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鲷与羊/一期一会
内容
试读章节

2 遨游在日语的海洋、品味语言的芳香

前几天,我从中国出差回来,在东京自己家的书斋里浏览外出期间积攒的报纸等,享受片刻闲暇的时光。看到2009年4月10日《朝日新闻》晨报一篇上题名为《在都市周边找寻日本故里》的连载文章。有一则标题为《昔日候鸟栖息地,今日遭遇突变》的新闻这样写道:

“鹬、白鹆在居民楼和住宅区附近飞舞,平时很少出现在海边的赤味鸥也时常可见。福冈市的和白海滩以候鸟的栖息地而闻名。冬天有近万只栖息于此,春季退潮后亲子一同赶海,热闹非凡。

“56岁的片冈佐代子4年前从东京搬到这里,从她家里可以俯视整个海滩。她被海边的鸟儿所吸引,穿过巷子来到了海滨。因地处博多湾深处,此处的大海风平浪静,住宅区和海滨之间甚至连海堤都没有。大海退潮之后裸露的沙质海滩绵延几百米,远处是一片寂静的大海。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远浅’一词的意义。”

“远浅”一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我嗅到了多年来在日语研究中所追逐的题目的气息。

我虽然明白“远浅”一词的意思,但是不能立刻找到确切的中文译文。查阅了词典,我的疑惑也如实地突现了出来。比如197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日汉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浅滩(离大海或河岸很远)或近海浅滩。”大概因为没有相对应的专有名词,所以才加上了“离大海或河岸很远”的注释。在2002年日本小学馆出版的《日中辞典》(第二版)中,或许是为了尽量把它翻译得像专有名词那样,遂将其译为“平浅滩”。

但是这两种译法如果反过来翻译,也就是从中文还原翻译成日文的话,就无法译回“远浅”一词了。

中文辞典中没有“平浅滩”一词。也许它是一个用于与海洋相关的专业术语,但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工具书中却没有收录,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另一方面,不管哪本中日词典都把“浅滩”翻译成了“浅濑”。

“远浅”在日语中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一旦要译成中文,却变成一件极为棘手的事。

说到“远浅”,我们会想起诸如“远浅之海”、“有明之远浅”(佐贺县有明海)、北海道的“远浅站”等词汇或地名;会联想到洁白的沙滩、平静的波浪等。如果将“远浅”限定为春天和初夏的背景下的话,视野里甚至会浮现赶海、拾贝壳等风景。赶海甚至被用作描述春天的专用词汇,但也可以视为迎接夏日的风景诗吧。

我甚至从“远浅”一词中感受到了大海的气息,它飘逸到了毗邻东京湾的我家的客厅。

就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日文和中文进行比较,享受探索所带来不时的乐趣已经悄然成为我的生活习惯。

要说起这种生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必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谈起。

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探索日文和海洋文化的关系、挖掘潜藏于中文里的畜牧文化的基因。

3 《起风了》与鲷鱼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电影是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观看日本电影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条捷径。

当时,我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日语,疯狂地迷恋上了日本电影。有一天,和表妹一起去看电影,这部电影以堀辰雄的小说为蓝本,名字叫《起风了》。

现在已经记不清电影的具体细节了,只记得在电影中,年轻的男主角喜欢上女主角节子,礼拜天经常去她家里玩。虽然当时是战争年代,但是由于节子的父亲是外交官,男主角每次去她家里总能受到一番款待。他不无感慨地说:“能够见到节子自然是很高兴,每次都能享用到普通老百姓无法享受的美味佳肴对我来说也是致命的诱惑。”

男主角接着说“上个礼拜天,在节子家吃了鲷鱼。”我不由得惊叹道:“在战时还能吃到鲷鱼!”但是,当时坐在我旁边的表妹眼睛一直盯着屏幕,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

P6-9

后记

在本书开头部分,我曾写到过我阅读《朝日新闻》时的一次感想。那是篇题为《昔日候鸟栖息地,今日遭遇突变》的报道,文中使用的“远浅”一词引起了我的关注。

当时,我虽然明白“远浅”一词的意思,但是不能立刻找到确切的中文译文。为此查阅了好几本字典,我的疑惑也如实地被这些字典凸显了出来。

对于“远浅”一词,《新日汉字典》的解释是“浅滩(离大海或河岸很远)或近海浅滩”。大概因为没有相对应的专有名词,所以才加上了“离大海或河岸很远”的注释。日本小学馆出版的《日中辞典》或许是为了想尽量把它翻译成专有名词的模样,遂将其译为“平浅滩”。

