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年
内容
试读章节

江南的夏不同于其他地方,潮湿使酷暑陡增,天地密封般闷热一团,热浪滚滚,流淌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体外的热度高于体内,像要把人身体里的水分蒸干。白天大街上,女人们戴上帽子、墨镜,披着白色的薄披肩;公务员样的男子自虐般穿着西裤和黑皮鞋;卖西瓜的汉子赤膊,晒得黝黑的皮肤流油似的淌汗,手里抓着蒲扇;放暑假的少年男女骑上山地车,打着呼哨结伴而行;孩子在四处奔跑,发出欢乐的叫声,他们从来不知道热。

太阳底下,人、物、房子、街道反射出耀眼刺目的光,暴露在外的皮肤晒得脱了皮,风也是热风,不过把那一地的热挪到这一地来,知了竭尽全力一条声地聒噪,似乎清楚这是它们的季节,此刻不肆意,便要待来年。好不容易熬到太阳西下,夜幕降临,暑气极缓慢地稀释,墨色的天终于有了一丝凉意,再过几小时天又亮了。

9点20分,暑气还没有散透,我走在熟悉的街上,太阳穴没有节奏地突突跳动,步子沉重,下脚却有点飘忽。

刚刚散席,我喝得猛了些。房管局这帮人真能喝,加上报社那两个记者——如果被不知情者瞥见,乍一看未必瞧得出他们舞文弄墨的出身。销售部热销的楼盘还没拿到销售许可证,有人到房管局投诉,被自己人按下了,老板设宴答谢。如今家家卖楼花,有什么稀奇,偏我们被投诉,何况有些人家未必能办到许可证,我们却一定能拿下,是竞争对手捣的鬼也未可知。至于两个记者,一个主任是副局长的同乡,另一个是管理科科长的表弟,都在记者部,平日和公司也多有来往。席上全是老熟人,一团和气。

最近老板春风得意,新地块就要批下来,一周前又刚刚进宅。他请教了一位很灵验的相命大师,选下7月底进宅的吉日。估计他住在自己开发的小高层上傲睨尘世,一定飘飘然,仿佛多年的奋斗终于使他从一个毫无背景的穷小子跻身社会的上层,到达人生的顶端。

进宅次日,公司同人集体去参观他的家。柚木镶嵌昂贵的花梨和雀眼木,霸壮的灰皮沙发,大理石面茶几摆着鲜艳的仿制插花,博古架上是时尚家居店里的进口抽象瓷器三件套,水晶吊灯值3000块,周围一圈射灯,一起打开后明晃晃地照在斑斓的大理石地面上,最令人动容的是圆形蒸汽按摩浴缸,面积比有些人家卫生间还大。大家容忍地啧啧赞叹,看见书房里那套辞海视若无睹,同时也被眼前的奢华程度征服了。

当时,楼上下都在叮叮当当地装修,电钻的声音震耳欲聋。老板为了赶大师的吉日,房子没吹够时间就提前入住了,家里有股刺鼻熏眼睛的味道,大家背后笑他花钱买罪受。

桌上,老板笑逐颜开,长脸都短了些。他带上我是一举两得,一来记者在场,属于我的工作范围,二来酒桌上少了女的,就缺了气氛。办公室主任赵燕本来也该出席,不过下午临时来了两个地税局的人例行查账,她陪他们去了。我远不像脸上那么高兴,这个社会是男人的天下,女人要混出名堂单凭才识不够,还得擅长装出一副热面孑L,心里厌恶,还得拿自己的性别为应酬作装点。

公司的宣传部由我一个人负责,但统共只有我一个。老板的用人原则是:男人的工资比女人高,年长的职务比年轻的高。因此实质上我负担所有责任,没有任何头衔,也不享受头衔带来的薪金。跟媒体打了三年的交道,混得脸熟加上做人玲珑,我渐渐成这行的老手,到报社电视台跟进自家一样,走三五步招呼七八声,哪个办公室都能坐下说两句,别人看我觉得这女孩真风光干练。平时承蒙他们关照,合作相当愉快,因此喝酒时也特别照顾。

席间,管理科科长说他见过猫,一副书生气,非常内秀——“内秀”用了重音——正好跟我互补,又问几时发糖发蛋,不要忘了他。旁人问他出多少份子,他把桌子拍得咚咚响:给我妹妹,最起码——一张红木双人床!众人立时捉住话柄,要他先自罚一杯,再敬我一杯赔罪,科长的表弟绕过桌子来给我倒白酒。

