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子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才叫内心强大?让孔子来告诉你:强大的人,是面对时势与困难,而依然乐观坦然并勇敢前行的人。

什么叫凡人的伟业?让孔子来告诉你:不朽,不是因为统治者的尊崇,而是因为要始终与民众的喜怒哀乐骨肉相连;伟大,不是因为屹立千年而不倒,而是因为能始终为理想的实现与时代不懈抗争!

李木生编著的《孔子传》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中华文化之根,从了解和研究孔子开始,从解读早已融入中国人血脉的儒家思想开始。

内容推荐

《孔子传》由李木生编著,讲述了:这个孔子,不是被历代统治者所神化利用的孔子,也不是被时光模糊得只剩下“至圣”光环的孔子,更不是那个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迂腐老顽固,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人”——中国的第一位教师,一个独立思考并推动了百家争鸣的知识分子。

他以血肉之躯,奔走在黑暗离乱的年代,为理想与真理历经苦难。他为中华民族烙下了永久的文化印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但归根结底,他是我们的朋友,穿过岁月的风尘,从过去来到我们身边,点亮一盏盏智慧的明灯,也必将带着我们走向未来,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目录

孔子形象素描

孔子的先辈们

孔子诞生之谜

“吾少也贱”的少年时代

“少能鄙事”的青年时代

孔子适齐

大河之融:孔子见老子

“学而不厌”:雒邑深造

“爱人”:孔子的仁学思想

中国第一座杏坛

孔子仕鲁:杀少正卯

孔子仕鲁:夹谷会盟

孔子仕鲁:堕三都

“郁郁乎文哉”:孔子的礼乐思想

离鲁流亡

流亡列国:子畏于匡

流亡列国:子见南子

流亡列国:肃慎之箭

流亡列国:厄于陈、蔡

流亡列国:叶公问政

流亡列国:重回卫国

离卫返鲁

“允执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

国老的参政议政

文献整理与著述

孔子与他的学生们

坦荡与戚戚:君子与小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之死

孔子质疑

孔子的后代们

附录一 孔子年谱

附录二 百家论孔

试读章节

孔子形象素描

出身贫贱而又一生四处碰壁的孔子,当然会不平则鸣,愤世嫉俗,也会让心上常存着悲苦。但是我也看到一个平和、平凡、实际、幽默,甚至还让怀里常常揣着快乐的人。他没有像历代统治者累封的那样高,也不像历代知识分子所夸的那样玄,但是却实实在在比他们所封所夸的都要好,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

不妨让我们仔细瞧瞧。

素描之一:否定自己是圣人。

大宰问于子贡曰:孔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孔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在这里,孔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有位大宰佩服地问子贡说:孔孔老先生真是圣人呀,他怎么这样博学而又多才多艺呢?”

这话真是说到了子贡的心坎上。子贡更进一步地说:那是当然,我的老师他是天生的圣人,更加上渊博的学问和多才多能。

但是,孔子第一个站出来否定这个“圣人”说。他不是心里甜滋滋的,嘴上虚伪地否认,而是真诚地拒绝这个圣人的称谓。他说,你们以为这个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他并不了解。其实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不过因为是孤儿出身,从小穷苦卑微,所以才学会并从事了许多鄙贱的技艺,也通达了许多的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会样样都通都会的。那个与他迥异的庄子,也说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危险的、无法真正穷尽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

素描之二:知过改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孔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孔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入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比老师小了四十五岁的子游当了山东武城这个地方的县长,老师当然高兴。孔子是信任自己的学生的,但是去视察一下,看看学生的政绩,又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老师去视察,肯定还要带着一帮子学生,如现在开现场会似的,既是研讨,又是实地学习。年轻的子游相当重视,也很兴奋。他知道,老师亲自来,这本身就是对于自己莫大的重视、肯定与鼓励。

让孔子想不到的是,他一进武城,竟然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虽然弹琴瑟的技法还不高妙,甚至还有些生涩,但是听那咏唱诗歌的声音,却也透着一股蓬勃向上之气。弹琴瑟并配以咏唱诗歌,这是孔子教导学生们的一种高级方法,而且是到了一定程度、要在一定场合才使用的方法。比如在陈蔡绝粮的时候,弟子们不少饿倒病倒了,情绪也比较低落,这时孔子就使用了弹琴唱歌咏诗的教育方法。跟他流亡的弟子哪一个没有着高深的学问与修养?当然能够在音乐诗歌之中体味到了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理与情怀。可在这个小小的武城,乡里民间竟也有了弦歌之声。

这时孔子“莞尔而笑”。这是在《论语》中孔子唯一的一次“莞尔而笑”,是比微笑要开放一点的笑吧?这笑里当然隐含着一点点不以为然——在这样的小地方,教育老百姓,却用这样高级的方法。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说了一句“割鸡焉用牛刀?”

