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那些九千岁(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朝太监秘史1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
编辑推荐

胡丹所著的《大明那些九千岁(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朝太监秘史1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是让您放不下的第一本正史读物!要了解明朝大太监,只看这一本就够了!

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系认可的十分可读相当可靠的明史读物!

跟着北大史学博士走进朱家大院,大明百名大太监一把抓! 为啥是太监率领了刺杀建文帝突击队?

为啥“天使”公公们频频降临朝鲜?

为啥东厂初建时只有一位大太监?

为啥说张太后差点儿杀了王振?

《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 它们可都没告诉你!

内容推荐

胡丹所著的《大明那些九千岁(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朝太监秘史1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考证揭秘明代太监的隐秘故事。明代不为人所知、所熟悉的太监非常之多,他们的出身、生活、对政治的参与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写出一部明代太监的全史。但本书不是一部研究制度的书,而是以小说的笔法串起一位位大太监的传纪故事。在章节上,不会按照一人一传一章的方式来安排,而是按“历史事件中的太监”来写他们的故事,会有一些主要的太监“牵头”,而引出更多的太监。

目录

第一卷 谁是明代第一个“大太监”

 第一章 特务头子是宦官

 第二章 惑主的奴仆

 第三章 “清宫”突击队

 第四章 宦官的选择

 第五章 太监使团

 第六章 “采花”天使

 第七章 挑拨惨杀

 第八章 乘隙投石

 第九章 身败名裂

第二卷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第一章 相面大师眼中的燕府群阉

 第二章 三位“下西洋”的云南同乡

 第三章 西行,北进!

 第四章 林中之鹰:初设东厂

 第五章 厂卫并行

 第六章 营建新都:宦官建筑师

第三卷 仁宣盛世,太监去哪儿

 第一章 宦官弑了仁宗皇帝?

 第二章 激变一方

 第三章 少爷必待家奴扶

 第四章 宣宗打“阉虎”

 第五章 自宫潮起

第四卷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第一章 初露峥嵘

 第二章 王振其人

 第三章 司礼监的机遇

 第四章 “三杨”的失败

 第五章 王振事迹辩证

 第六章 王振之死及身后事

试读章节

但燕王朱棣并不甘心束手就擒,而是假借“祖制”,打出“靖难”的旗号,在险恶的环境下,顽强地为生存而战。燕王领导的“靖难军”(或称燕军、北军)像哪吒一样,越长越大,生出三头六臂,硬是把紧紧缠裹住他的蝉蛹捅出几个大窟窿。

建文元年到二年(1399年-1400年),朝廷官军(或称南军)在真定、白沟河等地(均在今河北北部一带)接连惨败,损失了数十万人马,辎重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廷毕竟拥有万里的版图,人口众多,物力充沛,在经历了最初的败绩后,渐渐从颓势中复苏。建文二年末,盛庸在山东东昌重创来犯的燕军,斩其大将张玉,燕军败回北平。

这是用兵两年来,朝廷难得的一次完胜。为此,建文帝朱允坟在建文三年正月祭享太庙时,特将东昌之捷焚黄告于祖先(称“告庙”)。太庙是帝室的宗祠,里头供奉着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神主,不知这位大明的开国之君在获悉朝廷讨逆大胜的消息后做何感想,是该为孙皇帝朱允坟快慰呢,还是替四皇子燕王朱棣担忧?

朝廷借东昌大捷,振作士气,试图重新凝聚对北平的铁壁合围。七月间,平燕副将军平安由真定(今河北正定)进攻北平,这是自建文二年夏曹国公李景隆白沟河大败后,官军首次如此近地接近燕军老巢北平。

北平城里,焦躁不安的情绪随着大批难民与败兵的拥进而蔓延,许多人对燕王能否继续扛住朝廷的打击开始持悲观的态度。这两年,仗打得实在太苦,虽然燕军铁骑纵横华北,看起来锐不可当,但也只能像北虏流寇一样四处劫掠,所占城池,往往是今日占领,明日即丢失,始终无法稳定一条巩固的战线,更别说扩大了。便宜没占到多少,还损折了张玉、谭渊等数位重要将领。

燕军方面在保持兵力上还不成问题,大量失业的流民可以随时补充所缺兵员,但其饷道时刻面临着官军的威胁,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北平城内,各种流言随着高涨的物价、迅速扩大的粮荒而加速传播,简直到了一日三惊的地步。

