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另类人生(石玉平局长的传奇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三世为官,方知穿衣吃饭、谈笔论墨。这本书也许写早了。胡昭衡与我父亲同月同日差一年生,50年代同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同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年同一天同一桌过生日。祝生日快乐时,父亲说:“多跟你胡叔叔学习啊,他可是咱们内蒙古的第一大才子。”

于是,我自小崇拜胡昭衡像座山,喜欢读他写的《老生常谈》。

60年代初,中央调父亲去天津任市长,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不同意:“工作离不开。”

于是,换了胡昭衡。胡昭衡在天津有位常客,圆头圆脑圆脖子圆身子,连头顶的制服帽和鼻梁上架的金丝眼镜也是圆圆的没有棱角。他私下称胡昭衡“老夫子”、“父母官”,胡昭衡慌不迭地摆手:“在您面前我算什么?班门弄斧,班门弄斧了……”

胡叔叔告诉我:“他就是我们党的‘第一支笔’,陈伯达。”我倒抽一口凉气,这“山”望那“山”:我小学二年级便读过《四大家族》,原来他就是那座山外山?

不久又遇到一位来访的座上客,是位枯瘦颀长略显驼背的老人,瘦长的脸和细长的手指不见血色。胡昭衡和陈伯达见了他都变得恭敬谨慎起来,举手投足无不小心翼翼。

“他就是我党‘第一大才子’,康生。”胡叔叔压低了声音。

“康生?”我张大嘴巴却忘了喘气,“这大概就叫天外有天吧?”不要笑,这是圈养20年后刚刚放养出去的我见了大人物的真实感觉,不懂“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如今日那些傻C们,见了“戏子”也号叫着想去下九流。话又说回来,今日的我不过一介老秀才,曾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周维德却说:“20多年不写文章,还有那么多人崇拜你,想见见面。刚见面还像回事,三杯酒一下肚,唉,原来……”

“原来也是一只猴。”我替欲言又止的周副主席说出口,“猴又怎么了?毛主席还说自己一半是虎一半是猴呢。打败了日本,赶走了蒋介石,纸糊了美国,虎不虎?又搞了场‘文化大革命’,猴不猴?”

陈伯达也是只猴变的。他不善言辞,喜欢笔墨。他待客喜欢先敬茶,不敬酒,叫作秀才人情,闽南习惯。

他常常莫名其妙地发牢骚:“其实我的强项不是写文章,而是管理。可惜主席……唉。”

言外之意是说:他不但“能”,而且“能造”,只是主席不叫他造。“文化大革命”主席让他造了,一造就造个身败名裂。这就叫猴。

他还多情善感,莫名其妙就悲伤起来:“唉,快60岁了,常常手脚冰冷……莫非是遗传?我常常沮丧,我的儿子就自杀了……”

他落泪了,这就叫秀才。

每逢我损陈伯达,石玉平总要说旬公平话:“他也有横刀立马像大将军的时候。”

“对。”我承认道,“只有铺开宣纸,抓起毛笔,他才精神焕发,横刀立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有大中小,墨有石松油,纸分生熟半,砚分石陶金。这就是三笔三墨三纸三砚。”陈伯达容光焕发,作势作态地给大家上课,“用笔六法……永字八法,练字有三个阶段。初学要讲横平竖直,掌握重心,注意匀称。做不扎实,不要临帖,否则无法长进,再怎么苦练,功力也达不到三成。”

我曾不以为然:“苏东坡逸笔草草,却是离不开美酒的大师。”

后来我的一些朋友走了仕途,位高权重之后,报纸和电视台上频频露脸,便成了名人。字画分“字画名人”和“名人字画”,成了名人便少不了题题写写。只可惜,我看这些成了名人的大领导为了题字没少苦练,十几年没长进,功力达不到三成,便明白陈伯达所言不虚。

“基本功扎实了,再临帖,是第二个阶段。你们看康老的字,这是什么功力?”陈伯达拿出康生的书法,边临摹边沉醉道,“不习篆,不谙中锋用笔;不习隶,不懂变通;不习楷,法度难臻;不习草,不得情致哟!”

后来我欣赏两位朋友的字:“溥杰圆转,赖少琪方折”,心有所悟:

篆体圆转,变为汉隶,八分书,完成于楷体。所以说汉隶革了篆体的命,成为楷体之真母体。“永”字八法无重笔:八个方向,八个笔迹,八个不同的势能、动能,八个不同的运笔方法和粗细变化,利用它们可拼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行话叫“笔墨”。

胡昭衡曾笑问陈伯达:“这时候的字可以卖了?”

