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儿泪(张平现实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平,生于1954年,山西太原人。民盟中央副主席。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凶犯》《十面埋伏》《国家干部》,中短篇小说集《祭妻》《姐姐》,长篇报告文学《孤儿泪》等。

《天网》获山西第三届文艺基金奖金牌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国家干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孤儿泪(张平现实四书)》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张平著的《孤儿泪(张平现实四书)》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生动的笔法,记录了一群被抛弃的孤儿在福利院的真实生活。一方面是令人发指的亲生父母,一方面是德厚流光的奶爹奶娘。金钱和利益抹杀不了无私的慈爱,人世的真情与温暖,情意的呼唤与呵护,将阳光下的丑陋和罪恶暴露无遗。

本书曾获第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题记

积雪中的小纸箱

小纸箱里的悲剧

我要给总书记写信

这里的孩子都姓党

一条逼出来的路

我的孩子要是没命了,我就让自个儿的孩子死

在自个儿怀里……

9个孩子的母亲,27个孩子的奶娘

80的爹,70的娘

恍如梦境

“有孩子就不怕说老!”“甭叫奶奶就叫妈!”

西骆驼坊

“我不姓党,我姓靳!”民政部江司长说:“这是孩子的意愿,应该尊重孩子!”

“妈这辈子对不住你呀,孩子!”“妈,儿欠你的三辈子五辈子也还不清!”

池文清和她的毛毛

“我舍不得这孩子,你要是受不了,咱们就分开过吧。”

“也许是因为这个毛毛,老天爷才没让我去死。”

“只是做梦也没想到,毛毛竟会成了这么一个样子!”

这十几年了,她头一次这么喊了我一声“妈”!

两次做了孤儿的王育英

“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她再认回来!”

“我从来也不认识她,她凭什么来认我?凭什么!

“原来我是被亲爹亲妈扔了的!原来我是个孤儿!”

“我不会认她,就是死了也不会认她!”

“我没亲妈,我从来就只有一个妈!”

“活着时没把孩子劝过去,等我死了你们再把她认回去吧,千万别丢下她不管!”

“我是福利院的孩子,死了也是福利院的孩子!”

“这么大这么好的一个男孩子,怎么就舍得给扔了!”

“就算孩子要死了,就让孩子死在我手里!”

一个药罐子里泡大的美男子

“如果我要答应了这件事,那还不如让我去死!”

“你就不是他们生的,凭什么要听他们的?”

“我要去工作,我不能老这么坐在家里让父母养着!”

“我什么都知道了,这世界上只有你们才是我的亲生父母!”

后记

试读章节

积雪中的小纸箱

1992年3月7日凌晨。

大同市福利院门口。

虽已是仲春季节,但地处塞外的古都大同,依然摇撼在零下20度的寒风下。阴云密布,一片阴沉。冰天雪窖般的空中,稀稀落落地飘着像盐硝一样的雪粒。地上的积雪依旧很厚,厚得给人一种春天挣不出来的感觉。

一个一尺多点的小纸箱,寂无声息地停放在福利院门口。纸箱上已铺了厚厚的一层积雪。在这个阴暗奇冷的清晨,很难会有人注意到这个几乎掩埋在冰天雪地里的小纸箱。

福利院门口是一条很窄的街道。街上已开始有了一个两个匆匆而过的行人。也许是天气太冷,也许是人们穿得太严实,也许是因为天太黑,确实没人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纸箱子。

福利院的门房师傅照惯例,在六点钟左右打开大门。然而今天却鬼使神差,老早老早就蓦地醒了过来。好像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让他一阵儿一阵儿地心神不定,难以自持。刚过五点就起了床。尽管天色是那么暗那么黑,室外的低温又逼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还是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一开门,他几乎是第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埋在雪地里的毫无声息的小箱子。心头不禁微微一震。

也许早已成了职业本能,他立刻就意识到这箱子里会有什么东西,又为什么会放在这里。

老师傅像是被人敲了一下似的,踉踉跄跄地跑过去,三下两下--打开门锁,扑下身去,用袄袖子蹭掉箱子上的积雪,随即一把便将箱子紧紧地捂在了胸口上……

此刻的福利院依旧在沉睡着,静肃而又安详。

福利院很小,前后两块小院落,清一色土木结构鸽子笼似的小平房。作为院长办公室的那间屋子,顶多也就七八平方米。只能供两人坐的旧沙发,几乎堵塞了半个门框,八九个来访者进去不到一半,院长本人就已没了立足之地。福利院是福利单位,而他们本身的福利却如此令人悲酸。从解放到现在,几十年的砖地,已踩得看不出砖样,从门房到食堂,几乎所有的房间都墙壁剥落,顶棚漏水……

然而,就是这座环境萧然、破败陈旧的福利院,从解放到现在,收养的弃婴和孤残儿童已有近万名!