军中已发生好几起小规模的哗变。燕王朱棣最为担心的,就是内部出现反抗他的分裂势力。为此朱棣密令亲信内侍刘通,暗中组织一支秘密的“侦缉队”,专门刺察市井坊巷及文武将吏的各种情报,直接向他汇报。这支小型的特别侦缉队,即是后来东厂的前身。

明代第一位宦官特务头子刘通,其实早已出了茅庐。据其墓志所载,早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时,刘通即奉燕王令旨,在开平、大宁等处修筑城堡,那时他年仅十六岁。

刘通不是汉人,而是女真人,父名阿哈,世居东北,为“三万户大族”。他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概是明军在经略辽东时,将还是儿童的刘通兄弟(弟名刘顺)俘虏,阉为内臣,令其侍奉燕王于北平府邸。

刘通保存了骑射民族的彪悍性格,他的墓志称其“性刚毅,及长,勇略过人”。这从刘通参加靖难之役,及多次从驾北征、屡建战功上,可以得到证明。但他最重要的品质,还是“忠谨”,即对上忠诚,为人谨慎,不好虚饰夸诈,很令主子放心,所以燕王才“委以腹心,俾察外情”,成为燕王府“军统局”的特务头子。

其实,使用宦官来刺探外情,在洪武时代已有先例。

朱元璋除了从到外地出差的宦官那里了解地方事务及舆情,还差遣宦官到地方与军中,充当自己的耳目,搜集各种情报,并对官民进行监视。(P2-P3)

序言

前言

本书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三部。第一部《大明王朝家里事儿》,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分别写明宫的父子兄弟与后妃皇亲,我戏称之为明代宫廷史的“男版”与“女版”,而这一部写的是大明王朝的家奴宦官,下面该称什么呢?我说不出。

这是一个玩笑。想来看官都能理解,因为一说起阉宦,大家都有类似的反应。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是明代宦官制度,很快名声在外,后来我碰到的学界同人,多盈盈捧手,客叙而笑:“胡兄是做宦官的,久仰久仰。”在当代学科体制下,研究历史,多攻一段,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我在研究生阶段专攻明史和制度史,习称“做明史”“做制度史”,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宦官制度,自然是“做宦官”了。人家“久仰”,本是好事,可为何含诡谲之笑呢?我不便深想,唯支吾应之。

如今做了一篇大题目,欲揭秘明宫之事,写了主子(帝后),再写家奴(宦官),亦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样,在完成博士论文数年之后,竟然又一次“做起了宦官”。大家笑宦官,乃至连累“做宦官的”,可见人们对宦官自有一种特定的情愫,准确说,是鄙夷之情。宦官出场,就是丑角儿,鼻眼间那白扑扑一团还未挤出,戏园里已忍不住满场喷笑。这也难怪,阉人是畸形之人,宦官是畸形的群体,他们高高在上,离每个朝代的核心最近,许多时候权势煊赫,可是呢,猛一抖,裆下却少一物,大大败兴!前清某太监说,做太监的,都是苦人,正得其情!财富可以散而复聚,那话儿却失不可再生。偏偏那东西不像胳膊腿,残疾了,只需发奋,总还有一种志气令人尊敬;那东西丢了,雄不为雄,雌不为雌,老生掉了胡须,还露出一股阴阳怪气之态,岂不令人耻笑?

对此,司马迁有切身之痛。他因谏议触帝之怒而“下蚕室”(指阉割之刑)。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这种笑,在司马迁看来,一点也不比杀头轻.他称之为“戮笑”“极刑”,不单辱身,并且上污先人之墓,就是百世之后,也无法清洗屈辱。

可这样一个可笑之物,却自商周以来便存在于天朝的后宫。甚至于达官贵人之家,一直存续到清亡、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之后,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笑他、骂他、杀他,也趋奉他。宦官为祸,是历代最主要的统治教训之一,却几乎从未有人呼吁取消宦官制度,反倒认为宦官的存在合乎天理(如紫微垣帝座之旁即有宦者三星),只是应小心防范他,令其在宫苑之内供“洒扫、传令”即可,而不可使其参大政、统军马。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他驾驭宦官的自信心所在。

