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
内容
编辑推荐

杨镰著的这本《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较为客观地描述了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揭示了杨增新治理新疆的政治理念,反映了杨增新治理新疆的显著成效。本书的出版,旨在借鉴历史经验,为治疆理政提供参考。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形成推进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新疆维护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杨镰著的这本《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共10章,分别以“新疆督军杨增新”、“进入民国的新疆”、“星星峡七角井巴里坤”、“在高山广漠之间”、“现代新疆实录”、“俄国红白两党困扰‘桃园’”、“‘庙’与‘神’之间”、“杨增新:生活与执政”、“走向终点”、“仰望天山”及“题记”,记叙了杨增新一生世事。全稿计20万字,28张照片。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新疆督军省长——杨增新

第二章 进入民国的新疆

第三章 星星峡七角井巴里坤

第四章 在高山广漠间

第五章 现代新疆实录

第六章 俄国红白两党困扰“桃源”

第七章 “庙”与“神”之间

第八章 杨增新:生活与执政

第九章 走向终点

第十章 守望天山

题记

试读章节

从实用出发,杨增新于民国十三年创立了新疆第一所高等院校——“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在呈报中央政府时,教育部以新疆的师资、设备不足,没有批准。而且北京已经开办“俄文法政专科学校”。但杨增新决心已下,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校名之前,冠以“省立”两字。并且以乌鲁木齐郊区三道坝的宫田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新疆外语教育,内政、外交都离不开俄文。仅从疆界来说,新疆主要邻国是俄罗斯。民国四年,杨增新曾《指令喀什道尹转饬疏附民立汉语学校删除俄文功课》,他认为,从现实状况来说,受到条件限制,新疆各地(特别是南疆)需要普及的是汉语教学,专门的俄文教育,可以迁至省府,则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为在迪化(乌鲁木齐)建立“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杨增新作了足够的准备。民国九年,开办了省立中学第一班,相当于高中。学生由各县选送,对于家境贫寒的,给予照顾,赴迪化就学的旅费,公家负担。通过招考,省立中学第一班录取了四十九名学生,又通过补考录取了伊犁、镇西,以及来自南疆的学生八名。

省立中学第一班开学时,杨增新亲自来学校点名发卷。省立中学开设了俄语课,聘请前沙俄驻新疆副领事杰米德做教师。

民国十三年(1924),省立中学第一班毕业,杨增新亲临学校,与全体学生合影,并奖励排名前十的毕业生,每人一册由孙文(孙中山)写序的谢彬《新疆游记》,每人一册老子《道德经》。谢彬在一年多时间里,走遍新疆南北,杨增新曾以友人的身份提供了相应的帮助。谢彬《新疆游记》正式出版后,被称为“新疆百科全书”,杨增新相当赏识。在杨增新的《补过斋日记》之中,读老子《道德经》日记占有重要位置。

与省立中学第一班毕业大致同时,“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开学,学制为四年,每两年自中学与师范各招收一班。结业后,经短期培训,分配省内各区县量才录用。

从省立中学第一班毕业生之中,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录取了三十三位学生。选自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锡伯族等五个民族。这成为省城的一件大事。进入前十名的考生,其中名列第一、第二的是回族,满族、锡伯族各两名,维吾尔族两名。

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课程,在新疆绝无仅有。比如法律课,完全采用北京朝阳大学的讲义,教师则广选名士授课。

直到正式开学,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没有宣布校长。私下的说法不一,有说杨增新兼任校长,还有说校长是刘文龙。学校的具体工作,由教务主任张纯熙办理。

开学典礼上,刘文龙在讲台说:“将来毕业,你们都有资格当县长。”

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于民国十七年。

七月七日,在毕业典礼上,杨增新亲临会场。会上,杨增新授意不要谈论政治。新疆议会议长李溶在讲话时谈到几天之前新疆摘去北洋政府五色旗,改为悬挂国民党青天白日旋的缘故,杨增新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免谈政治”四个字。

