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事如烟识乡愁(渐行渐远的盐邑风物)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天仁著的《旧事如烟识乡愁(渐行渐远的盐邑风物)》最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中叶鼎革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短短30年间所记录的内容。人民公社化,集体生产,新旧时代烙印的民俗,深刻影响着两代人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这些时代印记鲜明的民俗也慢慢湮没而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不过是短暂一瞬,记录那一瞬间的生产生活习俗,留住那些乡土记忆,是本书组稿时的着力点之一。值得说明的是,老林的叙述充满方言特点,我们在编辑时有意保留了大部分,比如劳作、劳动为“生活”,方凳为“角排凳”,坐月子的产妇为“舍母娘”,结婚为“好日”等,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是阅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否则难免予人文辞不达之感。本书插图作者更是一位耄耋老人,年轻时练过简笔绘画,空闲时以素描养心怡情,这次我们也把他请上舞台,素朴亮相,让读者诸君一睹其颇接地气的铅笔画作品。

内容推荐

林天仁著的《旧事如烟识乡愁(渐行渐远的盐邑风物)》是一本关于乡愁的书,承载着已经逝去或正在消逝的海盐乡村生活的记忆。全书共收怀旧文章170余篇,记录了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海盐乡村的风物民情。随文插黑白素描画84幅。作者是土生土长的海盐人。在书中,他对种种往事,或笔墨含情,或简约描摹,乡土、乡音,青砖黛瓦、阡陌桑田,过年旧俗、“双抢”农忙,迎亲的花轿、赶集的摆渡船,都沉淀着悠远的乡愁。