可事实如何呢?有明一代的“宦祸”和庞大的宦官组织,正是在洪武朝奠定了基础。洪武之后,规模已成,已无法将宦官从明代政治中剥离,故建文帝任使宦官,永乐帝放手使用宦官,到宣宗更将宦官干预外政的职掌制度化,并嵌入到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之中。学界一般认为,明代中枢政治是司礼监与内阁内外夹辅的“双轨制”。在地方上呢?我曾著有一文《“三堂体制”的构建与解体——以镇守内官为中心》(刊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2辑,2009年),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自宣德以来,在地方(包括北方九个边镇、内地的省,以及一些特区)形成了以镇守内官、镇守武臣与巡抚都御史为三角的统治核心(明代称“三堂”)。这套体制改变了明初的“三司制”,成为明晚期的“督抚制”形成之前的过渡环节,存在了约一百年,是明代中前期相当典型的地方管理体制。即使在嘉靖中年裁撤镇守内官后,一些特区(如南京、兴都、天寿山、武当山等)仍保留了这套体制。明代宦官不单服役于宫廷,还广泛地预军、预政,参与国家财政(府库、税收)管理以及大型营造工程。可见,明代的宦官问题,不是干权擅政,而是“二十四衙门”及众多的宦官差使,本身就拥有合法的政治权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宦官研究成果颇丰,可以算得上一个热点。然而这些成果有许多不足,比如多着眼于批判宦官擅权干政,而对宦官制度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举一个例子,明代宦官人数有多少?康熙帝根据清宫留用的前明老宦之言,说明末宦官人数多达十万。这个数据被不少论者采信。其实,明代官方国史“实录”对宦官人数是有记录的,因为按照明宫制度,每年两季要为两京宦官置备冬衣铺盖,需要统计人数,这个材料便明明白白记在实录里,只是没人发现它。那么明宫太监有多少人呢?其实一直比较稳定,不过一两万人。康熙那个数据太不靠谱了!在明代宦官研究中,类似的错误、想当然和人云亦云是普遍现象。有鉴于此,我确定以宦官制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几年来,就明代的司礼监、都知监、东厂,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为了准备博士论文的写作,我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稽考了180多万字的《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已由南京凤凰出版社出版),将明实录q-的宦官史料全部辑出,收录与宦官有关碑刻约千通,其中仅宦官及其家族成员墓志就达199方。正是在大量新材料的基础上,我完成了4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下宦官“做”大啦!

您手里这部《大明那些九千岁》,正基于我对宦官研究的丰厚成果。

需要提醒各位看官,这部书意在“揭秘”,不是历史研究,所谓太监秘史,并非学术论著,而是一部试图让大多数人能看懂、喜欢看的通俗历史读物。

看过《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和《大明后宫有战事》的朋友们。将会发现,这本书在笔法上与前两部有了一些变化,除了“史料坚实”这个一贯的特点,我尽量减少了烦琐考证,而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合理想象的内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文学比历史更可信。这个说法,放在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写作中,是很有道理的。作者通过对历史大背景的整体把握,对一些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做合理的想象和还原,不仅不会损害历史的真实性,还能弥补史料碎片化和单薄的缺憾,使历史更为饱满,有助于读者形成立体直观的感受。

此书在天涯论坛发布过一部分,最初的名字叫“明宫100太监秘史”,我是预备写100个“大太监”的。或许有看官吃惊,明代真有那么多大太监可写?那是当然的。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程里,宦官与之偕行,大量宦官参与到各方面的政事之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重要影响。明朝的太监故事,绝非我们熟知的郑和、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几个人可以涵盖的。

我在每一卷的开头,都会列出本卷将写到的大太监的名姓(一笔带过或寥寥几笔者均不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一数,到底我写了多少位有名的大太监。

由于我要写整整一个朝代的大太监,而且这些大太监与皇帝、大臣以及各朝政局密切相关,内容非常丰富,一本书的容量显然不够,故此,作为“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三部,这系列亦分为三部。分别写明代前期(开国至正统)、中期(景泰到正德)和晚期(景泰到明亡)的大太监。您手里的是第一部,另外两部还未开始写作。如果您想在后两部里看到哪些宦官的故事,或者想知道些什么,请及时告诉我,我会尽量考虑增补写入。我想,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互动吧。

胡丹

书评(媒体评论)

《大明那些九千岁》这部书建立在作者坚实的史学功底之上,相信一定会嘉惠于喜欢明史的读者们。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商传胡丹博士对明代宦官的研究,深化了明代政治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前主任、研究员 万明学术成果向大众读物的转化,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应当承担的工作。《大明那些九千岁》,有新材料、新观点,可读性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高寿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那些九千岁(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朝太监秘史1大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308649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5274680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