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特别耐心特别爱(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佑佑和安安这对兄妹只差了大约一岁。

妈妈为了照顾他们俩,总是伤痕累累的!

怎么说呢?在安安满九个月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就突然张开才刚冒出几颗牙的嘴,往妈妈的肩膀上咬去。

“哎呀!安安,妈妈会痛耶!”妈妈已经很小心了,却还是常常被咬到。

那时还不到两岁的佑佑也好不到哪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别说了,拳打脚踢的,有次还踹到妈妈的眼睛;就连心情很好的时候,也会失控地狂打妈妈的头。

“佑佑,这样妈妈很痛!”

从开心玩闹、到失控被捶打,对佑佑和安安的失控行为,妈妈实在很无奈。

不知道各位家长们有没有被孩子“打到”鼻青脸肿的经历?可能是不小心被他们撞到、踢到、咬到,还有些时候可能是孩子没什么理由就动手乱打人。

这些举动不同于“发脾气”的行为,而是一种“本能”的攻击举动——孩子甚至需要从这种“奇怪的行为”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化功能。

孩子可能这样想

攻击是一种怕失去“好的事物”的本能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生来具有一些本能:求生存是一种,毁灭和攻击也是一种——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孩子六个月大之前,都属于和妈妈“共生”的阶段。这时,他们会以为,只要移动眼睛找妈妈,妈妈就会出现,而自己的饥饿、需要、愿望,都会随着妈妈的出现被满足。很快,这种自以为是的全能感,就会随着成长过程逐渐幻灭——因为孩子事实上是没有能力控制母亲的。

心理学研究就发现,孩子求取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毁坏”母亲,让自己不需要那么依赖她。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对于自己越喜欢的东西,总忍不住要咬一口(牙齿在心理学上的象征意义就是攻击)──这就是一种又爱,又怕自己不能控制,又怕失去的矛盾反应了。

攻击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另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孩子学习咬嚼的口腔期阶段(0~1岁),到孩子训练排泄的肛门期阶段(1~3岁),通过咬嚼和排泄的刺激会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这些刺激上是需要获得满足的,但他们心里又感受到这种“吞、咬”的本能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惩罚,这种“想满足自己快乐的感觉”就可能被压抑。倘若这种口腔与肛门期的冲动受到压抑而无从释放(例如:孩子在各种状况下都被禁止乱咬东西),孩子未来反而可能变得调皮、冲动、缺乏自制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失控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透过这种刺激让自己获得满足的体现。只是在社会化教育还不完善的状况下,孩子们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可能影响或伤害到别人。

攻击,是孩子自我疗愈的方式

当然,也有些孩子的攻击举动已经超越了本能、超越了快乐的满足,而带着那种“搞不清楚自己和别人之间的界限在哪儿”的混淆——这可能出于对家庭里某些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学习。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攻击、冲动、打人便成为了一种他们进行自我疗愈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攻击行为,不只是和你玩闹而已,还带有很深的生气、愤怒或悲伤的情绪,就要特别关注这个孩子是否需要更多额外的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不能通过这些攻击的释放完成自我疗愈任务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比较大的可能出现真正的暴力行为。

书评(媒体评论)

数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抓住了孩子的情绪,就抓住了孩子的未来。许皓宜的孩子都很优秀,这就是因为她特别擅长掌控孩子的情绪。

——儿童少年心理专家杨俐容

我一直都很佩服许皓宜,工作做得好,孩子教得好,连人际关系都处理得那么好,她的亲子教育经验太值得大家学习了。

——国际演说家吴娟瑜

我经常跟许皓宜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很多方法都非常棒,值得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作家吴若权

目录

第一篇 认识孩子内在的原始风暴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不要!不要!不要!——面对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我不管,我要生气!——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情绪

 起床也要因材施教——面对孩子的起床气

 大灰狼会来吗?——面对孩子想象中的害怕

 为什么玩具坏掉了?——面对孩子的失落

 你们不可以笑!——面对孩子的敏感与爱面子

 爱咬手指和抠指甲的孩子——面对孩子内在的焦虑感

 为什么说再见,你不要我了吗?——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后记

第二篇 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

 我不要放手——协助孩子面对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的现实

 我要自己做——建立孩子可为与不可为的安全意识

 我要穿这个——面对孩子的固执

 我要你帮我做——面对孩子耍赖

 不要啦!好啦!讨厌啦!——面对孩子缺乏礼貌

 救命,我好痛——面对孩子的疼痛

 我不要玩这个,我不喜欢吃这个——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我不会,这好难——面对孩子容易放弃

 可是……可是……——面对孩子找借口

 后记

第三篇 暴走爸妈放轻松

 为什么你对他比较好?——面对手足竞争意识

 我打人,但我不一定是错的——调解手足冲突

 你们为什么对我那么凶?——协助孩子理解大人的情绪

 你们有什么事吗?——协助孩子面对家庭冲突

 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自己

 我好棒,你才会爱我吗?——面对孩子的弃养情结

 爸爸妈妈,我不是故意学你的——面对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他们在做什么?——孩子好奇,父母难以启齿的话题