目录

第一辑

 集体

大寨式评分/定额计酬/分米分柴/分肉分鱼/集体畜牧场/

放牛/打瓦坯/拷桑条皮/编草鞋

 双抢

居民援“双抢”/师生援“三秋”/理发师傅帮“双抢”/

“双抢”快报

 犁田

水牛耕田/绳索牵犁/双轮双铧犁/电耕犁

 除害

麦田捉黏虫/捉蝗虫/点灯诱蛾/苗田提卵块/掘稻薜头/

土农药

第二辑

 稻作

浸种催芽/秧田育苗/秧毛灰/耘苗/干部试验田/人力插

秧机

 收谷

脱粒/牵砻/打米/轧米

 看蚕

集体养蚕/蚕宝宝上山/山棚加温/缫土丝/剥丝绵/鞭

箪头/捻棉线

 积肥

堆肥三种/沤肥/罱河泥/红花草/厩肥

第三辑

 炊烟

烧米饭/打年糕/鲈鲒鱼炖蛋/酿制甜白酒/夏季晒酱/

腌苔心菜/盐齑菜/洋芋艿/臭豆腐干/集体大食堂/

吃早茶/吃早烧/落雨天做客

 灶台

厨房/碗橱/小行灶/小作灶/花篮灶/茶水灶/老虎灶/

小炉灶/柴灶饭/柴火/扒泥煤/沼气池/做煤球/水缸和

水桶

 饥饿

挨饿/食粥/荒年粥/啃树皮/吃喜酒

 棉布

摘棉花/擀棉条/纺棉纱/付纱浆纱/经土布/织棉布/

染土布/裁与缝/流行/青年装

第四辑

 票证

票证年代/粮票/布票/肉票/豆腐票/香烟票/化肥票/

油票

 盖房

稻草房/简易房/翻建平房/盖楼房/帮工

 出行

步行赶集/歹徒抢航快船/轮船与火车/摆渡船

 灯盏

油盏灯/煤油灯/料泡灯/美孚灯/汽油灯

第五辑

 过年

节前修树砍柴/腊月廿三掸檐尘/廿四送灶神/办年货/

杀过年猪/请年土地/口乞年酒/大年夜守岁/爬门/初一

逛街/正月半烧田财

 嫁娶

相亲/对亲拿篮头/嫁妆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新婚礼/

花轿娶亲/待佛过好日/传统婚礼/“文化大革命”婚礼/

舅佬望朝/回门/同学的罗曼史

 生产

家中分娩/担汤篮/生孩子拿工分/做满月/鸭舌开荤/

产妇惨剧

 丧哀

报丧吃蛋酒头/守灵/出殡/哭灵堂做晨早夜/做二转送

丧神鬼/叫性/关魂

第六辑

 节俗

元宵观灯/放风筝/过端午/熏霉烟煨蛋/立夏烧野饭/

七月半吃馄饨/芽蚕豆烧南瓜/重阳打灶头

 乡风

五彩缤纷彩牌楼/沈荡十月朝庙会/天宁寺烧香/插杨柳/

捉逆水鲫鱼/冬至吃夜壶肚子

 商贩

货郎担/换糖担/馄饨担/酒酿担/敲梆船/洋货摊/

梨膏糖/补镬子/钉碗盏/牛贩子

 闻说

剿匪夺粮/干部遇险/霍乱夺命/家有桃园/耕牛中毒/

关牛棚第一次征粮/参加文宣队/“四类分子”游村/

“畏罪自杀”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寨式评分

我清楚地记得,在1967年7月8日,我与阿松俩参加了沈荡公社举办的“大寨式评工记分”培训班,新星大队一队赵金观和新隆大队二队赵仁观两人在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大寨式评分”的经验。会后,沈荡公社取消了定额记酬的分配制度,提倡“政治第一,生产第二”的劳动记酬办法。农村每个劳动力都有一个底分,每个底分都是提前评定好的,譬如男全劳动力每天干一天农活底分是10分,妇女全劳动力每天底分是8分;半劳动力的有9分、8分、7分,小孩有5分、3分的。规定13岁以上可以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劳动一天所得工分要在当天傍晚小队会上“自报公议”进行评议,由社员集体讨论确定。既然讲政治思想第一,在出工的时间上很少有迟到早退现象,但是,出工而不出力的现象始终存在。而且凡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要集中到一起进行评工记分。

我们生产队评工分会场就放在茂观家三间房子前的厢房里。厢房有两间,一间是灶间,一间是茂观一家的饭间,饭问和灶间相通,可做临时会场。有时下着雨也要集中评分。这一天,大荣嫂到场上时,不少社员披着塑料布、穿着“蒲鞋”(一种用芦花打成的鞋)已经到了,有的白带板凳,有的带来“小囡头”,也有空手来的,在墙外屋檐下找块砖头搬到屋里,靠墙坐下来,慢慢地剔着沾在套鞋上的泥。整个屋子总是挤得满满的,会场的气氛开始显得有点凝重、阴沉,不像平时开个什么会的那般喧闹与散漫。男人抽着香烟,烟雾腾腾的,不抽烟的男人多半闭目养神;女人不带孩子的,捻着棉线,有的妇女还带着鞋底,在切鞋子底,有的结毛线衫。一半以上是站着的。人人似乎都低着头,算着自己的账。

队长通知时是说一家来一个当家的,而来的往往是携家带口一大家子,灶口里,甚至茂观儿子的房间里都挤满了人。农民把工分看成命根子,说它是一家赖以生存的活命工分也不过分,他们平时对所干活是多少分特别在意,斤斤计较。对此,下乡的知识青年是不能理解的。知青只管出工,不问记分,主要是工分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论超不超支,知青的口粮都是照称的,烧饭的柴火也是照包的,无怪乎农民称知识青年为青年“五保”户呢!会场的沉闷气氛因为大荣嫂的到来终于被打破了。

大荣嫂是蚕桑队长的老婆,她为人热情、大方,做事风风火火、大大咧咧,30多岁的人仍风韵犹存。今天更是把头发拾掇得油光滑亮,梳个游泳头,穿双半筒胶靴,半新的士林蓝对襟衬衫裹着丰腴的身段,肉滚滚、肥胯胯的。人刚进屋,你召我唤地要她坐过去,大伙都想跟她靠靠近。

“哎哟喂!大荣嫂你来做啥呢?男人不在家,不正好会会人?”人未坐定,比她大一辈的余观婶子就开起了玩笑。

“嚼你个舌头!”大荣嫂把吃着的瓜子,递过去分给她一点,“喏,把你香香嘴。”“我也香香嘴!”超婚龄的未婚男会计大良跑过来讨了一把。“我也要香香”“我也要……”结过婚的,没结过婚的,都跑过来要瓜子,没一会就把大荣嫂围在一处。有的索性在她口袋里掏,有的干脆把手伸到她的胸前,有抱头的,有摁身的,也有的趁机把嘴凑了上去……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的荣华更是欢得跳前跳后,咧着一口黄黑蛀牙,“嘿嘿”地乐得手舞足蹈。大荣嫂尖叫着一手捂口袋,一手护胸前,葵花子撒了一地。一时,喊的、叫的、笑的、闹的,搅成一团。老队长绰号“猫头鹛”看不过去,发了话:“吵点啥!勿要吵!开会了。”大家这才渐渐静下来。