典礼最后,杨增新致辞,他说:“你们都是新疆本地人,明天就到社会上去办事。本地的事还要本地的人来办。我对你们没有旁的话可说,总括起来只有一句:千万不要办坏本地方的事情。”据当时在场的刘德恩先生回忆,他认为杨增新已经决意离开新疆了,讲这一番话是告别辞。

典礼后,是宴会。在宴会上,杨增新遇刺身亡。这就是所谓的“三七事变”。关于改变新疆历史进程的“三七事变”,此后有专门童节。

P86-87

序言

秋阳映照,水清山秀。

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镇,来到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的明水古道,在距离明水古城一望之遥的山前丘陵地带,发现了隐藏在雄伟天山皱褶里的军事设施——近一个世纪前由新疆督军杨增新筹建的吐火罗要塞。要塞位于东天山脚下,基本完好,极为壮观,为保护新疆的绿洲、牧场免受战火涂炭而建,成为现代时期新疆的标志。

吐火罗要塞给我的第一感觉,构成经典段落:

我们如同走进迪士尼或梦工厂刻意搭建的片场(拍摄现场),一部神奇的科幻大片,即将在此地开拍。

新疆历史词典关于“杨增新”的内容主要有:

杨增新(1864~1928),字鼎臣(一作鼎丞)。云南蒙自县人,祖籍江苏上元(南京市)。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在河西任职,先后出任中卫、天水知县、河州(甘肃临夏)知州,以及甘肃提学使、高等学堂监督等职务。光绪三十四年调赴新疆,任职镇迪道兼提法使。民国元年(1912)三月,原任新疆巡抚、被袁世凯任命为新疆都督的袁大化因清帝逊位,政局紊乱,弃职东归,举荐杨增新接替其职务,此后17年间,杨增新在新疆历任督军、民政长、巡按使、省长等职务。现代中国有了广袤、稳定的省区新疆,为现代西部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五年,因当众处决与云南督军唐继尧秘密接洽、要迫使新疆“独立”的部下夏鼎、李寅、匡时等,受到非议。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七日,在新疆唯一的高等院校——俄文法政学堂——毕业典礼上,遇刺身亡。杨增新的著述《补过斋文牍》与《补过斋日记》等,是有关这一历史时期重要的文献与实录。

杨增新去世80年了。相关事迹在天山南北流传,也备受责难。

否定也好,肯定也好,凡涉及现代时期的新疆,杨增新都是不能遗忘、忽略的一人。作为新疆结束封建社会,从现代时期过渡到当代的精神桥梁,对杨增新的评价历来负载着较多的感情成分。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间十七年(自1912~1928年)。在俄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列强觊觎之下,在俄国红、白两党侵扰下,因外蒙古“独立”而重定新的疆界过程,杨增新协调新疆各民族,相携步入了现代时期的新生活,中国西部边界划定了合理走向,促进了相对贫困落后的中国六分之一领土新疆的繁荣与发展。

1968年3月,包括我在内的一百零八个高、初中毕业生离开北京,抵达新疆哈密“伊吾军马场”,身份转换为“知青”、“牧马人”。从此,我在新疆生活了十四年,1981年,参加招聘研究人员考试,成绩优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1982年返回北京。这十多年是我的青春期。而新疆,则是我的第二故乡。

离开北京,前往军马场,我携带的行李主要有一帆布箱子书籍。它们伴随我度过了坎坷艰难但充满希望与理想的岁月。回到北京之后。感受到家人、师长、亲友、同事的温馨情愫,图书馆与书籍则构筑成我的精神世界。

我父亲长期在北京大学教书,他的藏书以内容广博、富有精品知名。

而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以及王府井、西单、东单、琉璃厂的书店、师友们的私人藏书……充实了一个曾离家西行数千公里的“知青”,对家乡的留恋。

