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在其自传体三部曲中记录了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淳朴而坚韧的灵魂。《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本书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度过苦难的童年之后初涉社会人生的那一段生活。高尔基以纯熟的现实主义手法把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揭示给每一位读者,让压抑、沉重,包括很多鄙俗的社会现实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刻画出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都是那样地栩栩如生;善良的外祖母神圣得像圣母再世一般,悭吝刻薄的外祖父令人可气又可怜,嫉恶如仇的轮船厨师斯穆雷粗俗中却透着本原的正直,熟知宗教古董的彼得对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狡猾奸诈,裁缝妻子为沉重压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

内容推荐

《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少年阿廖沙为生活所迫摘卖野果、当学徒、做杂工、和社会底层民众打交道的坎坷历程。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高尔基在书中用圆润的笔法书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用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风俗人情。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所有的人——船长、机械师、水手长,谁想骂他就骂他,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不解雇他呢?司炉们显然比其他人对他好,尽管他们也嘲笑他爱说废话和爱打牌。我问他们:

“雅科夫是好人吗?”

“雅科夫吗?还不错。他不害人,你怎么对他都可以,哪怕把烧红的炭放在他怀里都行……”

虽然雅科夫在锅炉房干的活几十分繁重,并有一个像马一样的好胃口,但他睡觉很少——交班以后,他常常连衣服也不换,浑身汗淋淋、脏兮兮的,整宿待在船尾,跟乘客聊天或打牌。

他在我面前就像一只上锁的箱子。我觉得,箱子里藏着我所需要的东西,于是我苦苦地寻找着开启这只箱子的钥匙。

“我真搞不明白,老弟,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呢?”他探问道,一双隐在眉毛下边看不出来的眼睛仔细打量着我。“嗯,世界嘛,我的确到过许多地方,还有什么呢?你真怪!好吧,你好好听着,我给你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这就是他讲的故事:在一个县城里,住着一个害痨病的年轻法官。他妻子是德国人,身强力壮,没有孩子。她爱上了一个集市上摆摊卖布的商人。那商人有家室,妻子很漂亮,有三个孩子。商人察觉到德国女人爱上了自己,便打算捉弄她一下。一天夜里,他把她叫到自家的花园里,另外又请来两个朋友,让他们藏在花园里的灌木丛中。

“妙极了!喏,德国女人来了,对他说这说那,最后她说,我来了,现在整个人都是你的了!他对她说:太太,我不能令你如愿,我有家室。不过我为你准备了两个朋友:一个是鳏夫,一个是光棍。德国女人啊呀叫了一声,照他脸上‘啪’地打了一耳光,他从长椅上折过去了,德国女人照准他的脸,好一顿拳打脚踢!是我把她送来的——我在法官家当管院人。我从板墙缝里望着,只见那边打成了一锅粥。这时,那两个朋友急忙跳出来,揪住她的发辫,我也纵身从板墙上翻过去,把他们推开。我说:‘你们不能这样对她,诸位商家先生!’太太怀着一腔真情来会他,他却想出这馊主意羞辱她。我把她领走时,他们用砖头把我脑袋砸破了……德国女人十分苦闷,不知所措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对我说:‘等我丈夫一死,雅科夫,我就回国,回到自己人那里,我一定要走!’我说:‘当然,应该回去!’法官死了,她回国了。她是个温柔贤淑、通情达理的女人。法官为人也很和气,愿他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我感到困惑莫解,不明白这个故事的意义,所以没有说话。我觉得这里边有一种熟悉、残酷而荒唐的东西,可是能说什么呢?

“这故事好吗?”雅科夫问我。

我说了几旬,气愤地骂着,但他却平静地解释说:  “有吃有喝的人,一切都心满意足。有时候想开个玩笑,结果没开成,他们好像不会似的。当然,生意人倒都是正派的。做生意脑瓜得灵,可是光靠脑瓜灵过活,试试看,太枯燥,所以就想点子寻开心。”

船尾后面,河水泛着泡沫,滔滔流去,听得见汹涌奔腾的水声。黑魃魑的河岸伴着河水徐徐向后移动。甲板上,乘客们呼呼大睡,发出鼾声。在长凳之间,即沉睡的乘客中间,一个细高干瘦的女人悄悄走动,向我们靠近过来。

这女人穿着黑色连衣裙,一头白发,没有扎头巾。司炉捅了一下我肩膀,小声说:

“你看,她多苦闷……”

