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我(精)/地铁上的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自我本质的讨论是人类自古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永远充满魅力的谜题。历史上类似“我是谁?”一样富有争议,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为数不多。巴里·丹顿编著的《自我(精)》以“空间传送”可能性的探讨作为贯穿始终的索引,为我们梳理了自笛卡尔开始,历史上各个阶段关于自我不同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解析哲学观点的过程中列举引用了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使读者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场关于自我的冒险之旅。

内容推荐

关于人类自我本质的讨论是自古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永远充满魅力的谜题。当你思考“我是什么?”的时候,到底想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是灵魂的自我审视,还是仅仅想给自己一个总结?

在这本巴里·丹顿编著的《自我(精)》中,利物浦大学哲学系教授巴里丹顿从全新的哲学角度通过最新的神经科学知识带领我们一同探索自我的世界,并让我们惊奇地发现科幻小说和电影里出现的人的“空间传送”在某种哲学意义上可能会成为现实。巴里·丹顿教授为我们梳理了自笛卡尔、洛克开始,历史上各个阶段关于自我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当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来重新解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及其影响,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致谢

序幕

第1章 梦和终点

第2章 通往现代灵魂之路

第3章 自我的解放

第4章 现象的与心理的

第5章 自我、力量和主体

第6章 纵身一跃

第7章 重要的东西(和其他东西)

第8章 心智在世界中的位置

第9章 未来的自我

尾声:论被时间移动(或不被移动)

试读章节

第1章梦和终点

欧盟已经在审核一份提案的草案,该提案是关于用氢气做原料的超音速飞机A2,这种飞机只需要四个半小时就可以将乘客从布鲁塞尔运送到悉尼,而目前的飞机完成这段航程需要整整一天。这听上去似乎相当了不起,然而,即便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4,000英里,依然存在很大的提速空间。是否可能建成一个机器,能让我们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从布鲁塞尔到悉尼呢?或者半分钟?音速是每秒343米,或者说,差不多每五秒一英里。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或每秒186,000英里。如果科学家没说错,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比光速快,那么我们到底能够多大程度上接近光速呢?暂不考虑速度,设想中的A2噪音还非常大——只有在人迹罕至的极地上空,它才能够以最高速度飞行——更糟糕的是,它没有任何窗户。显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些,但是能有多好?是否存在理想的交通方式?

比快更快

有时候,理想的交通方式是坐船在泰晤士河上顺流而下,或是悠闲地漫步、骑自行车,在一个晴朗的夏日这样做,就更美好了。但是,让我们假定我们追求的是速度。因此,我们想要最快的,甚至是瞬时的交通方式,同时也需要这一交通方式便宜、可靠,并且安全。这就让我们想到了一种被称为空间传送(teleportation)的交通方式。

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几种实施空间传送的方式,它们的可信度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方法的可信度尤其高,也更有可能是一个行得通的做法,因此它得到了科学家、未来学家,以及哲学家的广泛讨论。这种空间传送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首先进入一个空间传送舱,你的身体会经过一次高速而细致的扫描。扫描得出的数据会安全地储存在一台计算机上。

2.然后,你的身体就被无痛毁灭。产生的物质以及能量都会得到安全妥善的处理(它们不会被送去任何地方)。

3.扫描得出的数据通过无线电波、镭射光束或类似的信号传送方式,被传到指定的目的地。

4.数据到达之后,这些信息被输入一个先进的3D生物打印机,它会在空间瞬间传送的“接收”舱中,(即刻)创造出与你原先的、出发那一刻完全相同的身体的复制品。原先那个人和这个新造出来的复制品之间,看不出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差别。

然后,你跨出舱门,就像之前的你一样,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这个故事大致就是这样。

这个过程往往被称为“信息式空间传送”(informational teleportation),因为只有信息——即用以复制你的那些编码数据格式——发生了空间转移。你的身体(别忘了这个)一开始就被毁灭了,产生的废物和能量都不会被保存下来,也不会被传送到任何地方去。你新的身体是由储存在“接收”舱中的全新材料构建而成的。这种信息式空间传送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关注的类型(尽管我们不会完全忽视其他形式的空间传送方式)。信息式空间传送不一定是瞬时的,然而大致也相差不远。以光速旅行,只需几秒的传送时间,已经足以把你送到百万英里以外去了。用不着一秒钟,你就可以横跨整个大西洋。

人体扫描如果足够细致,以至于能够构建出一个(近乎)完全一致的复制品,就会包括非常大量的数据——按照当前的标准来说是极其庞大的,然而我们可以推断,未来的计算机技术还是可以处理这些数据的。这些数据的传输完全可能像今天组成因特网的数据一样:通过光缆以光脉冲的方式传输。正如安德鲁·布卢姆(Andrew Blum)这位作家所描述的,因特网是:

无处不在的……是一系列的管道。在海底,有连通伦敦和纽约的管道。有连接谷歌和脸书的管道。大楼里面装满了管道,数百万英里的公路和铁轨旁边的地里,埋着管道。你在网络上所做的一切,都通过管道旅行。那些管道里面(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玻璃纤维。那些纤维里面,是光。越来越多的时候,编码在那光里的,是我们。

如果以光为基础的空间传送技术成为了现实,那实际上就会是我们,暂时地被编码在光的脉冲里面,以光速从一个地方闪到另一个地方。这样的话,空间传送时代的管道旅行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管道旅行(管道旅行 tube travel 在二十一世纪主要指的是乘坐地铁。——译注)就会大不相同了。P13-17

