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康回来/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小崔虽有些恼,但想想:“她能活过我吗?”便不恼了。

这阵子,“鹤翔桩”的风气早已过去,她也渐渐淡了兴致,新迷上了喂小鸡。因为她家住在六层楼的单元房,小鸡们被围在小小的阳台上,晒不着太阳,吹不着风,也接不着地气,精神日益委靡。她便想出法子,每日将小鸡装在一只扎了眼儿的纸箱子里,架在自行车后面,带到“少年之家”来放养。小鸡啾啾地满院子乱跑。阳光下黄茸茸、黑茸茸,给个冷清的院子里增添了生气,把那些学生们喜死了,不用动员,自己就从家里带来了剩饭菜叶,争着喂,喂不着还生气。把个嗉子喂得鼓鼓的,她才装进纸箱子,骑回家去。路上,鸡们便酣然入睡了。

人们自然是有意见,却不好说。孔老师委婉地对主任说:“这样,影响不太好啊!”主任颇有深意地对副主任说:“‘少年之家’这不变成‘小鸡之家’了?”自觉说得俏皮,就又四处去说了,言下还有着是谁弄来的人谁负责调教的意思。副主任心里一潭清水,比谁都明白,却也是不好开口,碍着什么似的,细细追究,又并没什么碍着。大约是他知道小崔这个人难弄,说也没用,反失去面子,心里痛苦地斗争着。小孙被他深刻而绵长的爱情缠绕得死去活来,整个世界都不放在眼里了,更别说是这几只毫不相干的小鸡。因此,小崔只是一味专心地调养。

这样的调养,鸡们自然是日益肥壮起来,望着它们满院子地疯,她却不由怅然起来。想到四年寒窗,本也是有着许多美丽的梦想,不料却落到和孩子们厮混。就是这么个境地,当时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流露出了哀求的意思。想着想着,就愤慨起来,连笑脸也不大有了,总觉得社会欠了自己的太多,非常地不平。

鸡们长大之后,失去了天真可爱的形状,并且Et益显现出性别,常常有些不雅的行为,搅扰着她美好纯洁的想象,---~/:T,便送的送,杀的杀,全解决了,只剩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副主任为难了多日,想说又不好说的话,就此咽回了肚里。这时候,渐渐地有些地方悄悄地又开起了舞会,副主任不免要动心。主任自然是反对。可是不久,报纸上登出了文章,说可以开舞会,甚至,连迪斯科也可以8tSt。主任便不再做声,随他去了。副主任越加放手大干起来,买来了彩纸、节日灯,劳驾小崔扎了一只巨大的花篮,缀满了花花绿绿的灯泡,逐次明灭着,彩纸剪成一条一条,搭在El光灯上,故意搞得乱七八糟,拖得到处都是,制造出狂欢的气氛,甚至请了乐队。乐队里有歌舞团挣外快来的,也有业余的真为了艺术而来的。舞场西北角上,还设了一个小卖部,只卖咖啡茶。店里买来的七分一份的咖啡茶,沏上滚烫的开水,便成了一毛。孔老师管沏水和收钱,小崔负责烧水,送水,一夜烧上七八壶还不管够,跳舞是容易El渴的。当她烧到第七壶水时,忽然觉出一股刻骨铭心的悲哀,便愤然丢下水壶,拂袖而去,那两块钱再也不要了。

舞会开办的第二个星期,派出所忽然来视察了,查出舞会种种不合时宜的问题:夜里太喧闹了,影响了左邻右舍,自行车排在院门外,妨碍了交通。男女混杂,什么人没有?对治安很不利啊!谈判了许久,最后的协定是请派出所派人维持秩序,由舞会发夜班补贴。此外,派出所还将在舞会收入中抽百分之多少的税。第二天,教育局也派人来谈关于税的问题,要求抽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么抽去之后,“少年之家”实在挣得有限了,连每个人的补贴都受到了威胁,一划算,便把舞会停了。P13-15

目录

“少年之家”

