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
内容
编辑推荐

《二百年的坚守洪兆惠》、《八千里路云和月李轻松》、《爱新舍里镇的客人远人》、《故乡有约焦建成》、《西出阳关有故人(外一篇)王绍枫》、《察布查尔秋天的回忆何英》、《锡伯牛录探访记毕然》、《箭乡追梦人鲁焰》、《锡伯营箭手锋晖》、《回到嘎善盛丰田》……阿苏著的《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文学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让历史在追忆中彰显向美、向善的力量。

内容推荐

阿苏著的《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文学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让历史在追忆中彰显向美、向善的力量。从策划笔会到完成文学采风作品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更是积极筹办,不遗余力。因此,《响箭飞过》不仅是对作家采风活动成果的检阅,更是作家们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目录

序亚楠

散文卷

伊犁河汪曾祺

飞向泥土的箭迟子建

二百年的坚守洪兆惠

八千里路云和月李轻松

爱新舍里镇的客人远人

故乡有约焦建成

西出阳关有故人(外一篇)王绍枫

察布查尔秋天的回忆何英

锡伯牛录探访记毕然

箭乡追梦人鲁焰

锡伯营箭手锋晖

回到嘎善盛丰田

贝伦舞记趣(外三篇)谢善智

怀念老榆树(外一篇)赵春生

花花菜松龄

伊犁河南岸记忆马康健

富吉梅:《小白杨》的妈妈郭文涟

故乡的苇湖英林

在察布查尔走边防(外一篇)蒋晓华

只为纪念韩庆寿

察布查尔:一曲活在天地间的长歌李凌

我的阿吉妈麽吴文辉

诗歌卷

察布查尔(组诗)郁笛

三套马车的故乡郭晓亮

察布查尔之行(组诗)张映姝

安鸿毅的诗安鸿毅

察布查尔(组诗)亚楠

旧土·故土(组诗)顾伟

母语的版图阿苏

醉了,锡伯的太阳西榆

承志诗歌承志

咏叹调:锡伯族历史人物佟志红

小说卷

莫里多和他的妻子赵春生

巴图尔布库觉罗康林

戏说边关陈予

箭乡之魂鲁焰

伊犁河南岸的4天和250年李剑罗阳雪

编后

试读章节

惠远有新老两座城。老城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后为伊犁河水冲溃,废。光绪八年,于旧城西北郊十五里处建新城。

我们到新城看了看。城是土城,——新疆的城都是土城,黄土版筑而成,颇简陋,想见是草草营建的。光绪年间,清廷的国力已经很不行了。将军府遗址尚在,房屋已经翻盖过,但大体规模还看得出来。照例是个大衙门的派头,大堂、二堂、花厅,还有个供将军下棋饮酒的亭子。两侧各有一溜耳房,这便是“废员”们办事的地方。将军府下设六个处,“废员”们都须分发在各处效力。现在的房屋有些地方还保留当初的材料。木料都不甚粗大,有的地方还看得到当初的彩画遗迹,都很粗率。

新城没有多少看头,使人感慨兴亡,早生华发的是老城。

旧城的规模是不小的。城墙高一丈四,城周九里。这里有将军府,有兵营,有“废员”们的寓处,街巷市里,房屋栉比。也还有茶坊酒肆,有“却卖鲜鱼饲花鸭”、“铜盘炙得花猪好”的南北名厨。也有可供登临眺望,诗酒流连的去处。“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城西有半亩宫,城北一片高大的松林。到了重阳,归家亭子的菊花开得正好,不妨开宴。惠远是个“废员”、“谪宦”、“迁客”的城市。“自巡抚以下至簿尉,亦无官不具,又可知伊犁迁客之多矣”。从上引洪亮吉的诗文,可以看到这些迁客下放到这里,倒是颇不寂寞的。

伊犁河那年发的那场大水,是很不小的。大水把整个城全扫掉了。惠远城的城基是很高的,但是城西大部分已经塌陷,变成和伊犁河岸一般平的草滩了。草滩上的草很好,碧绿的,有牛羊在随意啃啮。城西北的城基犹在,人们常常可以在废墟中捡到陶瓷碎片,辨认花纹字迹。

城的东半部的遗址还在。城里的市街都已犁为耕地,种了庄稼。东北城墙,犹余半壁。城墙虽是土筑的,但很结实,厚约三尺。稍远,右侧,有一土墩,是鼓楼残迹,那应该是城的中心。林则徐就住在附近。

据记载:鼓楼前方第二巷,又名宽巷,是林的住处。我不禁向那个地方多看了几眼。林公则徐,您就是住在那里的呀?