我似乎觉得,别人的愁苦使他感到很开心。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我贪婪地听着,他所讲的一切,我都能牢牢地记住,但我不记得有一件愉快的事。他讲起话来,比书上讲得还要平静。我看书的时候,常常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愤怒、喜悦以及悲伤和嘲弄。司炉从不嘲笑人,也不责难人,没有任何东西会使他生气,也没有任何东西明显地使他感到高兴。他说起话来,就像法官面前一个镇静自若的证人,同被告、原告、法官都同样是毫无关系的陌路人……这种冷漠越来越引起我难以忍受的苦恼,对雅科夫产生一种气愤的厌恶感。

P190-192

序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翔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高尔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激情洋溢的散文诗,热情讴歌了象征时代精神的海燕形象。它顶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勇敢,它无畏!这就是海燕,这就是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市)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三岁时,父亲染上霍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一个贪婪、残暴、自私的恶老头儿。两个舅舅经常为争夺家产而打架,并把高尔基视为眼中钉。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外婆真正疼爱高尔基。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改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并把高尔基接去同住。又一场噩梦开始了。

继父对母亲的种种恶行深深刺伤了幼小的高尔基。高尔基只好又回到已经破产的外公家。

这期间,高尔基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勉强读完了二年级。

1878年秋天,高尔基的母亲病逝。十岁的高尔基先后被送进当地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当学徒,从此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独自谋生。对于一个十岁的儿童来说,独自谋生的艰辛和屈辱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不堪忍受当学徒的屈辱生活,偷偷逃到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高尔基有洗不完的杯盘、碗碟和刀叉。尽管像服苦役般地日夜劳作,但被解雇的厄运依然不期而至地落在了他头上。解雇理由却是无中生有:轮船餐厅的侍役偷茶具给乘客的事栽赃给了高尔基。这段洗碗工的生活就这样屈辱地结束了。但喜欢读书,也鼓励高尔基读书的厨师斯穆雷却深深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中。

1880年秋天,高尔基又无奈地回到绘图师家。工作更加繁重了,而且不许高尔基看书。一旦被发现,不仅要受罚,书也要被没收烧毁。但主人家这些愚蠢的打压,扼杀不了高尔基追求知识、热爱读书的天性。他幸运地结识了喜欢读书的剪裁师的妻子和雍容华贵的、像女王一样高尚美丽的玛尔格王后。她们给高尔基提供了比斯穆雷更多的书籍。高尔基第一次认识了司各特、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索洛古勃、普希金、菜蒙托夫、贝朗瑞等大作家和大诗人。他们的书给高尔基展示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新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高尔基第一次读到玛尔格王后借给他的普希金诗集时,那种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我怀着渴望的心情,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在普希金的诗里,那种纯朴和音韵完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很像外婆讲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我心中里反复吟诵这些奇妙的诗句……这使我感到幸福,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而快乐。诗歌发出的振鸣犹如新生活的钟声。”但是院子里那些愚昧恶毒的人却把污言秽语泼向这两个女人,高尔基愤怒得几乎要向全世界呐喊:不许你们污蔑宛如天使般的剪裁师妻子和高贵美丽的马尔格王后!在高尔基苦闷压抑的这段打工生活中,正是这两个女人给高尔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书籍。后来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有意义。”从此,读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终生的宝贵习惯。

书籍真是太神奇了,把高尔基沉闷屈辱的生活几乎变成了节日,而高尔基就是这节日里最幸福的人。

然而,生活再一次戏弄了他。一个士兵偷了钱,却嫁祸于高尔基,结果高尔基的名誉不但被玷污,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离开了绘画师家,又在轮船上干起了洗碗工。深秋,轮船停航以后,高尔基进了一家圣像作坊当学徒。从1882年深秋干到1883年春天。这里的工作依然繁重而枯燥,沉闷而无聊,但高尔基还是千方百计找书看,并念书给工友们听。后来高尔基还在工地上当过工长。无论他做什么样的苦工,都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1884年初秋,高尔基终于从一个弱小的儿童长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十六岁少年。也就是说,他独立谋生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六年的勤奋读书,使高尔基“上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础。于是,他怀着进大学读书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喀山的道路。然而,愿望和现实相差太遥远了,他的大学梦落空了。

