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议的义务
内容
编辑推荐

《异议的义务》是叶竹盛老师的一本文集。本书收录了近三年来叶竹盛老师发表于报端的随笔杂文。书稿内容包括法律文化探析、社会热点话题的点评、法律图书的评论,以及与法律专家的对话。书稿文笔流畅,活泼轻松,内容丰富,适合大众和一般关心法律的读者来阅读。

内容推荐

叶竹盛的这本《异议的义务》虽然取名为《异议的义务》,但其内容并不仅仅与知识分子有关。该书凡八章,涉及面颇广。有关于具体法治的,有关于弱者权利保护的,有关于司法改革的,也有关于读书治学的。或针砭时弊,或简述法理,或抒发感慨。这些文章以精短的篇幅、活泼的文风、细致的笔触道出了作者的关怀和情趣,记述了一位青年学人的求知之路。这里不仅有对理论的追求,也有把理论用运于实践的探索,当然,更有对现实的批判。

目录

自序

一、法治不是终点

非法的法治

法治是第一生产力

总统与法院的“战争”

法官和律师

法治不是终点

法律的内在德性

法治不是万能的

如果都不道歉,还要法治干嘛?

法治为什么失败

法治的关键时刻

有一种年叫作“法年”

辛亥觉醒,谁的觉醒?——纪念辛亥百年

李国能:制度比个人重要

二、爱的边界

爱的边界

人狗情仇何时了——从高速救狗到微博杀狗

危险的偶像

不诚信的外部性

超越个案谈死刑

仪式的意义

走出索多玛困境

人有自愿受害的权利吗?

不孝的正当性

正义的起源

好记者能不能也是好人

医患的内在冲突

米兰·昆德拉为什么得不到诺奖?

保护儿童不仅是家事更是公事

保护青少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不能让孩子输在择校费上

无门的监狱

奶爸权利的成本应平衡分担

三、异议的义务

异议的义务

没有知识的知识分子

法律何必为难地震科学家

法律不能“误杀”地震专家

第三种立场

谣言与辟谣

假性道德

广告词中的转基因之争

转基因中的恐惧与自由

一单未罚不等于禁烟成空令

“举报”的法理学

灰霾是个什么问题

科学的反义词不是愚昧而是蛮横

知识利益需要重新分配

错位的呼吁

四、第二种流氓

第二种流氓

政府不能让好人承担坏人成本

无知之幕的时代

权力的冲突

法治的顶层设计要激活底层活力

输得起官司的政府才是法治政府

没有舆论监督就没有严格执法

反腐伴生的懒政如何防治

两种腐败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为什么拆迁容易拆违难?

我们都是祖国的外地人?

税收的正当性在于增进平等

新反贪总局揭幕反腐新常态?

黑社会的选举政治学

天价药是怎么造成的

让公开的阳光晒干药价的水分

城管是一种反专业化的制度

把人当什么人看?

依法治官,超越治官旧模式

政府对“丁云虾们”承担什么责任?

打车软件的“奇效”

面子与制度密室

五、失控的法庭

失控的法庭

懒法官问题

“赔钱减刑”不能赔掉司法权威

司法改革要改掉三种坏法官

“反常识”判决更要充分说理

假如念斌是真凶

程序正义之后怎么办?

怎样的法院才能吸引好法官

拿什么留住法官

应该由谁来惩戒法官?

怎样确定法官的工资?

公职人员该拿多少工资?

案子进法院之后怎么办?

“奇葩”诉讼是个严肃的法治问题

“去指标化”后如何防止法院懈怠

法院院长应该审什么样的案子?

“伟大的判决”是怎样炼成的

法庭上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为什么要支持法官高薪

“邹碧华现象”的启示

“清理门户”才能清除职业污名

最高院巡回法庭可以有更大作为

六、法律变革的两条道路

法律变革的两条道路

地方立法权扩张:谨防好事变坏事

可操作的立法,始于可操作的《立法法》

死刑“瘦身”是不平等的吗?