伊犁一带关于林则徐的传说很多。有的不一定可靠。比如现在还在使用的惠远渠,又名皇渠,传说是林所修筑,有人就认为这不可信:林则徐在伊犁只有两年,这样一条大渠,按当时的条件,两年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林则徐之致力新疆水利,是不能否定的(林则徐分发在粮饷处,工作很清闲,每月只需到职一次,本不管水利)。林有诗云:“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看来他虽在迁谪之中,还是壮怀激烈,毫不颓唐的。他还是想有所作为,为百姓做一点好事,并不像许多废员,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洪亮吉语)。林则徐离开伊犁时有诗云:“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他对伊犁是有感情的。

惠远城东的一个村边,有四棵大青桐树。传说是林则徐手植的。这大概也是附会。林则徐为什么会跑到这样一个村边来种四棵树呢?不过,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大家怀念的。

据洪亮吉《客话》云:废员例当佩长刀,穿普通士兵的制服一短后衣。林则徐在伊犁日,亦当如此。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隆年问,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盛京迁调来此。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一原定三年,提前赶到了。朝廷发下的差旅银子是一总包给领队人的,提前到,领队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奶子。歌声,谈笑声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个未来的武士。

一年多。

三百个孩子。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锡伯族到现在还是善射的民族。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P3-4

序言

由阿苏主编的《响箭飞过》即将出版,这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是该县对外宣传的重要成果,也是该县为锡伯族西迁伊犁250周年奉献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很显然,这本书的编辑出版非常有意义。而我更想说的是,以文学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让历史在追忆中彰显向美、向善的力量——既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又让读者能够在美味的咀嚼中享受到一次文学盛宴。据我所知,从策划笔会到出版文学采风作品集,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更是积极筹办,不遗余力。因此,《响箭飞过》的结集出版,不仅是对作家采风活动成果的检阅,更是作家们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实际上,这种不期而遇的双重效果,已经完全达到了策划者的预期目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扩大知名度的便捷通道——运用简单务实的形式,把宣传效应竭力放大,从而使传播的实际影响力最大化。我觉得,《响箭飞过》的出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对外宣传途径,也为其他县、市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整部作品看,分为散文、诗歌、小说三辑,共收录34位诗人、作家的文学作品。总体上说,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尤其是,一些全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情真意切,体察入微,堪称精品佳作。虽然他们走访伊犁,可谓匆匆过客,但他们凭借自己天才的洞察力和艺术敏锐性,捕捉到伊犁(特别是察布查尔)大地上那些隐藏的鲜活主题。如汪曾棋的《伊犁河》、迟子建的《飞向泥土的箭》、李轻松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等散文作品,语言质朴、凝练,情感醇厚、真挚,表达了他们对这片热土,以及栖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深厚的敬佩之情。“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锡伯族到现在还是善射的民族。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锡伯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般都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他们不少人还能认古满文。在故宫翻译、整理满文老档的,有几个是从察布查尔调去的。英雄的民族!''(汪曾祺《伊犁河》)“可以想见,在漆黑如墨的暴风雪的夜晚,在洪水泛滥的血色黎明,锡伯人身上涌动的那股原始的生命之泉,是多么的强旺。这样的民族,无疑是人间的牧歌天堂!”(迟子建《飞向泥土的箭》)“锡伯人的眼神都是纯净的,像他们的庭院一样,一尘不染。他们高大健硕,能征善战,豪气冲天,纯真善良。他们把察布查尔命名为弓箭之乡,就是在强调他们遗传下来的骑射之风。,’(《八千里路云和月》)很显然,这既是作家的艺术感受,也是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真实写照。