我不知道桌上这些人怎么看我,做人有时必须给别人一种错觉。猫呢,其实他不内向,他的不善言辞是懒得去想——什么也不想当然没什么可讲,往好里说内向,往坏里说就是没用。猫毕业后分到市工商局,一晃三年,同事里有人崭露头角,有人成了红人,比如原来和他在一个科后来做了副科长的那个——人家鞍前马后奉承领导一等的本事。我们不屑这些旁门左道,猫也做不出来,然而不进则退,三年过去,他还在原地,渐渐地好像发了霉。猫不是不聪明,而是不上进——如果你整天过事不关己、与世无争的日子,结果什么好事都与你无关,别人也不屑跟你争。

人家芝麻开花——节节高,他瓦匠吃饭——朝下走。去年闯祸之后,到处疏通才把事情压下去,面子和工作保全了,人险些一蹶不振。后来局里组建12315,领导念他平日老实,安排他去换换环境。地方越小,后台越起决定作用。12315是新部门,除了他和科长,一下子涌进4个人,都是靠裙带关系。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小姨子,某人的外甥等,编制虽然在外,整天除了接接电话、看看报纸别无他事,一年就忙“3·15”一趟。科长今年56岁,明摆着养老,早上点个卯,下午照例失踪。上行下效,猫因此新添了自由散漫的毛病,动不动去店里打理他心爱的第二职业。

不过,这些对我,并不重要。

说话问,科长的表弟给我倒满了两钱的小杯。应付闹酒,女人扭捏作态与舍命相陪,好比割肉时用钝刀还是快刀,痛痛快快等于相互给足面子,一了百了,何况我有喝酒的天赋,一杯下去,众人都喊好。  轮到敬副局长,他不留神把酒洒在衣服上,科长跳起来找了块餐巾帮领导擦裤子,同乡巴掌一拍质问他:“你怎么好在人家女孩面前‘湿身’!”

副局长笑眯眯地说:“我标标准准是‘第一次’。”

大家哄笑,于是热热闹闹地继续。耳热酒酣,一帮半醉的人开始借机风言风语,挨次讲带色的笑话。日里斯文的人都备着像样的黄段子,位置越高越讲得毫无忌惮,绘声绘色,正经着一张脸,更加深了精彩程度。我知道这种场合不必有任何反应,只管坐着不动,低垂了眼睑适时轻声跟笑,表现出女性的娇羞。如果此刻女性还有娇羞的话。

不算桌上的应酬和酒后头疼,我很喜欢白酒。偶尔在家失眠,倒一点佐料酒,置于目下把玩,辛辣清冽直沁心脾,眼观鼻、鼻观心,暗合几分佛理,十分写意。每次微醉,心情都出奇的好,种种不快一扫而空,人前还神色如常,一旦和猫独处我就开始咯咯傻笑,哈哈疯笑,笑个不停,笑得满腹生疼、笑到颠倒仰伏,直笑出眼泪。猫知道我借酒装疯,我知道在他怀里才能这样放任。

推开门时,我觉得今晚的路不像往常那么长,最后一段要打起精神,走到目的地已经疲倦,反而腿脚轻捷,还可以一直走下去。

猫正兴致勃勃地跟一帮玩家钻研新的网络游戏。今天我不会去烦他,我从没像现在这么开心。

韩洌坐在角落里正飞快地敲打键盘,两手戴了不下三个戒指。他的打扮近来越发前卫了,大概是受了韩流的影响,衣裤大得像穿错了尺码,整天斜背一只大包——他说叫臀包,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拍着屁股——眼下他正挎着,不清楚是匆忙来不及放下,还是有意如此。可能是学音乐的缘故,他倒也没有因此显得恶俗,配合一张清瘦的脸,颇有几分艺术气质。

我进入聊天室,找到他的网名。我们聊过几次,他是个轻松的交谈者,表面上友好,骨子里敏感多疑。P7-9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作者的智商不低。一个好的小说家,必定有过人的思维能力。

作者写出了一些颇为惊人的生活感悟,带着浓重的哲学味道,又俏皮,又深刻。总结得哈如其分,简直像新式格言。不觉为她拍案叫绝。——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散文名家,舒乙

伟大的空谈和华丽的说教令人恶心。作者笔下是平平常常的真实生活,她克服了自身局限,用冷静的思索,融进气象纷纭的大千世界。整个故事的过程是感性的,作者给予了恰到妙处的理性总结。水平就在这里。——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知名作家,刘学江

终于看完这部小说,令我惊讶的是其中的插话。叙述本身的娴熟已不再话下,在写一个小说时,作者的插画其实是最难的,过了会失于冗长,比如雨果、福楼拜就取消插话。

像这个小说的句式和观察力,巴尔扎克和奥斯丁的风格都有。很冷。——80后新锐作家、天涯社区舞文弄墨版主,张佳伟

如果仅是热闹和另类,这部小说将迅速湮没于浩瀚的网络世界。不,《一年》显然丰富和深邃得多。它书写尘埃,却又尖锐地穿透尘埃;它观看世俗,却征用一双仅仅25岁却拥有52年智慧、足以洞察一切的眸子。