公职教师收礼也应以受贿论

转型经济可以考虑特赦民企家

让陪审制度成为司法钙片

用好宪法从“依宪治法”开始

自我革命式的医改不可行

诉讼法是维权指南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破解“民意僵局”

好的决策制度应更注重纠错能力

不怕围观的议会才是好议会

慎用限制权利的方式保护权利

七、香港社会的“裂痕”会激化吗?

“高薪腐败”折射出反腐实质

官员再就业管制应兼顾公益和个人权利

用多层次原则破解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僵局

为什么香港环评成了“工程杀手”?

经常缺席的议员是不是好议员?

挑战贫富差距,治理模式应跟上社会观念

我的一次维权

香港与内地需要相互适应

香港为什么没有“医闹”

香港“城管”为什么不打人?

香港大方派钱的底气源自严格预算

香港的大学为何有吸引力?

香港公务员加薪不是为了养廉

香港为什么是一座宽容的城市?

香港社会的“裂痕”会激化吗?

涨多少不是问题,怎么涨才是关键

证据是司法天平的底座

政府应维护言论的真实性和多元化

八、读书

“法治”的来龙去脉

秦晖:用底线构建公共话语的文明城邦

法治是谁的战场?

民主不是鲁莽的冒险

法治的谜底

一个无人客居的世界

朴门学:给想出走的人打开一扇绿色的门

民主:从口号到行动

大灾难的记忆

民主就是把人当人看

试读章节

总统与法院的“战争”

2013年底,埃及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罢免,取而代之的临时总统是最高宪法法院院长曼苏尔。穆尔西在短短一年执政时间里,多次与法院发生冲突,先是不顾最高宪法法院解散人民议会的判决,后来又指责法院里有“穆巴拉克残余”,2012年底又发布总统令,规定法院不能推翻总统,最终导致了法院罢工。穆尔西与法院之争,胜出的是获得军方支持的法院系统。

栽在法院手上的总统不止穆尔西一个。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的政坛滑铁卢之一就是解除了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乔杜里的职务。这一行动引发全国律协和反对党的全国抗议。穆沙拉夫“硬挺”了四个多月后,无奈宣布恢复乔杜里的职务。自此之后,穆沙拉夫元气大伤,一年多后便黯然辞去了总统职位。

在分权体制下,法院一向被认为是“最不危险的部门”,个中原因,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耶给出了很浅白的解释:法院“手上既没有钱袋子,也没有枪杆子,也不会滥用司法审查权”,这样的法院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机会对总统构成威胁。

然而,发生在埃及和巴基斯坦的事情表明,法院虽然没有军队强力,也远比议会低调,但至少也是“带刺的玫瑰”,轻易碰不得。总统与法院之间的“战争”不止发生在当代的转型国家,在美国历史上也上演过很长一段时期,尤其是在建国初期。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离任前,在全国范围内突击任命了一大批联邦党人为法官,还任命了他的国务卿马歇尔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试图制衡接任的共和党总统杰弗逊。

在杰弗逊任上,美国前副总统伯尔密谋武装叛乱,将西部一些州独立出去。该案在杰弗逊看来,铁证如山,不容否认,而马歇尔竟然以证据不足判联邦政府败诉,并且调侃了政府在收集证据上的无能。在其他一些案件上,联邦党人法官的判决也常常拂逆杰弗逊。杰弗逊愤怒地说:“联邦司法机关是一伙专挖我们联邦大厦墙角的地道兵,相当狡猾……那个狡猾的首席大法官,精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操纵法律,而其他要么懒惰要么懦弱的法官也默许了他。”

面对法院的处处作梗,一位共和党员写信给杰弗逊。其提议说:“除了使当前的司法机构停止运转,推倒重建,别无他法可以让这个糟糕的系统走上正轨。”这个提议在当时得到了众议长的赞同。后者在杰弗逊的支持下,在议会发起了对最高法院一位较极端的联邦党人法官的弹劾,并计划以此为开端,逐步清除司法系统中的联邦党人。然而,众议长发起的八份弹劾文件都未获通过,共和党议员中也有相当部分投了反对票。