当然,这部作品集里感人的佳作肯定还有很多。何英的《察布查尔秋天的回忆》,远人的《爱新舍里镇的客人》,洪兆惠的《二百年的坚守》,以及焦建成的《故乡有约》,谢善智的《贝伦舞记趣》、马康健的《伊犁河南岸的记忆》,松岭的《花花菜》,盛丰田的《回到嘎善》等等,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入手.情到深处,文采飞扬——无疑,这些感情真挚而行文优美的作品完全能够抓住目光,打动人心。在这里,尤其需要说的是,作为远离故乡的游子,焦建成、盛丰田、郭晓亮、顾伟等人把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和热爱倾注笔端,抒发了对土地、对牛录、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怀想。“年轻时,常常站在家乡的山包上,望着山那边升起的太阳,向往着都市的精彩生活。几十年后,我却在城市的楼房里遥望着晚霞染红的西边天空,非常渴望回到故乡,找一处宁静的村落,安放自己疲惫的身心。到了知天命之年,我终于抛掉幻想,切断种种牵绊,决意在故乡察布查尔的乡村买上一座农家院落,退休后在那里种种菜,栽栽树,养养花,吃农家饭菜,享桑麻之乐,安度晚年”。(盛丰田《回到嘎善》)……他们的文字是朴素无华的,但正是这种朴素无华,这种原汁原味的言说,为我们展示出思念故土的痛,也呈现了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

在这部作品集里,十位诗人的诗作角度不同,而情感向度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有些诗人并不熟悉察布查尔这片土地,也没有对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与挖掘,但他们凭借匆匆浏览所产生的艺术直觉,诗意地抒发了他们内心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感动:

如果只是一些雪,那些薄薄的冰面上,阳光的反射

一座山峰的颜色里,拥有太多的悲伤,在西天山的另一端

苍穹里省下了多少白云,运往天空的道路

在一只鹰,或者秃鹫的翅膀上,盘旋着

多少年的积雪,或者思念,让一棵又一棵松树肃穆以待

需要多么缓慢的时光,来交付给故乡,这生死的环绕

——郁笛:《一些雪,沙彦哈达》

伫立鸟孙山下,诗人面对这些雪心生感慨,动与静,瞬间与永恒,明与暗,都与诗人眼中的沙彦哈达构成了矛盾统一体。而在《大渠,察布查尔》一诗中,诗人写道:“一条大渠,直达我们祖先的记忆。遥望者的身影/就这样铺满了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年复一年//嘉庆七年,伊犁河南岸的荒丘里,一条大渠蜿蜒而出/

“那是八百男儿的血汗,浸泡着的,一条河流百年记忆//今天,你遇见过的这些水,早已经给了远方/披甲的牛录,轮防的卡伦,还有守候在故乡的,萨满的祈祷”这是一种颂歌,是祝福,更是一种深沉的思绪——可以说,诗人触景生情,把自己内心的呼唤诉诸笔端,并以艺术化的呈现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郭晓亮是从察布查尔走出去的诗人,多少年来,他神牵梦绕的故乡始终是他内心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你的黑发后面,是永昌爷爷的老磨坊

磨盘一样光滑的街道

绕着远处的灯光旋转

听啊,从乌眼中漂流出的

喃喃低语,跑过冻麦地的

马桩,空院子

狗不加选择地狂吠

在两个打开的童年之间

降下一场大雪

——郭晓亮:《在两个童年之间》

西瓜一样圆的夕阳

把牛录从泉边移开

小四轮拖拉机和乡道上的尘土

傍晚,被新郎新娘带走

白桦树的表盘里

多出心神不定的一天

房檐上,有燕子的叫声

猫在西厢房里偷喝牛奶

樱桃树的弯眉毛,出现在

九月

哥哥的婚礼也在九月

——郭晓亮:《黑草垛》

应该说,童年的记忆一直在诗人心中盘桓,并且一旦有所触动,便会如潮水一般漫过堤岸。我喜欢郭晓亮式的舒缓与节制,这是一种喧嚣后的宁静,也是一种内在力量对语言的穿越。但故乡依旧是明亮的,可望而不可及……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啊!去远方是为了寻找和追求,那么,还乡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当一个人无法让自己朝向故乡,朝向生命的源头,就会产生一种飘离感与失落感,而这种情绪的外化,既是诗歌所释放的光亮。因此,思之愈切,痛之愈深。