“卖不了字,只能卖文,替人写个状纸文书。”陈伯达脱开康生的字,在空中大幅度挥洒,“卖字非到第三个阶段不可,就比如主席的字,要有了气韵旨趣才算悟出真谛,天马行空,乱石铺街,无法胜有法,无度胜有度;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凤翥龙蟠,若断还连,势直反曲……”陈伯达从天挥洒到地,久久才运完丹田那股气,将手一扬,煞有介事,“喏,拿去换酒喝吧。”

P11-14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序言

人说:我能。猴说:我能造。

一个成了登堂广告词,一个成了江湖的口头语。

我不老成,耳顺之年仍能造。端起酒杯喜欢挑战:我的酒量一般般,屈指数来排第三,老大老二不出山。

我酒风好,造再多酒不吐;酒德不好,造半斤就失态。都说55岁下山虎,那年我最多3斤白酒量,独自过生日,一天神伤,从中午喝到凌晨,居然造下4斤二锅头、6瓶燕京啤酒——没吐,可能损去几年寿。酒醒也后悔,萎在床上问老婆:为啥猴子变人十万年不够,人变猴子却只需一瓶二锅头?

老婆说:我也纳了闷儿。怎么人造1斤可能死,猴子造下4斤还能活过来?

我赧颜一笑:人是圈养的,猴子是放养的。

医生说:幸亏你喝下6瓶啤酒,那是最好的解滔剂。

我的办学伙伴周玉树——内蒙古师大鸿德学院院长,诗、书、画俱佳,赠我画册时配有8个字:边城美疆,马散人刚。

放养的总比圈养的强。

从文坛跌进酒坛20多年是学阮籍自保,两次身患癌症后想回文坛,已经不适应这个世界。我不会开车,不会上网,不会炒股,不会英语……只学会了用手机,便给胡昭衡的儿子李罗力(胡昭衡原姓李,战争年代因环境要求改姓胡,子女仍姓李)打去电话。因为我想起胡昭衡当天津市长时的一件事。

48年前在天津,陈伯达掰着手指头数完“上九流”,考问胡昭衡:何为下九流?

“优、娼、皂、卒、批、捶、奴、蛋、剃。”胡昭衡按下九根指头,将剩下的一根手指指向舞台,“优就是演员,下九流里数第一。”

陈伯达笑:“不对吧?那为何下九流在台上当红,上九流在台下鼓掌?”

这个乌鸦嘴。观念转变,优伶变演员又变表演艺术家,剃头的变理发师又变美容美发师。国门洞开,眼前一亮,方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民族的民俗、民风、民习,多由下九流传承保留至今。所以毛泽东说“卑贱者聪明”……只可惜,世道也变得笑贫不笑娼,追“优”不思“家”了。青少年迷恋的是歌星、影星、舞星,冷落一边的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

这就叫矛盾世界——乱世出英雄,盛世多腐败;人的本能是避乱趋盛。

这就叫娱乐世界——钱多买回人浑蛋。

政治冷酷,军事凶险,科学、文学何尝不是如此?无论伽利略还是曹雪芹,哪比得星族们的潇洒娱乐?就说这个陈伯达吧,如今的年轻人,十个有八个不知道他是谁。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却成为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沦为阶下囚,被判刑18年。不过,他也确是个“大秀才”,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我自小生活过的内蒙古,他来转_圈,就发现了《绥远通志稿》,下令出版。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容易事。说来颇有些传奇,并且将我党这位曾经的“大秀才”与我的笔墨朋友石玉平联系到一起,成为本书的缘起。

《绥远通志稿》记述了原绥远省所辖16县、2个设置局和乌、伊2盟13旗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地蕴物产、土地人口、农牧经济、政治设施、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古今人物……凡20余项门类;上起战国赵武灵王,下迄民国,总括2000多年的历史,成书100卷,12册。

绥远省政府成立于1929年8月,那还是“上智下愚”、“立君牧民”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年代,但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已然萌芽:“不破不立”、“高贵者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绥远省主席李培基装有半肚子墨水,说“不读书不知礼义廉耻”,“不学史不懂盛衰之道”。他下令成立省通志馆,汇聚鸿儒才俊几十人修史,要让后人明白,“英雄创造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姓只求温饱”,“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道理。至1934年收集了大量资料,却因经费等多方原因停顿。傅作义接任省主席,拨经费,改组人事,至1937年将要成稿之际,偏遇“七七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志稿散失,幸亏底稿被通志总纂保存下来。

日军侵占绥远后,深知《绥远通志稿》的历史、自然与社会价值,由其政务最高顾问下令,“召学士,集人才,绝歌舞,远声色,居静室,清神心”,拨专款继续编修整理《通志》。至1945年5月,终于在日本东京影印出版。准备出厂之际,遭美军空袭,550架轰炸机投燃烧弹70万枚,印刷厂被夷为平地,成书及原稿均灰飞烟灭。

幸《通志》总纂之子将保留之底稿存护下来,但已残缺不全,余113卷。然内战又起,志书编修之事难以为继。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通志》的编纂自然提不上议程,直到1959年才提上日程。几经努力,至1965年夏,志书准备排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印刷出版又成泡影。

197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来内蒙古视察,获知《绥远通志稿》有未印稿,马上调来阅看,一夜翻阅未眠,拍案道:“如此珍贵,价值非凡,日本人来了都抢着印,你们居然一丢20年。无知,愚蠢!”

