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年3年间,桃子以学生和记者的双重视角,看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生活感的台湾。如她所说,“来台湾3年,就像与一座岛屿谈了场恋爱,不是一见钟情的热烈,反而是在摩擦、点滴温暖共处中,生出的日久之情。”她开了一个微信公号“台湾私人订制”,记录在台湾的所见所思。在毕业离台前的6月,她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众筹,前往宜兰、台中、台南等地乡间巷陌,探访在台创新的年轻人,发现了近30年来,台湾民间自发生长出的公民力量,让台湾在返乡自救、老屋改造、生活美学、朴门生活、文化创意、社区营造各方面,都能给予转型中的大陆以启发。《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谷声小日子)》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台湾,内容包含生活、文化、旅行等各方面,并以生活感、幸福感、文艺感、认同感、安全感的“五感”出发,呈现一个自在、自然的台湾。
2011年,记者出身的桃子辞去工作飞赴台湾,成为首届赴台攻读研究生的大陆学生。在台湾的三年中,她开设微信公众号“台湾私人订制”,以学生和记者双重视角,记录在台湾的所见所思,引起多方关注。《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谷声小日子)》收录了桃子近40篇对台湾的观察文章,并以生活感、幸福感、文艺感、认同感、安全感的“五感”出发,呈现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试图揭开台湾“小而美”的密码。
来台北喝杯咖啡吧
生活感
来台湾读书之前,我是不喝咖啡的。星巴克?也去,和闺蜜、男人,都去过,他们喝加了牛奶、泡沫之后仍然味苦的咖啡,我顶多点个星冰乐,一般都是唤个茶。骨子里认为那是个洋气的东西,我这种保守的人,还是觉得茶好,传统。
如今,有朋友来台北找我,走在师大、台大附近,累了,我差不离都能带他们找到一家不错的咖啡馆坐坐。然后告诉他,这家店开了多少年了,老板或者建筑,都有些什么故事。
与其说洋气,不如说,咖啡是台湾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奶茶和早茶之于广东人和香港人。
我曾经在台湾相对后进的屏东县一位朋友家住过一晚。早上醒来,她给我准备的早餐是烤吐司,还有一杯热咖啡。一点儿不意外,即便是乡下老翁,每天也得至少一杯咖啡。便利店的、现磨的,或者自己烘焙的,都没关系。
2013年11月,美国《今日美国报》(USATODAY)选出全球十佳咖啡城市,台北是唯一上榜的亚洲城市,理由是“咖啡是台北的文化遗产,新鲜烘焙的高品质咖啡豆合乎标准,而且缓慢、劳动力密集式的泡制方法,造就了真正的好咖啡。”
台北有1000多家咖啡馆,据说是世界上咖啡馆密度最高的一座城市。前面说过的星巴克,在这里,如便利商店一样缤纷,而且只是众多连锁咖啡馆中的一个品牌。类似的品牌还有伯朗咖啡、丹堤咖啡、西雅图咖啡等好几个。它们各自卖的东西不大一样,星巴克甜点很不错,伯朗跟雀巢差不多,也卖速溶、罐装咖啡,丹堤咖啡里台式餐点吃起来很舒服,西雅图咖啡空间开阔。它们几乎都是开在主街道的拐角、捷运或公车的中转处,目标是过往人流,还有附近的商务接洽。人多不说,有时候放的音乐都有种催人走的感觉。
若想找个地方歪着,享受半刻自在,往往不会选择这些连锁咖啡馆。台北有名的咖啡达人“水瓶子”就是这样,去美国,各地的星巴克都是必去的,在台北,却一定绕着走。
我刚到台北的时候,跟着朋友行走于永康街、泰顺街,访书店、看展览的途中,就对那些坐在落地窗里,支颐而坐、默然敲字、细碎交谈的人们,充满了好奇。坐在那样古朴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的行人,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什么样的人,会在这样的地方,待上半天?