与郭晓亮有所不同,诗人阿苏属于长期坚守的本土诗人。似乎可以这样说,他对本民族的爱是用诗歌完成的。从他大量歌咏锡伯族历史文化的诗作来看,追问、沉思、寻根是其基本主题。“尘埃飞升中,谁把祖传的硬弓/横陈于古城墙之上/在天边,一簇牛粪的火焰/向旷野的残月招摇”(《卡伦古道》)“一夜秋风,吹散了马背上的云朵/内心荒凉的人啊/打马翻过了/沙彦哈达雪峰的高度//正午的烈日下/艾可草散发出略微苦涩的气味/鸟飞走了/却把空旷留给了空旷”(《空旷》)“从东到西,花朵开遍了/每一个牛录/人们怀揣着祈福和盐/缘空旷的阳光/投奔麦粒”(花朵开遍牛录》……阿苏的诗意象诡谲,粗犷中的细腻,明亮中的光影,构成了他诗歌的特定情境。而这种效果恰恰与他一贯的艺术追求相吻合。很显然,我们也不难发现,阿苏也在用诗歌展示作为民族代言人的形象,只不过是,他的言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本书诗歌卷中,张映妹唯一的女诗人。从她的组诗《察布查尔之诗》来看,可谓观察细腻,竭诚以待。或许,诗人被这片热土,以及守卫这片土地的英雄民族所打动,她以虔诚之心这样歌咏:“爱新舍里,只是一个词/几个音节,就柔软了我/高远的云,碎银般的光/金子般的大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果香、稻香/那久远的芬芳啊/唤醒了我,湿润了我”。(《爱新舍里》)触景生情,请动辞发,其情感的张力不断扩大,从而带给读者一种美的萌动与想象。

至于第三辑中的三篇小说,除了觉罗康林之外,均为伊犁本土作家所作。他们对小说情有独钟,立足伊犁大地,辛勤劳作,其小说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边地生活图景。赵春生是我熟悉并喜欢的锡伯族作家,他的小说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曾有不少佳作问世……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一直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损失,也是我们整个伊犁文坛的巨大损失。陈予长期坚持小说创作,不断探索,作品独具特色,已在新疆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收入这部集子里的《戏说边关》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也是一篇好看且颇有韵味的佳作。总而言之,用文学方式展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并借助区内外名家提升其影响力,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之举。特别是,通过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宣传目的,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2014.3.28

【作者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

后记

《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终于编竣,作为本书的编者,我终于可以放下心头一件大事。

察布查尔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素有“箭乡”的美誉。在伊犁河谷,察布查尔的优势十分明显,它体现在丰厚的历史、人文和社会价值上,同时,历史和现实在今天的发展图景中融为一体。这充分反映出察布查尔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无处不在的创新能力、朴素而厚重的民间文化魅力。2013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联和《西部》杂志社、《伊犁河》杂志社联合举办“西迁圣地文学笔会”,邀请疆内外知名作家参加了此次采风活动。作家们用巨大的热情,以优美的文字,对察布查尔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自然风光,阐古论今,寄情抒怀。作品深刻探讨了锡伯族的西迁历史,真实记录了自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察布查尔建设事业所取得的非凡业绩。

《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汇集了34位作家、诗人及文学爱好者创作的散文、诗歌、小说,这些作品全是作者的倾心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进了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和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散文名篇,这无疑为本书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捧读这些作品,一张张熟悉的脸一一晃过。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在这片热土尽情展示了卓越的才情。在采风活动中,我看着作家们一点一点地感受着锡伯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无论是对过去辉煌的追忆还是对当下生活的感知,一切的一切,都从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真真切切的体验。在他们的笔下,察布查尔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绮丽的风光与民俗、辉煌的历史与现实得到了尽情的书写,并升华到更新、更高的层次。

可以说,这本作品集的出炉承载着太多人的心血。

新年伊始,一件件作品断断续续抵达我的专用文件夹。作家朋友们积极响应并支持编书的相关工作。诚为感谢。因为你们的支持,特别是你们的不吝来稿,这本集子才能得以面世,说是感谢,实不为过。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西部》杂志社和《伊犁河》杂志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伊犁州作家协会主席亚楠先生的关心并为本书作序,感谢自治县副县长佟金玉和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联常务副主席那英的热情帮助,感谢《伊犁河》杂志主编陈予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所有关心作品集的各位领导、作家、文学爱好者和读者朋友。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作者、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响箭飞过(2013西迁圣地文学笔会作品集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阿苏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956541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4185143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40
17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