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蜂鸟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到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他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歌、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中短篇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夜色朦胧》《马来狂人》《火烧火燎的秘密》《里昂的婚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传记《三大师》《同魔的搏斗》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非常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入了茨威格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两篇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二十四小时》。

内容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介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二十四小时》这两篇小说以不同的方式展现意识流小说的特点,重在心理分析。C夫人的叙述和陌生女人的长信都是自我宣泄、披露心灵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作家为数不少,但是驾驭这种手法达到茨威格这样炉火纯青水平的尚不多见。茨威格在这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里,放进了叙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互动,心灵的交汇,尤其是聆听者的只能感受而并未显露的关注、同情和震撼,造成叙述者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聆听者则是在讶异惊愕之中作出会心的反应。这种叙述不再是心理医生的冷静客观的病理报告,而是活生生的心灵的呼号。正因为如此,它才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两篇小说均具有典型的茨威格的叙事风格,充溢着这位作家特有的诗意,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为作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感,也给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

目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二十四小时》

试读章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著名小说家R到山里去进行了一次为时三天的郊游之后,这天清晨返回维也纳,在火车站买了一份报纸。他看了一眼日期,突然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四十一岁了,”这个念头很快地在他脑子里一闪,他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他随意翻阅了一下沙沙作响的报纸篇页,便乘坐小轿车回到他的寓所。仆人告诉他,在他离家期间有两位客人来访,有几个人打来电话,然后用一个托盘把收集起来的邮件交给他。他懒洋洋地看了一眼,有几封信的寄信人引起他的兴趣,他就拆开信封看看;有一封信字迹陌生,摸上去挺厚,他就先把它搁在一边。这时仆人端上茶来,他就舒舒服服地往靠背椅上一靠,再一次信手翻阅一下报纸和几份印刷品;然后点上一支雪茄,这才伸手把那封搁在一边的信拿过来。

这封信大约有二三十页,是个陌生女人的笔迹,写得非常潦草,与其说是一封信,毋宁说是一份手稿。他不由自主地再一次去摸摸信封,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附件没取出来,可是信封是空的。无论信封还是信纸都没写上寄信人的地址,甚至连个签名也没有。他心想:“真怪,”又把信拿到手里来看。“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顶头,算是称呼,算是标题。他不胜惊讶地停了下来;这是指的他呢,还是指的一个想象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他开始往下念: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当时流感袭击着他,他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我把冷毛巾放在他发烫的额头上,成天成夜地把他那双不时抽动的小手握在我的手里。到第三天晚上我自己垮了。我的眼睛再也支持不住,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眼皮就合上了。我坐在一把硬椅子上睡了三四个钟头,就在这时候,死神把他夺走了。这个温柔的可怜的孩子此刻就躺在那儿,躺在他那窄小的儿童床上,和他死去的时候一样;他的眼睛,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给合上了,他的双手也给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衫上面,床的四角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我不敢往床上看,我动也不敢动,因为烛光一闪,影子就会从他脸上和他紧闭着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脸上的肌肉在动,我会以为,他没有死,他还会醒来,还会用他那清脆的嗓子给我说些孩子气的温柔话儿。可是我知道,他死了,我不愿意往床上看,免得再一次心存希望,免得再一次失望。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只有你一个人,而你对我一无所知,你正在寻欢作乐,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正在跟人家嬉笑调情。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P1-3

序言

斯·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到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他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歌、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中短篇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夜色朦胧》《马来狂人》《火烧火燎的秘密》《里昂的婚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传记《三大师》《同魔的搏斗》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非常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本书收入了茨威格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两篇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女子的绝笔。讲述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R,五年后终于委身于他,并怀上他的孩子。他们几次离奇的邂逅,相逢而不相识,她还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尽管如此,她也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始终默默地历经艰辛,受尽折磨,并独自生下他们的儿子。她含辛茹苦抚养这一爱情的结晶,宁可卖身也不愿向他求援,生怕因而招致怀疑玷污纯真的爱情。直到他俩的儿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染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几十页的绝笔书信,讲述了她悲痛的心曲,诉说了这震撼人心的故事。