如果今天有哪个美国总统敢贸然像杰弗逊一样评价大法官,或者发起弹劾大法官,轻则民望下挫,重则反受弹劾。杰弗逊毕竟不同,他和华盛顿、亚当斯并称“独立三杰”,享有巨大威望。即便如此,他对法院也就止于弹劾和谴责,而在弹劾失败后,就再未有类似动作,只是提醒他的政府和党员,对最高法院要“擦亮眼睛,时刻保持警惕”。

弹劾案发生后,马歇尔和其他联邦党人法官也进行了反思,在司法活动中自觉收敛了党派立场,渐渐向中间派靠拢,成为宪法守护神,而不委身党派利益,最终成就了美国司法机关这一“百年老店”,成为美国政治的稳定器,长期雄踞最受民众欢迎部门之首。

美国总统和法院的冲突长期存在,却始终没有爆发过。杰弗逊和马歇尔这一对冤家已然给后来者树立了典范,一方是居功至伟的总统,却隐忍不敢逾越法官独立的禁区;另一方身为资深反对党,仍奉守宪法精神,发扬司法审慎,不滥用司法权威。或许他们深知,如果不能实现长期共存,总统和法院之间的“战争”将没有胜者。

P7-8

序言

竹盛把自己近年来写的短文收为一集,取名《异议的义务》,嘱我作序。我与他有师徒之谊,为他的书作序,自在情理之中。竹盛的研究近年来集中在平等问题、立法理论、转型法治理论和中国的基层司法等方面,已经成绩斐然。这本小册子即是例证。

本书虽然取名为《异议的义务》,但其内容并不仅仅与知识分子有关。该书凡八章,涉及面颇广。有关于具体法治的,有关于弱者权利保护的,有关于司法改革的,也有关于读书治学的。或针砭时弊,或简述法理,或抒发感慨。这些文章以精短的篇幅、活泼的文风、细致的笔触道出了作者的关怀和情趣,记述了一位青年学人的求知之路。这里不仅有对理论的追求,也有把理论用运于实践的探索,当然,更有对现实的批判。

这些短文在它们最初问世时已经各自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收为一集,不光便于读者集中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一次系统反思。其中的一些主题和观念很可能还会在作者以后的著述中再次出现,得到进一步阐发。因此,这本书的出版无论对读者还是对作者都是一件好事。

於兴中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王氏讲席教授

2015年10月26日

伊萨卡

书评(媒体评论)

叶竹盛的法治文章,最大的优点是既立场客观务实,又角度新颖,发前人之所未发,看完之后总是有需要掩卷沉思的感觉。他的文笔清新,看他写的东西,总能带来一种阅读的愉悦感。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江雨教授

转型中国进入价值观多元、利益分化的时代,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显而易见,深入分析诸多问题,提出真知灼见,是找到应对之道的前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社会剩余的是信息,稀缺白勺是见识。叶竹盛是年轻的80后学人,多年的高级记者生涯使其不仅仅磨练出老辣文笔,也彰显了其直面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及使命感。这本文集是作者对若干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深邃洞见,为读者思考中国当下问题及未来走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许身健教授

用最前沿的法治思想关照最现实的中国问题,将最高端的法学理论化为最通俗的大众话语,上通“天气”,下接地气,法治评论第一人,当属叶竹盛!多年以来,他的法治评论,凡能接触到的我绝不会放过。

——《民主与法制》采访部,李蒙副主任

法治人正面坚守法治,但《异议的义务》作者叶竹盛先生时常绕到侧面甚至背面,把他观察到的状况告诉其他观察者,告诉那些直接构筑法治大厦的人们。他同样当之无愧地属于法治守护人。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蒋惠岭法官

对刑辨律师来说,法治的精神就是异议。叶竹盛的系列文章虽文笔沉着,但观点尖锐,论理论世,是非分明。这些年来,一批律师在法庭上为法治死磕,《异议的义务》是以笔为矛,在舆论上为法治死磕。

——著名刑辨律师,杨学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议的义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竹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63582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523969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