回到北京,我住在北京大学燕东园的家中。而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位于建国门内大街。长达二十多年间。我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往返各骑行大约二十公里。家住在海淀的八大院校的子女们,一般对于由西直门、北海衔接的老北京市区比较陌生。好在从到单位报到开始,上班时间,每周只在周二、周五的两个上午。这样一来。上下班都是探索路径、认识北京名胜、里巷的难得机遇。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每次上下班总要经过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当时位于北京美术馆对面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同时,使我真正“结识”了家园北京,上班、下班,只要有意境典雅的古建筑,有偏僻的胡同、幽静的院落,从不放过,并且成了图书馆、新华书店、中国书店的常客。

……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多次来到若羌米兰,在世居阿不旦的罗布人之中,寻访历史的遗迹。其中两位百岁罗布老人库万·库都鲁克、热合曼。阿布拉,都把我视为自家人。由罗布老人库万·库都鲁克、热合曼’阿布拉引领,我们曾一再重返罗布人失去的家园新阿不旦(于尔特恰普干)、老阿不旦(库姆恰普干)。

那时,库万已经年过百岁,他曾是斯坦因的驼夫,抵达了楼兰古城。而且认识斯文。赫定,与昆其康伯克之子阿布杜热依木一起为探险队当过向导。因为罗布人之中,习惯称呼斯坦因为“斯得讷”,斯文·赫定为“海定图拉”,所以曾被误会为罗布人不知道斯坦因、斯文·赫定,进一步。怀疑斯文。赫定、斯坦因诸多探险记中所写的与罗布人的交往是否真实(以至他们在罗布泊的活动是否真实)。

其实新疆民间将斯坦因称为“斯得讷”,早已得到汉文、维吾尔文、满文等文献的认定。“斯得讷”,是用河西汉语方言对“斯坦因”的音译。

“海定图拉”则是斯文·赫定,从罗布人的酋长(老阿不旦的领主)昆其康伯克开始,罗布人称专程来访的斯文·赫定为“赫定老爷”,“图拉”,罗布方言中是“老爷”“爵士”的意思。清末当地政府在附近的古道咽喉为罗布人修筑的要塞,就名为“图拉里克”(简称“图拉里”),含义是“驻有老爷(官员)的地方”。“海定图拉”与“斯得讷”是罗布区域历史的记录。

1992年春夏之间,在米兰镇我与库万·库都鲁克做过一次长谈。

我问库万:新阿不旦居民原住地附近,有一处房舍,建筑结构相当结实宏敞,不同于民居,有人说是清真寺,是吗?

库万·库都鲁克回答:那是老将军为罗布人修建的堡垒。罗布人从新阿不旦迁居米兰,专门做了拆除。

我马上明白了:杨增新时期,来自青海、甘肃的游牧民族,多次企图从柴达木进入新疆,总以为阿不旦是防守薄弱的荒野。杨增新竭尽全力,掐断了古道,丝毫星火也难以引入新疆的和平之区,防止火星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思维在几乎无兵可调,无险可守的情况之下,获得了罗布人理解与支持,动用仅有的力量,在罗布人的住地——新阿不旦(于尔特恰普干)修筑了保卫家园的要塞,同时,于交通要道之上调集县政府的人员,建立了“图拉里”要塞。新阿不且与“图拉里”,从两个角度扼守罗布人的生命线。虽然几经烽火,“图拉里”作为基本完好的古城,目前仍然扼守在古道上。

在乌鲁木齐的老将军没有派出精兵强将,可有这样穿石透铁的眼力,挥斥方道的举措,新疆境内的稳定、安全,各民族的融洽、和谐,全在执掌之中。

“老将军!”库万·库都鲁克深情地说:“老将军在世时,我们罗布人的天地非常宽广!”说着,他热泪盈眶。

以上内容,我们有纪实的电视录像为证。

在与罗布老人交谈之中,在回忆往事过程,他们总是非常亲近地将杨增新称为“杨将军”或“老将军”。

作为新疆督军、省长,去世半个多世纪,还没有被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之地的普通民众忘记。杨增新为进入现代时期的新疆竭尽全力所付出的筹措安排,将长久保存在普通民众心目之中。一开始,在考察途中我弄不明白“杨将军”或“老将军”指的是何许人,可从和田到若羌的民众的反映一致:

“杨将军”?“老将军”?这无人不知,无须解释!

