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蹉跎岁月/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叶辛《蹉跎岁月/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记述了小说主人公柯碧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于出身不好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感动于他的品格和处境,军干家庭出身的女知青杜见春,对他产生了同情和爱恋。小说通过这个故事的主线,充分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恋爱和生活态度,极有特色地刻画出那个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民情风俗画。

内容推荐

叶辛著的《蹉跎岁月/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系列之一种,是作家叶辛描写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目录

蹉跎岁月

后记一

后记二:关于《蹉跎岁月》答读者问

后记三:写作《蹉跎岁月》的日子

后记四:二十年的蹉跎村

试读章节

原来,早晨还是晴朗朗的,此刻,大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了,雨点子打在集体户外的苞谷叶上,答答直响,柯碧舟竟然都没听见。直到寨外的山巅上扯起一道刺目的火闪,跟着一个惊天动地的急雷轰隆隆打响,柯碧舟才被吓得抬起头来,向小窗外望去。

嵌在厚泥墙中间的玻璃窗上,几小股雨水歪歪扭扭淌下来;近处的山坡上.鞭笆秆、丝茅草、芭茅草都被风雨摇曳着、撕扯着,向一边歪倒过去。寨外的田坝里,密织的雨网像笼起了雾。集体户外的屋檐下,屋檐水哗哗地淌到檐沟里去。嘈杂的雨声和流水声太喧闹,柯碧舟的文思被打断了。

他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揉揉有点发酸的眼睛,习惯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巴墙上贴着的一张白纸。白纸上,用毛笔蘸了红墨水写着两行遒劲有力的字:“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这两句话,显然是他的座右铭。柯碧舟吸了一口气,正想再埋下头去,耳朵里又听到几下笃落笃落的轻响,他立刻又直起腰杆,警觉地望着茅草铺的屋顶。插队落户一年半了,每当下雨时,都是知识青年们焦躁不安的时分,尤其是暗流山区这一带,已经两个多月未下雨了,乍一下大雨,茅屋顶非漏不可。果然,他凝神一听,好几个知青帐顶铺的塑料布上,都滴滴答答地响起了漏雨声。柯碧舟站起身来,仔细察看着,有没有水流如注的现象。还好,春上茅屋顶重新翻盖了一下,雨漏得不像去年那么厉害了。柯碧舟又担忧起围绕茅屋挖的檐沟来了,好久没下雨,檐沟里的枯枝、杂物没细细掏过,水是否被堵塞了?一堵住,水漫上来,浸透泥墙,可要倒塌的呀。他屏息听着那哗啦啦的流水声,默默地点点头,心里说,听声气檐沟还是畅通的。

正在柯碧舟侧耳细听的时候,集体户外传来脚踏泥泞地的啪啦啪啦的声音。柯碧舟原来以为那是过路人,并没在意,可没料到,脚步声直响到集体户大门口的屋檐下来了,还能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

也许是同户的“快脚”苏道诚回来了。

柯碧舟暗忖着,等待大门被推开的声音。但大门并没动。很显然,不是苏道诚回来了,门外站着的,是个雨天时碰到的躲雨人。想到集体户的屋檐很窄,躲不住这么大的风雨,柯碧舟决定去给躲雨人开门,让他进屋来坐一坐。

柯碧舟从男生寝室走到灶屋里,正要去开门,嘭的一声,门被推开了。柯碧舟吃了一惊,定睛望去,更使他瞠目结舌,不知说什么好。

门口站着一个个儿高高、体形颀长、虎虎有生气的姑娘。她浑身上下全被雨水打湿了,乌黑的头发水淋淋地闪着光,淡蓝色的府绸衬衣,紧贴着微微隆起的胸脯,一条草绿色的裙子,直往地下滴水,黑色的搭扣布鞋和白色的尼龙丝袜,沾满了泥浆点子,湿漉漉地巴在脚上。

姑娘也在打量着屋里的青年:两三个月没理过的头发,一张清瘦黑红的脸,忧郁沉闷。略微往眼窝深处陷去的眼睛,沉思般地瞅着人。他中高个儿,生就一副痴呆相,穿一身脏得姑娘们不能理解的补巴儿衣服,光脚板站在泥地上。一般地来说,五官端正的小伙子都很引人注目,可眼前这个,不但不叫人注目,倒有些怕人了。

