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希特勒的兴亡(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希特勒的兴亡》是畅销欧美六十多年、累计销量上千万册的研究纳粹德国最权威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的另一代表作。这位享誉世界的史学泰斗,作为战地记者亲眼见证并贴身报道了希特勒的一生。

翻开这本描写希特勒一生的权威极简版本,我们可以迅速读懂希特勒在疯狂中走向灭亡的历史真相。

本书十六页精美彩插,32开精装本,极具阅读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

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泰斗的威廉·夏伊勒来到柏林,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顶峰一步步走向毁灭。

在柏林,我目睹希特勒登上元首的宝座,进行煽动人心的演讲。无数人陷入他的语言魔力,崇拜他,并服从着他可怕的命令;

在波兰,我跟着德军在前线待了几天,所有城市和乡镇都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尸横遍野。在那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德国战神;

在贡比涅,我见证了法国投降的场景,希特勒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宣读停战协定,他终于洗刷了“一战”的耻辱。这是他一生的光辉时刻!

……

翻开《希特勒的兴亡》,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

目录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发迹

 父亲与儿子

 在学校的时光以及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

 在维也纳的沉沦与出离: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

 命运的抉择:走上政坛

 啤酒馆政变

第二部分 征服德国

 一本发人深思的书和一个新的开始

 堕入爱河

 夺权的驱动力

 元首与独裁者

第三部分 征服欧洲

 没有流血的战争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初期的惊人胜利

 巨大转折

第四部分 希特勒的灭亡

 希特勒的“新秩序”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帝国的终结

 希特勒之死

试读章节

在维也纳度过的四年时光,也就是1909年到1913年,成为了希特勒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

那恰恰是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段时间——从20岁到24岁。通常来讲,这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一个年轻人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兴奋;新鲜的经历、新的问题和所有难以预料的挑战,都会让一个人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城市能比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更为适合生活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它都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地处多瑙河沿岸,坐落在维也纳森林的苍山之下。可能因为曾经是一个帝国的首都,如今整个维也纳依然拥有着恢宏的气派:街道宽阔,公园绿地广袤,楼宇建筑庄严高雅,城市里遍布着尖顶的教堂,随处点缀着古老的宫殿。

在希特勒的时代及其前后,音乐都弥漫在这座城市的空气中。那些都是曾居于此地的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当然还有帝国最后的“小阳春”时代受尽人们爱戴的约翰·施特劳斯谱写的欢快的华尔兹。

维也纳人是我在欧洲所遇到的最富魅力的人。他们非常快乐,热爱生活,并且会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为美好。他们喜欢跳舞,尤其是源自于此的华尔兹。他们喜欢在咖啡馆与朋友相聚,快乐地交谈。他们也经常会去剧院,并对歌剧充满了热情。维也纳人喜欢美食,也爱喝葡萄酒。哪怕是在生活艰辛的时候,他们依然满怀美好的梦想。

但希特勒并没有感受到同样的快乐,也没有那样的梦想;显然,他也没能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美。他把在维也纳的日子称为“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原因并不难理解。

首先,他不想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反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工作感兴趣:铲雪;清理地毯;在火车站扛包袱。当生活难以维持的时候,他会去当建筑工人,但这种情况很少,因为他憎恨这种工作。由于没有固定收人,他只能住在廉价旅馆里。衣衫褴褛、头发蓬乱、满脸胡茬的他,看上去就是个流浪汉。

希特勒从来没做过当时流行的壁纸工或油漆工。他懒得去学习那些技术。最后,他通过画一些水彩画广告赚到了一些钱。这在某些程度上满足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但却很难满足胃的需求。

他后来曾写道:

那时的生活确实很贫寒,我几乎每天都饿着肚子。

饥饿成了我忠诚的保镖;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有时甚至成了我的唯一所有。我开始了与这个残酷“朋友”的不断斗争。

那时见过这位未来德国领袖的人,一定会认为他就是美国人所说的“废物”(bum)。他看上去颓废而不合时宜,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和大街上其他流浪汉不同,他并不吸烟或喝酒。相反,他读了很多书。事实上,因为没有什么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思考。

书本和维也纳的糟糕生活让希特勒很早就获得了几乎是他一生所需要的知识——他经常这样对自己说。之后他写道:

维也纳的生活是最艰苦的,却也是我一生最好的学校。我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可离开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默而坚毅的男人。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世界观已经形成,我脑海中的哲学已成体系。我不需要再学习,也不需要再作任何改蛮。

作为一个颓废而不合时宜的街头流浪汉,20岁到24岁的希特勒究竟学到了什么?那套让他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的世界观和哲学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至关重要。它们是解释20世纪30到40年代世界历史的关键。

首先,希特勒学会了对战争的崇尚,学会了征服。他曾总结说,最优秀的男人应该投身战争,征服外国人。他认为和平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坏事,它会摧毁人类,让人变得脆弱。

可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千百万年轻人怎么办?那些受伤、失明的人该如何度过他们的余生?这些希特勒并不在乎。他说过,人生就是这样——艰难而残酷。

P12-15

书评(媒体评论)

威廉·夏伊勒是一位故事高手……现代史中那些欧洲重量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他们的精准描述,堪比作者对自己的描述。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希特勒的兴亡(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威廉·夏伊勒
译者 张雅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07627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1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7156081
中图分类号 K835.167=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7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7-210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