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故乡(静思精舍巡礼)
内容
编辑推荐

静思精舍,既是礼佛的空间,也是安住的居所,更是全球慈济人的心灵故乡。

证严法师及常住师父秉持“为佛教,为众生”的理念,自成立之初,即不间断地为众生演示“做中学,学中觉”的意义;秉持着“一目不作,一曰不食”的精神,谨守静思法脉,护持为善的一念心。

静思精舍不只是一个传播善的场所,也是充满爱的人间道场。《心灵的故乡——静思精舍巡礼》,通过潘煊小姐的笔触、许多摄影者的镜头,呈现出精舍的生活面貌。

内容推荐

静思精舍,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启用,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起家于花莲的原点。这不只是一间供人修行的道场,更是证严法师及全球慈济人心灵的家。秉持“用心盖千年建筑”的理念,证严法师将佛法的精神,融入于精舍建筑之中,更以环保的绿建筑概念,展现关怀自然,与地球共生息的慈济精神。

除了对建筑的用心,静思精舍的常住众,更抱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为精进自身的慧命而努力。在这里,可以看到常住师父们各司其职,不管是制作蜡烛、陶艺品,或是豆粉和香积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工作”,这是师父们为精舍所做的努力。

静思精舍是慈济人用自己的力量所建造的家,是静思法脉的起源,也是慈济宗门的滥觞。藉由潘煊著的《心灵的故乡——静思精舍巡礼》的故事,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到静思精舍建筑背后的理念,以及证严法师的用心,进而力行菩萨道路。

目录

序 回到心灵的故乡 释证严

上卷 静思精舍的诞生

——为佛教,为众生

第一章 历史根源于“大殿”

这里是“起家”的地方/以佛钟为窗型/是瓦非瓦/寻找钟鼓路迢遥/永恒的精神象征

第二章 精舍主堂的用心

凝塑“家”的意境/凝思一面墙,礼敬宇宙大觉者/静观一片宇宙星空,启发浩瀚大爱/伫望一丛丛竹林,回归竹筒岁月最初心/仰视一片天幕,静听法音涌地而出/悠然一声虚空钟鼓,领悟动静虚实/出入一扇门,行《无量义经》

第三章 盖“自己”的家

我不要你们的钱,只要你们的“力”/地下工程密不透水/片片铜瓦,智慧工法/难题,是创造力的增上缘/焊铜真功夫,钣金硬底子/安全规格,达到顶级/流体力学,迎接清澈的风/惜福回收,珍惜物命/飞檐拉长情,殿宇扩大爱

别录 精舍的一天

打板——凌晨三点五十分/早课——凌晨四点二十分/晨语讲经——凌晨五点二十五分/早斋——上午六点/出坡——上午六点二十分/志工早会——上午七点/各司其职——上午八点三十分至中午十二点/午斋——中午十二点/午休——中午十二点三十分/祈祷——下午一点二十分/各司其职——下午一点三十分/晚课——冬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夏日下午两点四十分/晚餐——晚间六点/安板 止静——晚间九点四十分

下卷 静思精舍的家风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四章 送往迎来接待十方

在倾听中抚慰心灵/全方位的接待/陪伴的延长线/把每一位访客都当作佛/祝福的力量/知客,就是体知客人的来意/感树恩,念地德/导之以礼,念佛进斋堂/“您就是菩萨!”

第五章 巡礼导览引领入门

三年赚到的福气/有说有唱,日常事智慧语/语中有禅意,话中带法语/用爱穿越/木鱼上的小沙弥/海地的“奇迹之树”/天堂鸟里的禅师/黑松的微笑/忙中有静,动中安忍

第六章 大寮中的“动静哲学”