别看比老师小了四十五岁,子游听了老师的评价,刚才还灿烂着的笑容立即收敛起来,不仅不怯,甚至简直有点理直气壮地质问老师说:孔老师,您以前不是教导过我们,说有知识的君子求学学道之后就能够唤醒仁爱之心,普通的百姓求学学道之后就能够懂得道理,指挥起来就方便吗?我是这个地方的领导,教育百姓是我的责任嘛,怎么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反倒错了,成了用牛刀杀鸡了?”

这语气凌厉着呢,还有点抢白的味道,比自己大四十五岁的老师肯定会有些挂不住脸的吧?

真是让人想不到。孔子面对学生的抢白,却更加地和颜悦色起来,并对跟随的众多学生说:孔大家都听好了,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是开开玩笑说说笑话,同学们可不要当真。”

学习当然要认真,但也不能光耍嘴皮子,要学以致用。老师——哪怕他是孔子——也不会事事都对,对了就遵守,不对了就得说出来。子游就这样当学生。诲人不倦,鼓励向上,自己错了就承认,学生对了就听学生的。孔子就是这样当老师。

还是那个意思,我不是圣人,不仅不会事事都会,也不会事事都对。关键不在这里,关键是出现了错误就得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不能以上压下、倚老卖老地“唯我独尊”、孔一贯正确”。

关于孔子的知过改过,还有一个故事。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结婚。吴国与鲁国同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的。可是鲁昭公却娶了一个吴国的太太,取名叫吴孟子。于是陈国的一个司寇的官员出访鲁国的时候,就问孔子鲁昭公知不知礼。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朝的文献典籍大多传之于鲁国,而且是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孔子当然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昭公知礼。这个“陈司败”(是官名,亦司寇)果然厉害,不依不饶却又“知礼”。他没有让闻名列国的大学问家孔子难堪,等到孔子离开之后,就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作了个揖,靠近他认真地说:孔我听说君子无所偏祖,难道像孔子这样赫赫有名的君子也有私心吗?鲁君这样做如果算知礼,还有哪一个不知礼?”巫马期将陈司败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达给老师,老师不仅没有恼羞成怒,还把人家指出他的错误当作一种幸运,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P1-3

序言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万花筒式的朝代正走马灯式地逝去,唯有孔子与他的思想不朽。他的不朽,当然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尊崇与封谥——恰恰相反,因为统治者热捧掩盖下的霸占而遭受着莫大的连累。但是,即使受到了历代统治者霸占的连累,孔子仍然穿过岁月的风尘,从过去走人现在,并必将还要从现在走向未来。

也许我们会自以为已经将他忘记,但是他的语言,他的思想,甚至他的形象,却会活在我们的思考与语言中。也许我们会以现代人的“进步”与“文明”,去批评他甚至嘲笑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淘洗,我们又会发现在我们的进步与文明里,正有着孔子的帮助与参与。甚至,就是在我们当代诸多新生事物的胎息之中,也会响着这个当年社会批判者的生命的律动。我们更多的时候,当然是会把他看作圣人,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当我们有了人生的阅历,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原来孔子就是我们的朋友。

不要说《论语》开篇的那段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是尽人皆知,常常会挂在我们口头上作为“口头禅”了。更多的它或者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准则,或者干脆就已变成众人皆服的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为人类尤其是普通民众点亮一盏盏明灯。如关于仁,孔当仁,不让于师”,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巧言令色,鲜矣仁”;如关于教育与学习,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有教无类”,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三,则不复也”;如关于君子、德行,“德不孤,必有邻”,孔朝闻道,夕死可矣”,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有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两千多年来,关于孔子的文字资料,可说是汗牛充栋。但是真正有关孔子传记类的文字,第一篇当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现当代所出有关孔子的传记类书籍,我最看重的还是我国历史学家、后来定居台湾的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传》、南京大学教授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和日本井上靖先生所写的《孔子传》。

一些年来,关于孔子,我曾经写过《杏坛》、《孔林随想》、《曲阜古柏》等文章,但是从来也没有过撰写“孔子传”的计划。而今,之所以能够欣然接受出版社写作《孔子传》一书的任务,其主要原因还是有一个念头早已在心头酝酿,那就是拨开历史的烟云,还孔子本来的面目。这个孔子,当然不是被历代统治者所神化所利用的孔子,也不是被时光模糊得只剩下“至圣”光环的孔子,而是一个历史上所真实存在的那个实实在在的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孔子,一个中国第一位教师的孔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开创了中国百家争鸣先河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孔子。

后记

再过一万年,中国也会有两个被大家记住的人:孔子与鲁迅。有个人把他们“封”成一个旧圣人,一个新圣人。其实,圣人一说,正如其中之一的鲁迅所说:孔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但是不朽者的不朽,是要活在民众的心里。而要活在民众的心里,就必然要与民众的喜怒哀乐,发生着血肉的关联。不是高高地在他们之上,而是要朴实地在他们之中。

于是,一个充满着人味的孔子,就穿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埃尘,霭霭然向我们击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子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木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130877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7
CIP核字 2016016453
中图分类号 B822.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