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世界文豪高尔基的传世名著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一曲俄罗斯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之歌,也是一部美和善的人性颂歌,更是一曲成长之歌。在小说中,作者力图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情节富于传奇和童话色彩,人物具有特异的精神力量。而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与色彩斑斓的语言,则形成了激情洋溢的艺术效果和一种歌唱般的语言风格。

内容推荐

《童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阿廖沙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从三岁到十岁的七年灰色生活,成功塑造了外祖母这一在俄罗斯文学中极具光辉与人性美的艺术形象,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在昏暗狭小的房间里,我的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上穿着白衣,身子显得特别长。他光着脚,脚趾奇怪地张开着,爱抚的双手静静地放在胸前,手指是弯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着,仿佛两枚黑糊糊的圆铜币,他那慈祥的面孔黑青,难看地龇着牙,我觉得好可怕。

母亲半裸着身子,只穿一条红裙子,跪在地上,用那把我喜欢拿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母亲不停地叨咕着,声音低沉而沙哑,她那浅灰色的眼睛肿得胀鼓鼓的,仿佛在渐渐消失,豆大的泪珠从眼睛里潸潸滚落下来。

外婆拉着我的手。她胖胖的,大脑袋,大眼睛,鼻子软塌塌的,显得很滑稽。她穿一身黑衣服,一副和善而非常有趣的模样。她也在哭,哭得很特别,很好听,似乎是陪着母亲在哭,全身颤抖着,拉着我,把我推向父亲那边。我躲在她身后,拗着不肯过去。我感到又害怕又难为情。

我还从来没见过大人哭,也听不懂外婆一遍遍说的那些话:

“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亲爱的,他还不到寿限,不到时候呢……”

我大病了一场,初愈后刚刚才能下地。我记得很清楚,在我生病期间,父亲一直忙着照料我,一副快活的样子,后来他就突然不见了。外婆,一个奇怪的人,接替了他来照料我。

“你是从哪儿走来的呀?”我问她。

她回答说:

“从上边,从下边来的。我可不是走来的,是乘船来的!水上不能走,傻瓜!”

这话又可笑又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我家楼上住的是几个染了头发的大胡子波斯人,而地下室里住的是一个黄皮肤的加尔梅克老头儿,是做贩卖羊皮生意的。骑着楼梯栏杆可以玩滑梯,万一摔倒了,便翻着跟头滚下去。这一点我很清楚。这和水有什么相干呢?全都是胡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真搞笑。

“为什么说我是傻瓜?”

“因为你闹腾。”她也是笑着说。

她说话亲切、欢快、有节奏感。从见到她第一天起,我就跟她成了好朋友,现在我真想让她带我快点离开这问小屋。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号哭在我心里激起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惶恐不安的感觉。我头一回看见她这个样子,——她一向十分严厉,说话很少。她的装束整洁素雅,个子高大,像一匹马。她身强体壮,手臂力大无穷。可是现在,她好像浑身肿胀,衣衫不整,她身上的衣服全都撕破了,平时她的头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像一顶发亮的大帽子,现在却披散在赤裸的肩膀上,垂落在脸上。她的另一半头发编成了辫子,不停地摆来摆去,轻轻触着睡熟中父亲的脸。我已经在房间里站了好久,可是她却没有看我一眼。她一直在给父亲梳头,泣不成声地号哭不止,泪水涟涟。

几个穿黑衣服的乡下人和一个岗警往门里头探望着。岗警怒冲冲地喊道:

“赶快收拾!”

一条黑色披肩遮挡着窗户。披肩被风吹得鼓了起来,好像一张船帆。有一次,父亲带我划帆船,突然响起一声霹雳。父亲笑了,用双膝紧紧夹住我,大声说:

“没事儿,别怕,卢克!”

这时母亲突然吃力地从地板上跃起,但马上又坐下了,仰面躺倒,头发披散在地上。她闭着眼睛,苍白的脸变得铁青。她像父亲那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让阿列克谢走开!”

外婆把我推开,急匆匆跑到门口,喊道:

“亲爱的,你们不要害怕,不要打扰,看在基督分上,都散了吧!这不是闹霍乱,是生孩子,行行好吧,各位爷!”

我躲在黑暗角落里一只箱子后面,从那里望着母亲躺在地板上,身子蜷曲着,不停地扭动,啊呀啊呀地叫唤,牙齿咬得咯咯响。外婆在旁边爬来爬去,爱抚而高兴地说:

“为了圣父圣子!再忍一忍,瓦留莎!……圣母保佑……”

我感到好可怕。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忙来忙去,不时地会碰着父亲,发出哼哼唧唧的呻吟和叫喊。可是父亲却一动不动,仿佛还在笑呢。她们在地板上忙活了半天。母亲不止一次站起来,然后又倒下去。外婆不时地进进出出,像一只又大又软的黑色皮球从屋子里滚出来又滚进去。后来,黑暗中突然响起婴儿的啼哭声。

“感谢上帝!”外婆说,“是个男孩!”