只一个大同市,当然不会有这么多被抛弃的婴幼儿。但大同市地处河北、陕西、内蒙古、山西四省交界处,又是毗连数省的交通枢纽,完全处在北京、张家H、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太原、石家庄等十数个城市所围成的一个大空白区中。这个大空白区几乎相当于两个山西!在这个大空白区中和这个交通网中的弃婴,都完全有可能被偷放在大同市福利院门口。

我们无法不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这个简陋的福利院,几乎每天都有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孤残婴儿送来,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收到好几个!这种现象在“文革”中最为突出。从7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三五百名,平均每天一个还多!大多数为女婴!

这几年,弃婴的总体数字逐年下降,但弃婴的死亡率则明显上升。没有别的,弃婴中残疾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

然而即使是残疾弃婴,也同样是女婴居多。足见某种陈腐观念的根深蒂固。

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都有,较为常见的有先天性唇裂、腭裂、脊椎裂、脑瘫、肢残、眼残、小儿白斑、肢体畸形等等。-

抛弃婴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他们把准备抛弃的孩子常常放在纸箱里、提包里、筐子里、袋子里,或者裹在衣服里、报纸里,甚至卷在麻袋里、破布片里,当然是趁孩子昏厥或睡死了的时候,走进车站或者挤上车后,找个地方一放,然后趁混乱溜之大吉……

他们还会趁晚上、趁无人注意的时候,偷偷把孩子扔在福利院门口、民政局门口、公安局门口、警亭门口,甚至会把孩子扔在十字路口、大街两旁、商场柜台、厕所旁边……

他们还会蒙骗行人、旅客、小孩、学生,借口上厕所、取东西、买商品,把孩子留在这些人怀里,然后一走了事。而这几年,甚至已经发展到蒙骗军人、残疾人、外国游客!在上海,居然有人把弃婴留在一个外国女留学生的怀里!

手段之卑劣,心术之丑陋,面目之可憎,可谓旷古绝伦、登峰造极!

大同火车站的一位负责同志对我们说:“我们跟福利院都快成亲家了。你们说,如今的人都咋了,心肠咋能这么黑!怎么着也是自个儿身上掉下的肉哇,咋能胡乱找个地方一撂就不管了!真还不如畜牲!尤其是那些长途车,颠一路,饿一路,闷一路,等到让人发现了,八成都快不行了,娃娃可怜呀……”

火车站的负责同志最后拿出一沓子印好的东西,直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证明信

兹证明火车站无主小孩X名,现派人送往你处,请接洽。

此致敬礼

大同站客运室(章)P1-3

序言

1988年春,为《火花》编辑部去古都大同组稿时,在当地文联与报社听人谈及大同市福利院分散寄养孤残儿童的故事,心中颇多感慨。言及一孤残儿童长大后至死不认亲爹娘的事时,眼睛竟不禁湿润了好半天。回并后,路迩人遐、音尘寂绝,虽是些许小事,凡人俗物,然则悬肠挂肚,常有望云之情,于是便不断生出去大同福利院实地采访的念头。

1989年秋,山西作协组织老中青作家下基层到民政系统采访及深入生活,采访重点里便包括有大同市民政局。闻讯后迅即报名。此行中,有文学界泰斗西戎、胡正等十数人。于大同在听取市民政局各部门的情况介绍后,所有成员中竟无一例外要求率先采访福利院。在此后整整数日的采访中,作家们又无不回肠九转,五内交萦。两位老作家更是忧心百结、悲不自胜。走访一处,泪洒一处。在分散寄养弃婴最多的散岔村、解庄村、西村、上榆涧村,作家们触景生情,个个泣涕如雨。一随团记者在农家炕头上听到动情处,竟至失声号啕,久久不能自已……

1991年10月,随《黄河》主编、太原电视台专题部编导及省话导演一行数人,再次走访大同市福利院与孤残儿童寄养地,前后半月有余。其中有两位女同志因泣不成声,恸哭不止,多次不得不中断采访。一向以眼“硬”自矜的《黄河》主编,竟说他这半辈子的眼泪加在一起,也没这些日子流得多……

1994年仲春,随同太原电视台再度出访大同市福利院,虽说日月如梭,斗转星移,然时过而境未迁,岁移而人依旧,打远望见那些仍然破败却又分外厚重的山庄村落,早已是泪水满面!

据民政局领导介绍,得知在此处采访过的记者作家已有数十批,书刊也已出了数种。但我还是毅然决定要写它!也许这同样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我自有我的感受和真诚,我心甘情愿地愿把我的感情在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中再毫无保留地奔泻一次。一如别人所说,即便是浪费生命也在所不惜。

——是为题记。

后记

有人曾这么说过,每个人的坟头,都埋着一部长篇小说。

也确实如此,这部《孤儿泪》如果要继续写下去,也许永远也写不完。在大同市这个小小的福利院里,似乎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过去的永远存在着,新的又在不断地生出来。也许说不定在哪一天,我还会继续地写下去。

非常感谢《啄木鸟》的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根本没想到在我的这部书稿还没写完时,他们就开始连载这部作品。

