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前慢
内容
编辑推荐

胡迟著的《从前慢》是一本穿越二十多年岁月的文集。作者希望它呈现作者的成长,呈现作者的无力与彷徨,也呈现作者的坚持与挣扎。作者不愿意扮演一个睿智的思想者来传播什么,作者只愿意作为一个思考者袒露作者的心迹。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作者书写他(它)们,并不是要站在某个高度来评述他们,而只是,由他(它)们触动作者的那一点,荡漾开去,想一些和人生和岁月有关的事情。

内容推荐

胡迟著的《从前慢》是一本穿越二十多年岁月的文集。作者在文集中呈现了她的经历与思考:从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物荡漾开去,想一些和人生和岁月有关的事情。这本集子收集时代的匆匆印记,凝结作者的生活内核,将从前读书的岁月融入个人生命体验当中,在展现个人世界的同时,打开了从前岁月的秘密通道。

目录

辑一 漫谈

 先锋/边缘/角色

 爱/侠

 我看“文坛批判”

 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有一些名字

 神化与魔化

 答案在风中

 此岸的幸福

 数风流人物,还看……

 知识分子与帽子秀

 当革命遇到爱情

 朱安与江冬秀

 胡适这个人

 跑题了……

 生活,需要革命吗?

 诗歌与爱情

 明天是什么

辑二 慢读

 与孤独执手相对

 写作的限度

 夜读林白

 知识就是力量吗?

 与世界手谈

 人性的晦涩与悲哀

 打捞“她”的碎片

 人生逃学和自我救赎

 性别的鸿沟

 爱的锁链

 何处为家

 选择的艰难

 周作人:往事未必如烟

 沈从文:寻找与迷惘

 汪曾祺:守望与沉溺

 刘亮程:生命的本源

 苇岸:圣徒的意义

 池莉:在撕裂中成长

后记

试读章节

先锋/边缘/角色

先锋

先锋,这个词看起来有一种尖锐的光芒,它比“前卫”这个词更具有杀伤力。“前卫”是一个孤芳自赏的摩登女郎,而“先锋”常常是赫然举着一面旗帜,去冲锋陷阵的战士。

先锋作家、先锋艺术家、先锋思想者……“先锋”作为一个时髦词,在光怪陆离的文坛、艺坛上频频登场,用来形容一些善于惊世骇俗,或者意欲争夺话语霸权,以笔为矛的人物。

“先锋”更迭速度可用“各领风骚三五年”来形容,洪峰、马原、格非这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先锋作家”已远赶不上后来的卫慧、九丹、韩寒、郭敬明、木子美的知名度了;1988年曾引起轰动的京城现代艺术展上,那声枪响犹然在耳,那些艺术家却大多已音讯全无。今天花招迭出的美术界再难出_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姿态了,许多号称“先锋”的艺术家不过延续着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噱头,但美术评论界倒也方便,一切与美术无关又被称为艺术的作品统统冠之以“先锋”,于是,一切便见怪不怪了,并且,一切的诠释也都显得多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发东1994年在北京实施的“此人出售、价格面议”的行为与卫慧的榕城“曝光”便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先锋”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有的是天才、有的是小丑。天才是“一支射向未来的箭”,今日种种不见容于社会的行为与观念或许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小丑与未来无关,他们只是当下的一种调剂品,有他,我们便多看了一项把戏;无他,我们也不缺少什么。“先锋”类的天才与小丑有一条在我看来最为简单的划分原则,即那所有看似怪异荒诞,惊世骇俗的姿态后面有无确定价值取向。他们是为了哗众取宠而颠覆反叛,还是为了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在进行骁勇地突围?

作为一个真正的先锋者,他的境遇有时是悲凉的:也许碰得头破血流而孤立无援,也许一直处于喧嚣的包围中却一直被误解,也许奋斗一生仍看不到他倾心的价值观念有一点点被种植的希望……这样的先锋,我们顺嘴就可以说出几位:鲁迅、胡适、陈独秀、顾准……先锋者还可能有另一种命运,那就是在前赴后继的奋斗之后,他们的价值观念终于变成了主流话语。音乐家陈其钢曾这样介绍西方先锋派目前的情状:“在西方先锋派已经是学院派了,都是70岁左右的人了,当然不愿放弃他们当年的荣耀,希望继续推广他们的在今天已经落伍的东西。”昨日的先锋,也许就是今日的落伍者。但先锋人士从来不愿正视自己的脚步迟滞。于是,曾是旧世界的突围者的他们便常常以比前辈更顽固的姿态捍卫自己的城池,将新的突围者看作敌人,而并不从类似的锐气中得到安慰。