很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学生党。当我和同学们需要为作业讨论的时候,两节课之间无处安顿的时候,或者老板跟你开会的时候,各色咖啡馆都是个适合聊天的好丢处,一般150元新台币(约30元人民币)可换得一杯咖啡加甜点,熟了以后老板偶尔还会送点儿小饼干。 不想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啃书、写作业或者写稿的时候,也可以背上书或者电脑,找一家新鲜的咖啡馆,新的动力似乎也随之而来。
朱天心是位典型的窝在咖啡馆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里常常出现咖啡馆,她还写过一篇以咖啡馆为背景的小说《威尼斯之死》。主人公是位作家,总因为咖啡馆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她说,写作就是要脱离熟悉的场所,参差不一的咖啡馆就成为可以收容我这个需要的地方。她尽量不和人产生勾连,哪怕一个眼神。当店员们已经了解她要点什么咖啡时,差不多就该换家新的咖啡馆了。
生活久了渐渐明白,什么人会开咖啡馆,比什么人会来咖啡馆,是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去问问台湾年轻人的梦想,大概十个有九个会说开家咖啡馆。去看看台北咖啡馆的主人,好多中年未满,海归的,厌倦职场或商场,或者纯粹因为收藏的古董太多,不分享出来有点儿暴殄天物的。没在开玩笑。分享,应该是很多人想开家咖啡馆的最大动机。
最初,可能只是想分享某些东西。
天晓得,这家咖啡馆二十多年来都开在师大的旁边,前后搬了四五次家。如果不是导师带我去,我根本不会发现这个像住家一样的小庭院,不仅卖虹吸式咖啡、特调茶,还有老板娘的特色餐点。一间庭院,一间地下室、一个既像客厅又像餐厅的空间,里头从桌子、椅子、窗帘、台灯到画作、艺术品,都是有来历的古董,“比福和桥下的跳蚤市场还有名”。聚拢来的都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曾经混迹于此的台大、政大、师大小伙伴,多年以后带着孩子上门的,还真不少。
另外一间像杂货铺一样的咖啡馆,名字有意思得很:路上捡到一只猫。清淡开阔的温州街上,走着走着,看到这招牌,就像自己也捡到一只猫一样会心一笑。日式老木屋设计,推开门,木头椅、皮沙发没一张重样的,正对大门的一套布艺沙发,大布偶、毯子、靠垫随意摊着,真以为走进了某位宅男的家。以书架格成不同的空问,架上的书没一本是直挺的,每个人窝在自己角落看书,聊天的也轻声,那只店猫懒懒地在吧台打瞌睡,好像时间也睡着了。据说老板就是想提供一个台北的休憩空间,像儿时的秘密基地,男孩的树屋、女孩的衣柜一般的存在。
也可能是分享经历。
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里的朵儿咖啡馆,原本苦练烘焙技艺、只想开家咖啡馆的桂纶镁,却在咖啡馆里遇到一个旅行经历丰富的男人,她用小画作跟他交换了三十五个故事,最后却决意出走,开始属于她自己的第三十六个故事。电影谢幕了,这家咖啡馆却仍留在民生社区里,循声而去的,大多是文艺片爱好者啊。
极简咖啡是台北有名的“猫咖啡馆”,也在师大附近巷弄,不好找,但爱猫人们为了猫咪总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老板娘并非天生爱猫,可自从店员抱回了一只流浪猫,这里就成了流浪猫的中途之家。整个咖啡馆设计成让猫咪可以随处躺卧,平日里豢养着二十多只猫,饲料费、猫砂、医药费等支出,都从店内营收里扣除,不少日本来的客人,会专门给猫咪留下一笔小费。为了让猫咪们有更宽敞的新家,老板娘特意在好山好水的宜兰开设分店,把一半的猫咪送了过去。
也许是分享一种理念。
开在绍兴北街上的慕哲咖啡,顾名思义,仰慕哲学。2010年,曾留学法国的郑丽君在夫君帮助下,开设这家“任何人都能走进的咖啡馆”,每周五晚推出“哲学星期五”活动,有文化沙龙对谈,也有先锋剧场演出。希望如20世纪90年代的巴黎人,在咖啡馆里讨论哲学,参与社会、文化等公众议题。如今这种公共性,还推向了无毒蔬果和针对年轻人的深度旅游计划。
这种承载着公众梦想的咖啡馆不止一家,台中市的东海和平咖啡馆,仅采用公平贸易、雨林环保、有机认证的咖啡豆和其他原材料,便是希望避免自己成为资本主义剥削链上的一环。同时通过咖啡馆推广这种绿色、社会关怀的理念,“您在消费的同时,已经让您的爱心散播于第三世界弱势国家。”
有时候只是分享一种生活方式。
P2-5
贴近台湾的心跳
初识桃子是在杭州,她当时在都市快报任记者工作,第一回见面,她就说要到台湾报到,念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所。三年里,看她努力读书,更努力阅读台湾,发现台湾。如今她出书了,也当了新手妈妈,我无比喜悦!希望她的下本书快些来报到!