老队长请会计大良先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第119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林副主席还教导我们说:‘政治工作第一。”’带着学生腔的会计一念毛主席语录就意味着会议开始了。“我们搞农业生产是一项经济工作,但经济工作必须突出政治。今天评工分还是那个标准,劳动能力占五成,劳动态度占两成,政治状况占三成。下面请大家自报公议……”

老队长又说:“今天为啥落雨也要通知大家来评分呢?因为前些天我开了3天会,已经3天没评了。先请大家自家报,报出来大家好评。来,谁开个头?”

还是大荣嫂第一个自报:“我报8分。”队长问大家:“怎么样?”沉默一会,有人说“同意”,当记工员的我就记下了。又有几个妇女报了,大家都同意。可是轮到最后一个永林叔,他报上10分,本来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冷静下来。有人说:“我同意。”老队长问大家:“大寨式评分是讲政治的,永林叔他年纪有点大不用说,他的‘帽子’还没有摘下呢。”这时,下面有人在窃窃私语,这几天的牛生活都是永林叔做的,一天耖平了好几亩田,说实话,生活肯定是好的,要讲政治的话……队长见大家不作声,便又发表意见说:“现在是大寨式评分,办法是大家同意的。永林叔生活能干不假,耖田技术很高是真,可是政治不过关怪谁呢?我评他9.5分。”大家还是不作声,队长又说:“记工员记下好了。”此时的永林叔也不答话,心里总归不开心,只在一旁“吧嗒吧嗒”抽着烟。另一名记工员阿松看了看大家后,低头记下了。

P2-4

序言

每一个人的乡愁

1270年前某个薄暮时分,唐朝才子崔颢登上黄鹤楼,江水浩渺,他看到的不是波澜壮美的胜景,而是盘踞胸中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绪,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至今脍炙人口。

在就地城镇化进行时的海盐大地上,驻足水泥浇筑的坦荡村道,眺望桑树、竹园不断减少的乡野,眼见散居的村子不断集聚进新农村规划点,念想暮晚时分,轻风里的袅袅炊烟和炊烟下的鸡鸣犬吠,眼睛里噙含的,也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感表达。自古中国人重土轻迁,那是一种回家的冲动,暗合着德国诗人若瓦利斯所说的:“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

这是一本关于乡愁的书,承载着20世纪50年代至世纪末几十年间,已经逝去或正在消逝的海盐乡村生活的记忆。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指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文件点题乡愁,和今天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

有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1年的51.27%,30年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刍,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追问,是这种反思追问的形式表达。学者邹广文先生在他的《乡愁的文化表达》中说:“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城镇化步履匆促,我们未曾离开家乡,家乡却在我们眼皮底下渐渐变成远去的故乡,有家无乡的浮离感,每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有铭心的体会。在这本书中,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是乡愁,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是乡愁,过年旧俗、“双抢”农忙、迎亲的花轿、赶集的摆渡船,都沉淀着悠远的乡愁。唯有它,能约略抚慰我们驿动的心。

编撰社科丛书,通过课题项目发掘乡土人才,为地方人文社科普及、宣介做添砖加瓦工作,本书也作出了努力和尝试。本书作者林天仁是土生土长的海盐县沈荡镇人,当过回乡知青、民办教师,也做过水利技师、城建工程师,作为笔下乡村生活的亲历者,他对其间所经历的种种往事,或笔墨深情,或简约描摹,对今天年轻的读者来说,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甚至对有的事情会产生荒诞感。编这本书,就是要留住那些曾经的记忆,告诉年轻一代,这块土地有过的尘烟往事,同时,给同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份岁月的咀嚼。

这本书稿尤让我关注的,是20世纪中叶鼎革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短短30年间所记录的内容。人民公社化,集体生产,新旧时代烙印的民俗,深刻影响着两代人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这些时代印记鲜明的民俗也慢慢湮没而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不过是短暂一瞬,记录那一瞬间的生产生活习俗,留住那些乡土记忆,是本书组稿时的着力点之一。值得说明的是,老林的叙述充满方言特点,我们在编辑时有意保留了大部分,比如劳作、劳动为“生活”,方凳为“角排凳”,坐月子的产妇为“舍母娘”,结婚为“好日”等,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是阅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否则难免予人文辞不达之感。本书插图作者更是一位耄耋老人,年轻时练过简笔绘画,空闲时以素描养心怡情,这次我们也把他请上舞台,素朴亮相,让读者诸君一睹其颇接地气的铅笔画作品。

