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治水人生--高廷耀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记得当时有一·二九大楼、旭日楼,旭日楼旁边还有个胜利楼(后来拆掉,建了逸夫楼)。一·二九大楼原本是一所日本人的中学,旁边都是农田。现在学校大门进来所见的那些行道树,就是那个时候栽种的。操场是有的,后来学一楼、学二楼、学三楼等学生宿舍也建起来了。我们住过一段时间的胜利楼,后来学一楼造好了,我们就搬进了学一楼。学一楼本来在大礼堂旁边,现在已经被拆掉,建起了海洋楼。

当时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十分严格的,同学们的学习也很刻苦。那时读的专业课内容,现在看看是很简要,所开设的课程也都比较简单。没有课本,都是老师自己找一些苏联的教材,再参考一下英美的书,然后编写讲义发给同学们阅读学习。那时也没有什么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基本上全靠老师课堂上讲授。学生可以去机械实习工厂实习,有测量实习,但没有市政工程方面的实习。现在同济给排水专业的实验室,都是我们毕业留校后自己设计、建造起来的。

严格来说,大学阶段给我打下了很好的数理化、力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等。因为是土木系,这些都是基础课。作为专业上的事情,是老师们把我领入门。现在来看,那些知识其实还是比较简要的,要想真正学懂、吃透,就要靠自身努力了。

现在回顾起来,我觉得有名望的大学有两个要素至关重要:一是有好的老师,二是有好的校风和严格的人才培养。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当时大学的培养和训练都比较严格、规范,这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我觉得太重要了。有幸遇到学养深厚的老师,得其言传、身教,那真是人生之最大幸事,让你一辈子受用不尽。

比如,当时我们都要上实验课,操作十分严格,有具体明确的实验要求。每个人做完实验后,必须将操作台、实验器具等重归原位,包括清洗玻璃瓶,清洗后还要接受老师的检查,将瓶子倒置,水流得干干净净、不留水渍才算合格。做实验,只有按照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做得出来,而且每次做实验,数据肯定不一样,误差要在一定范围内。

交大和同济的老师一直告诫我们:工科是培养工程师的,脑海中必须要有“工程师”的概念,每个数字都有个精确度的问题。因此,工程师与财务人员对数字的理解不一样,工程数字一定要讲有效位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包括工程制图,图不可以乱画,一条线画下去,画错了不仅是钱的问题,可能工程就垮掉了;而且,并非材料用得越多,工程质量就越可靠,如果用得不对,即便材料多,工程也不一定牢靠。

我觉得好的大学、好的老师对我这些基础性的培养和训练,让我很是受用,后来我也是按照这些要求来教育、培养我的学生。我对学生们讲,我们不要轻易称自己是科学家,我们是工程师,把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变成实际可用的、工程上可以实践的东西,是我们工科学生应该做到的。我看这个也是同济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特色。国家需要拔尖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同济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大量动手实践的锻炼,他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上手快,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我认为这正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

我在大学期间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最感有幸的是碰到了许多好老师,其中有几位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真是受益终身。当时最有名气的老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那时老师们的科研不多,主业就是“授课”。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位是教我们理论力学的徐芝纶老师。他曾是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的院长、交大水利系的教授。听好老师的课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听不好的老师的课就像一首催眠曲。上徐老师的课,我们同学都争着、抢着坐在教室前排座位,听得津津有味,思想绝对不会开小差,那绝对是最愉悦的体验。徐老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听完他的课再去看书,一些概念、知识点就非常明了。所以后来我悟出来,真正有水平的好老师,就是很善于把复杂难懂的问题,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讲述清楚。现在看起来,要想跟学生讲个透彻明白,自己首先必须真懂,如果不是自己真懂,那就只能是依样画葫芦、照本宣科,自然也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致。

对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当助教,助教必须为学生课外答疑。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某个问题不懂,于是提出另外一个想法,我明明知道他所讲的不对,但就是不知如何去说服他。后来我琢磨出来,这只能说明我自己还没有学透、没有真懂。如果一个老师将某个概念、原理真正吃透、彻底弄懂了,只要对方有一个大学基础,自然就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问题讲解清楚,让学生基本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后来我在这方面一直比较留意,这也是身为人师的基本功。