“先锋”这顶帽子下面不断更迭着面孔。作为一位“先锋”人士必须面对这样的命运:既被现世排斥,又将被未来淘汰。而若是懂得“先锋”精髓的人,我想他会坦然受之。

边缘

贾平凹写出《废都》后,就失去了许多热衷于读他商州系列的读者,现在,据说他更热衷于“卖字为生”;余秋雨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并应邀写了一些应景文章后,读者就开始向他发难,而他,则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做起各类电视大赛的评委;而李国文、梁晓声,这些惯于为大众呐喊的作家,也有人指出,他们的文章愈来愈隔靴搔痒了;更有许多知名作家开始将才情倾泻在为大腕扬名立传的作品上,或为各类电视节目撰写花样文章,在一片花红柳绿中充当所谓的“策划人”……P3-5

序言

戏台里喝彩

女儿胡迟曾经和我合著过一本《中国美术》、一本《新安画派》。也曾在我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作为编委负责一个专题的编撰,为我主编的《学术百家》和我参与主编的《安徽文化史》写过文章,她自己也曾主编或与人共同主编过几本书,更曾写发过不少各种各样的文章,可是她迟迟不想把自己历年来弄的东西编辑出版。如今在女婿林泽明一口气出版了三本书之后,她一时兴起,终于决定也要出书了。她很快整理出两部文稿,一本是生活散文集,叫《一盘散沙》,另一本就是这一册《从前.慢》,主要是以前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文艺评论。她还在整理这十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过程中的田野笔记,名叫《流逝的乡土》。这些书名,就想得不错。

女儿才学会讲话时,我和她妈就开始教她读诗读词。一个抱在手里的小不点,居然读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而且能背诵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像是很能理解诗词意蕴的样子。常常博得邻居老少的齐声赞美。读小学时,作文一开始就文从字顺,而且造句清新优美。她还喜欢对别人的文章品头论足,毫不谦虚。有一次,一个青年作家拿了一篇文章请我提提修改意见。女儿拿去一看,马上毫不客气地提出应该修改的几个地方。这位作家十分惊讶,连说:“这小丫头片子,了不得,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女儿读初中的时候,就似懂非懂地读了《老子》《庄子》,而且能用《老子》《庄子》中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她从小不爱打扮,她妈说,女孩子还是应该打扮打扮的,她马上用一句《庄子》上的话来回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有一次,物理考试,老师一不小心错扣了她的分数,他妈要她找老师改正,她马上又用《老子》上的一句回答:“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朴素与不争,也就成了她此后的基本性格。她读中学时,就开始写散文、诗歌。诗歌投给《中国青年报》,竟也发表了。读大学时,她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之后写了一篇题为《爱的锁链》的读书笔记,发表在《哲学大视野》上。不久,南京某大学一位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携其夫人带了一些礼物找到我家,向我女儿再三表示歉意,说我女儿那篇文章他看后觉得很好,就全文抄下投给《名作欣赏》,署的是自己的笔名。《名作欣赏》很快就发表了。他登门道歉,是希望我女儿不要揭发他。我们答应不追究,他夫妇二人千恩万谢。女儿送他们出门的路上,他们要塞给我女儿两千块钱,我女儿坚决不收。但她此后的一些读书笔记就陆续发给了《名作欣赏》,编辑部的一位副主编十分喜欢她的文风,一再向她约稿。

女儿从小不爱与人打交道,在家时总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读书。吃饭时,如有生客,她就在自己的房里吃饭,一面吃饭一面看书。

她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艺术馆干编辑工作。省政协每年开年会时,常找她去担任小组秘书。几年下来,她总算习惯与陌生人打交道了,但她的本性还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和写点东西。大学毕业后,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作品,她的“粉丝”比我多,一些人对她作品的评价也常常高于对我作品的评价。有一位老作家在看过我和女儿为一部丛书写的文章之后,曾评价说,我和我女儿的文字都很美,我的文字犹如苏州园林,而我女儿的文字犹如江南山水。这实际上就是说我的文字只是人籁,而我女儿的文字是天籁。

女儿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她的文章也是潺潺流淌的山溪,不是汪洋恣肆的大海。她总是信步走去,信手拈来,信口吟咏,信笔书写,清风明月,自然清新,而且总有一点含而不露的、耐人寻味的思想在里头。喜欢惊涛骇浪,金戈铁马的人,不一定会成为她的“粉丝”,但那些心安理得、宁静安详地过着普通日子,却又关心世事,且不免有些想法的普通人,定会成为她的知音。

从她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对自然有亲近而又敬畏之心,对人类有关爱之心,对真善美有不懈追求之心,对个人命运有顺应之心。她不是那种扼住命运的喉咙,勇于向命运抗争的女汉子,她热情爽朗,宽厚随和,大大咧咧,不矫揉造作,不争名逐利,不好高骛远,她只想做个平常的人,有饭吃,有书读,一家人安康和睦,各自做点自己感兴趣又多少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如此这般,于愿足矣。但是,她有底线,有原则,骨子里嫉恶如仇。特别是,从内心十分鄙视那些恃权、恃钱、恃才而骄人欺人的不义之人。