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和抒情笔触使得这篇小说变成对真挚纯洁的爱情,对自尊自爱的热恋中少女的礼赞。这种无所企求、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毫无功利企图的爱,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时代,更显得超凡脱俗、凄婉动人。难怪高尔基读到它时为之感动流泪,然后又破涕为笑。这位苏俄文学巨匠以他犀利的目光,看到茨威格在描写女性时怀有尊敬和同情,便把他的作品介绍到苏联,当作治疗苏联当时性解放顽症的良药。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有些现代女性认为这种恋情荒诞,可是也有不少同样属于现代女性的读者依然感到她感情之可贵。大家觉得这个陌生女人,不俗不凡,不把爱情视为商品,视为交换手段。她无所企求,无所畏惧,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她追求的是理想的爱,是和这崇尚物质的时代相悖的爱;她表现出的是勇气和献身精神,在悲歌似的故事里有一股英雄气概。她敢于追求爱情,不惜为爱作出牺牲,敢于面对命运,向命运、向社会挑战。虽然,最终她失败了,但实际上她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

有些学者发现,小说的主人公作家R和茨威格仅有一些枝枝节节的相似之处,诸如故事发生的场景和茨威格在维也纳的寓所相似,男主人公和茨威格年龄相同等。如果读者了解了茨威格自己的恋爱史,便不难在小说中这位陌生女人身上依稀看到他自己的“陌生女郎”——他的前妻弗里德里克和他的“巴黎恋人”玛赛尔的影子。

也许是这两段独特的爱情汇成了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爱情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解了茨威格的性格特点,就不难在小说的男主人公作家R身上依稀看到茨威格的身影:一样的多情,一样的健忘,一样的酷爱旅行,一样的具有双重性格。这篇小说也许是他对一生中向他报以真情的陌生女人的永久思念,以及对自己内心矛盾的诗意剖析。是否也有些许自责,些许歉疚?

《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二十四小时》的男主人公是个年轻的赌徒,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女主人公C太太则是个徐娘半老的中年妇女,丈夫去世,儿子自立,她对人生已无所企求,便以游览观光来打发光阴,不期在赌城蒙特卡洛遇到了这个山穷水尽的年轻赌徒。出于同情,她出手挽救这个失足的青年,给他以温情。然而由同情进而产生恋情,最后她竟和这个青年度过了销魂荡魄的一夜。

C太太虽然作出的安排是帮助这青年迷途知返,回家开始新生,可是她内心深处却希望青年能对她迷恋,不再和她分离。然而赌博犹如吸毒,一旦上瘾便难以自拔,即便是恋情、亲情、责任、荣誉、前程都无法使他回头。C太太一再提醒,却徒劳无功,缱绻柔情终于敌不过赌瘾,他最终走上了绝路,跳崖身亡。

C太太挽救青年,最后失败的故事发生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里。这不寻常的二十四小时几乎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她像前去救火的人,几乎自焚;也像救助溺水之人,几乎自溺。茨威格把这个心理过程描写得生动感人,真实可信。弗洛伊德极为称赞这篇小说,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肯定茨威格在小说中对这位女性的心理所作的描写:“这位矢志守贞的寡妇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为母亲也把情欲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情欲也会煽动起来,这点她并不知道。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地方把她攫住。这在小说里是表现得绝对无懈可击的。”

这两篇小说以不同的方式展现意识流小说的特点,重在心理分析。C夫人的叙述和陌生女人的长信都是自我宣泄、披露心灵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作家为数不少,但是驾驭这种手法达到茨威格这样炉火纯青水平的尚不多见。茨威格在这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里,放进了叙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互动,心灵的交汇,尤其是聆听者的只能感受而并未显露的关注、同情和震撼,造成叙述者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聆听者则是在讶异惊愕之中作出会心的反应。这种叙述不再是心理医生的冷静客观的病理报告,而是活生生的心灵的呼号。正因为如此,它才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两篇小说均具有典型的茨威格的叙事风格,充溢着这位作家特有的诗意,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为作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感,也给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

今年是茨威格逝世七十周年,特出此书纪念这位值得尊敬、不幸早逝的奥地利杰出作家。

张玉书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蜂鸟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8794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2015067431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2
11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