我也没想到这部作品还没有连载完,就会引起这么多这么大的反响。截至目前,已经有十数家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要求签约,准备把这部作品改编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同时还有十数家报刊杂志已开始转载这部作品。前前后后,我已经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借这部作品出版之际,我谨向所有喜欢这部作品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来信中对我说,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含着泪水在读这部作品的,这些人和事实在是太感人了,太让人激动了。很多读者说了,你写得真是太好了,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每当我看到这些时,总是感到万分惭愧和无地自容。也许只有我才能感觉到,世界上那些真正感人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写得那些东西如果能表现出真实生活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就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不少朋友都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在市场意识和商品经济的逐步确立中,这些极为平凡的人和事,这些极为朴素的思想和感情,却依然还会弓f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和这么强烈的反响,究竟是因为什么?我想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那应该是爱,一种无私的爱,一种真诚的爱。我们现时的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可能太需要这种没有任何私念的爱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一次次的运动,一次次的大批判,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越搞越残酷,人性、人道主义全都成为批判的对象,亲情、友情、慈爱、性爱,以至连母爱也都必须涂上阶级的色彩和掺进阶级的成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人性中的伤疤还没来得及修复,商品经济的大潮便汹涌而来。市场竞争的冷酷,加上没有修复的人性,再加上金钱的诱惑,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和领域,良知在泯灭,文明在崩塌。我们民族的灵魂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危机。重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想,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我们的人民。而爱我们的人民,就应该在人民中间提倡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真诚的爱,没有这种爱,人性和人道主义也就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也一样无从谈起,而爱国主义也就很可能沦为一句空谈。在一个没有善良、没有爱心的国度里,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稳定也就没有可能。当一个社会越是缺乏爱的时候,人们对爱的企盼也就越发强烈。我觉得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这么大的反响,即是对这种爱心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这种爱心的一种渴望。

有些入说,我写东西往往靠的是一种激情和冲动。所以,我的作品不是靠作品的艺术功力打动人,而是靠作品中的那种情感打动人。面对着这样的分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讲。就像我这部作品中的这些人和事,早在好多年前我就听说过了,但当时只是感到惊奇,尤其是对那些抛弃自己亲生骨肉的所谓的父母们感到不可理解。说老实话,这些东西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想把它写进书里的想法。然而,当我第一次到实地采访时,却是另外一种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一方面是令人发指的亲生父母,一方面是德厚流光的奶爹奶娘。那些丧尽天良的父母,在抛弃自己的亲骨肉时所表现出来的冷酷和残忍,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而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在抚养这些弃婴时所表现出来的仁慈和善良,却是如此的感人至深,让人感到是那样的五内俱焚、血泪盈襟!我不知道我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作家,也不明白我的作品究竟靠了什么来打动人。我以前曾跟别人说过,我写东西总是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一个真实的人物为依据为原型,才会写得比较顺畅,比较踏实。也就是说,必须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首先打动了我,才能引起我创作的欲望。我想如果连我也感动不了,也就根本谈不上去感动别人。至于作品的主题,我往往考虑得很少。我很少在创作之前对我所要写的素材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并用一个事先想好的主题去框架我的作品。我也不明白一部作品的艺术功力究竟都应该包括哪些东西。作品的感染力难道同艺术功力无关吗?不过,我也确实很少去想那些纯属技巧的东西,我只是想把生活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呈送给读者。因为我觉得艺术首先应该是真实,真实才是艺术的生命。只有真实,才会有深度;只有真实,才会有力度;只有真实,才会有丰富的内涵;只有真实,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市场对作家来说,是极为残酷而又毫不留情的。金钱对作家的异化,甚至比极左思潮、政治因素对作家的异化更甚。面对市场,逼迫着作家必须做出抉择。老实说,在写《孤儿泪》这部作品前,我一直是非常犹豫不决的。最后能下决心写它,也是一种斗争的结果。我并不是想夸大自己如何如何,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矛盾里,我想,写作品也是如此。像《孤儿泪》这样的题材,每当我到实地采访一次,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而一当我真正要写它的时候,又会产生一种难以排遣的疑问:这种东西算不算文学?把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用来写这种东西,是不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要出名,写什么东西不比这出名更快?想捞钱,写什么不比这捞钱更容易?但反过来又一想,你要想写别的什么东西,你会产生这样的冲动吗?你会有这样的激情吗?还有,你如果老是写那种你自己并不想写的东西,读者会怎样看你?在老百姓眼里,你还能算是一个作家吗?至于是不是文学,我想,只要老百姓认可,那也就足,够了。作为整个社会的文学作品,应该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也许正是这种需要,才使得文学作品有了雅俗之分。如果它们都对社会有益,从这一点来讲,也就无所谓孰高孰低了。所以,我想,只要我觉得我的作品是对社会有益的,或者多多少少能对社会产生一些好的影响,那我也就问心无愧了。还是那句老话,我无愧于读者,无愧于老百姓,也就无愧于自己。

我衷心地感谢始终对我予以关注和支持的广大读者!正是广大读者的厚爱,才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在此,一并向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儿泪(张平现实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2746
开本 32开
页数 4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5286715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