当时,内蒙古实行全面军管,组建了前线指挥所。陈伯达叫来“前指”领导,要求3个月完成印刷。但是,自秦汉以来,中国对文字书册坚持了2000余年的极严格的审查制度,如此大部头3个月怎么能完成?直到1971年4月,才完成50卷三校,23卷打成纸型。这时,“批陈整风”运动开始,“上马取江山,下马坐天下”的“前指”将军们匆忙下令:陈伯达是反党反马列主义分子,毁版毁书!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政治。

粉碎“四人帮”后,这部《通志》几经磨难,跨了世纪仍然未能成书。直到2004年,我的朋友石玉平出任新闻出版局局长,才将此书的出版提上日程。

石玉平的父亲也属于“上马取江山,下马坐天下”之列,无论当兵还是做官都吃尽了没文化、不识字的苦,所以不忘把儿子送去上学读书,却不料有了文化的儿子天天与自己唱反调闹矛盾。有道是“人生识字糊涂始”,他决心把“知识化”的儿子“工农化”,偏偏儿子坚持知识化,并且坚决要把“工农化”的父亲“知识化”,父子斗法,一直斗到改革开放,父亲终于妥协,儿子也出任新闻出版局的局长。新官上任,他深知一些文人学者的愿望,了解《通志》的出版价值,于是找到当时任内蒙古宣传部部长的张国民,要求拨经费。张国民说:“为这本《通志》给你们两次经费了。一次被你们发了工资,一次被挪用出了回忆录。这是最后一次啊,再出不来拿你是问!”

石玉平曾与陈伯达“有一腿”。他上中学即见过陈伯达的笔墨,上大学更目睹过陈伯达挥毫。陈伯达下令出版《绥远通志稿》时,他父亲已经重新工作,他了解当时的全过程。他当即立下军令状:“我不会花一分钱向群众买好,发工资;也不会动一分钱出回忆录,《通志》是留给后人的财富,我只替历史和后人负责。”

他盯着36万专款,走一步给一步钱,至2007年终于将这部巨著出版问世。

老骥识旧途,小马闯新路。如今石玉平也已退休几年了。闲来对酌,免不了感叹世人观念的改变。

石玉平聊天有个习惯,把传统叫“我们”,把新观念叫“他们”。

“我们是友谊天长地久;他们是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石玉平三杯酒下肚,肯定睑红眼潮,“我们是英雄主义,他们是人道主义;我们是集体主义,他们是个人主义;我们讲理想和奉献,他们讲现实和报酬……”

“喂喂,喝多了吧?你有那么高尚、那么伟大吗?”我用酒杯敲桌子。

“我是说焦裕禄、说雷锋……”石玉平干一杯酒,“我算个鸟?出世的和尚,入世的画家……”

“这还差不多。怀旧是一种情感,是甜蜜的哀伤,是你们一位画家讲的。”我吸燃一支香烟,也发出感慨,“没有传统就没有物种,没有叛逆就没有进化。老猴子不教小猴子,小猴子只有一个死;小猴子不搞点叛逆和创新,猴子就永远变不成人。我们老喽……一转眼!”

真是一转眼,我也从“小权”变成了“权老”。

夕阳已近山脊,所剩明光闪烁无几时,还能干点啥?讲几个70后不爱,80后不懂,90后不知道的故事吧。就从陈伯达讲到石玉平……

内容推荐

权延赤编著的《另类人生:石玉平局长的传奇故事》写一位“红二代”子女的从政成长道路,从“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磨难,到当画报社长、新闻出版局长的经历;无论当年和兄弟哥们儿交情,还是与国家领导人交往,都始终坚持真诚、善良、正义,干文化事,做文化人,当文化官,表现了一位“红二代”的独特个性和潇洒人生,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当代社会市井、官场图。

编辑推荐

权延赤编著的《另类人生:石玉平局长的传奇故事》是一部纪实文学,写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石玉平(已退休)的人生之路。作品通过从50年代孩童时代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到“文革”时期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到返城在基层文化单位工作,后担任画报社社长、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轨迹,描写主人公坚持真诚、善良、正义,干文化事、做文化人、当文化官的专注文化、执著文化、痴迷文化几近“另类”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正直诚实、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干部形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另类人生(石玉平局长的传奇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权延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19409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5232753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