被套上传统教育的锁链,本能地要求突破传统文化,使自己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作家运用对比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嘲笑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耗费了近8年时间才完成,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性方面来说,都相当成熟,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作品。海明威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部小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该书于1884年在英国第一次出版,次年在美国出版,并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不过,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只是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手稿中的后五分之三;百年后的1990年,人们惊讶地发现,马克·吐温的手稿居然还有前五分之二没有面世。1996年,兰德姆出版社把两部分手稿合在一起,出了一个所谓“全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但该书只供研究使用,市面上通行的仍然是“五分之三”版本。

该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50年代,主人公哈克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他和黑奴吉姆为寻求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哈克是个14岁的穷孩子,自幼丧母,父亲是个对孩子漠不关心、游手好闲的酒鬼。14年来哈克几乎没有受过教育,语言粗鲁、十分淘气、爱撒谎,不愿受人管教,整日在野外生活。但是,他正直、善良、纯朴、渴望自由。他曾寄养在道格拉斯寡妇家。酒鬼父亲闻讯找上门来,强行把他带进森林,过起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为逃避父亲毒打,哈克设计逃走,途遇出逃的黑奴吉姆,于是两人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准备到北部自由州去谋生。路上他们遭遇自称“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骗子企图卖掉吉姆,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女主人的遗嘱,吉姆已经获得了自由。……以及他对哈克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感动得哈克竟然要去吻他的脚。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黑奴形象相比,吉姆身上已没有逆来顺受的奴性,吉姆的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主义的具体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的结合。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图景,如凋敝的农村、空虚的居民、残酷的种族压迫等等,笔触真实而具体;描绘大河的风光和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抒情气息浓厚,岸上世界与水中生活形成鲜明对照。以对现实生活的精雕细刻,来批判蓄奴制状态下的丑恶世界,以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抒情描写,寄予作家对纯净、宁静的河水的崇敬之情。

第二,轻松的幽默与犀利的讽刺熔于一炉。幽默与讽刺是许多作家创作的风格。但马克·吐温的宗旨是:给自己戴上一副面具,除了间接的讽刺外,从不直接褒贬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通过对人物举止言谈绘声绘色的描写,凸现人物性格。如寡妇道格拉斯的循规蹈矩,沃森小姐的古板僵硬,哈克的淘气捣蛋,吉姆的憨厚迷信……作家先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提炼、加工成含义深刻的笑料,再通过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幽默、有针对性的讽刺,突出人物个性。

第三,运用口语体和方言形成一种具有民族风味的“美国英语”。使用方言并不是马克·吐温的独创:在他之前的斯托夫人、库柏等作家在描写下层人物时都曾使用过方言。但马克·吐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第一次大范围地使用方言,并且通过运用方言传达幽默艺术。小说中运用了三种方言,其中密苏里州派克县的方言又根据受教育程度、地理条件、社会阶层等再分为四种口音,加深了小说的真实感。此外,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词汇简单、口语化,而且句子也简单、直接,具有口语的节奏。

第四,儿童心理描写细腻。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心理的基本形态,描写哈克和他的小伙伴设计各种冒险游戏时的好奇心理、见异思迁心理,以及吉姆被骗走后,哈克的烦躁心理等等,既描写了哈克作为一般儿童普遍存在的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又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他的个性心理发展以及变化认识过程。尤其是在要不要保护、帮助吉姆的问题上,作家展现了哈克深层的心理矛盾冲突,哈克经过思想深处“健全的心灵”和“畸形良心”的反复较量,让读者看到即使不受传统教育的野孩子也有着普遍的种族歧视偏见,且已融合为自己良心的一部分,有违它,就有违于上帝。一个孩子,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都无意识地存在着种族偏见,把帮助黑奴寻找他也在寻找的自由视为犯罪、下流,可见种族歧视观念世代相传,根深蒂固,影响之深远。小说通过哈克内心矛盾的展现,加大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将一个反蓄奴制的英雄放在一个14岁的孩子身上,将一叶木筏作为避风港,将一个不存在的乡下小镇作为理想的归宿,将吉姆的人生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纸赦免令。凡此种种,表现了马克·吐温的理想的朦胧和思想的局限,反映了他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马克·吐温是一位跨世纪作家。纵观马克·吐温的一生,他不但是一位创作题材广泛、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的作家,而且富有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在诙谐的说笑中针砭时弊,在冷峻的奚落中批判罪恶,在幽默的情境中设置曲折离奇的故事,以文学为武器,勇于同一切社会弊病以及一切剥削、压迫、不平等、欺凌的思想行为做斗争。他以地地道道的美国本土文学跨进世界文学之林,被后人尊称为“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马克·吐温
译者 潘庆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4903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2015117241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