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谈翻译/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季羡林谈翻译/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非常有帮助。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著名学者,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大有裨益。

目录

翻译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谈翻译

再谈翻译

翻译的危机

汉语与外语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新世纪应用语言学的几个问题

佛教梵语研究

文化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重新认识西方汉学家的作用

cini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再谈cini问题

《罗摩衍那》译后记

《沙恭达罗》译本序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南亚丛书》序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研究语言要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

中外文论门外絮语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外来词

中外两种竹枝词

漫谈古书今译

我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试读章节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现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最”。实事求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最”是极多极多的。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即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人民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最”也到处可见。

然而,有一个“最”却被人们完全忽略了,这就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这是很自然的。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问,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初年,印度佛教就传人中国。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典,有时个人单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专就一个宗教来说,称之为“最”,它是当之无愧的。从明清之际开始,中间经过了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其中间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其中也有少量东方书籍。各种学科几乎都有。佛典翻译以及其他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今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些话几乎都已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再细说了。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大国中,颇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地思考讨论人类文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他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他把世界上过去所有的文明分为23或26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我的想法同这个说法相似。我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我在这里声明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之为“文明”)分为几个。这意见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张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为什么中华文化竞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竞能延续不断地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点子上。我必须认真地予以答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文化并不是前后一致地、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试以汉唐文化同其他朝代的文化相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别。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文化的中心。其他朝代则不行。到了近代,世界文化重心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最近若干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翻译问题之风大兴。论文和专著都出了不少,又成立了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翻译组织,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最近林煌天同志等又编撰了这一部《中国翻译词典》,可谓锦上添花了。对林煌天等同志编撰这样的词书我是完全信任的。他们在翻译方面,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组织经验。他们编撰的书很有特色,汇集了涉及翻译学术方面的各种词条和有关资料,翻译工作者和文化教育界人士都可用作参考。煌天同志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乐于接受,同时又乘机把自己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一并写了出来,以便求教于高明。

1993年10月11日凌晨

P10-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谈翻译/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6886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6089773
中图分类号 H059-53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