在锅铲间修行/从一弯明月,到明月一弯 /自定功课调息调心/大寮里的“佛八”/挑菜的老菩萨/三德六味广结善缘

第七章 点燃心中烛光

烛光的源头/不冒青烟不掉泪

第八章 窑火淬炼的禅意

三千个感恩/历史典故,雕刻生命图像/泥土与火焰,淬炼福慧之灯/在陶艺里讲古

第九章 用心做出好谷粉

手工的印记/幸福岁月,一炮而红/粉间进化史/用宁静的心,聆听机器/杏仁的挑战/轻轻的三个字

第十章 智慧之米,慈悲之香

台湾自制干燥饭的首例/饭中磨练,香积摄心/宁愿太平时刻享用,不忍灾难来时应急/集装箱出发,祝福上路/六个字的悸动/法香德香最为芬芳

第十一章 涤净人间杂念

从一张白报纸开始/坚持手工,节能减碳/在植物中领悟佛心/来自原住民的分享/净皂厂的幕后英雄/香茅纯露的祝福

第十二章 农禅自在

半叶给人,半叶给虫/步步生莲,菩萨网密/在农作中沉淀身心/每一餐所吃,都可能改变世界/提起使命感,化危机为转机

第十三章 化无用为大用

化作春泥更护花/第一部搅拌机出现后/虫儿鸟儿把关严选/一群壮观的“蒙古包”/四人的八手联弹/特调的有机肥/坐禅做田,真空妙有/以法做事,欢喜无比

别录 精舍的一年

周年庆——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打佛七/三节合一——佛诞节、母亲节、全球慈济日/中秋节/冬令发放与围炉/岁末祝福/农历春节

试读章节

第一章历史根源于“大殿”

看似瓦其实不是瓦,于是叫“瓦非瓦”,从此数十年,即使遇到强烈天候也如如不动。

寻找钟鼓路迢遥

“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经典里这么说。鸣钟击鼓,象征寺院中惕励警醒的精神。

一九六九年初,兴建已经数月的静思精舍,就要完工了。有一位友寺法师,热忱地代为订制了钟与鼓,后来这位法师闭关修行,联络不上,眼看大殿落成在即,时间紧迫,德慈师父于是向证严法师请命:“听说钟鼓厂在台北三重,不然,我去找找看。”

没有地址,不知店名,未曾去过三重,就凭着一份为法的信心,德慈师父出发了。

那天一早,搭上花莲货运开往台北的货车,坐在司机旁侧,经过八个钟头长途颠荡,下午四点,终于到了台北。

德慈师父一下车,人海茫茫,心头不断盘旋着,三重在哪里?所幸,德慈师父俗家母亲有一位好朋友住台北,于是打定主意,先到这位阿姨家去。阿姨大致告诉他前往三重的公车路线,德慈师父独自搭上公车,依稀知道方向,但哪一站下车则完全不确定。

凭感觉随缘下了车,向人问路,附近是不是有一家制钟厂?路人回答他,往回走,过四个十字路口。

仔细算准了四个路口,到了,再问,再走。行行复行行,一步、一步向着“钟”的方向前行。钟的功德是“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他感觉距离那口助益大众修行的钟,愈来愈近。

终于,一家制钟厂出现在眼前,德慈师父欣喜万分,立刻进门说明来意。

老板点点头,的确有花莲静思精舍的订制,并且指向一口粗胚已经完成的钟。

“不过,”老板说出了他的看法,“你们既然有心订制,就做大一点,声音比较好听。这是掺入金、银、锡、铅等七宝铜所铸造的钟,音质很好,做太小了可惜,再大个五时最好。”

德慈师父向老板表明,必须请示证严法师才可决定。然而当时精舍没有电话,要怎么联络?灵机一动,想起精舍邻居“佳民派出所”,这是唯一可以连上线的地方。于是一路找到“三重分局”,商借电话打回“佳民派出所”,再请证严法师来接听。一五一十禀明得到允可之后,又走回制钟厂,把一切确定下来。

钟的问题解决了,至于鼓,同样是问路、步行,找到了鼓厂,确认无误。

钟鼓诸事办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迈着奔波了一天的步伐,回到那位阿姨的家,已经晚上十一点。第二天一早,仍旧搭着货运车,回到花莲。

钟鼓响起,法遍乾坤。这对自一九六九年悬挂上去的钟鼓,至今四十多个年头,依然声音深远,回荡人心。

永恒的精神象征

年复一年,时间累积出历史的厚度,善念凝聚了浩荡的队伍,如今,全球各地的慈济人络绎返乡,精舍愈来愈显得空间不足。慈济成立四十二周年时,证严法师向常住师父们提起,决定拆除原大殿后方的旧有建筑,兴建现今的主堂。