对此,我在本书开头的文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但是这两种译法如果反过来翻译,也就是从中文还原翻译成日文的话,就无法译回‘远浅’一词了。”

我还写道:“中文辞典中没有‘平浅滩’一词。这也许是一个用于与海洋相关的专业术语,但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工具书中却没有收录,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另一方面,不管哪本中日词典都把‘浅滩’翻译成了‘浅瀬’。”

因此,我感叹:“‘远浅’在日语中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一旦要译成中文,却变成一件极为棘手的事。”

2015年,我应宁波市象山县有关部门的邀请前往当地考察。从广义上来说,宁波也是我的故乡。在当地引以为自豪的海边,我听到了从孩提时代起就在母亲的口中多次听说过,如今却给了我近乎醍醐灌顶效果的一个名词——“滩涂”。站在海边,看着海滩向大海深处远远地伸展过去,滩涂给了我非常直观的教育,我当即一拍大腿,兴奋而又懊恼地暗叫:“这就是日文中的‘远浅’呀!我怎么没有早一点联想起来呀!”

看着我兴奋的表情,陪同我前往考察的当地出身后来又在日本留学过的一位上海律师没弄明白我的心思,以为我是看到大海兴奋了。其实,我是为找到了“远浅”的中文译名而兴奋不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说的就应该是这类场景吧。

后来,我回到日本后细查了一遍。对于“滩涂”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只是懒懒地告诉查阅者说:“指海涂和河滩、湖滩等,通常专指海涂。”再查“海涂”,该词典说:“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因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浅海滩。低潮时,其较高部分露出海面。修筑围堤,挡住海水可以垦殖。”

……

移居日本,完成硕士、博士课程,再次走出大学学堂成为社会人后,我彻底地离开了日语教学舞台。然而,当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用日文写作后,可以说我却因此而更深地走进了日文世界。如今当我在日常工作之余,继续遨游在日语的海洋,品味语言的芳香,同时探索日文和海洋文化的关系,挖掘潜藏于中文里的畜牧文化基因时,更加感受到了熟悉和了解2门语言的幸福。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日文和中文进行比较,享受探索所不时带来的乐趣已经悄然成为我的生活习惯。

但是,前面说到的宁波象山行给我敲响了需要防止自我陶醉、浅尝辄止的警钟。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将把我带进一个新的学习、钻研日文和中文的境地。我需要和更多的朋友一起切磋、推敲、研讨许许多多我们大家都感兴趣的语言上、文化上、风土风俗风情上、甚至日常生活习惯上的各种问题、课题。

古人说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今的我就有着这样一种心情。但是,随着本书的出版以及她进入更多的读者的手中,我就必须得站出来,接受评判,应对交流,汲取新知识。可以说,这是我在中国国内重开出版我的作品之路的一个新尝试,希望能够获得成功,为今后更多的作品返回故乡蹬出一条路子来,也希望能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更多的愉快合作,一起分享收获知识硕果的快乐。

感恩大家,感恩时代。我愿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再学习!

莫邦富

2016年11月20日

目录

源自海味的文化和源自山珍的文化

 鲷和骆驼——各自的关键词

 白鱼和凝脂——美女的代名词

 愁煞人的鱼和家畜

 你能分别叫出猪肉和鱼肉各个部分的名字吗?

 中国人的忌口,日本人的补品

生活中的海洋文化和畜牧文化

 礼品中的山珍与海味

 日中美食家的不同爱好

 在中国『肉食者』即为有钱人

 食不厌精

 中国的『八珍』之恋

 中国人钟情淡水鱼

源自海洋文化和畜牧文化的词汇

 隐语和谦让语

 惯用语之趣

 汉字和会意文字

 国字和海鱼

 游刃有余

后记

序言

写在《鲷与羊》出版之际

《鲷与羊》一书交由海龙社出版,此事对于作者而言意义非凡。

迄今为止,我在日本已经出版了50多册书,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作为单行本在市场上流通,对我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因此现在每当新书出版之时,我早已不再有处女作付印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了。但是这本书不同,它仍然给我以格外的欣喜。因为这本书是我收回著作权尝试再次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1998年,这本书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发行,书名是《中国人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日语》。