 我要跟奶奶睡觉!——面对从隔代教养回到家庭的孩子

 后记

第四篇 帮孩子心情稳定上学去

 我不认识他,我不要打招呼——面对孩子的陌生人情结

 我不想去上学——协助孩子融入群体

 给我礼物!我才和你交朋友——面对孩子霸道的交友方式

 我不想输——面对孩子的好胜心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面对孩子的人际挫折

 妈妈,他打我!——面对孩子被欺负

 我们都不要理他——面对孩子排挤他人

 我们来做这个好不好?——面对孩子的老大心态

 为什么不是我?——协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义

 后记

序言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需要父母理解的情感风暴

身为一个学咨询心理学、修过教育学课程的妈妈——我得先承认,能写出这本《特别耐心特别爱》,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么好的情绪修养;相反地,正是因为我自己曾经是个情绪很容易暴走,又因此“充满愧疚感”的妈妈,我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好好和孩子“谈论情绪”,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不同于许多在家全心陪孩子的全职太太,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我一边做全职工作、一边写博士论文的状态下诞生的。我经历过独自抚养新生儿、不知所措的恐慌,也经历过论文写不出来,被婴儿哭叫声吵到濒临崩溃的焦虑,更面临过拜托父母带小孩,感受和孩子变得疏离的心酸……我深深体会到,不管学习过多少专业,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后,都会变得如此渺小与无助。

在讲台上,我可以是一个自信讲课、包容学生的老师,在女儿面前,我却只是一个拗不过她,就跟着生气的妈妈。

孩子的行为和我想的不一样

按理说,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辅导经验我都不缺了……只是,这些理论和经验怎么好像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孩子出生以前,我从没料到,他们会如此轻易地勾发我的情绪: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生气: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我被挫折感纠缠j而且,我期待他要如何的时候,他偏偏是另一个样子——该睡觉的时候不睡,我还在睡的时候,他偏偏要起床……

于是我发现,在教养过程中,引起我焦虑的第一件事,是孩子的“行为”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和我想的不一样。

孩子让我看到自己的渺小

孩子不按常理出牌,常常让我的情绪凌驾于理论学习的理性思考之上了,让我几乎忘了“包容与接纳”对孩子的重要性:不然,就是把自己的感受藏起来,强迫自己做一个对孩子有耐性的好妈妈…·-多么累啊!而我也悄悄看到,被我这么对待的大女儿,似乎也这么疲累地、小心翼翼地对我。

于是我发现,原来我在孩子的行为上看到似曾相识的自己,从教养孩子上看到我与另一半的价值差异;甚至,从与孩子相处的感觉中,发现自己和父母间遗留下来的未解的问题……而这些都可能阻碍我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样子、和真正的他相处。

教养孩子,先懂他的心

在这种时候,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又带给我很大的帮助。我回过头去重新咀嚼自己读过的书和理论,才发现心理学中藏着许多深刻的含义:比如说,信任和安全感对孩子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生命的影响是什么?孩子说“不”,背后的情感状态是什么?孩子在地震后,难以安抚的不安与哭泣又是为了什么……我惊喜地重新“使用”那些原本熟识的心理学理论——但这一次,我是用它来“理解孩子的情感”,也“理解我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成长中尚未走过的生命历程。

也许,从前那个年代,很少人告诉我们的父母:如何“理解”、如何和孩子“谈论情绪”?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我却希望能带着这种理解的心,去贴近与对待我的孩子。

《特别耐心特别爱》这本书,分成四个篇章:第一篇,谈论孩子的原始情绪;第二篇,理解孩子“暴走”背后的负面情感;第三篇,觉察父母在育儿中的情感状态;第四篇,学习放手让孩子走出情感风暴。我虚拟了一个有三个可爱小宝贝(欣欣、佑佑、安安)的家庭,相信这些宝贝们的故事,也常常是发生在每个家庭里的故事。

我深深觉得,我们都想让孩子快乐,我们也有权力成为快乐的父母。衷心希望,这不只是一本亲子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增进父母自我觉察的书。

内容推荐

许皓宜著的《特别耐心特别爱(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这本书,分成四个篇章:第一篇,谈论孩子的原始情绪;第二篇,理解孩子“暴走”背后的负面情感;第三篇,觉察父母在育儿中的情感状态;第四篇,学习放手让孩子走出情感风暴。我虚拟了一个有三个可爱小宝贝(欣欣、佑佑、安安)的家庭,相信这些宝贝们的故事,也常常是发生在每个家庭里的故事。

编辑推荐

少儿的情绪管理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个教养议题。《特别耐心特别爱(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作者许皓宜以两个孩子母亲的身份,从教育心理学博士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讲了36堂儿童情绪教育课程,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淡定的态度陪伴孩子经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营造正向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诚实面对、表达、抒发自己的情绪,学习与父母、他人及自己相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特别耐心特别爱(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皓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909563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5298871
中图分类号 B842.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6-0843
版权提供者 经城邦文化股份事业有限公司新手父母出版事业部授权出版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