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场与及物/凸凹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场与及物/凸凹文集》所收小说,曾在《十月》《当代》《大家》《花城》《长城》《中国作家》等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许多篇目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及中国作协创研部年度最佳小说选载,在文坛和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些小说,描绘了北京京西的历史、风情、传奇,是京味文学的最新收获。小说风格独具,人的欲望和土地上的生态浑然交融,既描摹世象,又揭示人性,耐人寻味、撼人心魄,与果戈理描写乌克兰风情的经典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有相同的品质。虽是地域的,却是民族的,是解读当下中国农村、农民,对国民性进行反思的形象读本。

小说的语言既有京西民间的幽默风趣,又有拉美小说的神秘荒诞,更有汪曾祺小说的妩媚品质,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在场与及物》系著名作家凸凹的中短篇小说选。

真实的人生状况是这样的:对具体的死,人往往不怕,惧怕的是死的概念;对现世的贫穷,人往往能够应对,不能承受的,倒是贫穷的意识。正因为如此,温暖的书写多么重要,它对世道人心有益。

所以就有了这组小说。它虽然弘扬了汪曾祺的叙事传统,但绝不是出于崇拜,而是出于相知,更出于内心的驱动。

目录

序一

序二

本纪

 天赐

 悯生

 无为

世象

 温暖

 端庄

 断指

 淘金

 皮实

 神医

 字戒

 欢悦

 顺生

 混沌

 银音

心史

 美满

 同谋

 小米

 晌熟

 落寞

后记

试读章节

他唱的都是自己经历的物事,很细腻,却不追究意义。

一场罕见的大水,把上三村冲到下三村来。浊流中漂浮着死猪、死羊、仓板、木瓢、南瓜和半青不熟的谷穗。水中漂浮的东西很多,总称“水涝儿”。因为“水涝儿”是天赐之财,谁捡到归谁,所以,捡拾的人很多。

祖父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发现了一丛毛发,他抓住毛发往起一提,竟是一个白脸长身的大姑娘。他下意识地探了探人家的鼻息,吓了他一跳一那女子居然还活着。

他像扛木头一样,把人扛回家里,交给他母亲处置。那女子活过来之后,一声不吭地走了。过了两天,又不声不响地走回来,她说:“我再也不走了。”

洪水把她的家人都“收”走了,她已无家可归,便只有归到捡到她的这家人,便做了祖父的媳妇。

当悲伤从脸上消退之后,像塘里擦去泥之后的藕,在滚烫的阳光下,这个女子竟异常地俊秀。祖父很长一段时间,一句话都不说。后来祖母问他:“老天平白无故地赐给你一房媳妇,你那时为啥没一点高兴的样子?”

他说:“我们山地上有一种叫‘马跑儿’的大蘑菇,雨过天晴,一袋烟的工夫,就从指甲盖儿大小长到锅盖那么大了。你见到之后,千万别喊叫,它一听见声响倏地就变没了——你要悄没声地挪到它跟前,等你把它的根脉掐断了之后,你再咋喊它都跑不了了,嘻嘻……”

这是祖父的一点小心机,再俊秀的女子一旦嫁做人妇之后,就像那被掐断了根脉的“马跑儿”,任你摆布了。

其实,祖父是在信奉着山里的一个古训:在意外所得面前,千万不要张狂,要隐忍。

祖父和祖母不声不响地过日子,不知不觉间生了八个孩子——六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其中最小的女孩长到六岁的时候,家里住进了一个下乡干部。下乡干部很稀罕这个女崽,把她认作了干女儿,从山外给她买了一件花衣裳。这个女崽太稀罕这件衣服了,穿着它挨家挨户串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舍不得脱下。不期就得了一种热病,整整一个星期昏迷不醒,到了第八天她终于睁开了眼,但只是诡秘地笑一笑,安静地死了。

全家人都很悲痛,但祖父却不曾动容,用一张旧席把孩子裹了,像处理别人家的事儿一样,把她埋了。他说:“这孩子心性小,经不起悲喜,天生就是个短命鬼儿,留不住的。”

听他的话茬,好像孩子的死,已在他预料之中了。

这其实并不奇怪,他不是信命吗,在命运中,他活该没有这个女儿。

敬畏命运,会淡化痛苦。  祖父兀自放着他的羊,孩子们的衣食起居他从不放在心上。

一天,七个孩子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不落地站在他面前。他吓了一跳,问他们:“你们想干啥?”