“为什么不叫我进屋?”姑娘开口了,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得惊人,柯碧舟感到,集体户的两个女知青,没有一个人的嗓门会像她的那样好听,哪怕是一心指望自己当个女高音歌唱家的华雯雯,也不能同她相比。

姑娘的语气咄咄逼人,叫柯碧舟不知如何应付了。他讷讷地说:

“你进屋坐吧,我正想来开门呢。”

他的声音喑哑低沉,使得姑娘费劲地眨了眨眼睛,才听明白。她清朗朗地一笑,一边信步走进灶屋,一边说:

“我心里是在纳闷呀。看看门,没上锁,屋里好像是有人的。可竖耳听听,奇怪,一点儿声响也没有。你一个人倒真闷得住!还有其他人吗?”

柯碧舟摇摇头。他这会儿听清楚了,姑娘的嗓音恰像金属弹子丢进玻璃杯时响起的声音一样,很动听。

姑娘走到屋中央,随手拉过一条板凳坐下,仰着脸问:“有火吗?你们是烧煤还是烧柴?”

“煮饭是烧煤。”柯碧舟有点醒悟地答着,望了望她湿透了的衣裙,说,“我给你拿柴,烧堆火,你烤烤!”

P2-3

后记

锣声响了,鼓声响了,汽笛响了,在这一片嘈杂的响声中,红旗在挥动,人流-在涌动,高音喇叭在呼叫,鲜花、笑脸中夹杂着毫不掩饰的哭泣,火车轮子滚动了……

一九六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我就在这样一股潮流中,离开了上海,到陌生的、远在五千里之遥的贵州山乡去插队落户,去接受再教育,或者,拿当时一句最时髦的话来说:“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翻开了我生命旅程中新的一页。

没有人动员我,没有人逼我,我是自觉自愿去的。

那年,我十九岁。

比我小的,小至十六岁,比如我妹妹;比我大的,大至二十二三岁,那些比我多读几年书的高中生。

可以说是整整一代人呵。都在上山下乡,都在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彭浦车站是临时性的,除了芦席棚,四周全是空旷的原野,再多的人来送,都容纳得下。在这儿,就在这个我离开上海的车站上,在十六浦码头,在吴淞口,在北站,我已经送过多少个同学、好友、邻居、亲戚们去黑龙江、去吉林、去安徽、去云南、去江西、去苏北、去崇明岛啊,后来我知道,那几年里,上海一共送出去一百一十一万知识青年,拿每一列车乘坐一千人来计算,需要多少辆列车来送哪。难怪彭浦车站日夜都是喧闹不息的了。

这么多人上山下乡,几乎波及了每家每户。上海是这样,大到全国,又有多多少少知青哪,数不清。

关于这些知识青年,后来有种种议论说到他们。先是说他们如何地开创一代新风,如何地大有作为,如何地光荣;跟着说他们怎样地调皮捣蛋,偷鸡摸狗,坐车不掏钱;接着又说他们快不可收拾了,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最后说一切都已过去,该画句号了。说这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翻过去了。

是呵,这一页历史是翻过去了。可他们当年究竟怎样地生活,他们到底是怎样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呢?这毕竟不是个别人、个别地区的事啊,它曾触及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波及了差不多每一个家庭啊。

拿我来说吧,我是这样开始人生第一课的:挑着粪担爬山越岭;钻进深深的煤洞里,从狭窄得仅能容身的坑道里拖出一船一船稀湿的煤炭;忍受着砖瓦窑内烘热、窒息的空气,把烫手的砖瓦抱出窑子;十冬腊月露宿在铁路工地的山野里数星星;连月连月吃的是老南瓜片、熬洋芋汤;睡在刮风就摇、下雨就漏的茅屋里;因为没有菜油,炒菜的铁锅整年累月都锈着,煮菜前总要用磨砖擦几下倒掉锈水;在阴寒浸骨的水田里捧起泥巴敷田埂……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而是不知哪天有抽调,不知哪天有归宿的五年、十年。