当主堂全新兴建时,大殿也进行了所有木质结构的大整理,包括墙面、内屋顶面、回廊屋檐底层面、水泥柱的油漆粉刷。

历经四十多年岁月的桧木门扇、窗框,在常住师父们细心呵护下,除了外表油漆的覆盖,桧木的本质未曾改变。而要将木构门窗还原本色,可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来自北区与花莲共三十多名志工,凭着细心耐力,慢慢将大殿近八十片大大小小的门、窗框,通过去油漆、磨砂、刷水、再磨砂……反复的工序,渐渐显露桧木本质。

磨的是木头,净的是心地,抚触着上一世纪的建筑物,再现那一个年代的本质芬芳,这群参与其间的师兄姊们都感触深刻,觉得唯有把握当下亲身参与,投入对的事情安立身心,才是真正的永恒。

永恒的大殿这样站着,站成一个巨大的精神象征。辉映于如今的主堂,主堂愈是敞大,大殿的意义愈是鲜明,明亮得照透一整条绵延的慈济史路。P10-13

序言

每天要走进主堂讲说晨语前,在长廊小立片刻,内心总是满怀着感恩!主堂空间不大,却是常住众与发心回来出力的各地菩萨,用盖自己家的心情,欢喜承担起来的。仰望天际,随着四时变化,或者长河渐落晓星沉,或者一抹彤云浮在天边,四周一片清澄寂静,多么美的境界!等到引磬声响,晨语开始,远近鸟呜相应和,又是一天的开端。

这座修行道场,是天下慈济人心灵的家。慈济,源起于静思精舍,在精舍的修行者,秉持佛陀教法,内修清净心,坚持自力更生,生活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担负慈济人返回精舍的用度,作为慈济人坚实的后盾。让海内外慈济人得以安心履践在菩萨道上,为天下苦难众生付出。

每位入室弟子都了了分明,跟随师父修行必定要吃苦,要彻底牺牲。一路走来,弟子们通过各种手工生产,维持精舍的日常运作,至今仍是如此,自种蔬菜,做蜡烛、谷粉、香积饭、净皂……还有各种常住执事的轮值,怀持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沿续四十多年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静思家风。

常住二众都在为着这个大家庭辛勤付出,最近,这个大家庭的承担更大了,过去是“挑菜篮”,现在则是“担天下米箩”。为众生担米箩,以天下为己任,发心立愿净化人心,所有人的脚步必须更快、也更普遍。

虽然精舍空间有限,每每看到各地志工返回精舍精进,或者旅居海外的菩萨回来求法,让人心中既欣慰又感恩。当人间菩萨“一生无量”,队伍愈来愈浩荡,表示有更多人接触到佛法,有更多爱的力量在汇聚,一起帮助饥贫者得温饱、心有匮乏者得慧命道粮。

二〇一三年五月,慈济度过四十七周年,迈向第四十八年。回想五十年前,皈依印顺导师那一刻,师父叮咛“为佛教,为众生”,这六个字从此铭刻在我心版上。三年后因缘成熟,慈济功德会成立;再三年后,静思精舍落成。记得大殿启用的第一次早课,抬头看着佛龛上的观世音菩萨,小小一尊,但普天下哪里有苦难众生,都能“千处祈求千处现”,慈济四大志业由此发轫,落实“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把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即时解难的精神推展到全球。

从静思精舍而延伸到慈济志业,用有形的志业来净化无形的心灵,自救救人;“大爱”,是心灵的源头,最终的理想是引领众生回归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静思精舍,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也是所有同师同志同道同行者心灵的故乡。

精舍里最熟悉的路线,是书房、会客室、斋堂,而常住弟子们,日复一日依律生活,各司其职,勤行守护着静思道场。四十多年来,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感恩中。  如今有此因缘,在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的带领下,由编撰团队共同完成的《心灵的故乡——静思精舍巡礼》,通过潘煊小姐的笔触、许多摄影者的镜头,呈现出精舍的生活面貌。在此感恩所有参与者的努力,新书出版在即,特为之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故乡(静思精舍巡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21056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6024475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