序言

你醒来的时候觉得一切正常,直到进了洗手间,才注意到有点不对劲。你看着镜子,看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脸正盯着你自己看……唉,一大早这个时候,这张脸看上去并不在最佳状态。过了一会儿,你注意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头顶上好像伸出了两根短短的,貌似天线的东西。你扯了扯其中一根,显然它不会伸缩。你设法接受了头顶上的这个新装饰物,把头发向后梳,却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在你的前额上,就在发际线之下,有一块三角形的皮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像是一块玻璃。靠近镜子,你发现这层表面是完全透明的。你看不到内部的幽深之处,但是这就像是有人在你的头上安了个观测窗一样。

离开洗手间,回到卧室,你在梳妆台上发现了一个信封。信封上清晰地打印着一行字:“你丢失的大脑”。你打开信封——带着那种完全可以理解的迫不及待——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别害怕!你不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但你必须知道,我们劫持了你的大脑。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指令,乖乖听我们的话去做——你很快会收到我们的电子邮件——我们会将你的大脑原封不动地送还。

带着迅速增长的恐惧感,你打开了计算机。计算机在启动的时候,你又去镜子面前仔细看了看镶在你前额上的玻璃片。你用一支小小的笔型电筒往里照,这下,你就可以看到头盖骨里头有些什么——或者说,没有什么了。你的大脑的确不见了。在空荡荡的头颅中间,也就是原本你的大脑所在之处,有个东西,看上去像是小小的电子设备,它的上面有许多电线,连接着你的眼睛、耳朵,还往下连进你的脖子,大概是连着你脊椎的顶端。

计算机现在已经启动好了,你也很快看到了之前所说的那封电子邮件,邮件附上了一个链接。你立刻点击那个链接,看到一段视频,展示了一大缸冒着泡泡的液体。缸中间浮着一个大脑,通过许多电线和一部计算机相连接。伴随着视频的声音解说声称,缸里的那个大脑其实就是你的,并接着解释了你头顶上那些天线的用处。这些天线连着你头颅里的电子设备,而那个电子设备是一个无线电收发机,能够在你的身体和体外分离的大脑之间传递电子信息,无论你的大脑到底在什么地方,反正目前它就不在你的体内。这些连接让你的身体和大脑保持正常的沟通,完成各种实际的操作,就如同你的大脑还在你的头里面,还以正常方式连接着你的脊椎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一样。

尽管这一切让你忧心忡忡,但这种极度怪异的状态倒也不会让你完全茫然无措。你的大脑虽然在离你的头颅数里以外的地方,所有的一切却还完全和以前正常的时候一个样。你所有的感觉都在正常运作:如果你捏自己一下,会觉得疼,你身体的协调性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凑巧的是,你还是一个神经学家,你完全明白我们的心智有多么需要依靠大脑,你也完全了解大脑受损对正常行为能力产生的各种影响。事实上,多年以来,出于各种原因和理由,你一直百分之百地相信,我们是我们的大脑。

……

这些虚拟世界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仍所是的这类东西吗?假设技术乐观主义者是正确的,将来的计算机不但能够产生虚拟世界,其中生活着完全有意识的虚拟居民,而且计算机不用费多大力气和成本,就可以创造并维持大量这样的世界,里面住着大量这样的居民。如果是这样,那么,很有可能由计算机产生的自我的总数,将会远远超出非计算机产生的自我的总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我们也生活在由计算机维持的虚拟世界中。这真是我们应该担忧的事情吗?甚至这样的假设有没有意义?我们会梳理这些问题,也会得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

退一步讲,值得注意的是,存在着某个类似于传统所构想的自我的东西——一个根本上精神性的东西,它在原则上可以与其躯体相分离——这一说法在当代的某些知识分子圈子里被广泛假定为一派胡言,这些知识分子不顾大多数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实际上,对传统所构想的自我的放逐,有时候被视为现代性的一个标志,而科学和哲学中的发现已经使这种看法无法立足了。不过我认为,上述假定是完全错误的,或者,它至少太过简单化了。一方面,虽然我们的自我、我们的意识和实在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有待发现——并且我们还不能够确定,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会带来什么——但正如我希望证明的,我们知识中的空缺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取得宝贵的进展,也不意味着探究本身会一无所获。我们最重要的收获,乃是对我的一个与现代科学的进展完全相容、完全连贯的构想,我们把自我构想为一个统一的、有意识的主体。

但是,让我们不要操之过急。我们的探讨首先将聚焦于一个乍看起来更加平常的话题。如果假定你存在着,那么你能够进行哪些类型的旅行呢?你能够选择什么交通方式呢?你能经受什么样的运动或是空间转换而存活下来呢?我已经说过,与旅行相关的这些问题和“我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其间的关联时,还会发现,就运输而言,存在着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对于它们,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都无法给予解答,只有形而上学才能够。

书评(媒体评论)

巴里·丹顿的《自我》一书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确切地告诉你“自我”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持续追踪观察它。丹顿的论证不仅细致,而且机智,更令人感动的是他轻松幽默的行文方式。他回顾了当下关于“意识如何适应物质世界”的理论,同时展望了未来“虚拟现实”时代下自我的命运。——Jim Holt《展望》

巴里·丹顿通过对著名的思维实验的解读,充分展示了关于意识和自我的专业理论。——Stan Persky《洛杉矶书评》

强烈推荐给想切实了解问题,而不是仅仅对哲学概念走马观花的朋友。——亚马逊读者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我(精)/地铁上的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巴里·丹顿
译者 王岫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461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75
CIP核字 2016029908
中图分类号 B017.9-49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1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7:17