接着,外婆点上了蜡烛。

我大概是在角落里睡着了,所以后来的事都不记得了。

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那天下着雨,在公墓的一角,很荒凉。我站在一个很滑的黏土堆上,看着父亲的棺材已落葬的墓穴。墓穴底部有很多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两只已经爬到黄色棺盖上了。

P1-3

序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翔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高尔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激情洋溢的散文诗,它热情讴歌了象征时代精神的海燕形象。它顶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勇敢,它无畏!这就是海燕,这就是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三岁时,父亲染上霍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一个贪婪、残暴、自私的恶老头儿。两个舅舅经常为争夺家产而打架,并把高尔基视为眼中钉。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外婆真正疼爱高尔基。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改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并把高尔基接去同住。又一场噩梦开始了。

继父对母亲的种种恶行深深刺伤了幼小的高尔基。高尔基只好又回到已经破产的外公家。

这期间,高尔基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勉强读完了二年级。

1878年秋天,高尔基的母亲病逝。10岁的高尔基先后被送进当地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当学徒,从此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独自谋生。对于一个10岁的儿童来说,独自谋生的艰辛和屈辱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不堪忍受当学徒的屈辱生活,偷偷逃到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高尔基有洗不完的杯盘、碗碟和刀叉。尽管像服苦役般地日夜劳作,但被解雇的厄运依然不期而至地落在了他头上。解雇理由却是无中生有:轮船餐厅的侍役偷茶具给乘客的事被栽赃给了高尔基。这段洗碗工的生活就这样屈辱地结束了。但喜欢读书,也鼓励高尔基读书的厨师斯穆雷却深深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中。

1880年秋天,高尔基又无奈地回到绘图师家,继续做枯燥而繁重的工作,并被禁止看书。但主人家这些愚蠢的打压,扼杀不了高尔基追求知识、热爱读书的天性。他幸运地结识了喜欢读书的剪裁师的妻子和雍容华贵的、像女王一样高尚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她们给高尔基提供了更多的书籍。高尔基第一次认识了司各特、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索洛古勃、普希金、莱蒙托夫、贝朗瑞等大作家和大诗人。他们的书给高尔基展示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新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高尔基第一次读到玛尔格王后借给他的普希金诗集时,那种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我怀着渴望的心情,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在普希金的诗里,那种纯朴和音韵完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很像外婆讲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我心里反复吟诵这些奇妙的诗句……这使我感到幸福,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而快乐。诗歌发出的振鸣犹如新生活的钟声。”但是院子里那些愚昧恶毒的人却把污言秽语泼向这两个女人,高尔基愤怒得几乎要向全世界呐喊:不许你们污蔑宛如天使般的剪裁师妻子和高贵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在高尔基苦闷压抑的这段打工生活中,正是这两个女人给高尔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书籍。后来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有意义。”从此,读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终生的宝贵习惯。

书籍真是太神奇了,把高尔基沉闷屈辱的生活几乎变成了节日,而高尔基就是这节目里最幸福的人。

然而,生活再一次戏弄了他。一个士兵偷了钱,却嫁祸于高尔基,结果高尔基的名誉不但被玷污,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离开了绘图师家,又在轮船上干起了洗碗工。深秋,轮船停航以后,高尔基进了一家圣像作坊当学徒。从1882年深秋干到1883年春天。这里的工作依然繁重而枯燥,沉闷而无聊,但高尔基还是千方百计找书看,并念书给工友们听。后来高尔基还在工地上当过工长。无论他做什么样的苦工,都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1884年初秋,高尔基终于从一个弱小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16岁少年。也就是说,他独立谋生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六年的勤奋读书,使高尔基“上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础。于是,他怀着进大学读书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喀山的道路。然而,愿望和现实相差太遥远了,他的大学梦落空了。

