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松、胡靖主编的《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与安徽师范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学术论坛成果汇编。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凸显了新闻工作者面对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事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贴近新媒体舆论工作实际,适合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和社会舆论工作者阅读。
图书 | 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 |
内容 | 编辑推荐 常松、胡靖主编的《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与安徽师范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学术论坛成果汇编。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凸显了新闻工作者面对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事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贴近新媒体舆论工作实际,适合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和社会舆论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透视 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 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时代的舆情表达新趋势 国外舆论学研究的“知识图景”:热点、网络与结构 ——基于SSCI数据库/1994—2013的知识图谱分析 舆论研究30年/1985—2014:回顾与反思 ——基于24780篇期刊论文的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机理 ——基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分析 动员与撕裂:城市社会运动中的新媒体 社会治理视域下环保舆情传播特征与危机应对 ——以“巢湖水污染”为个案研究 青年大学生的微博使用习惯与社会分层 ——基于安徽淮南某高校的实证分析 公职人员的微博传播策略 印象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对“新郑强拆”的个案分析 自媒体时代公众人物言论表达与传播的失范和回归 ——以毕福剑和王思聪为例 第三部分 综合研究 底层发声:网络流行词语的社会性建构 互联网造星:消费社会与消费心理的共谋 新媒体视角下涉皖高校思修课教学的舆论引导策略设计 新媒体对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传播舆论导向研究 旅游微博研究述评 新媒体视域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回顾 从旧常态到新常态 ——新媒体时期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演变及解读 合肥“霸都”城市形象的舆情解析与纠偏 第四部分 治理方略 网络社会的嬗变进程与基本特征 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 “X二代”舆情衍变与社会问题互构分析 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对外传播的偏向引导路径研究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与防范机制研究 我国网络舆情的法治化再探 新媒体时代对微信谣言的思考 第五部分 调研报告 安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安徽政府网站规范化发展与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安徽政府网络形象建构研究 当前网络舆情研究与治理路径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引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常松//胡靖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6247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6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6 |
CIP核字 | 2016082761 |
中图分类号 | G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