“我”这个奇异人物,显著地提升了这部小说的品质,尤其将作品的性别意识提高到相当自觉的程序。——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王向东

在王小波之后很久没有什么文字这样让我激动了,有如在桑拿房般的夏天,突然临头浇下来一盆井水,叫人打激灵。

特别是对人物心理和情境的描写,隔着文字让人感到冷冽的锐气。除了保持最本来的面目,我们不能有任何有意的掩饰——似乎一切都逃不过你的眼睛。——天涯社区读者,zilinzou

余华说他写《兄弟》是“正面强攻”,其实不是,他写得很“讨巧”,你这个才是呢。强攻要凭实力说话的。

很难得丝毫不媚俗。此类作品的大忌是所谓的“白领趣味”,这里居然没有,这是顶让人吃惊的了。天涯社会作者,老枯藤

这是第一次,我为一本书题写书名和推荐语。

也是第一次,我被写进一部小说,本色出演一个重要龙套。

认识作者佳佳有好几年了,我知道的她,智慧知性、敏锐幽默。

她是我十六年的老歌迷,我是她的新书迷。

原来我给她签名,现在她给我签名。

相信我们会和我一样,看她,和这本书。——著名音乐人,周华健

后记

时隔八年,因故化名《一年》的《低俗小说》再版了,和新书《心迹》一同。

这年头好好拿本书在手的人越来越少,连我先生都没完整读过我这本书,基于他也没看过《红楼梦》,可以原谅。我是写一段给他看一段,问他意见。他不爱表扬,直觉很好,提出的看法往往是我写作时的踌躇之处。我信得过他,他是我的“白居易的老太婆”。

其实,我也没完整读过自己的书,一读,就开始琢磨哪里要改。上个月,我翻了翻书的后半部,竟然坐下来心无旁骛地看了两章。之后,我惊魂甫定——我居然写了这么一个凌厉的女人。当然,我安慰自己, “我”这样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我一直保持着读书习惯,从世界名著到侦探小说到专业书籍,读自己感兴趣的,所以读书是桩爱好。在北京多年的老友昭最近开始自学素描,每晚一小时就空自己。她让4岁的女儿尧尧上绘画班,初衷是希望孩子在今后有一样可供排解压力的爱好。我们都是70后,小时候没有兴趣班一说,我从小画画不错,画学校板报当美术课代表,但没系统学过,算不上专长。生活总是有压力的,我想,什么都不学,爱读书会思考,也能够排遣。

除去楔子和尾声,《一年》一共59章,《心迹》有59篇,离一个循环差一点,有心不去圆满。

不圆满是人之常情,就像读书的人少。

我呢,还想做个好好写书的人。

朱佳

2015年11月6日

目录

楔子·1999年7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尾声·2000年7月

天涯社区读者评论集萃

书评一:唤出情境——读美狄娅《低俗小说》

书评二:一头女性主义的猪——朱佳《低俗小说》评介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我写序已经不少了,少数是为自己,大多数是给别人。对后者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一定坚持自己写,从不用别人代笔的,按说,这是常识,但现如今,代笔似已司空见惯,说穿了,不外是借个名,可叹的是,被别人借名的人并不怎么珍惜自己的名;二是为了实现头一条,一定坚持自己把作品看完,不肯瞎说和乱说。

为《低俗小说》‘写序,带点偶然性,因为我完全不认识这位作者,纯属崔明芬女士间接给我揽的活。崔明芬是老舍研究者,已认识多年。前些年,崔女士在美国教书,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念博士,因论文题目是有关老舍先生的,曾要求我做指导。成功答辩之后她到澳门去教书,仍然和我保持联系。崔明芬给我来信说,有一位女作家写了一部小说。小说在网上连载后反响不错,想正式出版。崔明芬出面替女作家要求我为它写个序。之所以想到我,是因为在47年前小说作者的父亲朱学超曾和老舍先生有过一段故事。

那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正在上演老舍先生的话剧《神拳》,引起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朱学超的写作兴趣。他将自己写成的话剧习作《义和团》手稿拿给老舍先生求教。老舍先生在家中热情接待了这位年轻学生,鼓励了他,并真诚地告诉他应该怎样深入生活,怎样积累资料,怎样加强自己的写作基本功,并勉励他要不断地修改,连说了七个“改”字。后来朱学超写了一篇文章《一面之师——忆老舍先生》记述这个事。