每个孩子的表情都很麻木,谁也不接话茬儿。

祖母说:“你看看他们的脚,鞋子都破得露脚指头了。”

祖父看都不看一眼,笑着说:“嘁,这也算事儿?”

祖母眼里含着泪水,反问道:“咋?穷得连鞋子都穿不上了,还不算事儿?”

“不算事儿,”祖父说,“没鞋可穿,不是还有脚吗,只要脚齐全就成。”

“哼,你自己咋穿那么齐整的鞋?”

“废话,谁让我是他们的爹哩!”

孩子们一听,知道跟这样的父亲讨鞋穿是没有希望的,便反过来安慰母亲说:“娘,你甭跟我爹置气,我们早晚是要穿上鞋子的。”

祖父毫不羞愧地笑了:“嗯,是我的种!”

面对一群光脚的孩子,他的底气依然是十足的。

虽然有这么一个啥也指望不上的父亲,孩子们却一溜烟似的长大了,且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

大伯有一挂属于自己的马车,给村里人拉脚,能挣不少现钱。父亲排行老二,因为读完了高小,当了村里的支书。三叔当了国营煤矿的矿工,吃上了商品粮。四叔、五叔有荆编手艺,在村里挣的工分最多,年底决算,能挣不少钱。老叔到北海舰队当了海军,由于人长得机灵,当了舰队司令的警卫员,要不是不习惯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就给人家当上门女婿了。唯一的姑姑嫁给了邻村的一个裱糊匠,给人家贴窗花、糊顶棚,既吃请,又拿钱,过一种富庶而体面的日子。

这家人过得都很红火,祖父便感到很有面子,村里人每一提到,他会随口说道:“哼,你不看看,是谁给他们掌持着哩。”

祖母撇一撇嘴,说:“你有啥资格这样?孩子们的日子,有哪个是你给挣来的?”

祖父说:“你只是个妇人,这里的道理你哪儿会懂?正因为我不给他们挣日子,他们才有好日子哩。”

祖母说:“你净瞎拽。”

祖父说:“咋叫瞎拽?你让他们穿不上鞋子,他们就会想办法去挣鞋子,而且,还要挣来好鞋子。”

大伯要娶亲了,按老礼,父母是要给盖两间新房的。祖父对大伯说:“河川里有的是石头,沟坡上有的是黄土,你自己把房子垒起来吧,我只给你担当些木料。”

大伯就真的自己垒房子,啥怨言都没有。

P13-15

序言

北京乡土文学的扛鼎之作

读凸凹中短篇小说选《在场与及物》

邱华栋(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前些年凸凹的长篇小说《玄武》出版之时,我曾情不自禁地说过,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凸凹是北京地域文学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符号性存在。《玄武》气势恢宏,纵横捭阖,接续了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大文脉,是一部史诗性作品。我的判断后来不断得到验证——当代很多评论家几乎都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比如,解玺璋就认为《玄武》一反已有的政治划界、田园牧歌等固有样式,开创了一种深入土地内部、本真呈现人的生存的新的写作范式,具有划时代意义。白烨也把《玄武》和蒋子龙的《农民帝国》,一道列入了2008年度农村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陈晓明在《南方周末》中也称《玄武》有“全新品质,值得关注”。更让人惊喜的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北京文艺评奖,《玄武》一路破关斩将,一举摘得了长篇小说的头奖,凸凹也毋庸置疑地获得了北京本土代表性作家的地位。