还有几位各有特色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其中一位是杨钦老师。他的讲课风格是跳跃式的——“拎一拎”,在听他的课之前必须先进行自学。如果自学过了再听他的课,会觉得很有意思,他所讲的内容对学生很有启发。但如果没有自学过,同学们会直接感觉听不懂。

P22-24

目录

序言

记者手记

高廷耀访谈录

 少时立志好读书

 转入同济习专业

 乐为助教获益多

 初涉治污科研路

 环保路上携后生

 宽松家庭育两子

 洪堡两年开眼界

 探索中国治水路

 掌门六年尽吾力

 诚邀科尔访同济

 工程中心促转化

 唤醒沉睡母亲河

 护佑香港水命脉

 开启绿色采油篇

 创立基金励后辈

 乐享淡泊晚来景

我心目中的高老师

 高风亮节敬贤爱才/金正基

 亦为良师亦为益友/周增炎

 感念师恩/戴晓虎

 我一生的导师/马鲁铭

 求真求实启后人/何群彪

 回忆高先生二三事/陈洪斌

高廷耀教授年谱简编

高廷耀主要论著

序言

当我翻阅这本记载着高廷耀先生毕生事业的访谈录时,记忆中不时闪现出与先生交往中的那些细节,百感交集。访谈录以素朴平实的文字,讲述了先生同济求学、为师、科研逾一个甲子的主要经历及其诸多人生感怀,读来倍感亲切。作为晚辈的我对先生所走过的道路、奋斗和求索,有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对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崇高风范更添一份由衷的景仰之情。

自上世纪50年代初,先生随全国院系调整进入同济就读,此后65年他的人生轨迹与同济大学紧密相连。访谈录虽是先生对自己人生几个重要阶段代表性事件、历程的回顾和讲述,但相信借此也能引发同济人对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回忆,特别是先生以一辈子积淀的人生智慧,对人才培养、工科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治理、国际化合作交流等重要议题,分享了不少独到的创新理念和成功经验,同济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一定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和启迪,从而更好地迈向成才之路。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孕育形成了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作为同济教授的杰出代表,高廷耀先生一辈子心系国家的治水大业,孜孜不倦于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于中国的治污之道,并大力推动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远见卓识,一手开创了中德教育、科研互惠合作的先河,在任校长期间为治校殚精竭虑,不乏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大手笔,为同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同济精神”生动而有力的真实写照。

大学的校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的教授们共同书写的。整理、传播、重温更多同济知名教授们的人生经历与掌故,挖掘其背后所彰显的同济精神,以此唤起同济人的集体记忆,并激励更多同济青年传承这一精神,怀一份使命担当,勇于投身科创实践,是一件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是为同济人留存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高廷耀先生带了个好头,相信今后有更多来自同济各院系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问世,让同济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中留驻更多代表性人物和更丰富、鲜活的细节故事,让“同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内容推荐

黄艾娇、洪蕾洁执笔的这本《治水人生--高廷耀访谈录》以朴素平实的文字,讲述了高廷耀先生同济求学、为师、科研逾一个甲子的主要经历及其诸多人生感怀。通过对高廷耀先生人生几个重要阶段代表性事件、历程的回顾和讲述,反映先生以一辈子积淀的人生智慧,对人才培养、工科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治理、国际化合作交流等重要议题的真知灼见。

编辑推荐

高廷耀,教授。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同济大学城建系研究生毕业。历任该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环境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研究成功“解决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膨胀的新方法”。著有《排水工程》。

黄艾娇、洪蕾洁执笔的这本《治水人生--高廷耀访谈录》回顾和讲述了高廷耀先生人生几个重要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治水人生--高廷耀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廷耀口述
译者
编者 黄艾娇//洪蕾洁
绘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869391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7090257
中图分类号 K826.16=76
丛书名
印张 11.8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3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