可以说,进入民国时期,是新疆重归一统以来的最艰难的时刻,在杨增新殚精竭虑的治理下,各族民众团结一致渡过难关,并肩进入现代时期。

杨增新出任新疆省长的民国初期,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行省,面临即将四分五裂、生灵涂炭。失去家园、亲人的噩梦,使期待美好未来的新疆各族民众难以成眠。在这危难时刻,杨增新从未丧失信心,负重迎难而上,回报了“新疆人”对自己的期盼。尽管最终未能“生入玉门关”,但他没有辜负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民众的信任。

后记

自从1968年来到天山脚下放牧巴里坤马,老将军杨增新成为我熟知的前辈。

自从开始披读卷帙繁浩的《补过斋文牍》,为老将军杨增新写一部纪实之作的愿望,就结记在我的心中。

2006年11月25日,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东亚讲座”,并且由我作以杨增新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张瑞田夫妻、靳大成、汪晖等学者都在会场交流了感受。会后,约定由我写一篇反映杨增新在现代中国的作为的文章。会开得不错,文章也及时发表出来,以新的视角评价杨增新其人,成为我工作之中的重点。

我先后在《读书》(2007年第三期)与《新疆人文地理》(2010年第三期),发表了以老将军杨增新为主题的文章,并受到关注。

从今年春天开始,在重读《补过斋文牍》与新疆现代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我正式开始动笔写这部《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的纪实文学,有关内容都经过推敲提炼,写进书中。

在这里应该与读者交流的有这样几件事:

2007年,在马鬃山镇书记娜仁娜带领之下,发现了杨增新设立的东天山大门——吐火罗要塞。“老将军”最终没能够“生入玉门关”。隐藏在东天山之中的要塞,是1919年前后杨增新获悉来自外蒙古、在马鬃山建立山寨的黑喇嘛,要遁入新疆避难,而外蒙古“内防局”(公安部)已经在边境集结了一支精兵,随时会越境追杀黑喇嘛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为杜绝战火窜入新疆绿洲村镇、天山牧场,杨增新在黑戈壁的西大门,倾尽全力修建了东天山羽翼之下的要塞。这个要塞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是壮观的历史遗迹,同时它还是历史往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转换器。

2013年,接到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的电话,他告诉我,最近意外发现了一批与杨增新有关的文献。我立即前往乌鲁木齐,见到了那批文献。那确实是关于杨增新、关于现代时期的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现,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很可能是杨增新的部属张绍伯、张其英家中保存的珍贵文献。在此前后,乌鲁木齐民间还见到杨增新其他的遗物。可以考虑为杨增新写一部承前启后的传记。

我妻子经历的一件小事,使我无法忘怀:五六年前,她送人去机场,回来的路上与出租司机聊起了新疆。其间谈到杨增新的传奇往事以及对新疆的贡献。司机受到杨增新事迹的感染,激动地说:为什么不把他编入学生课本里,让大家都知道?当听说北京沙河路边有杨增新的墓地,表示一定要去看看。快到家了,司机意犹未尽,由衷地产生出对杨增新的敬佩之心。

有了这些发现与特殊经历,说明杨增新其人与其业绩,不会被遗忘。

在本书写作过程,曾获得杨增新后人赠送的历史文献。为此,特向嫡孙杨绍箕先生等杨增新后裔表示由衷的谢意!本书第八章《杨增新:生活与执政》第三节所引杨增新致亲属的书信,即引自杨绍箕《杨增新家书谈做官》(《新疆社科信息》2012年第4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180790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4310309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