就在这样的岁月里,我和寨邻乡亲们冒雨抢收过谷子,冰凌满地中挖过树根根,熬夜守过收获季节的场坝,烤着火摆过无数的龙门阵。同样,我也看到,当年唱着红卫兵战歌,打起背包雄赳赳地跑进广阔天地里的伙伴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怎样变化着、期待着、希冀着、奔忙着。

从一九六九年去插队落户,到一九七九年十月领上第一份工资,可以说,我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生活道路。就在这么一条生活道路上,我思索着、劳动着、追求着、体验着,试着把我感受到的、经历过的、想到的一切写下来。

是的,这一切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命运比较起来,是太微不足道了。但这一切都是我的,我不想轻易把它抛弃,我要把它写出来。

我想告诉那些老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青年的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命运,有不同于你们的生活遭际,有一段崎岖坎坷的经历,我们含泪的目光看到了不少光怪陆离的现象,受伤的心灵感受过太重的压抑,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教科书,它那么严正地在我们面前展览着真、善、美、假、恶、丑,我们是懂得分辨是非真伪的。我写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我想说说那些生活无着落,到了一定年龄还没工作的知青的遭遇,他们即使没有经济来源,却也有他们的憧憬、向往,他们就是在那朔风凛冽的年代里,逐渐逐渐意识到个人的荣辱,是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多写知青生活的作品,都是把背景放在农村写的,很少有人想到,在秋收以后,来年春耕以前,许许多多知青都是在城里度过的。他们探亲、搞病退,无所事事地打发着日子,有的迷茫,有的颓丧,有的逐渐意识到肩头的责任,思考着未来。哪怕到了今天,这恐怕也是有用的,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待业青年。我写了《风凛冽》。

呵,知识青年,就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字眼,曾凝聚了多少年轻人的汗水和眼泪,探索和追求,期待和理想啊。尤其是在“血统论”盛行的年头,那泥泞遍地的坎坷岁月里,一个青年要坚定地走一条正确的路,需要多大的毅力,多么坚韧的忍耐哪。知识青年这个词儿,不应该只让人想到艰难困苦,想到往事,想到目前还在待业的青年,它该让我们想到更多的一点东西。抱着这个愿望,我写了《蹉跎岁月》。

感谢《收获》《红岩》杂志编辑部的编辑,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在他们的帮助支持之下,这三本书发表、出版了。

这三部作品发表以来,我陆陆续续地收到一千多封读者来信,除了一封是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写来的,几封是四十以上的中年人写来的,绝大多数书信,都出自青年之手,其中约有一半,还是当年或多或少下过乡的人写的。很多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女,大学、高中学生,还爱在书信中向我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遗憾,我这几年生活在深山沟里,交通不便,种种原因使我对大多数书信无法作复。我愿借此机会对所有来信的同志表示感谢和歉意。

在这三本书之前,我也写过一点东西,反映苗家生活的中篇儿童小说《高高的苗岭》《深夜马蹄声》和《峡谷烽烟》、电影文学剧本《火娃》(和谢飞合作),还有一本和人合写的长篇《岩鹰》。这些书出版以后,也有过一些信,其中还有不客气的批评。所以,当有时候一天收到十几二十来封写着那么多好话的信时,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啦!我觉得,我的努力,我的心血,我多多少少个不眠之夜,我那守着油灯写下的一百几十万字的废稿,通通得到了补偿。

当然,写的字印出来,总要听到这样那样的反应。我就不止一次地听下过乡的人说过:你书里的人物,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唯独你写的好人,是我生活里没有的。

是他错了呢,还是我错了?

我相信,这些人对我说的是实话。不过,我要对这些人说,有时候,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在生活里挖掘的。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要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倾注爱或憎。难道说,一个恋爱着的青年,不希望自己深深爱着的人更加美好一些吗?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那就是这三本书的稿子,都是在我前面提到的深山沟里写成的。那儿是贵州猫跳河畔的一个小小电站,偏僻、闭塞,每当秋收以后还有点儿荒凉,从省城发出的长途客车,两天才开一班,只在那儿停留半个到一个小时,带走不多的几个乘客。不过,那儿整天都是静悄悄、静悄悄的,除了高耸的山、奇秀的峰,就是幽深的谷、奔泻的河,真好,真好。

叶辛

1982年2月7日于二戈寨

2007年4月25日修订于重庆曾家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蹉跎岁月/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8971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201625866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