《低俗小说》的作者叫朱佳,正是朱学超先生的女儿。也是因为有20世纪她父亲和老舍先生的一面之缘,让她想到了我,遂引出通过崔明芬要我写序的事来。也算是有缘吧。

拿到小说打印稿之后,首先是它的名字《低俗小说》令我有些吃惊,也有些犹豫。及至读起小说来,才慢慢放下心来。所谓“低俗”原来是指低微和世俗,说的是小人物的故事。

对这部小说,第一印象是读得下去,好看。

我从来都认为,好看是评价一部作品最起码的要求。好看,首先是写作技巧问题,要编得有趣,文字有味,耐看,读起来不忍放下;相比之下,内容是比较次要的,因为毕竟文学不是社论,不是报告,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手段。文学要感动人。感动之余,让读者去领会一点什么特别的东西,文学的艺术性是它最重要的特质。

《低俗小说》就属于好看的一类作品。好看,已经成功了一半。我读《低俗小说》就觉得这部小说能吸引我,可以一口气读下去。

《低俗小说》是双线结构,一条是公司,另一条是网吧。小说有两条线就便于编织,穿插跳荡,能织出花样翻新的绚丽衣裳来。

《低俗小说》里充满了爱情故事,有爱、有情;有欲、有性,但作者说到性总是点到为止,很干净,不走淫秽的路。

《低俗小说》的内容,里面的事情,说实话,距我相当远。《低俗小说》的作者朱佳很年轻,是个年轻的职业女性,和我这样年纪的人相比,在知识结构上、在人际圈子上、在人生经历上、在兴趣和志向上,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也正因为此,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这本小说,从中了解了不少我不熟悉的人物、事情和知识,我觉得很有意思。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时代性很鲜明的小说。即便是和朱佳同年龄的读者读起来,我相信也会备感亲切,因为熟悉而亲切,因为亲切而生出好感来。

比如说,上网这件事在年轻人身上究竟能占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便是由这部小说中才比较清晰地了解到的,完全是感性的,让我大开眼界。上网居然如此强烈地左右着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面貌,包括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小说对此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我只能为之瞠目结舌。

这难道不是这本书的价值吗?

再看看那些书中描述的网上对谈的话语,是那样的异样,那样的简练,那样的鲜活,那样的生动,须知,这种语言并不是那种普通人看不懂的“火星语”;它还是普通话,可是,写得竟是那样的离奇,那样的不同一般,又让我为之一振。震惊之余,当然是很欣赏,以为是此书的一大亮点,十分了不起。要知道,文学的魅力在于语言。如果语言有独到之处,有开创性,那么,这部著作就有了令人称赞的成就。

朱佳的专业和职业是心理咨询师,在中国这是个很新的行当。据说,她的咨询时间累计已数千小时。在这方面,她虽年轻,但却是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我猜想,一旦拿起笔来写小说,她的生活资料是够用的。她的心理分析有助于小说人物的心理叙述,这对现代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由此出发,她写出了一些颇为惊人的生活感悟,带着浓重的哲学味道,又俏皮、又深刻。仔细一想她说的那些感悟,还真是那么回事,总结得恰如其分,简直像新式格言。不觉为她拍案叫绝,真聪明啊。

世界发展很快,由于高科技的带动,出现了大量新事物,人际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都给文学带来了新空间。这就需要作家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描述,总结出许多人们彼此相处的新思路、新规律、新模式,帮助人们去理解这个变化多端的新世界。朱佳创作的那些新感悟、新哲理便成了一批可供参考的样本,既有趣又有用,能给读者一些启迪。

这么说,小说作者的智商不低。一个好的小说家,必定有过人的思维能力。我以为,朱佳是个很有前途的作家,凭着她的智商,凭着这本既不低也不俗的《低俗小说》。

舒乙

2008.1.11

内容推荐

朱佳编著的《一年》是一本长篇心理小说,一年间,一个江南老城25岁的女子,一段御姐暗黑成长史。两条主线徐徐展开——爱情与面包,内心与江湖。“我”受困于两个男人,情感的蚕食,理智的博弈,此起彼伏在每一幕中上演。

编辑推荐

朱佳编著的《一年》是长篇小说《低俗小说》的再版,更名为《一年》。故事写一个人的一年时间,从1999年夏到2000年夏,完整的一年、四季。以一年为期,讲述一个女性完成个人成长的故事。对于小说中的“我”而言,一桩桩事情,究竟会成为成熟的洗礼,还是没顶的沉沦,“我”会体无完肤,还是全身而退,会独自嗟叹,还是收获幸福,留待小说一一作答。时间到,故事终,留下开放性结尾,模拟真实生活的面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5894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4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5238451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