在喀山,贫民窟和码头是高尔基光顾的地方。为了不挨饿,他去码头当搬运工,在面包作坊当帮工。渐渐地,他的生活面扩大了,除了接触那里的工人、流浪汉和底层平民外,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大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在印刷厂当夜班校对员的大学生普列特尼奥夫,小杂货铺老板杰连科夫等。杰连科夫家里经常聚集着许多大学生和进步人士。他们关心俄国人民的疾苦,为俄国的前途担忧,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各自推崇的真理。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写道:“我常常感觉到,大学生们的谈话中表达出我内心的思索,所以我对这些人非常热情,就像一个被允诺获释的囚徒那样高兴。”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始阅读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他读的第一本严肃的书是叔本华的《格言与箴言》。但要真正找到思想上的朋友和生活的方向,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何其困难啊11887年2月,高尔基的外婆去世了,这对于他是天大的打击。听到噩耗的当天夜里,他极度悲伤,他想呐喊,想告诉大家,他的外婆是一个多么热忱而聪明的人,是一个多么善良而温厚的人,是一个多么会讲童话和诗歌的高手,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是高尔基的保护神,她怎么可以死呢?!在穷困、苦闷、绝望、无出路的纠结中,高尔基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望,于是他想了结自己。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支旧的左轮手枪,对着胸膛开了一枪,结果子弹打歪了,没有击中心脏,只打穿了一叶肺。这时,罗马斯帮助了他。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跟我倾心长谈,一直谈到半夜。看来,他是希望一下把我变成他那样的人。我第一次感觉到与人这样认真相处是那么好。自从我试图自杀之后,我对自己的看法一落千丈,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人们面前犯有罪过,甚至没脸再活下去。想必罗马斯理解我的这种心情,于是他以仁爱的情怀向我敞开了他自己的生活大门,使我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这是一个永志难忘的日子。”

罗马斯是被流放多年的民粹派革命家,在高尔基苦闷无助的日子里,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高尔基很大的帮助,不仅使高尔基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高尔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到了更多的有益的好书,更加了解了民间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他的影响下,高尔基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和他一起到农村对农民做启蒙宣传工作。高尔基还认识到,必须使民众从浑浑噩噩的、铅样沉重的生活中觉醒,摆脱掉愚昧、残暴、自私和野蛮的恶习,俄国的生活才有希望,俄国的未来才有光明。

在喀山四年的“求学”生活,使一个满怀美好憧憬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热血青年。高尔基在成长,高尔基在进步。高尔基曾说过,他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受尽凌辱的谋生经历和求学的坎坷,也并不觉得主人公软弱可怜,一贫如洗。这一切恰恰折射出主人公天性中的正义感、善良、宽厚、顽强、坚忍和勤思敏学以及他那高贵而美好的心灵。

《在人间》第二章中,主人公与瘸腿姑娘柳德米拉像“夫妻”那样纯洁地过家家,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外婆常常夸我们俩的友谊。‘男孩跟女孩相好是件好事!只是不能胡闹……’外婆用简单明了的话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胡闹’。她讲得很美,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我深深懂得了,花儿没有开是不能采的,否则就没有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所以,高尔基从不“胡闹”,看到别人胡闹,他极其厌恶,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主人公博爱仁慈。他和外婆一起,踏着溶溶月色,把五戈比硬币悄悄放在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家的窗台上。尽管继父深深伤害过他,但在继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时,他仍然前往医院,满足了继父的愿望。  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犹如热爱自由一样。他和外婆在森林里采蘑菇或捕鸟时,他的心欢喜得像鸟儿一样跃动。天还没有亮,他便来到了森林里,装好捕鸟工具,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现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土地……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

“乌儿们醒来了……一分钟之前还在煞有介事地沉思的森林,霎时间充满了各种鸟鸣。展现出一片大地上最纯洁的生物的繁忙景象……”

他哪里是在捕鸟,分明是一个小天使在与大自然对话。这就是心灵纯净的主人公眼中的大自然:壮美、神奇、诡异,带给他无限的想象和快乐。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为生计所迫、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少年啊。

综观上述,我们从高尔基身上读出的不只是苦难与不幸,彷徨与绝望,而是他的坚强与自信,尊严与勇敢,正直与抗争,善良与博爱,勤思与敏学,心灵的纯净与智慧。不是吗?高尔基不正像是矫健、高傲、勇敢的海燕吗?他不畏电闪雷鸣,不畏狂风暴雨,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他将张开双臂迎接日出,拥抱阳光。是的,高尔基心中永远阳光灿烂:阳光化去了苦难与凌辱,带来了永恒的明天和希望。是的,高尔基就像海燕,最终飞出了俄国海域,飞向了全世界,而他依然矫健、高傲而勇敢。

三部曲所描写和表现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折射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铅样沉重的生活”,表现了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一代新人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

三部曲问世以来,获得了俄国国内外高度一致的好评,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千百万的读者。愿这朵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常开不衰。

刘引梅

201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刘引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57585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7030649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