我把我们的家叫作“红尘绿屋”。

其实,我还是生活在红尘中,只是一直徒劳无益地图谋把广袤的红尘尽可能快地改变成广袤的绿屋。而女儿早就住在一个精神的绿屋里,宁静安详,从容淡定。对于滚滚红尘.她有一种局外人的清醒与洞明。她和我一样,从不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必须依靠暴力。她对真理有信仰,对美和善有向往,但她认为,这信仰,这向往绝不能磨成一把利剑。她说得十分好:“当信仰被磨成利剑刺向现实时,它一定是一把双刃剑。所到之处,鲜血淋漓,生灵涂炭,而所谓的明天也不见得比今天更美。中国的明天,不需要几十把刀在日光下哗哗作响,它更需要的是一群安详地在时间的流逝中植树的人……信仰是月光,在信仰的照耀下,我们种植而不是摧毁.我们浇灌而不是砍伐。那么,也许有一天,明天会慢慢地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

由于她成长于国家拨乱反正之后,这小半生过得颇为顺畅。如果她能年逾百岁,她还拥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岁月。这未来的几十年中,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际,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无法预料。但只要这世界越来越好,这国家越来越好,这家庭也一切顺遂,她一定会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学问。对社会有更多更大的贡献。我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不可能看到她未来的全部行程。作为父亲,我由衷希望她一切都顺心如意。我无论在世或去世,都为她深深祝福。

古人有“内举不避亲”的说法,我想“内捧”该是也可“不避亲”的。

我这一番“戏台里喝彩”,想来该能得到世人的理解。

后记

这是我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个人文集。从16岁发表文字,拉拉杂杂,写了二十多年。写的时候很散漫,自己刻意收集的也有限。说实话,这些文字是否值得变成文集留下来,我一直没有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复。我似乎习惯了它们不断出现又不断流逝的命运。

有个熟悉的读者告诉我,他收藏了我很多文章。

有一次无意中读到一个陌生人的网络日记,他在日记里提到了我。他说,他曾在一个偏远的林场工作,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是他那段日子最大的精神寄托。

这些信息让我觉得,那些文字虽经由我的手写出,但它们的流向和归宿,却另有一种力量引领着……似乎,我不必再挂心。

但父亲却一直热忱地期待着。他很早就写了序,兴头头地告诉我。

那时我刚怀孕,我更期待肚子里的作品。敷衍说,等等再说吧。这一等,儿子今年已13岁。而我,这十年因为忙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文学的伊甸园渐行渐远。那些人,那些事.隔着十年的光与影,竟是恍若旧梦了。

父亲90岁了。他念叨,我不会到死都看不到你的文集吧。懒散如我,终于被这句话震动了。

陆陆续续地搜集整理,才发现二十多年是多么漫长的时间。一些曾经的评述对象因为时过境迁,已经呈现出另一种面貌了;自己的文字节奏和气息在不知不觉地变化;一些观念与思想也在不断流变……即使一再筛选,整个文集看起来还是像我驾驶着时光机器到处穿梭。不同时段的自己轮番亮相,时而激情,时而颓废;时而偏激,时而通达;时而天真幼稚,时而成熟世故……

我整理了一本生活散文集做成电子书,而这一本文学随笔集,感谢商务印书馆的成全,得以公开出版。

这是一本穿越二十多年岁月的文集。我希望它呈现我的成长,呈现我的无力与彷徨,也呈现我的坚持与挣扎。我不愿意扮演一个睿智的思想者来传播什么,我只愿意作为一个思考者袒露我的心迹。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物,我书写他(它)们,并不是要站在某个高度来评述他们,而只是,由他(它)们触动我的那一点,荡漾开去,想一些和人生和岁月有关的事情。

沉淀在时光深处的文字,一本拖延数年终于出版的书,责编说,不妨叫作“从前慢”。从前慢,真是恰切的书名!但木心先生这首诗太有名了。我虽有心攀附,又怕争议,于是搁置。

可思忖良久,我还是没想出比“从前慢”更好的书名。最终,用了一个间隔符号,有了这本《从前·慢》。纪念我曾经安静阅读的时光,抚慰我疲于奔命的中年,也用这本小书向我仰慕的木心先生致敬。

父亲为我取名“迟”,而我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个人文集的书名兜兜转转,最后命名为《从前·慢》,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如果我的生命是父亲的作品,那么,这本文集作为庆贺他90岁的礼物,也许是颇为恰当的。

感谢家人和朋友,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责编。感谢闺蜜柴岚绮提供摄影作品,尤其感谢汪振鹏老师,他不辞辛苦,跑遍各个图书馆期刊部,为我查找复印了若干篇缺失的文章,让我的思想情感履迹可以趋于完整。

这本书献给这些年一直爱我,帮我,鼓励我的所有人。也献给与我相遇的这些岁月。

胡迟

2015年年末写于父亲的红尘绿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前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20203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603891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