待我读到他的中短篇小说选《在场与及物》,他的创作实力和勤奋更是让我感佩不已。

我一直认为,长篇小说的成功,基本上是取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靠题材取胜,也要靠结构艺术,形式和内容最好完美结合。而中短篇更是接近于刀锋一样的写作,大多要靠“怎么写”立身。“怎么写”是文学技巧的运用,更是艺术品质的呈现。所以,我对他的《在场与及物》,在阅读上是更加用心的,而且还带着几分挑剔的目光。读过之后,对他的叙事技巧与能力我心悦诚服。在小说创作普遍推崇技术至上主义的风潮下,凸凹的《在场与及物》以足够的自信,进行了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朴实”叙事,描写小人物的“常态生活”,揭示出人性最本质的部分一内心的温柔,足可以抵御外界的崚嶒与浇薄;精神的自守,足可以冲破物质的包围与挤压——生活的美好,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人的精神驱动和人性之善。《在场与及物》从始至终充满了温暖、和谐的色调,让人从内心里生出欢悦,感到阴霾里仍有明媚的光。对于文学当下的处境来说,《在场与及物》更像是对崇高人性的一次次凭吊,它的理想主义色彩让人心绪激荡,因为它如此鲜明地映衬出文学与人间生活在现实中的隔膜,以及人们对于诗书之美的漠然。它也涤荡了当下小说的“阴私之气”,表现出了对世道人心抚慰和浸润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是当下小说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小说集中的作品,整体淡雅,叙述从容,语言俊洁,其氛围、气韵、笔致以及语调都有汪曾祺之风,但与汪曾祺相比,作者不淡化环境、不回避现实,表现出在入世中“出世”的全新品格。因而就具有了时代的光泽和指归。可以说,《在场与及物》是对汪曾祺叙事传统的弘扬与拓展,具有独特的文本贡献。  进一步说来,凸凹的小说是土地上的生命叙事,能让读者找到自己的来路——虽是讲荒山野土。蛮人陋事,却是人性生成和繁盛的地方。在阅读的同时,作品能够把读者带入“共同生活”的状态,因而建立起一种在“无罪之罪”中承担“共同犯罪”之责的文学伦理。

王国维据叔本华的理论阐述,人生总的来说是一场悲剧,悲剧有三种之别——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固有故也……

我看凸凹的小说呈现的就是这第三种悲剧。一切的悲情与怨事,都非由“蛇蝎之人”所造成的,也非盲目的命运使然,而是由乡土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制造的——他们都不是坏人,也根本没有制造悲剧的本意,他们只是本分地扮演着生活“分配”给他们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为何如此行事、如此处世的理由,每个人的理由也都符合社会确立的人情与伦理——一切都是顺乎自然的发展,无可无不可,无是也无非,既无善恶之对立,也无因果之轮回。然而,正是这种自然状况下的“无罪之罪”、这些“通常之人情”,毫无预谋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以中国的叙事传统,即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陈旧模式作比,凸凹提供了一个超越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而进入到经验的内部、人性的深度的全新文本。他的文字,有很深的情理,然而却是家常的。正因为是家常的,便有了质朴而准确的价值趣味,即人性之真。

凸凹在长篇小说《玄武》的跋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每束阳光都有照耀的理由!”这实际上是解读他作品的一把钥匙,他的写作追求,就是要用最柔软的方式,建立一种道德之上的道德、伦理之上的伦理。

凸凹也曾经跟我说过,一个写作者,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也不是生活的评判者,而是人间信息的记述者和传递者,要按照生活的“逻辑”写作,而不是把自己的理由强加给生活,也没有必要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能够准确地呈现人间的真相便是写作的意义了。

所以在凸凹的笔下,乡间人事,既原始又开放,既固守又旷达,既质朴又复杂,既高贵又卑贱,既宽容又褊狭,既正经又淫亵,既善良又恶毒……总之,都体现着对生活的照拂与尊重,好像是让“天道人心”自己说话。

凸凹生活在京西,《在场与及物》中的小说,自然对京西的历史、风情、传奇多有描绘,因而也可以说是京味文学的最新收获。但小说风格独具,人的欲望和土地上的生态浑然交融,既描摹世象,又揭示人性,而且以悲悯的审视和批判为底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民间的生存状态、情感样相和生活智慧,呈现出特有的文化眼光,与果戈理描写乌克兰风情的经典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有相同的品质。凸凹的作品超越了地域,是解读乡土中国,对国民性进行历史反思的形象读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凸凹作为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辱使命,为北京文学争得了荣誉,也使自己具有了更加鲜明的“符号”价值。