主题是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之时就一直在酝酿的。1990年代后期,看到日本的中文学习人数剧增,我想:“不久,这些中文学习者都将成为中日交流的大使,为了让他们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我想在语言学习阶段就有必要强调一下:中国和日本两国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

于是,怀着多少要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互理解做出一点贡献的想法,从1997年开始,就以“通过语言来看文化的差异”这一题目开辟了专栏,在aruku出版社发行的《月刊日本语》上面连载。1998年,以这些连载为蓝本,又添加了一些内容写就了《中国人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日语》一书。2002年,该书作为日经商务人士文库之一被收录出版文库本。

几年前,有不少读者来电垂询:“我想阅读这本书,去哪里可以买到?”我一一回复他们,“问问出版社,应该能买到”、“网上搜一下就能找到”。最后书店也打来电话找这本书。我觉得奇怪,就跟出版方联系了一下,对方告知:“由于出版方针发生变化,决定不加印了。”

同时,我不断收到一些要求我以“我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日语”为主题的演讲邀请。2008年7月,在东京都举办的中文日语演讲比赛,也要求我用这个题目做特别演讲。这显然是受到拙作《中国人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日语》一书的影响。演讲结束以后,听众和在大学学习中文的大学生都来咨询要买这本书。

但是,市场上已经买不到这本书了。今天日本的出版界为攫取利润都讲究一本万利,我对此感到颇为不满。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为何不能认真应对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呢?

中文中有个成语叫“细水长流”。扑面而来的滚滚洪水会转瞬间不见了踪迹,而那涓涓的细流却能在山间长流不息,我想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看看我此前的操刀之作,也可以这么说。译著《中国可以说不》正是短时间奔涌而至的洪水,一度洛阳纸贵,但是畅销的时间极为短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所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日语》正属于细水长流的类型。可是,今天日本的出版界逐渐失去了应对“细水长流”类型书籍的经济实力,无法脚踏实地地去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出版界遭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狂风暴雨,我无意批判他们。出版社为了各自寻求生存之道,也正在进行各种探索。

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既然读者和市场需要这本书,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我的责任。于是,我决定自己采取行动。痛下决心收回了该书的出版权,再次寻找有意出版的地方。我对书的内容非常自信,所以坚信这本属于“细水长流”类型的图书一定能够再次送到读者手边。

幸运的是我的判断没有失误。不久就有出版社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同意出版这本书。该出版社就是海龙社,在添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之后,本书得以重新和读者见面。

谨对愿意出版本书的海龙社下村忍子社长和爽快答应担当本书编辑的藤波定子女士表示衷心的谢意,对迄今为止一直孜孜不倦四处寻找本书的各位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就不会让我下定决心重新出版这本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各位读者的热情支持,这本书才得以涅槃。

本书想通过饮食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鱼、肉等相关联的词汇和表述,以穷尽中日文化的差异。本来我想以三部曲的形式出版的,续篇为通过考察山峦等地理词汇与表述,以及梅花、樱花等植物词汇和表述,多重视角地来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本书是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来执笔的。

可是,本书出版以后,我为其他类型书籍的执笔所累,疏于对其续篇的研究和执笔,一直拖到今天。值此海龙社出版本书之际,再次激发了我挑战先前遗留课题的欲望。我想总有一天能把续篇送给各位读者朋友。

最后,地久天长,希望读者能够一直喜欢这本书,就此搁笔(不,是停止敲键盘)。

2009年6月20日

莫邦富

内容推荐

《鲷与羊》为“一期一会”之一,是旅日华裔莫邦富先生以其在日本几十年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饮食体验)以及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饶有趣味地对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进行了见微知著的描述,内容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此书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流畅,正如唐诗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盘。例如,表现女性美的“白鱼”和“凝脂”,集中显示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当中国文人骚客形容美人“指如削葱根”时,日本的文人墨客则以“白鱼”来形容(杜海怀在《白鱼与凝脂──从美女描述看中日文化差异》,载于《日语知识》2001年05期),语言的精妙和微言大义,尽在这细节之中。当你翻起这本小册子,或许会有王右军“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之感。

编辑推荐

莫邦富著的《鲷与羊》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切入,趣谈中日文化的差异。从“海洋文化”到“大陆文化”,由“吃”及“文”,从餐桌上追溯两国语言文字的源流,再从这一源流回归生活日常的文化百态,从而展现中日文化碰撞中的妙趣,可谓是舌尖上的中日文化宝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鲷与羊/一期一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邦富
译者 杨本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68368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7064567
中图分类号 K203-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