在喀山,贫民窟和码头是高尔基光顾的地方。为了不挨饿,他去码头当搬运工,在面包作坊当帮工。渐渐地,他的生活面扩大了,除了接触那里的工人、流浪汉和底层平民外,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大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在印刷厂当夜班校对员的大学生普列特尼奥夫,小杂货铺老板杰连科夫等。杰连科夫家里经常聚集着喀山大学、神学院和兽医学院的大学生们和进步人士。他们关心俄国人民的疾苦,为俄国的前途担忧,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各自推崇的真理。高尔基说:“我常常感觉到,在大学生们的谈话里,听到了我未能说出来的思想,因此这些人让我欣喜若狂,犹如一个俘虏得到许诺给予自由那样高兴。”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始阅读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他读的第一本严肃的书是叔本华的《格言与箴言》。但要真正找到思想上的朋友和生活的方向,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何其困难啊!1887年2月,高尔基的外婆去世了,这对他是天大的打击。听到噩耗的当天夜里,他极度悲伤,他想呐喊,想告诉大家,他的外婆是一个多么热忱而聪明的人,是一个多么善良而温厚的人,是一个多么会讲童话和诗歌的高手,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是高尔基的保护神,她怎么可以死呢?!在穷困、苦闷、绝望、无出路的纠结中,高尔基想到了死。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支旧的左轮手枪,对着胸膛开了一枪,结果子弹打歪了,没有击中心脏,只打穿了一叶肺。这时,罗马斯帮助了他。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谈了很久,一直谈到深更半夜。看来,他希望一下子就使我符合他的要求,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初次感觉到与人相处得如此真诚,如此友好。自从我尝试自杀之后,我对自己的评价急剧下降,我觉得自己很卑微,在人面前有罪似的,我活着感到羞耻。想必罗马斯理解我的这种心情,于是仁慈地向我打开了他自己的生活大门,使我振作起来。这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罗马斯是被流放多年的民粹派革命家,在高尔基苦闷无助的日子里,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高尔基很大的帮助,不仅使高尔基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高尔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到了更多的有益的好书,更多了解了民间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他的影响下,高尔基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和他一起到农村对农民做启蒙宣传工作。高尔基还认识到,必须使民众从浑浑噩噩的、铅样沉重的生活中觉醒,摆脱掉愚昧、残暴、自私和野蛮的恶习,俄国的生活才有希望,俄国的未来才有光明。

在喀山四年的“求学”生活,使一个满怀美好憧憬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热血青年。高尔基在成长,高尔基在进步。高尔基曾说过,他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在精神上获得新生的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受尽凌辱的谋生经历和求学的坎坷,也并不觉得主人公软弱可怜,一贫如洗。这一切恰恰折射出主人公天性中的正义感、善良、宽厚、顽强、坚忍和勤思敏学以及他那高贵而美好的心灵。

《在人间》第二章中,主人公与瘸腿姑娘柳德米拉像“夫妻”那样纯洁地过家家,简直就是一幅很美的图画。“外婆常常夸我们俩的友谊。‘男孩跟女孩相好是件好事!只是不能胡闹……’外婆用简单明了的话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胡闹’。她讲得很美,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我深深懂得了,花儿没有开是不能采的,否则就没有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所以,高尔基从不“胡闹”,看到别人胡闹,他极其厌恶,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主人公博爱仁慈。他和外婆一起,踏着溶溶月色,把五戈比硬币悄悄放在比他更穷苦的人家的窗台上。尽管继父深深伤害过他,但在继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时,他仍然前往医院,满足了继父的愿望。

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犹如热爱自由一样。他和外婆在森林里采蘑菇或捕鸟时,他的心欢喜得像鸟儿一样跃动。天还没有亮,他便来到了森林里,装好捕鸟工具,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现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土地……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

“鸟儿们醒来了……一分钟之前还在煞有介事地沉思的森林,霎时间充满了各种鸟鸣,展现出一片大地上最纯洁的生物的繁忙景象……”

他哪里是在捕鸟,分明是一个小天使在与大自然对话。这就是心灵纯净的主人公眼中的大自然:壮美、神奇、诡异,带给他无限的想象和快乐。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为生计所迫、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少年啊。

综观上述,我们从高尔基身上读出的不只是苦难与不幸,彷徨与绝望,而是他的坚强与自信,尊严与勇敢,正直与抗争,善良与博爱,勤思与敏学,心灵的纯净与智慧。不是吗?高尔基不正像是矫健、高傲、勇敢的海燕吗?他不畏电闪雷鸣,不畏狂风暴雨,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他将张开双臂迎接日出,拥抱阳光。是的,高尔基心中永远阳光灿烂:阳光化去了苦难与凌辱,带来了永恒的明天和希望。是的,高尔基就像海燕,最终飞出了俄国海域,飞向了全世界,而他依然矫健、高傲而勇敢。

三部曲所描写和表现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折射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铅样沉重的生活”,表现了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一代新人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

三部曲问世以来,获得了俄国国内外高度一致的好评,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干百万的读者。愿这朵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长开不衰。永远的高尔基,永远的三部曲。

刘引梅

201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新译)/现代译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刘引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57615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7030652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