桃子的这本新书,不写阿里山日出,不歌咏日月潭之美,没有大山大水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历史课本的比较及思想辩证。这些年,她的“台湾私人订制”微信公众号吸引了许多读者,出身媒体的敏锐嗅觉,加上散文抒情叙事,让写作题材饱满丰盈,更贴近台湾的心跳,写出了生活好滋味。
第一代“陆生”的桃子,除了参与《陆生元年》的写作计划,在这几年求学生涯中,观察出台湾慢调子、台湾小确幸,她把上学、坐车、看医生、小旅行,甚至看人吵架,都写在书里。
桃子用不同的感觉,引领读者走进台湾,生活感、幸福感、文艺感、认同感、安全感,是书里篇章分类,看着分类,我嘴角也有一抹浅浅的笑,原来台湾是这样子!
常常在大陆朋友的网站,或是博客、文章中,读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或者到台湾必须去的十个景点,有些朋友写着台湾吃食文化,有些专门来逛台湾二手书店,有些来看台湾茶文化,有人品咖啡,有人来看NGO组织,有人干脆是在台湾找民国遗风。
我们常住台湾,反而不觉得平常风景值得伫足,读桃子的书,大部分人物故事及场景都熟悉,在她文字中却咀嚼得有滋有味。看绿岛日出遇见彩虹,探访藏身台东鹿野乡间的最美小学,走踏清泉回味三毛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从台北到花东、宜兰,桃子没有写小吃及夜市,但记录了城市、乡间与人事风景,云淡风轻,也记录了她在台湾看电影、欣赏小剧场演出、挤书展,她拜访美浓客家歌手林生祥,宜兰志愿农民赖青松,台湾最美花园山芙蓉庄主翁美珍,领会到台湾最近流行的半农生活、青年返乡的潮流。
从北到南,桃子也领着大家寻书香,九份的乐伯二手书店,淡水的有河BOOK,再到台中只卖一百本书的新手书店,隐身师大巷弄的旧香居,颇负盛名的茉莉二手书店……看过书的读者们不妨按图索骥,在台湾的幸福感中迷路吧!
张典婉
(台湾著名作家,著有《太平轮一九四九》)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我的荣幸
2011年1月,杭州,又一场雪来临的前夜,在开足暖气的夜宵店,我对两个好友说,一两年后想去台湾念书,念一门新闻之外的学科。
彼时我是杭州一家报社的夜班编辑,习惯在凌晨一点多下班后,一边咒骂着自己的体重,一边吃碗面暖暖肚子。
缩紧脖子走进风雪,我没有想到,下一个冬天,我会在台湾度过。
2011年6月8日,台湾高校招收首批大陆学生放榜,我被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录取。几天后,我接到了时任台师大东亚学系系主任蔡昌言从台湾打来的电话,除了恭喜我之外,还询问我是否会去就读。这一通电话,激发了我内心的强烈愿望,想要趁着年轻多出去见识见识。
从理性的分析来看,这两年是我的世界观建构的关键时期,需要专业的知识架构。最关键的是,在台湾的生活经验,和我所选择的东亚政治经济专业,会在未来十年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中,对我的职业发展更有益处。
大陆学生赴台学习的计划19年前就已经提出
“大陆学生可以到台湾读书”这一政策在台湾从提出到实现,经历了19年,这是一条漫长而几经曲折的道路,但幸运的是它实现了。
2011年1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说,“2011学年度9月将有首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这标志着台湾自1992年就开始推动的大陆学生赴台读书终于定案。”
早在1985年,大陆就已经放开让台湾学生“登陆”读书,台湾学生通过“港澳台侨联合招生考试”可进入大陆高校学习,但学历并不被台湾认可。
2011年9月22日,已经到台湾读书的我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四楼的办公室采访了官员何卓飞。
何卓飞,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早在1996年就参与了推动大陆高校学历在台湾地区采认的工作。彼时,他在此工作已经8年。
在北京、南京、上海、西安多地的高校考察后,何卓飞和同僚于1997年决定采认大陆73所高校学历,并提出台湾地区高校放开对大陆学生招生,但遭到台湾地区很大的抵触,公文虽发布却无法执行。
一直到2010年8月19日,“陆生三法”在台湾立法当局通过,这项修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台湾地区采认大陆41所高校的学历,同时开放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台就读硕博士,一同开放的是,台湾私立高校被允许向大陆招收本科生。