2010年10月28日一稿

2016卑4月8日修订

后记

温暖的书写

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是镶嵌到我的生命中去的,他的著作,是我的枕边书,每日耽读与揣摩,从无中辍。“人间送小温”是他的写作之道,也是他的人生品格,他的人与文是一致的。所以,我把他当作父执人物,虽无缘谋面,但一直是敬的,并把他的创作理念当作自己的人生信念。

因此,我的写作姿态就放低了:写小人物,关注民间情感,把能贡献温暖当作自己的创作伦理。

小人物与人间的本质近些,他们的生态往往就是写作者的生态,因为写作者从来都是卑微的一类人。所以,写小人物就是写自己,能让人在写中,自然而然地看清自己,心花怒放,创作的过程,也是受用的过程。

积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小人物在现实中是“小”的,但在人性层面却大得无边。其一,小人物有草木品格:兀自生长,不计冷暖。他们坚韧、隐忍、沉静、皮实、忘我,活得本分,自适、自足。这就了不得,如草木虽被磐石挤压,也能钻隙而出,向上生长。其二,小人物有天地性情:被人轻鄙,被人污损,却绝不仓皇失据,他们从容地应对,以失为得,正如天地——人一不如意就骂天,但老天从不怪罪,阳光依旧照进那家的庭院,雨露依旧滋润那家的田园;人一乱性就咒地,但大地从不计较,即便瘠瘦与旱涝加身,只要你播下种子,就没心没肺地生长,贡奉出果实。海子曾说,收获过的大地一片苍凉。他说的是真相,也道出了土地道德的核心所在,即苍凉背后是孕育和再生,是不熄的生命力。其三,小人物有光明本性:因为他们不被人照耀,所以他们自己发光,正如萤火虫在暗夜里行走,自身就带着一盏小灯笼。也就是说,良心、悲悯、喜生与善,这些温暖的东西,足可以让他们不迷失自我,也不加害于他人。己心妩媚,而世间妩媚;己心温暖,而世间温暖——这是汪曾祺老先生文章与人生的底色,以前我认为是他的个人修为,能冷眼看风物之后,才知道,那是来自民间,是他替小民说的。

这个认识可不得了,我因此而获得新生。

我原来的书写,追求阴冷、残酷、坚硬、放纵、激烈,以为这样才有叙事力量。现在我再这样写,就感到惭愧、自私和欺世。背阴处的积雪,可谓坚冷,最终也是被柔弱的阳光所融化;慈母轻轻的一声怨叹,会陡地在逆子心中生出一大片波澜,且久久不息,以至于决然逆转,痛改前非。我愈来愈清醒了,真正有力量的,是柔弱、温暖而绵长的东西,因为它是人间性的存在,与实际人生接近,能作用于人心。

真实的人生状况是这样的:对具体的死,人往往不怕,惧怕的是死的概念;对现世的贫穷,人往往能够应对,不能承受的,倒是贫穷的意识。正因为此,温暖的书写多么重要,它对世道人心有益。

所以就有了这组小说。它虽然弘扬了汪曾祺的叙事传统,但绝不是出于崇拜,而是出于相知,更出于内心的驱动。

2010年1月10日一稿

2016年4月8日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凸凹的小说打破了田园牧歌式、阶级斗争式等传统的乡土文学写作模式,创作了一种立足于大地本真的新的乡土文学范式,具有划时代的文本意义。

——解玺璋

这个坐在故乡土地上思考祖父的中年人,打通了与土地的最深刻的关系,成为土地道德与土地哲学的代言人。

——宁肯

凸凹的文字,有很深的情理,然而却是家常的。正因为是家常的,便有了质朴而准确的价值趣味,即人性之真。

——邱华栋

凸凹的乡村散文是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字,自然、蓬勃、温暖、野性,是一种原生态创作。

——刘江滨

凸凹的小说,有乡土的东西,也有学问的东西,九曲回肠,大概是王小波说的:小说具有无限可能。凸凹就确确实实地具备了这种品质——像诗,像随笔,像风情绘,又像戏剧。

——孙郁

凸凹并非一涉写作就很惯性地匍匐在“乡土”上,醉倒在“村俗”中。他的作品,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

——毛志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场与及物/凸凹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凸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25108
开本 32开
页数 5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8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2
CIP核字 2017070373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