浙江云广印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内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印刷包装企业,也是海盐县文化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企业主陆云彪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盐六里人氏,家住山海湖边,生性喜文爱艺,乡土情怀十足,每天清晨到南北湖登山健身,顺带用快门记录山水美景。20年创业实践,积累了成熟和底气,继云广印业之后,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又开始描绘新的图景。或许若干年后,近2000亩的云广农场以观光农业和文化产业面貌向世人呈示时,能在另一个维度为人们留住乡愁。此次云广公司参与海盐社科丛书项目,机缘凑巧,正好一抒胸臆。

借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作为结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周全良

2015年8月25日

后记

旧事与新事是相对而言的。

《旧事如烟识乡愁——渐行渐远的盐邑风物》,书里指的旧事,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旷一1978年间。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历时30年,虽然这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我来说,正好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在美丽的江南水乡,留下了我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我回乡知青最有活力的时光,也留下了我前半生留居乡村的足迹,当然,其中也有许多青涩酸痛的回忆。

童年时代,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平安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少年时代,则适逢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剿匪反霸、互助组、合作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青年时代,我经历了吃饭不用钱、饿荒年代、“四清”、“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等轰轰烈烈的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见证了那些年里,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节庆、民风民俗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如今,我步入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阶段。有人说,人老容易怀旧,这句话同样在我身上印证了。大概在五年前,从事文化工作的儿子和从事新闻工作的女儿相继对我说:“爸,如今中国发展实在太快了,像你们这一代人,是新旧时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动笔写点回忆录很有意义。”于是,我想起了我的那些年,农村没有书,没有报,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不仅国家大事很难了解,即使县里乡里的事,也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农民最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以及“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美好生活。

那些年,农村最好的家用电器要数半导体收音机,但只有几家拥有,普通人家连钟也没有,更不要说属于奢侈品的手表了。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脑动手做,翻洋片、滚铁环、打弹珠等,已经是很有意思的高级玩具了。

至于吃,一干二稀,一家四口一月半斤油,一年四季,夏秋吃咸菜,冬春吃盐齑菜,基本上没有肉可吃。如果要吃肉,能干的人就到广阔的田野里寻找,捉黄鳝、田鸡(青蛙)和泥鳅。当时连青蛙都不放过,并非农民们不知道青蛙有益于庄稼,而是在公德面前,饥肠辘辘的肠胃往往会占了上风。

至于住,本地人绝大多数住简易平房。“晴天保不漏,落雨张钵头”就是当时普通人家的真实写照。客帮人住的是打泥墙稻草房,有人说得好,“雕空橡子线香瓦,冬暖夏凉好人家”,调侃中满是乐观精神。

至于穿,买洋布要布票,有了布票呒钞票,只有靠妇女摇纱织土布,自裁自剪做衣服,穿着劳动常磨破,破了补,补了再破。在这样的循环里,孩子们长大了,父母们年迈了。

至于行,农村都是泥路,下雨泥泞成浆糊,晴天布鞋和球鞋,雨天胶鞋和草鞋。出行旱路靠步行,远门则摇船走水路。

儿子与女儿的希望,代表了下一代人的希望。我便抽出空余时间,开始爬起了格子,敲打起了键盘。无独有偶,2013年春,海盐县社科联朱逸平先生对我说:“老林,你有没有兴趣写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里的事?”我说:“我正在写改革开放前30年海盐农村里的实事、趣事、佚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近两年时间过去了,终于写成小文章近180篇。书中的插图根据要求,采用黑白素描画,由原于城镇医药商店退休老前辈赵留金先生绘就。赵留金先生虽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擞,如数完成了书中的近百幅插图,特此感谢!

《旧事如烟识乡愁》终于付梓出版了,我感到十分欣慰。这里要感谢县社科联主席周全良,感谢他对本书题材的关注和在写作过程中予以的支持,感谢米丁先生在篇目编排、章节分类、内容增删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还要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默默地支持和关心。

作者

2015年9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事如烟识乡愁(渐行渐远的盐邑风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天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71539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602361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