不过,大陆给这些学生加上了户籍的限制:“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六省市。”而这并非最大的限制,台湾教育当局设立的“三限六不”政策,才是大陆学生们真正看重的。
“三限”指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大陆学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安全领域的专业。“六不”指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
2011年,台湾高校原本计划招收2000名大陆学生,最后却只有975名大陆学生赴台,两岸及新加坡的观察家认为,正是这“三限六不”政策让大部分大陆学生最终放弃。
何卓飞无奈地告诉我:“就连这个‘三限六不’的政策,都是经历无数次吵架吵出来的结果。”
为这个计划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曾向外界放话,在他任内绝对不会承认大陆学历。大陆学生来台就读一事便被束之高阁。一直到2008年大选,承诺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的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2008年夏,“现在可以开始做了”,当时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人郑瑞城重启了这项搁罩已久的工作。台湾教育部门提出了“采认大陆学历”和“大陆学生来台就读”两项草案,得到了当时的台湾行政当局领导人刘兆玄的认可,认为这是“很好的方向”,并“期待快则2008年10月完成修法,慢则2009年初提出具体规划,新学期可实施”。
大陆学生来台就读,牵涉着《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这三项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的修改。但10月份通过的法案,因为台湾立法当局委员的反对,没有增列大陆学生来台就读的法院依据。
“架就打了四次。”何卓飞具体负责这三项法案的通过,前前后后去台湾立法当局开了五十几次会议,见识了民进党立法委员们的“焦土政策”。
……
在与何卓飞的谈话中,我提到了这些限制。他说,健保是只有在台居留的人才有资格享有的,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陆人在台湾只有停留权而无居留权,要取得健保就先要修法,修法就意味着还要打架。但他说,即便打架也要争取,这是对人权的尊重。
不过,这需要慢慢来,设立奖学金,开放助研资格,都会慢慢提上日程。张国恩校长也对我说,在准备招收大陆学生之前,校长们就在替大陆学生争取基本的待遇,“你来到我们学校,就是我师大的学生,哪分大陆学生、外籍生”。他表示,接下来会以学校的名义帮我们争取基本的权益,而不是建议我们自己去争取。
了解了这些,我气消了,之后,我忽然变得有些期待,期待在我读书的几年中,见证这些隔阂的消失。
能见证历史,这是我的荣幸
“教育,归根结底要回到它的本质,就是让人止于至善。”何卓飞说。两岸的教育界都有一个共通的体认:抛开过往的争议和包袱,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两岸的大学才能越办越好,越来越有竞争力。
采访结束后,何卓飞问我的母校和籍贯,当我说我是湖南人时,他突然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也是湖南人,湖南新田人。”我不假思索地问:“您是在湖南出生的?”“不是,我1957年出生在台湾,我爸爸是湖南新田人,1949年渡海来台。”
是啊,一晃62年都过去了,是该去急急追赶错失的这62年,但这么久都过去了,还有什么理由不慢慢等、慢慢来。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历史,一这是我的荣幸。
Tips:
2014年9月,台湾立法当局内政、教育及文化“联席委员会”初审通过《大陆与台湾民众关系条例修正草案》,在台大陆学生初步获得纳人台湾全民健保有关规定的依据,但附带决议要求大陆学生、籍生应全额自付健保费,并待全民健康保险有关规定配套修正后才施行。截至目前,大陆学生健保相关法案仍躺在台湾立法当局内,距离获得健保还差一步之遥。大陆学生仍无法获得政府等公立奖学金,但可以争取企业、私人奖学金及学校为奖励优等生设立的书卷奖。各个学校对大陆学生研究助理资格的解决办法不一,一些高校已经允许大陆学生担任课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