作家的故事

阿跷传略

我的来历

母亲

战士回家

老康回来

前面有事故

大地苍茫

预备委员

爱情的故事

爱情的故事(三题)

牌戏

鸠雀一战

序言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分量,相当有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篷,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JL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将《雨,沙沙沙》作为我的处女作,虽然它并没有彰显的成绩,而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则是将其归入前写作阶段。也就是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对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觉中做出,但要细究,还是有原因的。连续发表小说助长了信心,许多积压着的体验和情感顿时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说的叙述。说来也奇怪,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其实是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菁。回过头去看那时的小说,难免汗颜,要留到现在写,决不可能写成那个样子。然而,话说回来,现在也许就不会去写它了。那时候的粗糙,鲁莽,自有一股子活力,饱满极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杂芜是杂芜,可是生机盎然。就这样,《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气写下《苦果》,超出了二万字。这一个短篇,更像是中篇,这时候,直到后来真的开始写中篇的时候,对短篇和中篇的结构,也还没到自觉的认识,多是以字数为区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以为体例本身有意味。没有自觉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荡着情感,有无限要表达的欲望。一篇没结束,下一篇已经催逼上来。在我写作够一本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对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标准中篇的五万字是一具庞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你面对一个从未对付过的庞大字数时,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在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还潜伏着一种需求,就是寻找更适合我本性的形式,这形式不止在于体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结构,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因我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这有待于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渐渐地去发现。其时,我继续由着性子,写一阵子短篇,写一个中篇,写一阵子短篇,再写一个中篇,却也形成节奏,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在短篇写作中积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释放,然后,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这样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渐产生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将比较小的材料交给短篇小说处理,规模大的则留给中篇,以至于长篇。像《战士回家》、《老康回来》、《打一电影名字》等等,多是这些所谓“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来越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无意间扩张了作中篇,于是,能够给短篇嚼食的,日趋零碎,并且越来越少,终至没有。《鸠鹊一战》是我挂笔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说实在,它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中篇,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是续中篇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过来,旁开一个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强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还有零星几篇,《阿芳的灯》、《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写出,就像是短篇小说的余韵似的,再过一两年,一篇也没有了。这就是我所划分的第一阶段吧。

……

在这一阶段里,除去自觉认识短篇小说的形式,还有一种行文上收敛的趋势。《长恨歌》可说是我泼洒文字的极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是怀有一股子鲁勇,看什么时候撞南墙。这种行文与我贪婪的天性也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滥觞了。任性到头自会返回来,归至平静,加法做完了开始做减法。我写作向来两稿,一遍草稿,一遍誊抄。过去,誊抄时一定会膨胀出来,此时却相反,誊抄时总是在删节。于是,能写短篇的不写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决不扩张成长篇。这还称不上“锻炼”,而是出于,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锻炼”当是指将要言也压紧密度。可小说说到底就是赘言,太过精确就不成其为小说,成经言了,但这又是必须走过的路程。从这意义上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试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就要折回头,折回头又再走多远。回顾每一阶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过之,只有中间一段是恰当的——在第一阶段中,是《人人之间》、《阿跷传略》、《老康回来》;第二阶段中的《喜宴》、《开会》、《招工》;第三阶段还没结束,我以为恰到好处是《黑弄堂》,可隐约觉得将到失足的边缘,已有“锻炼”的危险,稍一偏差,便伤之纤巧了。

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我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2008年9月21日 上海

内容推荐

《老康回来》收录王安忆代表作《老康来了》、《母亲》、《街》、《爱情的故事》、《牌戏》、《鸠雀一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基本写作于90年代,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成熟期。

《老康回来》收录的这些短篇广受读者好评,结集出版很有价值。

编辑推荐

这套“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收录了王安忆数十年来的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整体展现王安忆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艺术风格。

《老康回来》是其中的一本,收录其代表作《老康来了》、《母亲》、《街》、《爱情的故事》、《牌戏》、《鸠雀一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康回来/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928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5223890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